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海宁住建局回应限购政策暂时取消:以发布为准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4日电(薛宇飞)24日下午,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日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在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对此,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科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限购政策以发布为准。
2017年4月17日,海宁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布了《关于海宁市房地产市场实施限购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8日零时起实施住房限购措施。在海宁市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上述通知提出,新建商品住房以网签平台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时间为准;二手住房以网签平台房屋转让合同签订时间或房产交易部门房屋买卖合同当面签订时间为准。
2017年4月的限购政策,只是针对非海宁户籍的购房者,海宁户籍购房不受限购影响。“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的政策在今后一个月暂不执行,意味着非海宁户籍的购房者也可以在海宁购买多套住房。
海宁日报在上述报道中还称,房博会之后,非海宁户籍购房者继续限购。
近来,数地相继出台放松楼市调控的政策,如驻马店市降低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政策,宝鸡市鼓励各银行要积极争取降低首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直管区范围内购买绿色住宅不受限购约束等,但最终都被撤回。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此次海宁的政策非常受市场关注,成为全国第一个放松限购的地方,对于后续市场走势和政策预判都有重要影响。此次放松属于阶段性的放松,是为了配合海宁云上房博会的活动推进,客观上是为了特定阶段房企项目的去库存。
严跃进还称,考虑到海宁和杭州的联动发展比较好,所以类似购房政策的出台,确实容易刺激住房需求,尤其是海宁与杭州城际轨道沿线的房产项目。
❷ 海宁住建局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重提“房住不炒”
3月25日,浙江省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20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再提房住不炒。
《工作要点》提出聚焦房住不炒,持续稳调控优保障,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决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化片区精准调控,编制《海宁市城镇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指标,加强市场监测分析,落实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精准实施调控政策。
《工作要点》还提出,要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加大和相关部门联合检查力度,引导企业规范销售行为。
同时,《工作要点》提出推进住房租赁工作。租售并举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探索实施住房租赁工作,加强对二手房买卖和租赁市场的整治,满足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健全公租房常态化分配机制。完善常态化申请、审核、分配机制,简化申请资料,加强部门联动,缩短审核时间,确保在4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200户,制定出台新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施细则,扩大公租房受益面,加大特殊行业人群的保障力度。研究完善公租房的退出机制。
3月24日下午,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日报、海宁市政府新闻办“海宁发布”分别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在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这意味着非海宁户籍人员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
海宁日报在上述报道中还称,房博会之后,非海宁户籍购房者将继续限购。
但是很快(24日16时许),海宁日报公众号及海宁发布均删除了上述内容。
25日,浙江省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相关政策已被撤回,还是按照原政策执行。海宁市政府热线相关工作人员亦表示,“政策一天不官宣就一天不执行。”
❸ 浙江海宁房博会期间解除限购住建局办公室:政策已撤销
昨日,有媒体报道“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今天(3月25日),新京报记者从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部门获悉,该解除限购政策已经撤销。
3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3月25日至4月24日,海宁云上房博会开幕,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也就是说,非海宁户籍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此外,各大银行将会对购房者适当降低贷款利息。
对此,记者分别与浙江海宁市人民政府、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办公室和办公室、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取得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办公室联系。3月25日下午,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新京报记者称,“上述解除限购政策确实发布过,但是现在已经撤销。也就是说,继续执行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的政策。”
