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证拍售 » 提梁卣拍卖
扩展阅读
密云各小区物业电话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价高 2021-11-11 13:13:25
拍卖粮证 2021-11-11 13:12:04

提梁卣拍卖

发布时间: 2021-11-04 20:28:56

『壹』 圆明园丢失了什么重要文物。起码说上20个。作业要收集资料。不要啰嗦的。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的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某一天文物回家作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绍资料提供给他们。

杨先生最后说,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离开了文化母体的历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那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和“在起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精神,有关国家更不该“赖”着圆明园文物不还。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贰』 青铜鼎颜色如何

湖南商周青铜器陈列讲解词

(前言)湖南商周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器物形体大多厚重高大,装饰风格非常诡异独特,敲击乐器可谓独领风骚,圆雕动物真是栩栩如生。在这里,陈列了我馆馆藏湖南商周青铜器精品。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却掩盖不了它们散发的独特魅力,也洗刷不尽它们蕴涵高深智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湖南先民的艺术才能和青铜时代的鼎盛风华吧!

首先您看到的这一组照片上的器物,都是湖南乃至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顶级作品。但是在1949年以前他们都被偷偷运出中国,至今仍飘零在海外,现藏于国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内。如:

子母象尊——通高为17.5cm,器形为象形,中空,象鼻上卷为流,器盖的捉手也是一只小象,宛如母象驼着自己的孩子,因此取名为“子母象尊”。尊是青铜器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一种盛酒的器物,或者是用来祭祀的神器。这件器物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同样造型的器物在本馆也收藏了一件。

虎食人卣(两件)—— 它们是被许多学者研究过的神奇器物,分别藏于日本的泉物博古馆和法国巴黎的塞努施基博物馆。据我们所知的,光是关于命名的分歧就有很多,除了流行称的“虎食人卣”,又称“虎卣”“人虎卣”“乳虎食人卣”“饕餮食人卣”“鹿钮乳虎卣”,这些不同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件器物的神秘。整个器形是一只踞坐的虎,虎的后腿和尾巴是整个器物的足部,虎背上有盖,盖上有一鹿形的钮,提梁两端有兽首。最特别的是,虎的前爪抱着一个人,人头在龇牙咧嘴的虎口之下,艺术上给人一种狰狞的美感。这种构造究竟反映了什么主题呢?有的认为是虎食人,有的认为是人戏虎,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人与虎的组合母体,意味着人与神的合一,人借助神性的动物达到通天的目的。

考古发现尚未有揭示湖南青铜冶铸业起源及其发展的过程。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湖南商周青铜器不仅数量多、工艺高,而且出土了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青铜器。

“皿天全”方罍盖 —— 它是一件残缺的器物,它的器身于2001年出现在美国的一次艺术作品拍卖会上,并创下了924万美元的天价,现被一日本收藏家收藏。“皿天全”就是铸造这件器物的作者,盖内还铸有铭文:“皿天全作父已尊彝”,父已是皿天全父亲的庙号,实际上这件器物是皿天全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而铸造的。整件器物漆黑发亮,给人一种庄重、厚实、典雅的感觉。

子母象尊 —— 这件象尊实际上跟我们前面看到的照片上的子母象尊是同类器物,是目前收藏在国内的同类器中唯一的一件。器表呈碧绿色,全器为象形,象的长鼻上扬前伸,两耳像猪耳一样分张开来,眼睛圆突,两门齿外露,尾短下垂。形体虽不大,但表现得身躯肥壮、肢粗如柱。一眼望去,器表精美繁缛的纹饰另人称奇。从前至后观察,近鼻下端有一圆形镶嵌痕迹,鼻尖上又饰有一尖长嘴的猛禽,猛禽身上又压着一只头朝象额的伏虎,虎又咬住饰于长鼻上的蛇纹,鼻下还饰有一倒悬的长蛇;象额上方有一凸起的盘曲蛇纹,耳及周围有云纹、凤鸟纹等;颈部、腹部、臀部又在云纹地上饰兽面、虎、龙、凤鸟等,全器共附饰20多只动物个体。这件器物的内部构造也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内腔中空,象鼻内为空管与内腔相通,背有一椭圆形口,但盖已经缺失,根据同类器物判断,盖的捉手应该也是一头小象。这种设计,把动物形体特征和器物实用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酒从背口灌进从鼻孔流出,美观与实用和谐而统一。

