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证拍售 » 青铜纽钟拍卖
扩展阅读
密云各小区物业电话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价高 2021-11-11 13:13:25
拍卖粮证 2021-11-11 13:12:04

青铜纽钟拍卖

发布时间: 2021-11-04 15:57:56

1. 青铜乐器中的钟是什么

最初的钟大约是从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现在所见最古的钟是西周时代的。钟一般多悬于架上敲击,柄在上而口在下。

2. 西周编钟最高拍卖多少钱

1编钟
编钟
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被编钟
编钟
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3. 青铜古钟价格

200000000万

4. 青铜器钟当时主要用途是什么

娱乐。青铜钟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常见的打击乐器,出现在西周早期,其形式是从钲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从青铜钟的形制上可分为两种,即甬钟和钮钟,甬钟的悬挂方式为斜挂,而钮钟为直挂。将若干个频率不同的钟依次序连列在架上成为可演奏的音阶,称为“编钟”。

5. 收藏了一枚汉代印章,青铜龟钮印章,请指教

咱们两个一模一样的印章,我认出三个字 司马炒 那个我认不出什么字

6. 圆明园文物有钮钟吗

圆明园遗失的文物数以百万计,属于人类文明的浩劫。现在没有任何人能说清有多少,有什么。

7. 圆明园中的宝物一共被拍卖了多少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的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某一天文物回家作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绍资料提供给他们。

杨先生最后说,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离开了文化母体的历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那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和“在起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精神,有关国家更不该“赖”着圆明园文物不还。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8. 青铜器的成交拍卖记录有哪些

1.御制南吕镈钟
2010年北京瀚海6,568,000元成交
镈钟,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又称“特钟”。用木槌击奏。镈钟相对编钟言,后者为编悬,前者为特悬。《隋书·音乐志下》:“镈钟即 黄帝 所命 伶伦 铸十二钟和五音者也。” 宋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其镈钟又长甬而震掉,其声不和。”《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先是,宫悬止有四镈钟,杂以编钟、编磬、衡钟凡十六虡。”胡三省注:“凡钟十六枚同在于虡,谓之编钟,特悬者谓之镈钟。”编悬十六钟共簨,特悬者镊钟一簨。
2.西周晚期 青铜窃曲纹三足鼎
2014拍卖6,513,480元成交
鼎,在古代作为一种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此鼎平唇折沿。沿上附耳,耳体方正有力。鼎身浑圆,下接三足,微撇。无盖,颈部饰蟠龙纹一周,腹部满布窃曲纹。纹饰刻花繁简适宜,穿插有序。鼎内璧饰有二十九字铭文。整器造型中正大器。
3.商晚期-西周 兽面纹方鼎
2014年拍卖8,075,760元成交
方腹规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饰蕉叶纹。鼎身四边与四面中心有扉棱将图案分割,扉棱上有直线和T形纹饰。鼎腹四面饰有饕餮纹,双目圆睁,利角上扬。方鼎口沿下方环饰一圈龙纹。器表呈深绿色。三字铭文为“□父丁”,罗振玉先生曾记录过与此类似的铭文。
方鼎是圆鼎的变体,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时期。早期的方鼎鼎腹相对较深,随时间发展,鼎腹逐渐变浅。商代晚期,方鼎鼎腹变浅,而鼎足变长。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商晚期的方鼎。比例和形制都与此件方鼎颇为相似。
4.西周 史颂簋
2012北京保利拍卖28,175,000元成交
5.商晚期 青铜兽面纹羊首尊
2013年佳士得香港17,637,840RMB成交
6.商晚期 青铜兽面纹羊首尊
2013年佳士得香港17,637,840RMB成交
尊撇口,高颈,折肩,腹下敛收,高圈足外撇,有三孔。通体雷纹锦地纹饰。口沿下饰蝉纹,颈饰夔龙纹,肩高浮雕三卷角羊首,间以夔龙纹。肩至足圈分别置四条棱戢,饰双目巨大的分解式兽面纹

9. 青铜乐器的鎛、钮钟

除了甬钟之外,洛阳还出土了鎛和钮钟两类重要的青铜乐器。 钮钟的出现晚于鎛和甬钟。1956年陕县上村岭虢太子墓出土的一组春秋早期无枚编钮钟,是现知年代最早的一例编纽钟,为中原类型的代表。这组编钟钟体为合瓦形,平舞,平腹,铣侈,于口微凹,舞上设置有一圆条形的长圆钮。与甬钟相比最大的差别即是改变了甬钟侧悬的甬。以钮代甬,使钟由侧悬改为直悬,从而可以更加保持钟的稳定性,提高和改善演奏的音质。由此可以看出钮钟不仅继承了甬钟的体制,而且吸收了铃或鎛的钮制,因而从整体形制上典型地表现出甬钟的钟体与鎛和铃的钮制相结合的特征。又如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除出土一套甬钟以外,同墓还出土了一组春秋早期的编钮钟,钟体为合瓦形,舞上有方环钮,钮较短小,钲部无枚,右侧鼓部除第一钟外均饰鸟纹,钲部及左鼓部则铸有铭文,铭中载有“虢仲作宝钟……”等字样,并自命为铃钟。由此更进一步证实了钮钟与甬钟、铃之间的渊源关系。
洛阳出土的编钮钟大多为7-9件的组合,如虢太子墓编钮钟为9件,虢仲墓编钮钟为8件,洛阳西工131号同墓出土的两组编钮钟分别为7件和9件,洛阳解放路战国墓的18件编钮钟分别为7件有枚编钟和11件无枚编钟两组。处于这一时期的钮钟不仅形制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由于编组序列的丰富和健全,致使乐器的音乐性能更加完善起来。据测音资料可知,虢太子墓、虢仲墓、解放路战国墓等几组编钮钟的正鼓音、侧鼓音均可构成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以外的变化音,同时已经具备很强的旋律性能。
与铃一脉相承的鎛钟与钮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缘于对音乐审美方面新的追求和编钟演奏旋律的重视,以及礼乐过制、经济支出等诸方面的因素,比甬钟形体较小的钮钟和小型的铜鎛广为流行,并逐渐取代了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