据了解,海宁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在《人民日报》2019年10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海宁市摘得3个全国百强县市称号。2019年,海宁市GDP达到1026.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26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9元,增长9.3%。
❹ 嘉兴有没有限购政策买房是否需要交社保
嘉兴市目前没有限购政策,购房无社保要求。嘉兴一共分为2区5县,可在市区(南湖区、秀洲区)、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市、海宁市、桐乡市各购买一套住宅。
❺ 海宁紧急撤回“非户籍人口暂不限购一个月”
3月24日晚间,针对海宁市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的“‘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的消息,浙江省海宁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目前暂时没有这一政策,网上也无相关的新闻。
3月24日下午,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日报、海宁市政府新闻办“海宁发布”分别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在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这意味着非海宁户籍人员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
海宁日报在上述报道中还称,房博会之后,非海宁户籍购房者将继续限购。但是很快(16时许),海宁日报公众号及海宁发布均删除了上述内容。
根据北京日报的报道,海宁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收到关于“‘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的正式通知,“我们也是通过媒体很被动得知的,具体的执行文件还没有,具体得问一下海宁日报。”而海宁日报则表示“是房博会主办方要求推送的,但是现在主办方要求删除了。”
此外,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科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则表示,限购政策以发布为准。
海宁市执行的限购政策为2017年颁发,政策要求,在海宁市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业内人士此前认为,海宁此次放松是有条件性的,属于阶段性的放松,是为配合云上房博会的推进,客观上也是为特定阶段的去库存。
据当天嘉兴市政府网发布《海宁首次举办云上房博会》的消息,3月25日,海宁市“融一体化格局 展城市新人居”首届海宁云上房博会将拉开帷幕。房博会将运用视频看房、云上3D展厅等技术进行在线看房。参与楼盘有40多个,覆盖面突破市区,包括乡镇、融杭板块等在售、待售楼盘,参与楼盘数是往届房博会的2倍。同时,通过“云端”定房即可享受1万元购房优惠。
澎湃新闻统计发现,从2月21日起,已有河南省驻马店市、广东省广州市、陕西省宝鸡市、山东省济南市等四个城市先后在发布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后,进行删除或撤销。
❻ 浙江海宁房博会期间解除限购住建局:政策已撤销
近日,有媒体报道“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昨天(3月25日),记者从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部门获悉,该解除限购政策已经撤销。
3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3月25日至4月24日,海宁云上房博会开幕,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也就是说,非海宁户籍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此外,各大银行将会对购房者适当降低贷款利息。
对此,记者分别与浙江海宁市人民政府、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办公室和办公室、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取得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办公室联系。3月25日下午,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上述解除限购政策确实发布过,但是现在已经撤销。也就是说,继续执行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的政策。”
据了解,海宁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在《人民日报》2019年10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海宁市摘得3个全国百强县市称号。2019年,海宁市GDP达到1026.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26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9元,增长9.3%。
❼ 你好海宁市房屋房产有没有限购啊海宁市有没有限购的
外地人购买一套,本地人不限购
❽ 救市拉锯战:一月内4地楼市政策一日游
3月,共有广东广州、山东济南、陕西宝鸡、浙江海宁四地遭遇松绑政策“一日游”,这也是近期单月政策“碰壁”次数最多的月份。
3月步入尾声,楼市传统“小阳春”也明显失约—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3月,重点监测的17个一二三线代表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下降了24.1%。
为挽救楼市低迷行情,地方纾困楼市动作频频。
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梳理,整个3月,共有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苏州、南京等19地围绕公积金缓缴、放宽房企预售监管、完善社保缴纳时间认定、优化人才落户等多个方面出台稳楼市政策。同时,相较2月着力支持房企运营,3月更多楼市纾困政策调整聚焦在了提振需求。
