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力哥的一位同学,暂且称为X君,想要买婚房,房子总价200多万,关于具体的房贷方式,他来咨询我这个“理财专家”的意见。
我给出的意见非常明确:
1.首付能少付尽量少付,贷款能多贷尽量多贷。
2.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法,而不是等额本金还款法。
3.贷款时间能贷多长就贷多长,最好贷足30年。
然而我给他的三条建议,最后他们一家商量后,一条也没采纳。
他倾尽双方家庭所能,把首付提高到60%。
为了节省账面上的利息支出,最后选择了还款压力逐月递减的等额本金还款法。
同样为了节省账面上的利息,他最后咬咬牙,选择10年还清贷款,毕竟10年还清和30年还清,利息可以差上好几十万。
对此,力哥也表示无能为力~
而只有100万,却敢向银行贷款300万买房的人,则有可能非但不被政府“洗劫”,反过来“洗劫”那些只会把钱存银行的穷人。
你用杠杆超发货币,稀释财富,我则顺势而为,把你超发的货币通过贷款方式为自己所用,你放杠杆,我也放杠杆,到头来,可能我不但不吃亏,反而有的赚。
在超发货币的过程中,少数有理财思维的聪明人用杠杆让自己不亏反赚,多数普通人却只能吃亏买单,久而久之,那些敢于贷款购买优质资产的人,就会相对越来越富,不敢负债,只会把钱存银行的人,相对越来越穷。
因此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低息房贷能多贷就多贷,能尽可能不还/晚还就尽可能不还/晚还。
一旦为了节省账面利息,选择10年还清贷款,到时就会陷入被动——假如你30岁开始还贷,10年后才40岁,正是事业收入迈入巅峰的时期,收入节节攀升,贷款却已还清,此时如果还想二次贷款买房,就要面临严格限贷政策,很不划算。
如果选择30年还清贷款,还是30岁开始还,到你60岁还清,已接近退休年龄,能把这笔优质贷款充分利用起来。
还要考虑到,随着你收入不断提高,还贷压力会逐渐减少,哪怕你眼下觉得压力有点大,10年、20年后,再看这点月供,就会觉得小菜一碟。
最后特别提醒,今天这篇是力哥三年前写的爆款旧文,理念没毛病,而且很重要,但这几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再强调几点:
1、房地产大跃进时代过去了,单靠买房改命已不可能,但不意味着房价从此不会涨。长期看,人口持续流入的中心大城市的房价,哪怕调控严格,也还是会继续上涨,只不过上涨速度变慢,幅度变小,房子不再是最优质的投资品种。
2、记住“房住不炒”,以上贷款买房的理念和方法,更适合刚需自住房。
3、“首付尽量少,贷款尽量多”的原则下,也要考虑你的实际还款能力。千万别拼死吃河豚,让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来,会让生活陷入极度危险状态。
4、杠杆得用在刀刃上,购买长期看能升值的优质资产(好的负债),而不是用在坑爹投资品或者消费品上(坏的负债),在花呗白条信用卡上放杠杆买手机电脑衣服包包旅游happy啥的,只会越来越穷。
5、金融行业为啥那么赚钱?最主要的利润来自息差。
你把钱存银行,给你一年2%,它把钱借出去,一年7%,躺赚5%,100亿存款,一年就能赚5亿。
券商、保险、P2P……都这种模式。
券商发100亿可转债,票面利率1%,转手借给两融客户,利率6%,一年躺赚5个亿。注意,银行P2P放出去的贷款,还要担心坏账,融资融券有保证金,看你撑不住了就强行平仓,券商本金永远安全,旱涝保收。
这些年那么多港股券商开户送这送那,获客成本极高,一旦玩上瘾,客户就会习惯融资打新,现在僧多粥少,融资打新很容易亏钱,但券商怎么都躺赚。
所以要不要放杠杆的关键在利率。
年利率3%的贷款,那叫“福利”,有多少借多少;
4%的贷款,天赐良机,借;
5%的贷款,很会理财的,也可以借;
5.5%的贷款,如果是10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也可以借。
超过5.5%的贷款,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就要悠着点了。
2. 中国的银行患了什么病
沪深股市的银行股,一部分已经跌破净资产很久了,以中行
交行为首,这已经极其不正常,如果简单的认为是沪深股市供需矛盾恶化而造成,并说不通,源于投资银行股的收益已经远超一年期存款利率,长线资金必定会不断进入,所以,这样的解释只能是一些无能分析师的忽悠,必有更深刻的原因;最近半年多,央行不断降准降息,进行天量的逆回购,可从2季度银行恢复房贷优惠以后,本季度大部分取消了优惠,一些朋友说银行资金充足,如果资金很充足,就很难取消房贷优惠,因为钱趴在银行账上,是要亏损的,银行不过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经济动物,可现在取消了房贷优惠,只说明一点,银行资金依旧紧张;在香港的国际投行,不断寻机做空内地银行股,出于爱国,很多人认为是阴谋,本人不这么看,因为国外的基金有严格的操作纪律,不会出于阴谋的想法而冒极大风险去做空银行,这不符合对冲基金经理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的银行到底患了什么病?
