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开发 » 安国禾悦国悦府开发商
扩展阅读
密云各小区物业电话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价高 2021-11-11 13:13:25
拍卖粮证 2021-11-11 13:12:04

安国禾悦国悦府开发商

发布时间: 2021-11-11 04:12:16

A. 成功人士99个领导细节的章节选取

1. 富有远见,一切向前看
领导人必须有远见,必须向前看。领导关于未来方向的看法建立在控制着人 们的个人价值观和思想的基础之上。一种远见并不是一系列的目标,而是一系列的雄心壮志,它们一度被藏在心底,现在要使它们发挥出来,创造一种巨大的内在的推动力,使人们朝着某个方面去工作。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事办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这也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人。
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大事大谋,小事小谋,远事远谋,近事近谋,都要具备深远的策略和高明的见识。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高人一招。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能谋划别人不能谋划的,能思虑别人不能思虑的,能推测别人不能推测的,这才称得上远谋大略。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图书文献,而不像其 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和书籍等资料的缘故。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各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宣告说:“父老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约法三 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持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的军士。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领导者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和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各利益的差异来做出战略决策。
优秀的领导具有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又称全局性思维,它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谋划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领导者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一样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更应该以一个战略家的姿态未卜先知,抢占制高点,从而在新的变化面前从容不 迫。领导者的战略观是指领导者对管理活动进行全局的分析判断后而做出的筹划和指导。它要求领导者从整体、长远和根本上去观察问题。对于领 导来说,战略观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
一是具有全局性。全局是由各个局部有机结合而成的,这种有机的结 合就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领导者重视全局,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是具有长期性。战略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谋划和对策。正确的战略是根据管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趋势而制订的,在趋势发生根本逆转之前,不应该随意更改。领导的战略立足点是现在,而着眼点是未来。
三是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由于全面和局部的划分是相对的,因此局部应该服从全局,低层次的战略应该不违背高层次的战略要求。 重视战略问题,树立战略观念,不能只靠领导的直觉来做出管理的决策,因为这样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领导来说,决策失误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领导只有通观全局,长远考虑,研究规律,才称得上是成功的领导。
2.心量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领导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只要大度,与下属相处就会开诚布公,与同级相处就会开怀畅朗。大度,是领导的天性。
气度要恢宏
气度,包括一个人的雅量、容量与气量。修养气度的方法,在于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对人能容忍、宽恕,自能心量涵广、不计得失。吕坤说:“学者最大的弱点,就是气度太小。”自古英雄豪杰、圣贤 志士更是如此。陶觉说:“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只是因为气度太小而导 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败。”明万历中期以后,朝政内外,乌烟瘴气,天下有志之士皆汇聚东林党 旗下,弹劾贪官,指陈朝政,确实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一时之间,国家栋梁无不以东林相标榜。但是,东林党人在大局的把握上,不仅犯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毛病,而且过于意气用事,排挤他人,摆出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式。他们壁垒森严,门户之见甚深,只要有不合东林之旨的人,他们都将之斥为异党,竟相反对。在东林最盛时,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党派者,也遭东林攻击,被斥为小人。即使攻击东 林的人,也偶有情操独立之士,但也遭东林排挤。这样就使东林为全天下人侧目,人人共愤。而且,在危如垒卵的时局下,东林人和其他派别也不肯联手一致对外,还要存门户之见,置国是于不问。以后竟然又自相倾轧,发生内乱,窝里反。最终,东林党被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铲除了。东林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太意气用事,认为自己正确,从而拒绝了许多中立乃至试图伸援的助手,从而孤立了自己。如果东林党人胸怀宽广些,心态宽容些,岂不是有更多人的支持?