但也有不少地方政策出现了触碰“红线”的现象。3月,共有广东广州、山东济南、陕西宝鸡、浙江海宁四地遭遇松绑政策“一日游”,这也是近期单月政策“碰壁”次数最多的月份。
“所有一日游政策的背后,是疫情压力下地方政府对调控底线的频频试探,也是中央层面对‘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坚决表态。”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的一份研报指出。
3月27日,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非海宁户籍居民购房不受限购政策约束”这个当时发布的措施,实际上是当地举办“云上房博会”活动期间的一个促销措施。“我们出台该政策的动机很单纯,住建局领导层也是知道的。”该负责人称。
对此,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央明确要求的内容,比如‘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将会是政策变动的底线。”
试探监管底线
尽管各地售楼处的人流陆续显现出复苏的迹象,但市场难以摆脱疫情“冷气”,无论是出于刺激经济增长还是填补财政缺口的需要,地方都按捺不住想要调整楼市政策的心。
3月24日下午,一则海宁楼市限购政策暂时松绑的消息不胫而走。消息称,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换句话说,非海宁户籍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
然而,巨大的舆论反响,让该优惠政策不得不在公布后仅仅一个半个小时就被紧急撤回。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宁市仍然执行限购政策。该政策为2017年颁发,主要包括在海宁市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
“海宁放松(限购)一个月的做法比较特殊,此前全国范围并未有过调控政策临时放松的先例。”同策集团首席分析师张宏伟当时曾直言:“如果市场反应不大,可能一个月后海宁限购政策会直接取消,其他三四线城市也会跟进。”
广泛的舆论关注消除了这一可能。隔日(3月25日),海宁市住建局还发布了《2020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重申“房住不炒”。
“政策发布之后,网上评论很多。为了避免引起过度解读,我们最后撤回了这一政策。”前述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解释道,“但未来政策如何,还要看接下来的市场走势情况。如果下半年仍受疫情影响,楼市下滑明显,不排除会出台政策进行调整。但如果下半年市场火爆,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将会持续,甚至会更严厉。”
而在海宁之前,广州、宝鸡、济南三地也在3月份曾上演政策“一日游”,但原因却不甚相同。据悉,广州市的政策提及了“商服类项目不再限定销售对象”,被市场认为是率先解禁商住;宝鸡市的政策则包含“降低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济南和海宁的政策类似,均涉及“松绑限购”。至于“一日游”背后的原因,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直言,收回的基本都是因为微调力度过大,即大多是刺激市场而非稳定市场的政策。
拉锯仍将继续
对于目前楼市的恢复程度,张宏伟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当前只是局部地区的售楼处来访量、网签量恢复了正常。如果要看全盘,预计到4月中下旬,非湖北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可以恢复正常交易,但要真正实现交易量的恢复,则还要等到五六月份。
在此背景下,“各地频频试探监管底线也说明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苏剑表示,“一是各地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二是各地缺乏房地产之外的刺激经济的办法;三是各地财政吃紧,急需土地财政弥补,这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甚至向暖提出了要求;四是当前中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基调丝毫没有松动的意思,而地方则明显是在自身需要和中央要求之间摇摆。”房地产一直都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展示了一份数据,从2000―2019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收入额为1152670亿元,其中政府出让金、税费就占了61.83%。
具体到地方,以海宁为例,2019年全年,海宁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02亿元,其中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达32.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3.79%。同时,2019年全年,海宁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52.78亿元,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7倍。
但2020年1―2月,海宁市土地相关财政收入减收明显。1―2月,海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48亿元,其中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为14.25亿元,占比达48.33%。但与此同时,1―2月海宁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仅为8.71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09亿元—这是海宁市鲜有的土地出让收入不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情况。
疫情重压之下,是否应当动用房地产这个“工具”,中央决心明显。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分析指出,近期中央部门多次重申了“房住不炒”,从金融角度来看,尽管2月1年期、5年期LPR利率皆有所下调,3月16日央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资金5500亿元,但仍属“精准滴灌”,且抑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仍是重中之重—整体来看,“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绝不会因短期疫情影响而改变。
