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愚公精神现在还有意义吗
这种精神不可取!
这是一种霸道~是道上人才有的一种精神!
《征服》里刘华强说过:别人是撞了南墙才回头,而我华强是撞了南墙选择把墙推倒!
这是何等的霸气和嚣张,其实,华强哪比的上祖宗愚公,切~推墙算什么,我老愚把山移走!
我认为,愚公移山不好,不如绕山而行或者选择搬家!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
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
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
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
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
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
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
是不是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呢?
再次,无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
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
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生命对每个
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而愚公
搬一家所用的时间若用来移山,可又能挑几担土呢?如此劳民伤
财,还不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
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综上所述,一边是移山事倍而无功。一边是搬家事半而功倍。一边
是移山的辛苦和汗水,一边是搬家的大智和大勇。一边是封闭山村
的无奈,一边是外面世界的精彩。何去何从,相信各位都会做出明
智的选择。
所以说,愚公移山精神还是不要提倡的好~把刘华强之流都教坏啦!
② 寻古代美人、名剑、乐器
据现有史料记载,有据可考的红颜祸水应从 褒姒开始算起。周幽王置江山社稷,国家安慰而不顾,烽火戏诸侯,后又废皇后及嫡子太子,立褒姒子为太子,以至前国丈带领犬戎冲劲周朝首都,杀了周幽王。此为一。
又,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迷恋西施,杀忠臣,兴土木,最终亡国。此其二。
再有就是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了。温柔乡一=词就是由赵合德的酥胸而来。在赵合德的酥胸中,在手握赵合德的玉足下,大汉天子才有行人事的能力,在一次欢娱中,赵合德将10颗春药一次为皇帝服下,直至天明仍坚挺不已。最后精尽血涌,死于赵合德的温柔乡中。此其三。
花蕊夫人,在丈夫亡国后,面对红颜祸水的指责,写下,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诗句后,凄惨终生。
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脍炙人口 此处不赘言。虽然大唐江山未亡于安史之手,但李隆基确实失去了江山。
有宋一朝,女性干政者不多,估计与皇帝婚配制度有关。
明,吴三桂先降李,后降清。带领清军进入山海关的理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说,李自成的江山基本上是败在陈圆圆面前。
主要的就那么几个了,如果你想了解的更透彻,等我出书吧 呵呵
至于名剑嘛。干将莫邪是铸剑大师,传说以他夫妇二人为了吴王阖闾的要求,以性命所铸的干将莫邪剑自然是被称为神剑。另外有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也都是上等武器。另,当荆轲刺秦时,秦始皇用的那把宝剑似乎也算名剑吧,名字我忘了,好像挺长的,就是那老头喊了一声“王 负剑”时那把。另外就是,乾隆的一把宝剑前些日子据说拍卖一天价,估计也得算名剑了吧。
乐器就多了,编钟,俞伯牙的琴,半遮面的琵琶,羯鼓是汉代就有了,刘邦就会敲,还有怨杨柳的羌笛等等等等。
③ 哪些作品中的人物有 愚公精神 哪些作品中的人物有 愚公精神
有的
关于《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我国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邯郸学步》、《叶公好龙》等,有很多是具有深刻哲理的。但是在众多的神话、寓言中,只有《愚公移山》能够从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原名列御寇,所著《列子》(现在普遍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但无论真伪,都不影响其思想价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道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断和理性思维。《汤问》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主要内容是以商汤和夏革问答的形式,从探讨世间万物有无始终、天地有无尽头开始,讲述了诸多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而脍炙人口,从文学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说。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它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规律,生发了对立统一的意识,涵盖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几种原始的对立统一观点:
一是愚与智的关系。寓言的主人公是愚公,同时又有一个对立面智叟。这从文学的角度构置了一个矛盾,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愚与智”的关系。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壮举,是因为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大理想做支撑的。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以至于最终感动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行为冷嘲热讽,结果是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则因貌似聪明而被人们嘲笑。这又完成了愚与智的转化,即“大愚就是大智”。