曾国藩说:“盛世建功立业的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乱世扶 危救难的英雄,以劳心劳力为第一义。”不襟怀豁达难以成就大事,不心力劳苦难以建立功绩。吕新吾说:“男儿创建事业,经纬天下,见识要高远,规模要庞大,气度要恢宏。”能够完善见识与规模 之人,必然有气度。所以做领导的人要以气度恢宏为第一要义。
《战国策·赵策》载:赵国蔺相如因两次出使秦国有功,皇上加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将军廉颇之上。老将军不服,公开说:“我做将军,多次身先士卒,攻城野战,立下大功,他相如素来贫贱,只不过张张嘴巴, 地位反在我之上 。我认为耻辱!如果让我碰到了他,我定会当面羞辱于他!”相如听到了这些话,每次外出,只要看见廉颇,远远地便叫手下之人赶车躲开,相如手下人都认为受了屈辱。相如则说:“秦国之所以不进攻赵国,不是其他的原因,是因为有我们二人在。假如我与老将军对立,肯定必有一伤。先考虑国家利益,后考虑个人恩怨,这就是我躲避廉将军的缘故呀。”这话传到了廉颇耳里,他顿感羞愧,便赤着胳膊背着荆条,到相如住处去谢罪。最后两人自然和好如初,成为生死之交。个人恩怨不放在心里,以国家利益为主,以大局为重,这样做的人就是有涵养、有思 想的高人。
见忤不怪,大家风范
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不论高贵如领导者,低贱如乞丐者,都有逆鳞存在。关键在于领导如何对待别人触犯逆鳞的行为,它反映了一个人气量的大小。裴遐是晋代地方长官,他与东平将军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围棋来,周馥的家人前来敬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盘上,所以,他将递过来的酒搁在一旁,没有及时喝下去。这可气坏了周馥的家人,他有意地顺手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个没注意,硬生生地从椅子上跌下来倒在地上。裴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仍旧回到座位上继续下棋,举止不变 ,神态安详,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王衍后来问裴遐,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反应?裴遐回答说:“因为当时我很糊涂。”
晋代兵司马谢万曾经和蔡系争抢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弄得帽子和头巾都掉了。谢万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回到座位边说:“你差点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我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的气量大。
一天,有人向北魏度支尚书宗如周投诉冤情。这个人以为宗如周曾经做过如州官,就说:“我有冤情向如州官投诉。”宗如周说:“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我的名字?”那个人回答:“只说如州官叫如周,不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就会把如州官喊成如周了。” 宗如周听了大笑,说:“本想让你自己做一个检讨,你反而进一步侮辱别人。”大家都因此佩服宗如周的大量。“大人不计小人过。”领导者要时时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他们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技巧。可是有的领导在这些方面就做得有些过火,显得刻薄寡恩,不够容人之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扯起反秦大旗后,陈胜被义军推举为张楚王,设都在陈县。陈胜未起义之前,在家乡耕田种地,给地主阶级当雇工,结交了不少穷苦朋友。那时,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说有笑。自陈胜称王后,这些穷朋友陆续到陈县来找他。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友,陈胜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并让他们坐自己的辇车一同回宫。走进宫殿,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总算长了见识,他们东摸摸墙壁,西动动帷幕,都异口同声地说:“陈胜,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气派!”接着,大家都随便起来,谈的话题都是陈胜种田雇工的旧事。这时,有人附在陈胜耳边说:“这帮穷鬼愚昧无知,狗胆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陈胜本就不高兴,现在听了谗言,更加生气,一怒之下将这些过去在一起吃喝谈笑的朋友 处以极刑。这之后,由于陈胜缺少容人之量,许多老友纷纷退去,注定他最后无法成功。
《尚书》中说:“一个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伟大。”一个领导者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为人之所不能为,成人之所不能成,达人之所不能达。
容得下几个小人,耐得住几桩逆事,过后感到心胸开阔,眉清目秀,有如咀嚼橄榄,虽然当时觉得酸涩,在回味时则满口清凉。范仲淹曾经在宋代担任过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说:“我一生所学惟‘忠恕’二字, 但受用无穷,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过这两个字。”范仲淹曾经告诫他的子弟们说:“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责别人时就会变得十分聪明;哪怕十分聪明,宽容自己时就会变得十分糊涂。你们只要常常用责备别人的思想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不怕不可以成为圣贤的人。”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这样做很少有不能达到宽容的境界的。
3.容人之所不能容
平常人的心可以小,领导人的心不能小,领导人的心必须能容人容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才能显示出领导宽容的气量。没有容人之量,便不能用人之才,从而也就失去了成就大事业的条件。有些领导人,只因为下属的性格、脾气、爱好甚至一些琐细的生活习惯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就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是通向失败的捷径。即使是思路、观点与自己经常相左的人,也应该能够容忍才对。“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魔鬼吃樱桃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时而不责罚,才是宽恕;只有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才是宽恕。领导应当拥有这种宽恕的德行。一 位领导无法做到不依仗权势欺负别人,不具备邀请伤害自己的魔鬼吃樱桃 的德行,是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就的。将本身潜在的宽容的德行发挥出来,就是常人说的“大度”。