分析师说是因为金融体制改革,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进行金改是正常的,利率(银行的利差)波动也是正常的,这些不足以让银行跌破净资产,属于经济运行的正常范畴,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如果洞悉了这一点,就知道了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未来。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银行资本的流动未能合理衔接,现在的银行已经出现半僵尸化迹象,也就是大部分资产无法流动,剩余的流动性无法支撑现在规模的经济规模和资产价格。
我们知道,09年初期,银行的资本非常充足,09年上半年放出天量信贷,这是造成传统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和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根本性因素,最终的结果是全社会的资产价格总值急剧膨胀(房地产市值到今天已经增长超过一倍,形成天量的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2002年末是23.6%,总资产大约24万亿,通过股份制改革,剥离不良贷款进入四大国有资产公司,国家财政对银行进行了资产置换,加上对银行利差进行保护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总资产达到53万亿,坏账率极低几乎可以忽列不计;这时的银行形成了强大的支付能力,加上杠杆效应,对资产价格和经济增长的催动能力可想而知,这时的银行资产是完美的,也是如松一直说的少女银行,没有瑕疵,加上当时社会资产总值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比现在低很多,所以,当09年初导演开始四万亿大跃进的时候,银行的流动性喷薄而出,立即将社会资产总值规模和经济总量催生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以投资为主导,特别是四万亿的时期,大部分是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成银行资产资产比例失调,长周期贷款太多,一定的时期后必定造成流动性下降,这一点银行的责任不大,而是体制造成,因为行长是官员,导演的指令是必须服从的,关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股东的利益是次要的;第二,四万亿以来大部分投资项目是政府主导,本人对地方政府过去接触的还是比较多,基于责任和利益的不匹配,地方政府对贷款没有完全的合同意识,对还款能拖就拖,拖一年是一年,最好拖到下一届,按时付息就不错了,地方政府是国有,他们的意识中银行也是国有(小股东的利益只能忽略不计了,所以任何人买国有银行股就是期望被忽略不计),同时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低下和灰色利益必定造成豆腐渣工程,最终将从根本上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些项目很可能实现不了银行要求的效益(新路
新桥垮塌,银行的资产质量变差),这方面将极大的抽取银行的流动性,或者说不断侵蚀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变差;第三是温州和鄂尔多斯这些地区的资产危机,必定形成部分坏账,可是现在的处理方法极为不妥,各个地方基于地方利益,都要求银行做出牺牲,延缓收贷,诸不知这样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因为一个地区的银行比如温州,延缓收贷必定造成流动性告急,只能从其他地区拆借流动性,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的蔓延(我们也时有看到这样的消息,从某某地抽调资金多少,实际是从别地抽取流动性),当蔓延的地区足够大的时候,就可能影响总行也就是全国的流动性,地区性的危机可能蔓延成全国性的危机,正确的做法是封闭!将流动性问题控制在一个地区内,像传染病房一样隔绝感染,但本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蔓延的后果是不断恶化全社会的流动性,随着地区范围的逐步扩大,恶化的程度也将更严重,现在央行采取不断降准和逆回购抵抗这种传染,可是当通胀拐头向上的时候,这种抵抗就难以继续实行,最终的结果将出现加速传染,这种地区性的流动性危机就很可能蔓延到全国。
经济总量和资产总价格,就像一块海绵,具有吸水能力,08年底的时期,银行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海绵的个头比较小,吸水能力比较小,银行的流动性轻易的就将海绵充满
膨胀;可现在海绵的块头大多了,而因为上述原因,银行的流动性却消耗很大,银行的流动性再也禁不住这样大块海绵的吸收,银行流动性和社会资产价格以及经济不匹配就成为常态,这是银行半僵尸化的根本。
这里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基于经济和社会稳定性的要求,现在要求稳经济,地方和中央都推出很多投资项目,需要钱,大部分出自银行,可银行流动性紧张,继续被大规模投资抽取流动性后很容易演化成枯竭,那时不仅在建项目会形成半拉子工程,银行形成死账坏账,原有的银行资产质量也会加速恶化,因为流动性枯竭必定造成全社会资产价格下跌,资产质量继续变差,银行就会彻底僵尸化。
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恢复银行的流动性,让半僵尸活跃起来。
只有恢复了银行的流动性,才能有办法稳经济!这是符合逻辑的做法。
观察现在稳经济稳经济的措施,又是大规模国有投资,未来银行的流动性将很快进入枯竭,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低效)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即便现在银行恢复了流动性,这样的经济模式继续下去,未来银行依旧很快成为僵尸银行,只能是缓刑几年,几年后或许就再也无救了。
问题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严重,焦点在于银行,我知道一些朋友对未来的经济偏于乐观,但本人认为充其量是L型,银行的问题就是焦点。这也是房地产面临的焦点问题,所有唱空唱多房价的人,不知道是否对银行的状况做过深刻的思考。