二是一与众的关系,也就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年已90的愚公发起移山这一倡议,这是个人的想法,但是他又通过各种方法,如家庭会议、率先垂范等,来动员家人参与这项事业,以至于感化带动邻里共同参与,使移山这项任务转化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行为,这就是个人力量和群众力量的关系。从现代领导学来讲,它讲述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倡议者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宏伟的目标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级组织提出来,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所谓民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从地理区域上说,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愚公的去路,构成了愚公的内部生活环境,移山就是要打通这个内部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体现了人们对内与外、局部与全部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克服困难、走向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如果再引申一步,阻挡住“愚公”的山,可以是有形的太行、王屋二山,也可以是无形的挡在人们思想上的山。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愚公具有开放意识、开放精神。
四是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他知道,仅凭一代两代人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但还是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这是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文化传承精神。当代和未来虽不在一个时空上,但只要有了统一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跨越时空界线,成为一代代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
五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还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可以改变环境、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如上所述,《愚公移山》不是一般性的寓言,它应该是古人的哲学观点、政治论述。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人面对自然的态度,这就为后来《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魅力与价值
让人羡慕你的,不是你的权势,而是你的气质;
让人景仰你的,不是你的高度,而是你的境界;
让人害怕你的,不是你的本领,而是你的精神。
愚公决定移山的时候,受到了智叟的质疑。于是愚公便说出了“我死了以后,还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孙子死了以后,还有他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至理名言。河曲智叟竟然哑口无言。而操蛇之神听到了愚公所说的话,也害怕了。便报告天帝,将山移走。然而,操蛇之神究竟害怕什么呢?按理说,在中国人的精神中,神一向占有相当的地位。因此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揣测操蛇之神的担心,未必没有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中想要象神仙那样获得财富并且长命百岁的人总是很多。但他们追求的方法,也许在神看来都是与人的生命本质和神的本质背道而驰的。而他们想要成为神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也是与神的真谛背道而驰的。所以,神一般不会出来干涉这些人梦想和为此作出的各种的努力。
愚公与这些人不同。他没有奢侈的欲望,只是因为想走出去,于是便想将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搬走。他的梦想很简单,他的方法也很简单。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马上就动手做。这也许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移山本来只有神仙用神仙方法才能做到。从来没有人怀疑,那是唯一的方法。愚公却是凡人,他的方法是凡人的方法。以普通人的智慧来看,除了时间这个未知数,这个工程肯定成功。愚公的决心已经把时间问题也解决了。奇迹是否出现,已经不是问题。只要工程坚持下去,预期的好的结果必然发生。
愚公及其家族也许并没有想到,他们在做的事情,本来只能由神做的事情。他们与神仙不一样,与那些希冀成为神的凡人也不一样。愚公们没有想成为神,也不想享受神的待遇,拥有神的威力。他们只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山移走。他们的逻辑无法辩驳。他们的方法直接有效。他们的目的简单平凡,他们的毅力和决心坚强恒久。简言之,他们对神构成了挑战。
操蛇之神害怕的,并不是移走几座山的事情。在神的世界中,山被移走的事情是经常有的。他们害怕的,并不是山被移走。我想,他们害怕的是,山被不是神仙的人移走,害怕的是挖山这件事本身,是挖山必然会引发的一连串影响深远的后果。
如果操蛇之神不干涉,愚公和他的子孙们会坚持下去,他们的挖山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项最旷日持久的工程。以中国普通民众的同情心和性格,愚公家族的决心和勇气会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共鸣,这个工程的可操作性,工程设想的简洁大胆与可行,会使人心动,进而成为挖山的志愿者。很多人一定会参加进来帮忙,会有人出谋划策筹款捐助,政府可能会因此让愚公家族免赋税免劳役。很多有奉献精神的女人会主动嫁给愚公的后代,保证愚公家族的子子孙孙绵延不绝,保证他们能专心挖山。若是坚持,愚公本人或者他的后代中或者中国其他有学问的人中肯定会有人出来研究提高挖山和运输的方法,愚公工程院院士们会改进工程的操作方法,愚公研究所下属各科研机构会发明或者改进工具。他们的发明创造可能会巧夺天工。愚公工程机械厂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高效率的工具。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智商,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自古到今,所有划时代的创造发明大概都来自无数次乏味的重复,所有的灵感都来自对简单快捷的渴望。因此,愚公和他的后代肯定会发现一些关于移山的秘密和诀窍。而且,由此及彼,他们会因此发现更多的关于其他方面的秘密。这样,以前被神独占的天地间的秘密,比如如何寿比南山,如何福如东海,如何在太虚中遨游三千里,如何在银河的尽头泛舟看日出,或者如何炼丹,度过天上无穷的岁月,如何弹指间呼风唤雨,就会被一群普通百姓的人知晓。