上海不可谓不大,却无法容纳下中国,而中国能容纳下无数个上海;中国不可谓不大,却无法容纳下世界,而世界能容纳下无数个中国。天地之所以广大,就在于它的容量广大。
《兵经百篇》说:“战胜勇敢一定要用智谋,战胜智谋一定要用德行,战胜德行一定要 修行更加宽容的德行。”衡量一位领导者的成就大小,就看他能否修行宽容的德行。惟有宽恕别人,才能容忍别人;惟有容忍别人,才能领导别人;惟有具备领导别人能力的人,才能成就他的伟大 事功,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以怨恨回报怨恨,怨恨就没有尽头;以德行回报怨恨,怨恨就顿时消失。”这是处世的准则,也是做领导的宝典。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事业家、领导者都有雍容大度的宽恕之心,只是有时被我们忽略了。
西汉成安人韩安国开始在梁孝王朝中担任中大史之职,由于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得罪了孝王,被送进了监狱。狱中的牢头田甲为讨好梁孝王,对韩安国百般侮辱。韩安国说:“死灰不是不能复燃的。”田甲冷冰冰地回答说:“假如死灰真的复燃了,我就用小便浇灭它。”后来没过多长时间,梁王府缺少内使,梁王派使者将韩安国接出监狱,并设宴款待他,让他做了梁王内使。田甲听说后连夜收拾行李逃跑 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不回来继续任职,被我抓住后将严惩不贷。”田甲吓得赶紧回来了,并光着上身前来谢罪。韩安国笑着问田甲:“死灰现在复燃了,你能用小便浇灭它吗?”田甲早就惊呆了,哪里还敢作声。但韩安国后来一直待田甲很好。
唐代李吉甫最初任太常博士,他十分熟悉典章制度,所以李泌、窦参 都很器重他的才能,非常友好地对待他。陆贽怀疑他们几个人结党营私,便奏请皇帝,派李吉甫外出任明州长史。陆贽遭贬,被发配到忠州。当时的宰相想害死陆贽,他把李吉甫升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办理陆贽的案件,以便他心安理得地报复以前的一箭之仇。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后,却放下了个人恩怨,和陆贽结下了极好的关系。当时人都称道李吉甫的气量。
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宽恕别人,不可以用仇恨、愤怒的态度与别人斤斤计较。那样做,只会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损害身边人的感情,影响事业的发展。晋人庾悦在安帝时任江州刺史,刘毅任豫州都督。当年在京口时,刘毅的家庭十分贫困。一天,刘毅和几个朋友在东堂玩,后来庾悦来了。庾悦当时是司徒长史,地位颇高,所以一来就抢占了刘毅几个人的地盘。朋友们纷纷躲开,只有刘毅挺立不动。庾悦的野餐特别丰盛,刘毅向庾悦讨点儿鹅汤喝,庾悦说:“今年还没有孵出小鹅来,哪里有鹅肉鹅汤施舍呢?”从此,刘毅心里便记下了庾悦的仇。到后来庾悦任江州刺史时,刘毅便要求以豫州都督的身份兼督江州。晋安帝同意了刘毅的请求。刘毅又上奏皇帝,称江州是内地,安民是首要的任务,不应当在那里驻扎军队来耗费扰乱人民。皇帝准奏,于是把庾悦从江州刺史职上调至豫州刺史任上,临走,又不准庾悦带随从。庾悦府上文武300多人,尽纳入刘毅门下,庾悦因此怄气,不久就死了。这是一时不懂得宽恕,而为日后种下祸根的典型例子,值得领导借鉴。
不容人办不成大事
饮誉世界的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宽容》的书,这本书现在已成了世界经典名著。房龙在该书中叙述了人类思 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对一切不宽容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书中痛斥和嘲弄不宽容,并大声疾呼:“打倒这个可恶的东西,让我们全都宽容吧!”房龙还认为,“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在社团内部的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人加在一 起的弊处还要大。”大凡有成就的领导,无不具备宽容的度量。无论亲疏好恶,无论智愚 贤不肖,都以大度来容纳他们,让他们都像鱼儿那样忘记了自己身在江湖。人如果忘记自己身在天地之间,即便不想追求圣贤的境界也能达到圣贤的 境界。如此,又何须忧虑人们不服从领导呢?欲成就继往开来的大业,怎么可以缺乏恢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
恢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天下的学问,非一人之智所能知晓;天下的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 所能汇成;山岳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积。依靠众人的力量就能生存,个人刚愎自用,独断专横就会失败。
天地有容纳之量,希望成就大业者需要大度量。项羽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抗秦朝,驰骋天下,但和刘邦的较量中,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噩运。项羽败就败在无容人之量,就是范增这样的旷世奇才他也无法容纳,而刘邦 虽一 介地痞,却能容纳无数个像范增这 样的人才。所以说,大度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盖及天下而后能使用天下,智慧盖及天下而后能扭转天下,勇气盖及天下而后能托举天下。一位领导胸怀 如此雅量,自然能与天地同广大,与日月共光辉。
唐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一历史进程开端的伟大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保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更能体现其博大胸襟的是他能在战争结束后,为缓解民族间的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他让许多部落首领在京城长安任职。对被任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李世民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数民族将领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征讨战争,有的人担任行军大总管,有的人担任安抚使等要职,让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立下卓越战功。这种皇帝直接任命少数民族首领,带领少数民族军队征战,并能完全信任这些将领,在历史上有如此恢宏气度者,李世民大概是第一人。唐太宗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团结在大唐帝国周围。于是,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形成万国来朝的鼎盛时代。
