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物業開發 » 安國禾悅國悅府開發商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安國禾悅國悅府開發商

發布時間: 2021-11-11 04:12:16

A. 成功人士99個領導細節的章節選取

1. 富有遠見,一切向前看
領導人必須有遠見,必須向前看。領導關於未來方向的看法建立在控制著人 們的個人價值觀和思想的基礎之上。一種遠見並不是一系列的目標,而是一系列的雄心壯志,它們一度被藏在心底,現在要使它們發揮出來,創造一種巨大的內在的推動力,使人們朝著某個方面去工作。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事與事之間的關系,彼此越來越復雜。怎樣將各種關系調理得清清楚楚,並適當地駕馭它,這就離不開謀略。科學越發達,謀略的法門越神奇玄妙。能夠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就事辦事,就理從理;能夠正確計劃,妥當處置,這也不失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
深事深謀,淺事淺謀,大事大謀,小事小謀,遠事遠謀,近事近謀,都要具備深遠的策略和高明的見識。計謀貴在高人一籌,策略貴在高人一招。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能謀劃別人不能謀劃的,能思慮別人不能思慮的,能推測別人不能推測的,這才稱得上遠謀大略。劉邦起兵後,蕭何擔任他的後勤部長,負責後方糧草供給,未有一次令劉邦失望。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圖書文獻,而不像其 他將官那樣忙著搶掠財物。劉邦當上漢王後,請蕭何擔任丞相。其時,項羽和一些諸侯殺死秦王子嬰,燒毀咸陽城,然後揚長而去。劉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戶口的多少,形勢強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獲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圖和書籍等資料的緣故。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集團還實施了一系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當為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 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廢除。官吏都依原來位置,全不遷動。」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持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的軍士。沛公又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惟恐沛公不做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領導者需要站得高、望得遠,要善於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事物的連續性和因果性的聯系,預見它的發展趨勢。而且事物是多變的,要根據其時間、地點不同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各利益的差異來做出戰略決策。
優秀的領導具有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又稱全局性思維,它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謀劃全局、指導全局、配合全局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領導者不僅要像一個高明的戰術家一樣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更應該以一個戰略家的姿態未卜先知,搶占制高點,從而在新的變化面前從容不 迫。領導者的戰略觀是指領導者對管理活動進行全局的分析判斷後而做出的籌劃和指導。它要求領導者從整體、長遠和根本上去觀察問題。對於領 導來說,戰略觀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層面上的。
一是具有全局性。全局是由各個局部有機結合而成的,這種有機的結 合就產生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領導者重視全局,從全局出發來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是相當有必要的。
二是具有長期性。戰略是一個在較長時間內起作用的謀劃和對策。正確的戰略是根據管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趨勢而制訂的,在趨勢發生根本逆轉之前,不應該隨意更改。領導的戰略立足點是現在,而著眼點是未來。
三是具有相對性和層次性。由於全面和局部的劃分是相對的,因此局部應該服從全局,低層次的戰略應該不違背高層次的戰略要求。 重視戰略問題,樹立戰略觀念,不能只靠領導的直覺來做出管理的決策,因為這樣做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於領導來說,決策失誤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領導只有通觀全局,長遠考慮,研究規律,才稱得上是成功的領導。
2.心量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領導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只要大度,與下屬相處就會開誠布公,與同級相處就會開懷暢朗。大度,是領導的天性。
氣度要恢宏
氣度,包括一個人的雅量、容量與氣量。修養氣度的方法,在於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自能心量涵廣、不計得失。呂坤說:「學者最大的弱點,就是氣度太小。」自古英雄豪傑、聖賢 志士更是如此。陶覺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只是因為氣度太小而導 致許多不必要的失敗。」明萬曆中期以後,朝政內外,烏煙瘴氣,天下有志之士皆匯聚東林黨 旗下,彈劾貪官,指陳朝政,確實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一時之間,國家棟梁無不以東林相標榜。但是,東林黨人在大局的把握上,不僅犯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毛病,而且過於意氣用事,排擠他人,擺出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式。他們壁壘森嚴,門戶之見甚深,只要有不合東林之旨的人,他們都將之斥為異黨,竟相反對。在東林最盛時,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黨派者,也遭東林攻擊,被斥為小人。即使攻擊東 林的人,也偶有情操獨立之士,但也遭東林排擠。這樣就使東林為全天下人側目,人人共憤。而且,在危如壘卵的時局下,東林人和其他派別也不肯聯手一致對外,還要存門戶之見,置國是於不問。以後竟然又自相傾軋,發生內亂,窩里反。最終,東林黨被大太監魏忠賢一手鏟除了。東林黨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太意氣用事,認為自己正確,從而拒絕了許多中立乃至試圖伸援的助手,從而孤立了自己。如果東林黨人胸懷寬廣些,心態寬容些,豈不是有更多人的支持?
曾國藩說:「盛世建功立業的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亂世扶 危救難的英雄,以勞心勞力為第一義。」不襟懷豁達難以成就大事,不心力勞苦難以建立功績。呂新吾說:「男兒創建事業,經緯天下,見識要高遠,規模要龐大,氣度要恢宏。」能夠完善見識與規模 之人,必然有氣度。所以做領導的人要以氣度恢宏為第一要義。