但地方试探难以就此打住。在中央与地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财政事权财权存在错配的制度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博弈还会不断出现,海宁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试图吃螃蟹的人’。”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直言。
❾ 独家代理“跳单”海宁中介出手怒砸售楼部
紧挨着“万人摇”的杭州,海宁的一手房住宅一直颇受长三角投资客和刚需人士的喜爱,也是中介和代理们热推的投资区域。而前几天,带人砸了海宁祥生钱塘新语售楼处的,恰恰是靠着开发商揽客赚钱的中介。
6月5日是钱塘新语开盘的日子,中介和客人却发现扑了个空——怀疑销售代理公司除了将房源出售给自然到访项目的客户,还跳过中介私下与意向客户接触并达成交易。当晚深夜,雨中苦等了数小时的中介打砸了祥生钱塘新语售楼部。
6月9日晚,祥生地产就旗下项目疑似“跳单”、开盘当日售楼部就被砸一事公开回应。祥生地产称,公司第一时间启动了内部调查,要求独家代理公司迅速纠正违约行为、暂停开盘销售,督促代理公司尽快解决与其自行组织的渠道及中介人士之间的纠纷问题,并就网上现存的不实报道进行澄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祥生地产,其表示,此次开盘的房源已与销售代理公司签署的独家委托协议,开盘及销售由代理公司组织。纠纷事件发生后也已迅速介入,并协商各方进行妥善处理。
据媒体报道,此前多家房产经纪公司称与钱塘新语的销售代理公司杭州国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为项目推介购房者看房,成功售出的可以拿到一笔佣金。
“总价85万起,70年产权,准现房,精工两房”,这是钱塘新语售楼处外的大幅广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房天下平台查询发现,目前海宁市全部在售及待开盘项目达127个,市区新开盘住宅从12000元/平方米~17000元/平方米不等,个别项目单价达到25000元/平方米,相比之下单价不到万元的准现房更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海宁对非本地户籍实行“限购一套房”的政策,周边城市的购房需求外溢到海宁,也推动了当地楼市的火热,位于杭州下沙与海宁交界处的祥生钱塘新语,则更受关注。
隔壁杭州,不少买房人承受着一次次“落榜与二手房价一路飙升的压力,将目标转向了海宁;另一方面,作为上海的卫星城,“投资海宁”也是周边城市规避限购的选择之一,甚至不少人调侃说,“每周不接到几个海宁卖房的骚扰电话,都觉得手机坏了”。
销售数据实打实地印证了海宁楼市的火热,据透明房产售房网统计数据,海宁市5月份商品房成交2040套,环比4月增长51%。
海宁市场似乎还不满足于此。疫情刚有所好转的3月,海宁曾试图放松限购,官方公布自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也就是说,非海宁户籍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但房博会之后将继续执行限购。
但“房住不炒”大基调下,任何企图松绑楼市的政策都难逃被召回的厄运。政策发布当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海宁市政务热线时已被告知,海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及海宁发布微博的相关信息已经删除,目前仍按照原定政策执行。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曾对记者表示,“海宁在具体政策制定中应该谨慎,尤其是要防范炒房等需求释放,进一步促进市场交易活跃和价格的稳定。”严跃进续称。
尽管最终限购并没有放开,海宁楼市的小阳春还是一直延续到了夏季。售楼处被砸或许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其中折射出的市场热度、监管政策、销售代理的规范制度,仍值得被研究。
❿ 海宁住建局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
3月25日,浙江省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20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再提房住不炒。
《工作要点》提出聚焦房住不炒,持续稳调控优保障,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决贯彻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化片区精准调控,编制《海宁市城镇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指标,加强市场监测分析,落实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精准实施调控政策。
《工作要点》还提出,要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加大和相关部门联合检查力度,引导企业规范销售行为。
同时,《工作要点》提出推进住房租赁工作。租售并举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探索实施住房租赁工作,加强对二手房买卖和租赁市场的整治,满足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健全公租房常态化分配机制。完善常态化申请、审核、分配机制,简化申请资料,加强部门联动,缩短审核时间,确保在 40 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 200 户,制定出台新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施细则,扩大公租房受益面,加大特殊行业人群的保障力度。研究完善公租房的退出机制。
3月24日下午,浙江省海宁市海宁日报、海宁市政府新闻办“海宁发布”分别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在3月25日至4月24日云上房博会期间,“非海宁户籍人口在海宁限购一套住房”政策暂不执行。这意味着非海宁户籍人员在海宁可以买多套房。
海宁日报在上述报道中还称,房博会之后,非海宁户籍购房者将继续限购。
但是很快(24日16时许),海宁日报公众号及海宁发布均删除了上述内容。
25日,浙江省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相关政策已被撤回,还是按照原政策执行。海宁市政府热线相关工作人员亦表示,“政策一天不官宣就一天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