3. 国家最近出台的两项房贷政策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怎样起作用
2010年国务院《国十条》[1]内容: 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 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 保险 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4. 如何看待马云说的,中国 8 年后房子最不值钱
马云说,过去8年内,中国的房子整体上处于大幅上升的状态。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东西可能就是房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的周期性,包括城市,包括房地产市场。过去的这些年,房地产市场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一个城市的成熟,再靠卖地卖房来拉动经济增长几乎不可能,况且房子永远升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哪怕房子是再特殊的商品,它依然是商品,是商品就有市场的规律,那么所谓的永升论就是违背经济规律和哲学规律的。
在现在的这个阶段,我想很多人都后悔一件事,那就是以前没有多买几套房子。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05年,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全部买房子啊。不知道有这样的想法的人有多少。因为没有买房的人感觉自己吃了很大的亏,买了房子的人财富大赚,现在很少有人相信房子会越来越便宜的鬼话了吧,不买就是吃亏,不买就是傻,这样的论调在到处洋溢着。
过去的几年,房地产市场飞跃式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一个个城市的成熟,再靠卖房卖地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很现实了,你没见到现在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强硬态度吗?这次是玩真格的,虽然这个真格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不管是怎么,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长久的一直处于上升期的,毕竟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据调查显示,中国80、90后的住房拥有率最高,达到70%。比中国富裕的国家中,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沙特则依次为41%,35%,34%,31%,28%和26%。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年轻人中,10个人年轻人中,7个已经有房子,这个房子还不包括隐形的未过户的。跟我们的感受大相径庭。只有两种解释,一是调查不准确,样本过于集中,不分散,所以取样有失本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年轻人中个别,不,是很多人一个人就拥有多套房子,平均下来,没房子的也有了房子。哪种假设可能性更大呢?不言而喻。
马云说的未来的房子如葱,听着还是有点夸张的,毕竟葱才几个钱,要是房子这么便宜了,那还得了。其实马云的意思是说,未来房子会是生活的必需品,有需求,但不是强求,不会像现在这样,买个房子都需要把家里积累的老底全部掏干一样。
马云说的8年以后,房子真的不再值钱,当然,你可千万不要理解错了,不值钱不是真的不值钱,而是不会像现在这样,房子是一个奢饰品,是一个你需要奋斗个十几年来还贷款的东西,即便再不值钱,那也是房子好吧。
5. 成都会成为超级城市吗
成都,最近20年发展非常快,全国城市排名,常常居二线城市之首,被称之为新一线。但就此说成都要成为超级城市,多少有点自嗨的感觉,应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前些年成都提出建设“田园城市”,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提档升级提出建设“公园城市”,成都花大价钱打造了很多城市市区公园,修建了据说是全世界最长的城市绿道,这些变化成都市民是真真切切的能够感受到的。
可惜政随人变。
成都当年提出了“北改”和“南拓”,但“北改”现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后来提出建设“天府新区”,把成都平原的南部区域都全部规划进去了,还包括了眉山市的彭山县和仁寿县部分区域,修建了据说是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都变成了城市水泥森林,天府之国已经失去了它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如果长期坚持下去,成都还是值得期盼的。
四川人真敢想,成都平原已经装不下成都了,现在提出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直接翻越龙泉山要拥抱重庆市了。
曾经见过天津新区,曹妃甸开发区,到处都是宽阔道路,漂亮大楼,但就是没有人,投下巨资,留下一地鸡毛。
成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城市营销和城市宣传,热衷于城市排名,热衷于举办世界级的活动和赛事。这些名利上的追求,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助推了成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超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更应该是城市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城市具有超越一般城市的高科技大型企业,城市拥有众多的科技独角兽,拥有不少世界500强,等等。
成都好像正在进行一场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曹妃甸就是前车之鉴啊,真不希望成都重蹈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