而且他们一旦发现了秘密,就会给没有参与挖山的其他人以启发。很多人也许会想,既然挖山本身可以窥视到神掌握的天地间的秘密,那么做其他事情的秘密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发现。一旦出现了这种革命性开拓性的思路,按照中国人的智慧,一定会出现比愚公移山更伟大的设想和同样脚踏实地的做法。凡人们从此会改变追求成仙的方法,改用类似愚公那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不再会用那种与神的真谛背道而驰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有关神的传说记录中,都是一个凡人如何成仙,还没有出现过一群一群的凡人同时成仙的事情。如果愚公为天下示范,出现了全国民众争相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的高潮,大家从此一起探究天地秘密,就会出现一群一群的人同时成仙的事情,神仙世界的历史就必然重写。
这一切,掌握并保守天地秘密的神是不愿意看到的。他们知道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而且只有他们才知道应当如何逾越。当愚公以他自己的方式向神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时,操蛇之神害怕了,他们绝对不允许愚公向天下做示范。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应当说,操蛇之神是个恪尽职守的神,天帝的批准也是快速的。他们的行动卓有成效。从此愚公销声匿迹。愚公在山消失的地方开始另一种生活。他九十年梦想的平凡事情终于因为平原的出现而有机会付诸实践。于是他就没有再提出值得记载的伟大设想让操蛇之神心惊胆战。
有过愚公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操蛇之神们从此加倍小心,不让类似的局面出现,以免激发平凡的人们试图掌握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彻底改变神与人的共存的世界格局。这也就是愚公移山的魅力与价值的全部所在。
四、关于《愚公移山》文艺作品的艺术魅力
愚公移山是一个流传数千年的故事,从古至今人们津津乐道,是崇尚它寓含的精神。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人都十分推崇它。开国领袖毛泽东“老三篇”中的《愚公移山》,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能诵背如流。但凡与《愚公移山》有关的文艺作品,也都特别受人们的欢迎。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
一是傅斯年1918年11月发表在《新潮》杂志上的著名评论文章《愚公移山论》。今天的人们都以为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关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其实不然。说句公道话,早在“五四”运动时期,第一个关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傅斯年先生,是他首次旗帜鲜明、且开明宗义地在我国提出了“愚公移山论”。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五四”期间的学生领袖之一,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闯将之一,也是一枝健笔,他的不少文章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先驱的文章一样,犹如号角匕首,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曾任北大、台湾大学校长。2005年,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在北大演讲时,曾多次提到傅斯年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当时虽然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但他主编的《新潮》杂志却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齐名,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舆论阵地。胡适先生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中说:“《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
1918年11月,就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傅斯年写了一篇大文章——《人生问题发端》。在这篇宏文中,傅斯年批判了达生观、出世观、物质主义、遗传的伦理观念等四种拿“非人生”破坏人生的“左道”观念,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为了不用许多话来做解释就能让人明白,他就把《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完整地截取出来,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代表他的思想,并把他的思想、他的观念称为“愚公移山论”。
“愚公移山论”到底是什么?傅斯年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的相对性,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为公”、“民众”和“努力”三个方面。
第一是“为公”。他的人生观念是:“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所谓公众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这是傅斯年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也是对愚公挖山不止的一种诠释。
第二是“民众”。在封建社会,人们讲的是君主,关注的是君王,但傅斯年却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故事的主角愚公以及和愚公一样的“民众”。提出要自由发展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特别提到“群众力量”这个非常现代的观念,他认为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自然界的。他的这种民众意识、大众意识,实现了愚公移山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跨越,成为《愚公移山》现代性的一个标志。
第三是“努力”。努力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本身蕴含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傅斯年更深地挖掘了“努力”的含义。他提出:“人类所以能据有现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为从古以来的人类,不知不觉地慢慢移山上的石头土块,人类不灭,因而渐渐平下去了。这就是努力的结果”,并说“但能群众永远努力做去,没有不‘事竟成’的”。
这样,为公思想、民众意识、群众力量、努力精神,就构成了傅斯年先生“愚公移山论”的核心。
