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代鱼纹瓷枕特点及发展历程
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在隋唐时期开始大量烧制,宋、金、元时期最为鼎盛,于是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瓷枕。
瓷枕有大小之分,而规格、形制上的差别多以其具体使用功能而加以分别。古代实用的小型陶瓷枕有三种:一种是袖枕,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外出长途旅行风餐露宿时,常随身带个小枕,便于在休息时使用;一种是腕枕,在人们长期书写时,为防腕子发酸,将小枕垫于腕部;再一种就是脉枕,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为的是大夫出诊时携带方便。箱型脉枕下面一般有一两个小孔,它们是烧制时为防止爆裂而设的排气孔,而脉枕因为具有丰富的蕴意和实用价值,往往最具收藏价值。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以宋代磁州窑烧制出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笔者曾见到一件元代磁州窑系的小脉枕,为白瓷,造型如如意,枕面胎上先敷一层白色的化妆土,枕面上以铁绣花装饰,图案为鲤鱼戏莲。脉枕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多因其纹饰图案和脉枕本身的文化寓意。因中医诊脉时间比较长,为了病人舒适和方便诊断病情,才发明了比一般瓷枕体积短小的脉枕,甚至还有脉褥、脉床等,都和脉枕配套使用。
使用脉枕之后,病人手腕平和,自然伸展,使得病人寸口三部九侯的脉象展现无遗,中医根据相生相克之理,加之对病人体质的判断,才得出“一人一方”的回春妙手。从这个角度来看,脉枕无疑是中医诊治的绝好“帮手”,与西医诊听器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手持此元代小脉枕,将手腕置于脉枕之上,甚是恰合。此元代小脉枕主题图案为鲤鱼戏莲纹,生动活跃,吉庆吉祥,美观实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纹符号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之于道教还是佛教,乃至具有传统色彩的“鲤鱼跃龙门”。到了宋元时期,鱼纹装饰在陶瓷领域中更是大放异彩,所以此元代脉枕中的鱼纹装饰不仅有着众多的文化内涵,还因其“喜庆”而在诊治病情时有“冲喜”之意。
当然,在色彩斑斓、各擅风流的脉枕纹饰中,鱼纹只是其中的一种,据资料记载,脉枕纹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辟邪求福,所以纹饰多采用凶猛的瑞兽,以虎、狮、龙、兔为主要类别,其中虎纹比较常见;一类为喜庆吉祥,大多具有民俗色彩,鱼纹脉枕即属于此类;一类为品位象征,主要为炫耀权势和夸示财富,所以一般会有珍贵材料装饰。
Ⅱ 脉诊的源远流长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源流述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手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的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这些复杂的脉名,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细大不捐,搜罗广播,是脉法形成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内经》脉法急需规范统一完善的机括。关于脉象主病,《内经》的论述也很详瞻,涉及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它以四时脉、真脏脉、平脉、病脉等进行分析说明,不仅明确地论述了脉象形态及临床意义,而且还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学的影响也作了交代。总之,《内经》虽非脉学专著,但它所记载的丰富多彩的脉法内容,既是对脉学形成早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为脉学的规范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内经》作为最古老的脉学经典,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
上乘《内经》,下启《脉经》,对脉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伪托秦越人所撰的《难经》。《难经》内容简洁,篇幅不大,但其论述脉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全书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22难,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1/3。所论脉学内容,包括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等。特别是书中首先提出并基本完成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不论在方法还是理论上,都是对《内经》脉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观地说,《内经》已对寸口脉给予了高度重视,,“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均和寸口相关联,为脉诊独取寸口提供了理论基础。《难经》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完成了脉诊方法的改革。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仅诊察方便,易行实用,关键还在于它能准确地解决脉诊的定性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辩证施治最简要的指标。此后一千多年,脉诊就是沿着独取寸口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脉诊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确立了脉证合参,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床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张仲景的脉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各种脉象划分为阴和阳两大类,对于临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具有重要意义。其诊脉方法以寸口脉为主,而又有所发挥,还经常结合不同病证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观察三部脉象可以推测肾气盛衰及胃气的存亡情况,对判断病情的吉凶逆顺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书中论及的脉象多达七八十种,单纯脉近20种,后代的常见脉名几乎都可以在两书中找到。因此,仲景之书虽非脉学专著,但在改进诊脉方法和在脉证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与张仲景同时的华佗,精通脉法,“治其病,手脉之候,其验若神”(《三国志·魏志》),也是脉学发展的有功之士。传世的《中藏经》虽非华佗亲著,但书中保存了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与经验是肯定无疑的。反映在《中藏经》一书中的脉学成就,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脉法,并有较系统阐述;二是丰富发展了阴阳、脏腑脉法,使其更趋完善、系统;三是区分寸关尺三部,明确了其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四是在脉象论述中不仅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还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这是与仲景脉法显著不同的。华佗脉法是《脉经》诞生之前,脉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脉学的规范统一和继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不仅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诊法更为简便实用,而且凭脉辨证、脉证并重,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丰富的脉学内容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之中,难免互兹偏见,混乱不一,况且“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学习掌握,传播教授,均很困难。