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方游牧民族住的什么房屋
夏季一般牧民会带蒙古包赶着牲畜在牧区临时居住,冬季在迁徙到冬季牧场或固定定居点,现在政府都建了牧民定居点都是政府花的钱,房子一排排的,很不错了
2. 藏族住宅的居住
居住的地点,都选择在倚山傍水处。头人为了显示其“尊贵”,不与牧民混居,在帐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独立帐房。大头人门外还要竖立一根铜顶“麻尼杆”,土面绷着经文布伪木杆,以示炫耀。其他人则只能在帐戾杆上绷一络“麻尼布”。
3. 藏族人放牧时住的房子叫什么
藏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住的房子叫帐篷或者毡房。
高原之舟指的是牦牛。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 。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礼仪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4. 蒙古族的房屋有哪些特点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面大群放牧牲畜。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发展到定居轮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种植春小麦、莜麦、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时饲养畜群。培养优良种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牧区的传统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种奶制品。
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蒙古袍。人们居住的地方是极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干细杆编制的网状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以及圆顶天窗组成,外部盖上羊毛毡,里面地上铺毡子和地毯,侧面开有长方形小门。蒙古包在大风雪中阻力小,包顶不积雨,不存水,易于拆折搬迁。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时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诚直率,尊敬长者及上司,注重礼节。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年。年节有大小之分,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农历正月初一,形式和汉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积用作道路或境界标志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文学、医学上也有不少建树。
5. 蒙古族的牧民为什么在草原上以居住蒙古包为主,而不住楼房或平方 蒙古族的牧民为
任何一个民族或者任何一地区的居民,他们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都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其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
楼上几位说的因为游牧活动需要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仅是指生产方式造成的影响。还有就是蒙古草原的自然条件造成的。无论是住楼房还是平房都需要建筑材料,即木材和砖瓦。草原上树木稀少,当地居民燃料都被迫需要烧牛羊粪而找不到木柴,更别说为了建造房屋而大量砍伐消耗树木了。草原土壤层非常薄,一旦表层植被被破坏,马上沙化。所以也无法取土制作砖瓦。姑且不说烧砖瓦要大量燃料,就是脱制土坯也不敢挖土啊。
6. 蒙古族的房屋是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面大群放牧牲畜。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发展到定居轮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种植春小麦、莜麦、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时饲养畜群。培养优良种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牧区的传统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种奶制品。
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蒙古袍。人们居住的地方是极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干细杆编制的网状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以及圆顶天窗组成,外部盖上羊毛毡,里面地上铺毡子和地毯,侧面开有长方形小门。蒙古包在大风雪中阻力小,包顶不积雨,不存水,易于拆折搬迁。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时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诚直率,尊敬长者及上司,注重礼节。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是过年。年节有大小之分,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农历正月初一,形式和汉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积用作道路或境界标志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文学、医学上也有不少建树。
蒙古牧区的男女老幼都善于骑射。草原上每年都会举行以群众体育竞技为主的盛会,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蒙古族著名史诗《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王马讷斯》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7. 蒙古族牧民的住房一蒙古包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1、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 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 行。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 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到一个新 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 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2、蒙古包适合蒙古的环境,蒙古地方自古 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 一个冻坏的。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 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 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其三,还可以在 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蒙古包 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 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 撩起来。
3、拆卸搬迁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 容易几倍。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 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 卸开并折叠起来。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 完。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 搬迁是轻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 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 西。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 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8.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9. 蒙古族的住宅特色
传统的蒙古族住宅是蒙古包,也叫毡房,蒙语mongol ger。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木栅(蒙语“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特点:建造拆除相对容易快捷,便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防风保暖。
10. 蒙古族的牧民都住在蒙古包里吗,有什么讲究
蒙古族的牧民大部分都住在蒙古包里,因为这是他们草原上的家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蒙古族每一天基本上过的都是游牧生活。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根据气候,食物等各方面条件进行迁移,蒙古包就显得非常方便了,并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半天的时间就可以组装完毕,而且还便于携带,所以渐渐成为了蒙古族特有的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大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了解好当地的禁忌,否则会让我们的旅行变得麻烦不已。不知道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讲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