牛尊 —— 它的造型构思很巧妙。盖、身组合为一牛形,盖为牛首和牛背的组合,盖的捉手是一只立虎,腹部是完整的凤鸟图案,眼睛又圆又突,鸟的前爪在牛的前腿上,后爪在牛的后腿上,尾巴布满了牛的整个臀部。平面与立体浑然一体。牛尊与象尊的出土地点都在山川和河流的旁边,所以它们应该都是反映我们先民对山川和河流祭祀的器物。

牺首兽面纹圆尊 ——属尊类器物,它的通高是73.2厘米,是同类器物当中最高的。大大的敞口,折肩、折腹、高圈足;腹部饰兽面纹,肩部有圆雕的牺首和立鸟为饰,底纹是云雷纹。您看,在它的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很大的“十”字形镂孔,这些镂孔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通风而特意设置的通风口,但现在一般认为是铸造时范摸垫片留下的,之所以做成这么规范的形状,主要是为了保持器物的整体美感。

龙首盉 —— 盉是一种调味、调酒的器物,也可以用来温酒。这件器物盖的捉手和流都是龙身猪首的组合纹饰,猪之所以出现在青铜器上,与它身上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密不可分的。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货币出现以前,它在中华大地的许多部落里一度成为财富的象征。这就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猪的崇拜。

猪首兽面纹方尊 —— 这是我馆另外一件反映原始社会猪崇拜的器物,它的肩部的四角是一种组合动物的纹饰,大家仔细看以下这种动物纹饰,是鸟身、猪首、鹿角,而它肩部正中的牺首也是猪首。

簋 —— 它是我们先民用来盛粮食作物的器具。商代的簋一般没有底座,而西周时期的簋一般都有底座,例如这件马簋。它虽然其貌不扬,却值得大家仔细看看。簋身为圆形,束颈、鼓腹、圈足,下面也是一个方形底座;肩部浮雕着四批昂首卧马,前足后曲,后足伸直,每两匹马的臀部相对,马首翘出器外,是另外焊接上去的。卧马之间用转曲的龙纹装饰,这种龙纹的形状像蛇像泥鳅,很特别;腹部是卷眉凸眼、形态狰狞的兽面,兽面之间饰长垂冠、长尾的凤鸟四只;器座较窄的外壁饰牛首状的兽面,较长的两边铸立马四匹,两匹一组,头向相反,马昂首竖耳,头小颈长,蹄粗尾垂,尾毛还根根可辩。簋也可以当作青铜礼器来用,在商周尤其是西周时期,簋一般与鼎相配使用,使用数量的多少与等级身份有关,九鼎八簋代表最高级别,而且使用的时候鼎往往成奇数,簋一般成偶数。

立象兽面纹大铙 ——铙是目前我国最完整的也是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片,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它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铙一般有两个音,多单独演奏,也可能成套使用。使用时,大铙一般口朝上,合瓦状的内腔就相当于一个共鸣箱。那么它的敲击部位在哪儿呢?大家请看它口部的四只立象,这个部位称为鼓,鼓中间的地方叫隧,鼓部和隧部也就是铙的敲击部位,所以它一般可以发两个音。从鼓部到铙的最下方的部位称之为钲,钲部装饰着线条粗圆如蛇体的兽面纹,但仔细观察在粗线条上还有细致的云纹图案。眼睛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眼,而是在此装饰突起的蛇状纹。器身如此粗犷厚重,但文饰却繁复精美,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卧虎兽面纹铙 ——与立象兽面纹大铙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件铙的粗线条兽面纹上就没有细致的其他纹饰。但是它有一个独特之处,如果透过上面的平面镜观察一下就可发现这件铙的口部内侧有四只卧虎。它们是用来装饰,还是有别的用处呢?古音乐家们发现,大铙是一种双音钟,铸造时充分考虑了音频,每件铙的隧部、鼓部能敲击出频率不同的两个音,这就意味着,铸造青铜乐器钟不是简单的成型艺术,而是要精心设计、精心配方,精心冶铸才能达到乐音对乐钟的要求。不少学者从研究中发现,大铙等青铜打击乐器,合瓦状钟体、两侧的棱及甬部都有阻尼作用,是衰减加速,便于演奏,而且还存在由两条节线构成的振动模式,构成了一钟双音所必备的条件。有的专家做了实验,发现钟的音量的大小取决于共鸣箱的大小,大铙钟体就相当于一个共鸣箱,覆瓦状共鸣箱一般可以敲击出两个音。此外,钟体敲击部位的厚薄也影响音频的变化,这些卧虎就有控制音频的作用。