因此,如何将分散混乱的脉学内容规范统一起来,使其自成体系,将深奥的脉学知识加以科学整理,阐释发挥,晰其奥,阐其微,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掌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晋王叔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的需要,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的脉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辑集载录了《黄帝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王、阮、傅、戴、关、葛、吕、张”等历代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诊脉方法、脉学理论及脉诊临床意义作出了统一规范或明确阐释,使脉学更趋科学实用。在诊脉部位和方法上,《脉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独取寸口”的诊法,首次提出腕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并且明确了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命门等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这不仅解决了寸口脉诊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且使独诊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在脉学理论的建设方面,《脉经》重点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样,《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在脉诊临床联系上,《脉经》把脉象主病与证候辨识结合起来,使脉法成为临床使用的诊断技术,使脉象成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了脉诊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后来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这与《脉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总之,《脉经》的撰成,完成了对古脉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脉经》被誉为脉学之圭臬、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脉经》所确立的脉法规则及原则,沿用至今近两千年,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脉经》收载编辑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除《内经》、《难经》及仲景、华佗之书外,尚有《脉法赞》、《四时经》等,其中有的原书已经散佚,幸赖此书得以存其吉光片羽。因此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脉学,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脉经》不但对中国医学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早已流传阿拉伯、土耳其、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这些著作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歌诀型的通俗本,一为提掣性的提要本。
歌诀型的读本,首推六朝高阳生伪撰的《王叔和脉诀》。全书用七言歌诀写成,计有脉赋、诊入式、五脏六腑脉法、七表八里九道脉类、诸病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长短歌诀二百余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象,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极其通行,对普及推广脉学知识有过较大影响。但由于书系伪撰,文词鄙俚,向为学者所垢,导致历史上对《脉诀》的批判竟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公正地说,《脉诀》原无大错,除了在脉类中遗漏了数脉以外,其余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还是三部分主脏腑及诸病脉法,皆系祖述数和原意,并有所发挥。而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为高阳生首创,后代宗之者也不是没有,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杨士瀛《医脉真经》、原题朱丹溪著的《丹溪脉诀指掌》、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张璧的《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并治法》即是。
《脉诀》之后,以歌诀为体,或以“脉诀”为名的,还有唐代杜光庭的《玉函经》、宋代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及其衍生链。这是与《王叔和脉诀》不同的另一“脉诀”系列。
《玉函经》原名《生死歌诀》,今存元刊崔嘉彦注释本。全书共3卷,仿《叔和脉诀》体,为七言歌诀。曹秉文序称:“书中专论脉理,辨五色,察五气,辞虽简而义则深,又得紫虚真人崔嘉彦详加注释,更觉洞彻本源。”其内容以论死脉为主,兼论各脉主病,对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有许多独到的阐释。在古脉书多佚的今天,本书对研究古代脉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同时,崔氏注中引有许多古佚书,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崔氏脉诀》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内容大体包括脉的生理、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上中下配三焦、七表八里九道脉、中风伤寒等各种杂病脉、六经病脉、妇人小儿脉、四时五脏脉等,提及的脉象有27种。由于该书以《难经》浮、沉、迟、数四脉为总,以风、气、冷、热四气主病,提纲掣领,言简意赅,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书成不久,崔氏弟子刘开即加修订而成《刘三点脉诀》。金代李杲曾为此书批注,后收入《东垣十书》中。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予删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时珍辑入《濒湖脉学》中。李中梓亦据是书修订为《新著四言脉诀》,收入《医宗必读》中。明末清初王绍隆、潘辑又据李言闻删订本增补注释而成《医灯续焰》。还有康熙、乾隆刊印黄熺注释的《四言举要》、王道纯修订的《脉诀四言举要》、黄宫绣修订的《新增四言脉要》等。《崔氏脉诀》系列的形成及传承延续,无疑为脉法的传授、推广做出了贡献。
此外,历史上围绕伪《王叔和脉诀》的辩证批驳,不仅繁荣活跃了学术,带动了脉学的普及发展,同时也涌现出象《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脉诀汇辨》等以辨正《脉诀》名世的脉学著作。这些辨正之作,辨伪证真,纠谬改错,不遗余力的征引《脉经》原文及《内经》、《难经》、张仲景的脉学论述,作为批判的武器,对《脉诀》逐条求证驳难,正本清源。这样的批驳,不仅澄清了疑惑错讹,同时更加彰明扩大了《脉经》的影响。尤其李时珍《濒湖脉学》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亦沿用《脉经》的歌诀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叔和之学,既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需要,又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脉学著作,即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至于提纲掣领性的脉学著作,或扼要介绍脉学知识,或针对某一问题重点阐释,可谓层出不穷,代不乏述。
隋唐时代,据有关书目记载,脉学专著不下30部,可惜都已散佚不传,其具体内容已无从了解。但是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几部名著大量引述《脉经》内容的情况来看,说明《脉经》对隋唐脉学的影响是广泛的。