4.无可无不可
无可无不可,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领导者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例如二战时期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无可无不可
史书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 有老天爷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与他们不同,我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这是孔子之 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就做官,能够隐退就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无可无不可。”
领导者到底是有可有不可,还是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他的胸怀是否宽广,器识是否高远。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有可有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汉朝历史也将重写。而刘邦与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有权对所有事情拍板,但他能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尤其对萧何、张良的建言无不采纳。萧何月下追回韩信之后,他希望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刘邦本意认为不可,可是在萧何的力劝之下,他认为无不可。当韩信略定赵、燕、代诸城,又尽取三齐土地,派遣使者面陈刘邦请示自立为假(代理)齐王时,刘邦一听不由得怒发冲冠,认为不可,可是在张良分析了眼前的形势之后,又认为无不可。正是刘邦有这样豁达的胸怀和权变的态度,因此得以问鼎天下。
又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说:“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诘难马援,便将刘秀与乃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帝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对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说:“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 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无可无不可。只有无可无不可,才能显示领导的胸怀浩大广博,才能显示他的领导工作平易宽简。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为千古圣君,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因此他们能聚合众多圣 哲豪贤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量,集合众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作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领导自然比那些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强过百倍,在天下难以寻找出对手来。
唾面自干的雅量
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对前来进谏的人都要礼拜,是因为他们对建言有无可无不可的 胸怀;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 杀身成仁舍身取 义,是因为他们对生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谦谦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义而天下闻名,是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一个人有了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他的容人之量就显露无遗。有容人之量的人心中都有个主宰,有个辨别。这个主宰、辨别,就是雅量。 唐史记载,娄师德生活在唐初“出将入相”的高宗、武则天时期,历任监察御史、左金吾将军、同凤阁台平章事等要职,参预政府机要,行使 宰相职权。娄师德为人宽恕厚道,颇有容人之量。娄师德身居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名平章事时,由于身体肥胖,行事迟缓。有一次上朝参觐时,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烦了,便咒骂他是庄稼汉, 娄师德则一笑置之,且不无风趣地以“我不做庄稼汉,谁做庄稼汉”之语轻轻带过。娄师德不仅为人宽厚谨慎,一生中也从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蔑视和冒犯,“唾面自干”。娄师德任宰相时,朝廷恰授其弟为代州刺史。对此娄师德深感不安,自己年少无才而备位公卿、参预政要,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独挡一方,这在当时实可谓荣宠过盛。娄师德说:“树大招风,乃人所共嫉。你今后打算怎样对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乃兄濡染的弟弟颇 能领悟家兄的忧虑,便跪下来向兄长谦逊地表示:“从今往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轻轻擦去了事,绝不叫兄长为我担心。”没料到娄师德却更为不安,他说:“这正是我为你所担忧的地方,人家向你的脸上吐唾沫,是因为他恨你。如果你将脸上的唾沫擦掉,岂不违背了那个吐唾沫的人的本意?你这种行为只会更加激起他人对你的痛恨。脸上的唾沫不擦也会自干,不如笑着接受为妙。”弟弟当时就表态一定按兄长说的去做。当别人将唾沫吐到脸上不擦掉而让它自动风干,这种态度足见娄师德的宽容;笑着接受别人朝脸上吐的唾沫,这种态度足见娄师德的雅量。
唐史中还记载,武则天有一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答:“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实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弄清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领导风范,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这种不想知道是谁在背后诬陷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