傅斯年的这篇文章,在《新潮》发表之后,在全国思想界、理论界引起很大轰动,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论”、“愚公人生观”成为当时新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也就成为人们争相探讨的对象。而当时,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可以想像,作为一个关注中华民族现状、未来、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毛泽东不会不读这篇文章,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有了日后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更深刻的关注,才有了举世文明的“老三篇”《愚公移山》。
二是徐悲鸿《愚公移山》国画。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0年,他创作了国画《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画作中的神品,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使之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非凡事件,作品问世几十年,至今仍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国宝级的油画作品,在长达65年充满传奇的流传中,海外的炎黄子孙表现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和牺牲精神,终于使这个国宝回到了祖国。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万元创下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我们在此无意赏析这幅画的艺术性,而更多地关注这幅画的思想性。他创作这幅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这幅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
三是由韩永久作词、卞留念谱曲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几年前,一曲旋律优美的《愚公移山》歌曲,唱响在祖国的城市和乡村,唱遍了大江南北,响彻大地。演唱者军旅歌手江涛一曲成名,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明星。那朗朗上口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的动人歌词,引起了生活在今天幸福时代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综上所述,如果说傅斯年先生的“愚公移山论”阐述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则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向往。当然,歌曲《愚公移山》也就是在用音乐表达中国人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崇拜。这些作品,无疑都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今天还喜欢与《愚公移山》有关的文艺作品,就说明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仅不会过时,也不可能过时,而且,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的愚公移山精神,今天乃至以后,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使之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④ 黄河干流或者支流等治理成功的案列,什么时候的都可以
黄河小北干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由于泥沙问题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响,使河道萎缩,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滩槽高差减小,过洪能力降低,河势游荡加剧,洪水漫滩机率增加,临背差加大,滩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潼关高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现小水大险,灾害严重。在高含沙洪水时,还会引发特有的“揭河底”冲刷现象。因此,关键在于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协调水沙关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流域一体化综合管理,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采取“保、节、拦、排、调、放、挖”等综合措施,统筹协调水沙。强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建立完善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及干支流水沙调控体系,大力实行开源节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尽快实施引水济渭工程,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引洪放淤,相机进行调水调沙,充分利用水库死库容拦沙,合理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尽快降低潼关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黄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进一步控制理顺河势,塑造相对窄深河槽,提高河道综合功能。同时,可实行群库联合调度,在潼关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冲刷,以有效降低潼关高程,保持三门峡库区长治久安,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2泥沙组成及变化特点