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是现存较早的诊法学专著,内容以脉诊为主,兼及一般诊法。全书首论脉法基本理论、基本技巧,此按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记述24种脉象的脉形主病等,末论诸病生死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内容精要,颇切实用。尤其书中载有33幅脉象示意图,在《脉经》脉图久佚的情况下,实开脉象图示之先河,不仅对推广和传授脉法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完善脉学作出了贡献。
继《察病指南》之后,杨士瀛《医脉真经》亦是宋代较有影响的脉学专著。该书虽以《王叔和脉诀》为经,但能参以百家之言,去其谬而撷其精,尤其是三部九候、脏腑部位、脉病消息等内容,多有前人未发之间。
除上述两书外,传世的宋代脉学著作尚有萧世基《脉粹》、崔嘉彦《脉诀秘旨》、刘开《脉诀理玄秘要》、黎民寿《脉诀精要》等。但这些著作均收藏于日本国,国内只有个别抄本。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流派的形成,刘、李、朱、张四大家于脉学皆有所贡献,尤其在脉诊与临床的运用联系上,四家各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脉证结合的内容。这一时期的脉学名著主要有:原题朱震亨实为李杲所撰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或称《脉诀指掌图》),滑寿《诊家枢要》等。《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从胃气为本的观点出发,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内容包括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男女诸病及诊脉截法断病歌等,有一定特色。惜其图过于简单,往往有图不达意之嫌。
《诊家枢要》为滑寿的匠心之作,书中论及脉理脉法、四时五脏平脉、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诸种病脉,颇有新见。尤其书中“脉阴阳类成”篇,以两种相反的脉象对照比较的方法,对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30脉的名称、形态、主病进行了重点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颇切实用。
明清两代,脉学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许多医家对脉学都有研究,尤其以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李彦贞、周学霆、张璐、周学海等医家最享盛名。
李时珍的脉学成就前已述及,其《濒湖脉学》不仅作为批判伪《脉诀》的总结,而且作为脉学稳定发展的标志,所规范的27种脉象及其主病,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
张景岳虽无脉学专著,但他在《景岳全书》中设“脉神章”专论,详述《内经》、《难经》、仲景及诸家脉义,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及胃气等,阐释至详,每有独到之见。
李中梓《诊家正眼》系其晚年经验久深之作,书中阐释脉学的基本理论,批驳高阳生《脉诀》的错误,介绍浮、沉、迟、数等28种脉象的形态主病,言简意明,辨精析详,且文字通俗,切于实用,流传甚广。
此外,朱栋隆《四海同春》,重视脏腑诊治及二十四脉辨别,“脉阐病源,药随脉定”,在脏腑脉证的辨治方面有独到贡献;梁学孟《国医宗旨》,主张按脉用药,突出了脉学的临床价值。
清代李彦贞(延昰)《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法,一方面批驳伪《脉诀》的错误,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脉参证,灵活运用脉法诊治疾病,很有特色。
周学霆《三指禅》,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脉学专书。周氏根据《内经》以平人定病脉的理论,以缓脉为诀,认为如能分清缓脉,即可提纲掣领,权度诸脉,并在缓脉的统领下,建立起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以微、细、虚、实等为22脉为对应网络的脉象系统,使人能清楚了解每对脉之间的差别特点,便于领悟掌握。书中还有40篇外感内伤疾病的脉诊专论,将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及其疾病的变化转归情况,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阐发,确定治法方药,颇且临床使用,最为医家推崇。
张璐《诊宗三味》专论脉理,首述脉学宗旨,次论脉位、脉象、经络,再详释32种脉象,并有口问、逆顺、妇人、小儿脉论等。全书论脉精辟,自成一家之说,在脉学上亦有较大影响。
周学海精于脉法,著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等脉学书四种,尤以《诊家直诀》最为著名。该书撷取《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历代医著中有关脉学的内容写成,实为《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全书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作为分析正脉、变脉的纲领,会通24脉,内容切要,足资临证参考。
还有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黄宫绣的《脉理求真》、卢之顾的《学古诊则》、沈金鳌的《脉象统类》、罗浩辑录的《诊家索引》等,均各有创见,各具特色,使脉学不断充实和完善。
(以上内容转引自高文铸主编《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Ⅲ 瓷器的种类大全 带您领略中华瓷器魅力
古代瓷器的种类,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瓷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它的性能和外观都远远超越瓷器并有了质的突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抟土成金,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那么关于古代瓷器的种类,您是否了解呢?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下有关古代瓷器的种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如果按照瓷器的器形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下面我将简明扼要的阐述一下古代陶瓷的种类: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一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碗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二盘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盘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三杯
1高足杯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四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五盒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六罐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七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在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八尊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九匝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都是稀世珍品。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一炉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二灯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三枕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真的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啦!中国是瓷器大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多不胜数,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就不以已说明了。虽然瓷器的使用从来不曾像青铜器、铁器那样因制成生产工具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它也只是用于辅助性和代表性的工作和材料。但瓷器的发明是为了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在众多拍卖会现场,瓷器成为拍卖会必不可少的专场,这样标志着瓷器的收藏价值不断的升温,小编建议各位收藏爱好者在够买前一定要多加观察,因为古代瓷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鱼目混杂的古玩市场,多加小心总归是好的。