甬钟 —— 西周早中期,风行一时的青铜大铙就已经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就是这种甬钟。甬钟是一种悬挂的敲击青铜乐器,一般斜挂,它中空的钟体为共鸣箱,可以发双音,共鸣箱的大小、厚薄会影响音量的大小。看到甬钟大家可能会想到编钟,其实,多个甬钟排列起来就可以成为成套的编钟。那么编钟与甬钟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编钟是把频率不同的钟连在一起,使之能演奏出音阶,不像甬钟只能发出两个音,可谓是一种进步。值得注意的是,甬钟上规整地排列着很多乳钉,它们又有什么用处呢?是用来装饰的?不是。是用来校音的?也不是?它们可以使甬钟的音色浓重优雅而不过于清越。

龙凤纹“戈”卣 —— 1970年在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的。盖和器身各饰四道厚而高挺的棱脊;盖面纹饰为条纹,盖壁饰长尾凤纹;腹部饰三道纹饰,上部为夔纹,中部为竖条状纹,下部为长喙短尾凤纹;圈足上的纹饰与盖壁差不多,也是凤鸟纹。在这件器物的盖内极其底部都铸有铭文“戈”字,戈是商到西周时期的一个中原望族。这件器物出土时里面盛放有320件玉器,包括玉珠、玉环、玉龙等等,专家认为这组玉器应该是代表财富或是玉礼的东西。

人面纹青铜方鼎 ——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人面为饰的青铜器,也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通高38.5厘米,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直耳,四立柱状足。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方鼎长方形腹部外侧四周,全以半浮雕的人面作主题装饰,正反两侧的较大,左右两端的较窄小,尽管它四方的人面大小比例有些差别,但其面部表情都十分庄重且一模一样,这就说明了当时的铸造者就已经掌握了造型艺术上扩大与缩小的技巧。脸庞大,嘴呈方形,嘴宽阔,嘴唇突起,眉毛呈弯月形并以小斜线表现毛发,棉布基本上写实,只有耳朵比较粗大。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大耳者往往被说成是有福、有王者之气的人,刘备的大耳就被小说家渲染得很有名,从这件器物上人的造型看,这种传说看来颇有渊源。该器除了以主要部分表现人的面部外,人面之侧还配了十分奇异的内容。耳的上部有一弯钩状的角状饰,耳下有一弯曲的鹰或龙爪,从整个结构看,它们应是人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面站立起来后,耳上部的弯钩状角状饰必然是人面头顶的角,而下部的爪必然是手爪或脚爪,可见,所谓人面,显然是一种头上长角、肢体带鹰爪的怪神的局部特写。关于这个人面有好几种说法:第一是认为它是古文献中提到的“饕餮”纹,第二,认为它是南方之神“祝融”,第三,认为它是镇守洞庭湖一带的稻粮官员。比较权威的一种是“饕餮”纹,因为这里所谓的“人面”正好与文献中提到的缙云氏不才子“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而称“饕餮”的传说相吻合,但是究竟是哪种说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此鼎的内壁刻有两个象形文字,左边的这个字像一个站立的人张开双臂,显然是一个“大”字,右边的像一颗禾苗,它就是一个“禾”字,“大禾”二字实际上就是铸造这件器物的作者,当然,也有许多的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该是古时“收获”的“获”字,而作为鼎的祭祀功能,它就可能是一件祭祀丰收典的礼器了。

豕尊 —— 俗称为猪尊,顾名思义,这件器物的整体造型就是一头猪。猪的两眼圆睁平视,两耳挺立呈招风状,长嘴上翘而微张,犬齿尖长,背上鬃毛竖起,四肢刚健,臀、腹部滚圆,尾巴短小,耳、蹄、臀、生殖器等细部刻画毕肖,活脱脱一头膘肥体壮,孔武有力的带有几分野性的公猪形象。猪身外表饰有各种神秘图案,头、蹄部饰云纹,腿上饰长尾夔龙纹,躯体饰鳞甲纹。除了造型上表达了铸造者高超的本领之外,猪尊实用的一面则充分展现了铸造者的匠心。整个器物中空,是用来盛酒的容器,容积为13公升。猪背上开有一椭圆形口,上有一盖,盖的捉手是一只圆雕的立鸟,从这里就可以灌酒进去。这么笨重的一件器物要怎样才能抬起来呢?请各位注意它的前肘和后肘,在前肘和后肘上各有两个对穿的孔,可以穿绳,当器内装满酒液时,必然使器体的重量增加,重量增加后,就势必给移动带来麻烦,若穿上一根绳子,就能借助绳子支撑用杠杆抬起来,所以,它也是一件用来祭祀的神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器物有多处被修复过的痕迹,比如颜色不同的部位,由此可见,这件器物在当年使用得非常频繁,因此这一穿孔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曾大量铸造,这也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兵器是当时的国家机器,是军队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对于铸造在作战中能取胜的利器,奴隶主国家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大量消耗,但在遗存的青铜器中,青铜兵器仍然是一个大类。按它们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攻击型兵器,包括戈、矛、刀、剑、钺、戟等等;另一类是防御型兵器,像胄、甲。本馆陈列的主要是攻击型兵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把方形环首状龙纹铜刀,刀的柄部方形环首状十分独特,柄的两面饰夔龙纹,并以云雷纹为底纹;刀背平,刀尖呈圆弧状,刀刃有使用过的痕迹。