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主要是暴雨产流产沙,全年泥沙的80%以上来自汛期,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57年至2000年,龙门站平均悬沙粒径小于0.025mm的占45.7%,其中7至10月占45.1%,小于0.05mm的占71.7%,其中7至10月占71.3%,大于0.05mm的占28.3%,其中7至10月占28.3%。潼关站平均悬沙粒径小于0.025mm的占52.4%,其中7至10月占54.2%,小于0.05mm的占79%,其中7至10月占81.3%,大于0.05mm的占21%,其中7至10月占18.7%。1986年以来,其泥沙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游干流汛期来沙量及各分组泥沙量都大量减少。河口镇、龙门、潼关三个站1986年后年均沙量比1968年前分别减少80%、50%、46%(见表3)。二是粗泥沙比例相对减少,细泥沙比例却相对增加。1986年后河口镇细泥沙(d<0.025mm)、中泥沙(0.025mm<D<0.05MM)、粗泥沙的年均沙量分别比1968年前减少75~85%;龙门各分组沙量减幅分别为38%、57%、72%;潼关减幅为40%、51%和60%,因而粗泥沙减少最多,中泥沙次之,细泥沙最少,三是中游干、支流各站中值粒径D50均有所减小。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来沙细化十分显著。四是泥沙组成规律也发生了变化。沙量越大,粗泥沙比例越高,沙量越小,细沙比例越高,7~8月份的泥沙相对9~10月份细一些。
3.2黄河小北干流泥沙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由于泥沙问题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响,使河道萎缩,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滩槽高差减小,过洪能力降低,河势游荡加剧,洪水漫滩机率增加,临背差加大,滩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较差,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在高含沙洪水时,还会引发特有的“揭河底”冲刷现象。严重影响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现小水大险,灾害严重。
3.2.1泥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冲淤变化剧烈,是典型的堆积性河道。据统计,1919年至2000年,黄河龙门站年平均输沙量为8.97亿t,其中汛期7至10月占87.5%,年最大输沙量达24.6亿t(1964年)。黄河潼关站年平均输沙量为11.87亿t,其中汛期7至10月占82.5%,年最大输沙量达27亿t(1959年)。三门峡建库前,该河段的淤积量一般变化在0.5~1.5亿t之间;三门峡水库建库后,1960年9月至2003年10月,该河段共淤积泥沙25.134亿m3,年均淤积约0.59亿m3(见表4),且淤积还在不断发展。三门峡水库建库后的1960年9月~1973年10月,受水库淤积上延的影响,该河段大量淤积,共淤积泥沙18.543亿m3,淤积主要集中在黄淤45~50断面,其淤积量占整个河段淤积量的36.3%;1973年10月~1986年10月,由于三门峡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和有利的来水来沙条件,该河段仅淤积泥沙0.093亿m3,冲淤基本平衡;1986年10月至2003年10月,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共淤积泥沙6.499亿m3,年平均淤积量为0.38亿m3。淤积主要集中在黄淤59~68断面,其淤积量占整个河段淤积量的48.1%。与1973年以前对比,淤积部位发生了调整,淤积形式也由溯源淤积变为沿程淤积;该时段河道淤积严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1987年以后进入该河段的年平均水沙量锐减,其水沙量较1950~1987年的平均值分别减少89.2亿m3和3.65亿t,来沙系数增大0.002,加剧河道淤积;二是1986年10月以后 ,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龙、刘两库联合运用,改变了进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来水的年内分配过程,汛期来水量显著减少,非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年平均淤积量明显增加。
洪水泥沙直接影响河床的冲淤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1919年至2000年,黄河龙门站年平均含沙量为29.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为47.2 kg/m3,最大含沙量达933kg/m3(1966年)。黄河潼关站年平均含沙量为31.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为48.5 kg/m3,最大含沙量达911kg/m3(1977年)。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淤积主要集中于平水丰沙、含沙量相对较高的年份,主要发生在几次沙量较大的洪水。如1988年和1994年,年平均水沙量及含沙量分别为253.4亿m3、9.678亿t、38.2kg/m3和241.6亿m3、8.570亿t、35.5kg/m3,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1.724亿m3和1.075亿m3(见表5),这两年淤积量占1987年~2002年总淤积量的44.9%。如果洪水的含沙量不是很大,则洪水漫滩时,滩地淤积,主槽发生冲刷;如果洪水的含沙量很大(“揭河底”的情况例外),则主槽和滩地均发生淤积,大水过后,水流归槽,主槽淤积。滩地和主槽的这种相互调整和转化,形成了该河段滩、槽同步抬高的趋势。1968年~1982年,本河段滩地淤积量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72.8%,主槽淤积量占27.2%。1986年以后,由于进入该河段漫滩洪水的机遇明显减少,本河段滩地淤积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59.5%,主槽淤积约占全断面淤积量的40.5%。使主槽萎缩,漫滩流量减少。如1992年桃汛期间,龙门2140m3/s的洪水,滩地就已过水,水面最宽处可达5km左右。
该河段的冲淤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河床调整存在一个往复性演变过程。在一定的河床边界条件下,经过高含沙洪水产生“揭河底”冲刷,主槽强烈冲刷,滩地大量淤积,淤滩刷槽,滩槽高差增大,形成高滩深槽,河道在平面上大幅度摆动,河势趋于归顺,一般洪水漫滩机会减少,削峰滞洪能力减小。自1950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共发生了9次“揭河底,冲刷深度一般为2—4m,最深达9m(1970年8月)。尔后,在一般水沙条件下,河床又回淤抬高,短则当年就回淤,长则需2—3年,河槽变宽浅,河势游荡摆动,河槽平滩流量和输沙能力降低,洪峰漫滩机会增大,削峰滞洪率增大,当河床调整达到临界状态时,在适宜的来水来沙情况下,再次发生“揭河底”冲刷现象。这一周期性循环和河道往复性演变,孕育了该河段由淤积—强烈冲刷—淤积的周期性变化,但河床总的趋势是淤积抬高的。这是该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的基本规律。
