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现房型 » 平南龚州新天地户型图
扩展阅读
密云各小区物业电话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价高 2021-11-11 13:13:25
拍卖粮证 2021-11-11 13:12:04

平南龚州新天地户型图

发布时间: 2021-10-05 15:47:24

『壹』 平南县大安镇古代是什么代什么朝

大安镇是广西两江流域最为著名的古镇。大安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东南部,容(容县)武(武林镇)公路,南(南宁)梧(梧州)二级公路纵横其中;北依西江,南连大新镇,东与藤县山水相傍,西交镇隆镇为邻,是玉林往桂林、南宁以至大西南通往广州的交通要道。处于广西最大平原浔江平原东部,
[1]
是该平原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大镇。大安镇是广西的三大古镇之一,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广西小康示范镇,也是平南县南河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大安镇旧称大乌圩,圩设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道光《平南县志》
[2]
记载大安:“地控两河为南条诸流之咽喉,其东南有大水、思岩诸峰环峙,北与阆石、畅岩遥相映带,而西则新光狮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荡陇亩相错,又当往来徙马舟车,络绎辐辏,出于涂,藏于市,称巨镇焉。”2000年至2014年,连续六届获自治区市容市貌“南珠杯”竞赛特等奖。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镇安社区永安消防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119消防奖先进单位”。大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广西最大的古建筑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大安石桥、列圣宫、粤东会馆等。已有百年历史的大安传统消防节,更是全国独有。牛歌戏、校水柜习俗和大安粤剧分别被列为第二、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镇面积124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和5个街委会,总人口13.5万(2017年),其中城区常住人口6.89万人,城区面积4.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8.5%
[3] 。
先秦至两汉
先秦时大安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岭南后,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大安境地属桂林郡。
西汉时大安境内属猛陵县地,隶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苍梧)。
三国时,大安境内仍属苍梧郡猛陵县。
两晋时期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猛陵县地置武城县,县治所今武林镇,大安境内属永平郡。
宋元嘉二年武城县改称武林县,大安仍属永平郡(齐梁陈因之)。
隋唐时期
大安镇古地图
大安镇古地图
隋时,大安仍属永平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设隋建县(县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废永平郡改设藤州,武林、隋建二县隶属藤州。大安属藤州。
唐贞观七年(633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龚州都督府,督理龚、浔、蒙、宾、澄、燕、藤七州,大安属龚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龚州改称临江郡,大安属临江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临江郡复称龚州,大安属岭南道。
唐末,大安境内始出现常住人口。
五代,大安属南汉。
宋元时期
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阳川入平南县。大安境内属龚州管辖。
宋绍兴六年(1136),废龚州,大安境内属浔州管辖。
元朝(1206~1368年) 大安属浔州路平南县。
明清时期
明朝大安属浔州府平南县。 至万历年间,大乌墟集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安设立大乌巡检司。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大乌墟发展成为"上接平贵,下通藤容,四方客商云集"的大都会,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史载大乌墟有店、当、馆、号、堂、记、居等商号336个之多,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西江流域有"一戎二乌三江囗"流传,大乌墟成广西一大圩镇,大安之名首次有文献记载(道光十五年平南县志),大安仍属浔州府平南县大乌里。
清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初,天地会覃乃保占据大乌圩为天地会根据地。
清咸丰六年(1856年) 八月,大成军踞平南改称武城县,大安属大成国辖地 (建都秀京即今桂平) 。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国灭,大安重归清统治,武城县复称平南县。
近现代
民国二年(1913年)推行省、道、县三级区域制,大安属郁江道(道治今苍梧)平南县。
民国三年(1914年)郁江道改苍梧道,大安改属苍梧道平南县。
道光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墟
道光平南县志记载大安墟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设区,大安属梧州区(区治今梧州)平南县大乌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推行区、乡、镇、村、街的保甲制度,大安属平南县南一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安设立广西银行大乌办事处,主要经营“放款、存款、汇兑、兼代理省金库在平南的收支”。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30日上午侵华日军一个中队约180人从旺村过江,经大安石桥入圩,大安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10日大安宣告光复。
1949年12月3日,大安获解放。
1950年1月,大安属梧州专区平南县大安区。
1951年4月2日,平南县将原6个区调整为13个区,大安为平南县第四区。
1951年7月,梧州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称容县专区,大安镇隶属容县专区平南县。
1953年6月,平南县又改为13个区,大安为第四区辖镇。
1955年9月13日, 根据国务院指示,各区按地名称呼,大安改为平南县大安区。
大清一统志记载大安
大清一统志记载大安
1958年7月,撤销平乐、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梧州、玉林两专区,大安镇属玉林专区平南县。
1958年11月改称为平南县公社大安分社。
1959年9月改称为大安镇人民委员会。
1961年6月划为大安区辖镇。
1962年又恢复为大安区。
1971年,玉林专区更名玉林地区,大安属玉林地区平南县。
1980年7月9日改为大安镇公社。
1984年9月改为平南县大安镇,从大安镇分出武林镇。
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贵港市升格为地级市,大安镇属贵港市平南县至今。

『贰』 资治通鉴中讲了哪几个朝代的历史

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叁』 中华全氏族谱

全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姓氏,关于其起源问题一直有较多的说法。其中一种被大多数全姓人认可的说法是,全姓的来源最早与周朝的官名有关。据一些全姓谱牒记载,在周朝时有一种掌管货币流通和集市贸易的官吏,被称为泉,属〈周礼、地官〉系统。泉,也就是钱币。后来,担任这种官职的人便以官名为姓氏,姓泉。再后来,由于泉字与全字读音近似,一些姓泉人又以全为姓氏,从而有了全姓。 由此看来,全姓是一个由职官而来的姓氏,血统大概与周朝的王室成员有关。由于这种说法在古今全姓人中颇为流行,因此也是全姓人的主要来源。除此而外,与全姓起源有关的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中如相传全姓起源于古国名或地名,这一古国名或地名大约在今安徽全椒一带,当地早在汉代时就被称为全椒县。又如另外一些说法,全姓是殷王高宗的后代,或是由汉代的王姓改姓而来。他们认为,在西汉末年,与汉元帝王皇后同族的人因不满王莽专政和篡国,耻于与他同姓,于是便改姓为全。因为全字的含义,在写法上包括“王”和“人”两部分,虽改姓为全,仍不忘自己原是姓王的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君王建把一位名为全宗朗的人改名为王宗朗,应是全姓改为王姓的直接例证。至于关于全姓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当代一些少数民族中有全姓,则是更难以考辩了。 无论全姓在起源问题上多么众说纷纭,多都不影响它成为当代中华大姓之一。历史上,全姓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为郡望,并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东汉尚书丞全柔、三国吴大将军全琮、晋名士全子栖、隋名医全元起、五代文洲刺史全师雄、元学者全谦孙、明大学士全思诚、清学者全祖望等。至于其分布,除具有与其他姓氏一样广泛的特点外,当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为集中。据有关专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约占全国全姓总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泉,古时候是一种钱币。周朝时候,设有一种官职叫做泉俯官,专门管理钱币,而泉府也就是专门管理货币的机构。泉府官的后代有的以泉作为姓氏,后来演变成全,成为今天全姓的起源。元代是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叫作万全。后来这支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渐渐接受汉文化。而万全的后代亦改姓氏为全,这是历史上全姓的有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