戈 —— 商周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兵器。古代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由戈头、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构成,这些部位将在后面陈列的一把较为典型的戈上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件楚公家戈是楚国最早的铜器之一。在戈的捏柄处有铭文:楚公家戈,通俗地说就是楚公使用的戈。从铭文看,该戈是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的兵器,是目前所知国内年代最早的一件楚国有铭文的青铜器,上面的黑色椭圆斑纹又是此类戈中年代最早的和极富艺术特色的代表性标本。

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尤其是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前的器物,出土地点、掩埋方式、铸造风格都留给我们许多难解之迷,比如这一组器物上都铸有同一个字,上面是一个半圆弧,下面是一个“冈”字。这到底是什么字呢?连字典上都没有。对于它,有种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举”,有的解释为“冉”,但不管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哪个字,我们从这个字及相关的文化现象中,仍可以探寻出它的含义。我国的商周青铜礼器,大多是用于给铸器者先祖、先父祭祀的,大概从商代晚期开始,铸器者就开始重视将自己的氏称或氏族名、名字表现在铭文中,这个字很可能就是他们的族徽。“举”族是商到西周时期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族,南北各地都留下了该族子孙的足迹,其中一支约在商末周初时来到了湖南。

越式鼎 —— 春秋中晚期湖南大部分地区为扬越民族主导,在湖南发掘的随葬有青铜器的越人墓当中,大多都随葬青铜鼎,最多的一墓随葬近20件。这里陈列的是一组典型的越式鼎。越式鼎的造型一改过去的厚重传统而趋于轻巧,形态也追求神似,线条略显粗糙、随意。值得注意的是,越式鼎一般都是侈耳、撇足,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呢?其实与它们的使用有关,耳外侈就可以在鼎上盖盖子,否则就无法将盖子取下,另外,耳外侈也方便提取鼎;出土时,大部分越式鼎的底部都有厚厚的烟炱,可见足外撇,就是为了方便放燃料如木炭之类。

蜴形动物提梁卣 —— 蛇纹和蜴形动物是湘江流域越人青铜器装饰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蜴在越人的观念中是龙子,这种纹饰就是越式的龙纹。它的纹饰以写实为特点,以蛇、蜴形动物和蛙为基本格局,又以飞鸟、龙等为主要配饰,表达了一个神秘而清晰的主题。

勾连云纹豆 —— 这种器物称为豆,因为它的器形像中国汉字当中的“豆”字,豆是一种盛肉食的器物。这件豆是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最精美的楚式青铜器之一。器身子口,子口上有三角状云纹;盘叫深,喇叭状圈足,这个圈足有个专门的称呼“校”;盖和器身的形状相似,但捉手较矮一些。盖和器身中部都有一道云纹,通体饰几何纹和勾连纹,有纺织品般的效果。

云纹提链铜壶 —— 看到这件云纹提链铜壶大家一定会有疑问,前面看到的青铜器颜色都偏绿色,为什么这件铜壶是黄色的呢?青铜是一种铅与锡的合金属,含铅、锡量不同它们的颜色就会不一样。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件提链铜壶的造型。壶作圆形,有盖,壶口微侈,颈细长,圆腹,圜底,圈足。腹下部三个铺首,肩上两侧有铺首衔环,环与提链相套,穿过盖上两侧的环又与提链相连,提梁为双首龙形。盖隆起,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钮,内套一环。这样的造型既别致又可以防止盖的丢失,真可谓独具匠心。除了造型别致外,它的纹饰也很精美。盖颈、腹部和圈足饰云纹,其中颈下、圈足上饰三角形云纹,腹部以极细密的席纹作底纹,排列有序,非常精致。

蟠螭纹鉴 —— 鉴是一种盥洗用器,成语“以史为鉴”就是由这种器物的功用转化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看,如果在脸盆里装满清水,透过水面是不是可以看到人的影子呢?照见人影就好象昭示着过去或历史,使人透过自己的影子反思从前,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该器的造型和纹饰:平底、三矮兽足;兽首环耳,耳内置环。外壁纹饰分成四段,第一、三段为管状乳钉纹,管内可能有镶嵌物;第二、四段由索状纹与变形蟠螭纹组成。