3.2.2泥沙对防洪和防凌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使河道淤积持续发展,河床不断抬高,主河道萎缩、河道过洪能力锐减,平滩流量不断降低,洪水漫滩机率增加,洪水削峰率增大,洪水演进传播时间加长,临背差加大,使河道工程防御标准不断降低,甚至出现小水大险。1987年以前,该河段河槽过洪能力约为5000m3/s,1997年后降为3000m3/s左右,并导致同流量洪水位不断抬升,洪涝灾害加重,防洪任务更为艰巨。如1994年8月黄河龙门站10900m3/s的洪水与1988年龙门站10200m3/s的洪水相近,但右岸新兴、华原、牛毛湾工程的相应洪水位却分别抬高0.47m、0.43m、0.59m,左岸大石嘴、庙前、城西工程的相应洪水位分别抬高2.10m、0.54m和0.21m。同时,近年来,因河道淤积严重,还不断发生小水大险。如2001年9月3日~24日,黄河龙门站流量仅为368~1130m3/s,黄河主流在合阳榆林护村工程与榆林下延工程之间形成斜河,不断坐湾淘刷,使其间长500米的滩岸接连溃退270多米,榆林下延工程上坝路坍塌长160余米,损失严重。
近年来,该河段的严重淤积导致河道排凌能力明显下降,凌灾损失加重。1996年1月,即发生了自1930年以来的严重封河。由于河道淤积严重,水流散乱,出现冰塞壅水,1月20日2时30分,潼关站水位达329.90m(为1973年以来该站非汛期水位最高值),河道流量之小(潼关封河流量仅180m3/s)、水位之高、冰情之重三者同时出现是历史所罕见的。这次凌汛造成右岸受灾面积达17万多亩,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又如2000年凌汛,由于泥沙淤积,排凌不畅,造成冰塞壅水,2月8日,龙门站日平均流量仅442m3/s,小石嘴水位高达380.15m,超过坝顶0.20m,其水位相当于龙门站16000m3/s洪水位,工程屡屡出险,损失严重。
3.2.3河道泥沙淤积对河势及支流入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主槽的严重淤积和不断萎缩,使河床更为宽浅散乱,沙洲密布,叉流纵生,串沟交织,主流摆动频繁,往往形成横河、斜河,危害严重。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变化,导致河床不断发生冲淤变化,从而使河床比降和断面形态都随之进行调整,当冲刷时,由于横向环流的作用,促使泥沙横向运动,原有河漫滩遭到旁蚀、坍塌,使河曲发展,平面呈现弯曲性河道。当淤积时,往往旧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迁徙。特别是大水大沙时,具有很强的造床能力,裁弯、抹尖作用强,将使河势发生大幅度的摆动,如1933、1940、1953、1959、1964、1966、1967及1977年等,若遇高含沙洪水产生“揭河底”冲刷,河势将产生较大变化,往往塑造新的河槽,在“揭河底”冲刷前,由于河床淤积较高,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河势摆动较频繁。在产生“揭河底”冲刷摆动后,形成一定的滩槽高差,尔后如遇一般水沙年份,河势一般不会产生大的摆动。
随着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道的大量淤积,支流入黄基面相对抬升,洪水顶托倒灌严重。如1964年8月13日,黄河发生17300 m3/s 的洪水,倒灌汾河7.5公里,使汾河口淤高2.06 m ,沿岸17个村庄被迫迁移。1996年8月10日,黄河与汾河洪水发生遭遇,受黄河洪水顶托的影响,汾河洪水入黄不畅,洪水漫滩,淹没滩地14万亩,经济损失高达5亿多元。渭、洛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在其来沙量大的年份,常在入黄口处形成较大的河漫滩,将黄河逼向左岸。当黄渭河同时出现洪水,而黄河洪水较大时,则黄河洪水顶托渭河洪水,从而在渭河口造成泥沙淤积,有时还形成拦门沙坎,如1967年8月,潼关连续出现5000m3/s以上洪峰达5次之多,而8月份渭河华县站洪峰流量很小,月平均流量仅177m3/s,而月平均含沙量高达538kg/m3,同时又遇上北洛河小水大沙,8月份北洛河朝邑站曾出现8次沙峰过程,其含沙量为600~950kg/m3,月输沙量为0.46亿t,从而造成渭河仓西至西阳河道8.8km淤塞。拦门沙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黄渭洛河的水沙遭遇情况,拦门沙的消长变化随着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三门峡建库后,渭河口拦门沙形成的几率增多,几乎黄河每次洪水时,当渭河无洪水的情况下均发生黄河洪水倒灌渭河,比较严重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1979年、1981年等年份。
3.2.4泥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黄河小北干流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使工程临背差随之加大,现多在1.50m以上,最大达3.35m,右岸的朝邑滩、新民滩临背差已在2米以上,华原段达3米左右,造成滩区地下水位上升,沼泽盐碱化日趋严重。华原至朝邑20万亩可耕滩地,已沼泽、盐碱化10.9万亩,其中明水面积近万亩,左岸的尊村滩、西范滩、连伯滩临背差1~2 m,沼泽面积近十万亩;有的变成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有的仅能生长单一的碱蓬草,大片滩地荒芜。植被较差, 湿地减少,鸟类栖息环境较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物的单一,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导致气候变化异常,飞沙扬尘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更趋恶化。
3.2.5泥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泥沙淤积不断加剧,水流在松散淤积物上蜿蜒行进,河床冲淤变化剧烈,使河势游荡多变,冲滩塌岸严重,危及高岸沿河村庄及返库移民安全。右岸的韩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带近几年塌滩较为严重,每村的塌岸长度约2000m,塌宽在1000~1500m。大荔县黄河朝邑滩雨林乡五个自然村的返库移民,均居住在黄河滩岸边,近年来耕地不断塌入河中。并造成机电灌站脱流、坍塌,多处机电灌站引水无保证,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如左岸的夹马口、小樊、尊村,右岸的港口等大型机电灌站已脱流多年。据不完全统计,两岸近十年塌滩塌岸总长度为52.76km,塌宽一般为100~1000m,塌毁耕地面积为9.11万亩。由于塌滩塌岸的发生,造成人员搬迁,如右岸的韩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带近年已有20余户100余人再次搬迁。耕地的不断塌入,致使部分地方人多地少情况加剧,有些乡村人均耕地仅0.5亩。塌滩塌岸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并且已危及到铁路、渡口等国家重要设施的安全。