Ⅳ 我有个宋代脉枕想出手,请问广州那里有私下买卖的
一个是历史上的
就是在长安有个东市和一个西市,人们都在那里买卖东西 后来就叫买东西了。
还有个就是关于:“东西”的趣事:宋代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见他的朋友盛温和。正碰着盛温和拿个篮子上街。朱熹问他:“你上哪去呢?”“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类,木类我这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了。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这只是一个趣事,并不是什么来历。当然我很敬佩他的应变能力。
Ⅳ 清代脉枕值钱吗
..........还是很值钱的。。 瓷枕是中国古代 汉族瓷器造型中 较为流行的一种 ,枕上用彩釉绘 成精美的图画或 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 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 ,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 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 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 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 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 现力和艺术性。
Ⅵ 大清光绪年脉枕市场价多少
市场价三十万以上。。 瓷枕是中国古代 汉族瓷器造型中 较为流行的一种 ,枕上用彩釉绘 成精美的图画或 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 以后。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 ,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宋代, 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 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 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 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 现力和艺术性。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 一首很著名的词作《醉花阴》:薄雾 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 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提到 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Ⅶ 那位大师帮鉴定一下这脉枕是什么年代的,市场价值多少
我观察了一下你的你这个陶枕头是宋代的枕头是睡觉的陶枕头有收藏价值的恭喜你是真品估计在30万至35万左右吧
Ⅷ 瓷器的种类大全 带您领略中华瓷器魅力
古代瓷器的种类,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瓷器是独属于中国的伟大发明,它的性能和外观都远远超越瓷器并有了质的突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人类“瓷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抟土成金,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那么关于古代瓷器的种类,您是否了解呢?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总结了一下有关古代瓷器的种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如果按照瓷器的器形大致可分为: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说起古代瓷器的种类,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下面我将简明扼要的阐述一下古代陶瓷的种类: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一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碗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二盘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盘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三杯
1高足杯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四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五盒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六罐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七壶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在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八尊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九匝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釉里红雁纹、蓝釉白花,都是稀世珍品。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洗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一炉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二灯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是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古代瓷器的种类之十三枕
这种古代瓷器的种类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古代瓷器的种类真的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啦!中国是瓷器大国,古代瓷器的种类多不胜数,盛世收藏网小编在这里就不以已说明了。虽然瓷器的使用从来不曾像青铜器、铁器那样因制成生产工具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它也只是用于辅助性和代表性的工作和材料。但瓷器的发明是为了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在众多拍卖会现场,瓷器成为拍卖会必不可少的专场,这样标志着瓷器的收藏价值不断的升温,小编建议各位收藏爱好者在够买前一定要多加观察,因为古代瓷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鱼目混杂的古玩市场,多加小心总归是好的。
Ⅸ 问。哪家拍卖公司拍卖过辽三彩瓷器价格都是多少最好详细点
辽三彩虽年代不近,但收藏群体并不大,故而拍卖场上并不受人追捧,专除了进行资本属运作时的炒作以外,正常情况下拍不出较高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各正规拍卖企业普遍不愿接受此类标的的委托,即使偶有上拍成交率并不高,成交价也较低。
近两年有下面几家公司拍卖且成交过辽三彩:
广州艺拍 2011年6月12日 辽三彩五鱼图海棠形洗 9200元成交
上海嘉泰 2011年4月1日 辽三彩葵花脉枕 1680元成交
中国嘉德 2011年6月18日 辽三彩罐 11500元成交
山东茂恒 2011年5月13日 辽三彩武士壁挂像 5665元成交
广州华艺 2011年2月27日 辽三彩海棠碟 6720元成交
2012年度有几家公司上拍过辽三彩,但基本是全军覆没。今年3月16日香港富得即将上拍一件辽三彩四方形碟,估价为6000—8000元港币,尚不知届时能否成交。
上面是对辽三彩拍卖很有代表性的信息,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