最后,我们欣赏到的就是剑,楚人素有好战之名,楚庄王自称楚国折下戈戟尖尖就可以铸出九鼎。考古发现中,楚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当中有半数都是青铜兵器。它们的做工精致,并引进了不少吴越等诸侯国铸有精美花纹的品种。楚人使用的兵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实用与美观和谐统一的青铜艺术世界。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是可斩可刺的兵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配剑可以表示等级身份,士阶层的人,因所配剑长短重量之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所服。另外,楚国的男子还以配剑为时尚。不过西周早期的剑,形式已相当成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几把铜剑。在欣赏它们之前我们首先也要认识一下剑的各个部位,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构成,每个部位各有其专名:最顶上的部位叫做“首”,首部多以玉为饰,湖南兵器多用玻璃器来代替;从首到握手的地方称“柄”,上面凸起的东西叫“箍”,柄称“茎”,有扁、圆之分,有的在茎部缠有丝条,叫“侯”;茎与剑身交界处的护手为“格”,现在一般叫镡;剑的主体部分叫“身”,身的中部突起,称“脊”,脊的两面坡叫“从”,两边的刃部又称“锷”,脊与从合称为“腊”,锋尖就叫“锋”。了解了剑的各个部位,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这里陈列的几把铜剑。

双色剑 —— 又被称为“插心剑”。该器的脊和腊等分两次铸成,先铸首、茎和身,再铸中脊,合缝处极为严密,中脊采用了不同于剑身其他部位的合金成分,剑身黑亮,脊色浅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两种不同的颜色呢?前面我们提到过青铜是铅与锡的合金属,由于含铅、锡量不同,所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颜色。剑脊含锡较少,含铅较多,取其柔韧,不易折断;而剑刃含锡较多,含铅较少,则取其坚利。

越王州勾剑 —— 剑表布满菱状纹、斑点纹;剑首残缺,镡的双面铸有鸟篆体铭文,内容是“越王句州自作用剑”。句州即州句,是越王不寿的儿子朱句,也就是越王句践的曾孙。《越绝书》上有欧冶子为越王句践铸造五把名剑的故事,这就是其中的一把,其他的几把在江苏、湖北几省也有发现。

欣赏完如此神秘精美的青铜器后,大家是否对我国的青铜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呢,但是这还只是我国青铜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看着这一件件青铜珍品,感受青铜时代的绝唱与风骚时,您会有什么感想?骄傲、享受?或许还有遗憾、羞愧?让我们带着骄傲赞颂前人曾拥有的独步天下的时代,让我们带着羞愧奋马扬鞭创造一个后人也为之骄傲的时代吧!谢谢!

『叁』 西周青铜提梁卣价格哪里行情好

西周青铜提梁卣,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要超过1000000;不过也有特殊品种版式;真品可以参加拍卖会。

『肆』 谁能告诉我这个砚台的资料及价值谢谢!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

1、唐宋古石砚——端砚
2、价格不能确定。
伪造的,十几块都有;
真的,要看具体情况了。
如明朝的金石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端石夔龙纹砚拍出了176万元的高价。今年6月3日,中国嘉德拍卖一方民国初期陈端友制提梁卣图端砚也以55万元成交。

『伍』 中国被英法联军偷走圆明园哪些东西在拍卖会上见过

中国被英法联军偷走圆明园在拍卖会上见过的东西有:

1、圆明园鼠首铜像。

2009年圆明园流失文物鼠、兔首铜像分别在巴黎拍出1400万欧元天价,最终以“拍而不买”的方式流拍。

2、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

2012年11月,“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两件圆明园文物将在英国拍卖,迫于外界压力,以邦瀚斯拍卖行撤拍告终。

3、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

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原乃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文物,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走,现藏于私人手中,将于2012年11月8日在英国邦瀚斯拍卖。后因其负面效应,已被所有者收回,不会参与邦瀚斯举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4、清朝乾隆时期玉玺。

2012年12月,法国最大拍卖行艾德不顾中方反对,将一个清朝乾隆时期玉玺拍卖,以11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905万元)的价格成交。

5、圆明园兔首铜像。

早在2009年圆明园两件兽首在国外被拍卖时,圆明园管理处就曾发表声明称,圆明园历来不赞同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国际上某些拍卖者所利用,因为这将使圆明园流散文物成为拍卖者“漫天要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