3.2. 6泥沙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潼关高程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影响,水沙条件对潼关高程的调整起主要作用,输沙水量对潼关高程的下降或稳定更为重要。潼关高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非汛期抬高、汛期降低。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的变化是水沙条件改变引起河床调整的结果,连续的枯水年或丰水年可使潼关高程稳定的抬升或下降。三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用后,水库运用引起潼关高程调整的幅度已大为减少,特别是1974至1985年期间,潼关高程虽有升降,但变化幅度不大。1986年后,水库来水来沙不断减少,潼关高程又开始新的调整,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与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与洪水水沙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桃汛对潼关河床有明显的冲刷作用(见表8),以渭河为主的洪水一般对潼关河床产生冲刷,尤其是高含沙洪水冲刷幅度更大。以龙门为主的洪水使潼关河床冲淤次数相近,高含沙洪水淤积较多。1987年以后,洪水水量减少三分之二,含沙量增加,潼关高程下降值减少近50%。
4、泥沙防治对策
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症结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因此,关键在于增水减沙,调水调沙,协调水沙关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流域一体化综合管理,制定实施《流域管理法》,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采取“保、节、拦、排、调、放、挖”等综合措施,统筹协调黄河水沙 。强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大力实行开源节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尽快实施引水济渭工程,建立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加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引洪放淤,相机进行调水调沙,充分利用水库死库容拦沙,合理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尽快降低潼关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黄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保持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1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从源头上根治泥沙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而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面积就达52.5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6.49%,其中水蚀面积34.7万km2,风蚀面积11.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6.05万km2。特别是面积为64万km2的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尤为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97.6%,特别是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面积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7%,但年输沙量却占全河的63%,粗沙量占全河粗沙总量的73%。是黄河泥沙和高含沙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造成黄河小北干流和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加大该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对于减轻黄河中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改善当地和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状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改善流域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都有着特别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规范人类活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真搞好黄河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严格审批黄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全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发,构建完善坡面综合治理、沟道拦沙、综合防治示范等水土保持工程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科研监测和技术推广体系、预防监督保护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坚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并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利用法律、行政、政策、经济、技术等有效手段,建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封坡禁牧,对严重流失区实行农林牧并举,工程与林草协调,治坡与治沟并举,促进陡坡退耕,大力造林种草,高塬沟壑区实行保塬固沟,丘陵沟壑区应在坡耕地修梯田,荒坡种林草,沟底修谷坊、淤地坝,丘陵区应修坝和梯田、引洪漫地。对于局部流失区应以林牧为主,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风沙区与干旱草原区风蚀严重,要实行防风固沙。采取户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的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建立中央、地方、群众、社会等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实行谁受益,谁投入,谁破坏,谁治理,责、权、利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由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化水土保持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构建良好的黄河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加强调水调沙
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来沙量逐年减少,水沙条件趋于不利,大流量出现机遇显著减少,小流量出现机遇明显增加,使河道淤积加剧,河势游荡摆动频繁,各种灾害不时发生。因此,要统筹协调、科学配置黄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资源,认真搞好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 并结合“拦、排、放、挖”等措施,建立完善以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干支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和调水调沙的长效机制。尽快兴建大柳树、古贤、碛口、东庄等水库,加快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建设,强化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调水调沙,通过联合调度,有效控制黄河大洪水、合理利用黄河中常洪水,相机塑造黄河人工洪水,改善水沙条件,减少河道淤积,防止河道萎缩,提高河道输沙排洪能力,实现拦洪、减灾、减淤、洪水资源化、防断流的多赢。
4.3以放淤为重点,加速河道综合治理
黄河小北干流全长132.5 km,而右岸现有河道工程总长仅63.917 km,由于工程布设长度不足,未形成整体防御能力,尚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势,主流游荡摆动不定,塌滩塌岸时有发生,洪水泥沙等灾害仍很严重。因而,要明确治理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统一治理,标本兼治,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理与开发并举的原则。认真搞好综合治理规划,加快河道治理步伐,进一步控导理顺河势,维持中水基本流路,冲滩刷槽,塑造相对稳定的微湾式窄深河槽,改善河道形态,减少各种灾害损失。
黄河小北干流两岸滩区宽阔,滩地面积为682平方公里。滩区多为沙荒盐碱地,是天然的沉滞沙场所,可以堆放泥沙100亿吨,具有引洪放淤的良好条件,开展小北干流放淤,对改良滩地,发展生产、降低潼关高程、减少河道淤积、延长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北干流放淤要在搞好试验和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可先进行无坝放淤,而后在黄河北干流建设以放淤为主要目的的水利枢纽,通过水库的水沙调控进一步扩大放淤区域和提高放淤效率。放淤主要利用弯道水力学、缓流分选泥沙水力学等原理,通过设置引洪放淤闸、弯道溢流堰、淤区格堤、退水闸等工程,以洪量、历时、含沙量、泥沙级配、洪峰流量等作为主要调度指标,靠水流自然力量,人为控制泥沙的颗粒级配,对泥沙进行分选,达到“淤粗排细”的目的。2004年7月,已在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实施了放淤试验,共淤积粗泥沙473.8万吨,基本掌握了粗泥沙的运动规律,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目标,应进一步搞好放淤试验,抓紧编制报批放淤规划,使其尽快付诸大规模的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拖淤清淤等机械设备,结合放淤,大力开展河道拖淤清淤,淤填低洼滩地,减少河道淤积。
4.4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节约保护水资源
黄河的主要症结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要从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节约水资源,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大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民的节约保护意识,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运行机制和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以及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和配制资源的作用,要不断完善节水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实施《节约用水条例》或《节约用水法》,研究推广应用节水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坚持依法统一管理,实行科学节水,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充分发挥价格对用水行为的调节作用,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证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5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
潼关高程的升降直接关系到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冲淤。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为此,应合理运用三门峡水库,使汛期坝前水位一般下降到305m以下,非汛期坝前水位控制在315m以下。同时,加强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洛河的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下游“二华夹槽”地带的引洪放淤和河道清淤,并将渭河口入黄下移至潼关港口附近,理顺河势,增大河道动力比降,减少汇流区的泥沙淤积,进而改善潼关高程。在此基础上,尽快实施建设黄河干流古贤、碛口水库和泾河东庄水库、南水北调和渭河引江济渭等工程,对水沙实施调节,增加水量,改变水沙搭配,还可对降低潼关高程具有重要作用。如东庄水库建成后,可将拦蓄的小水大沙过程按日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泄放,一次调水调沙过程将使临潼~华县河段最大冲刷0.5亿t泥沙,使潼关高程降低0.25~0.75m,若按1 500m3/s泄放,效果更佳。
2004年8月22日7时10分,黄河潼关水文站流量1900m3/s,含沙量410kg/m3,测验河段局部发生“揭河底”现象。当时潼关水文站职工正在测验断面抢测沙峰,忽然发现断面上涟子水处出现大浪,接着出现3处厚约0.3m、宽约6m、高约1m的泥墙露出水面并翻入水中,前后相继持续10分钟左右。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可研究利用群库联合科学调度,在潼关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冲刷,以有效降低潼关高程,
参考文献
1、景可 李凤新 泥沙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分析
2、黄河小北干流山西河务局 山西黄河小北干流志
3、禹雪中 钟德钰 李锦秀 廖文根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研究进展及分析
4、蒋建军 东庄水库调水调沙对渭河下游和潼关高程冲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