《戰國策·趙策》載:趙國藺相如因兩次出使秦國有功,皇上加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將軍廉頗之上。老將軍不服,公開說:「我做將軍,多次身先士卒,攻城野戰,立下大功,他相如素來貧賤,只不過張張嘴巴, 地位反在我之上 。我認為恥辱!如果讓我碰到了他,我定會當面羞辱於他!」相如聽到了這些話,每次外出,只要看見廉頗,遠遠地便叫手下之人趕車躲開,相如手下人都認為受了屈辱。相如則說:「秦國之所以不進攻趙國,不是其他的原因,是因為有我們二人在。假如我與老將軍對立,肯定必有一傷。先考慮國家利益,後考慮個人恩怨,這就是我躲避廉將軍的緣故呀。」這話傳到了廉頗耳里,他頓感羞愧,便赤著胳膊背著荊條,到相如住處去謝罪。最後兩人自然和好如初,成為生死之交。個人恩怨不放在心裡,以國家利益為主,以大局為重,這樣做的人就是有涵養、有思 想的高人。
見忤不怪,大家風范
在中國,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約直徑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部位,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不論高貴如領導者,低賤如乞丐者,都有逆鱗存在。關鍵在於領導如何對待別人觸犯逆鱗的行為,它反映了一個人氣量的大小。裴遐是晉代地方長官,他與東平將軍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圍棋來,周馥的家人前來敬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盤上,所以,他將遞過來的酒擱在一旁,沒有及時喝下去。這可氣壞了周馥的家人,他有意地順手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個沒注意,硬生生地從椅子上跌下來倒在地上。裴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仍舊回到座位上繼續下棋,舉止不變 ,神態安詳,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王衍後來問裴遐,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反應?裴遐回答說:「因為當時我很糊塗。」
晉代兵司馬謝萬曾經和蔡系爭搶一個座位,蔡系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弄得帽子和頭巾都掉了。謝萬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回到座位邊說:「你差點弄傷我的臉。」蔡系說:「我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兩個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贊他們的氣量大。
一天,有人向北魏度支尚書宗如周投訴冤情。這個人以為宗如周曾經做過如州官,就說:「我有冤情向如州官投訴。」宗如周說:「你是什麼人,竟敢直呼我的名字?」那個人回答:「只說如州官叫如周,不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就會把如州官喊成如周了。」 宗如周聽了大笑,說:「本想讓你自己做一個檢討,你反而進一步侮辱別人。」大家都因此佩服宗如周的大量。「大人不計小人過。」領導者要時時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他們的過失,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籠絡技巧。可是有的領導在這些方面就做得有些過火,顯得刻薄寡恩,不夠容人之量。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扯起反秦大旗後,陳勝被義軍推舉為張楚王,設都在陳縣。陳勝未起義之前,在家鄉耕田種地,給地主階級當僱工,結交了不少窮苦朋友。那時,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說有笑。自陳勝稱王後,這些窮朋友陸續到陳縣來找他。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陳勝十分高興,熱情地招待他們,並讓他們坐自己的輦車一同回宮。走進宮殿,這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 總算長了見識,他們東摸摸牆壁,西動動帷幕,都異口同聲地說:「陳勝,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氣派!」接著,大家都隨便起來,談的話題都是陳勝種田僱工的舊事。這時,有人附在陳勝耳邊說:「這幫窮鬼愚昧無知,狗膽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陳勝本就不高興,現在聽了讒言,更加生氣,一怒之下將這些過去在一起吃喝談笑的朋友 處以極刑。這之後,由於陳勝缺少容人之量,許多老友紛紛退去,註定他最後無法成功。
《尚書》中說:「一個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偉大。」一個領導者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為人之所不能為,成人之所不能成,達人之所不能達。
容得下幾個小人,耐得住幾樁逆事,過後感到心胸開闊,眉清目秀,有如咀嚼橄欖,雖然當時覺得酸澀,在回味時則滿口清涼。范仲淹曾經在宋代擔任過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說:「我一生所學惟『忠恕』二字, 但受用無窮,以至於在朝廷之中輔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親戚、家人等從不曾有一刻離開過這兩個字。」范仲淹曾經告誡他的子弟們說:「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責別人時就會變得十分聰明;哪怕十分聰明,寬容自己時就會變得十分糊塗。你們只要常常用責備別人的思想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意來寬恕別人,不怕不可以成為聖賢的人。」以容養量,以忍養氣,以恕養性,以忘養心,這樣做很少有不能達到寬容的境界的。
3.容人之所不能容
平常人的心可以小,領導人的心不能小,領導人的心必須能容人容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才能顯示出領導寬容的氣量。沒有容人之量,便不能用人之才,從而也就失去了成就大事業的條件。有些領導人,只因為下屬的性格、脾氣、愛好甚至一些瑣細的生活習慣與自己的要求不符,就必欲除之而後快,這是通向失敗的捷徑。即使是思路、觀點與自己經常相左的人,也應該能夠容忍才對。「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請魔鬼吃櫻桃
寬恕是文明的責罰。只有在有權力責罰時而不責罰,才是寬恕;只有在有能力報復時而不報復,才是寬恕。領導應當擁有這種寬恕的德行。一 位領導無法做到不依仗權勢欺負別人,不具備邀請傷害自己的魔鬼吃櫻桃 的德行,是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就的。將本身潛在的寬容的德行發揮出來,就是常人說的「大度」。
上海不可謂不大,卻無法容納下中國,而中國能容納下無數個上海;中國不可謂不大,卻無法容納下世界,而世界能容納下無數個中國。天地之所以廣大,就在於它的容量廣大。
《兵經百篇》說:「戰勝勇敢一定要用智謀,戰勝智謀一定要用德行,戰勝德行一定要 修行更加寬容的德行。」衡量一位領導者的成就大小,就看他能否修行寬容的德行。惟有寬恕別人,才能容忍別人;惟有容忍別人,才能領導別人;惟有具備領導別人能力的人,才能成就他的偉大 事功,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以怨恨回報怨恨,怨恨就沒有盡頭;以德行回報怨恨,怨恨就頓時消失。」這是處世的准則,也是做領導的寶典。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事業家、領導者都有雍容大度的寬恕之心,只是有時被我們忽略了。
西漢成安人韓安國開始在梁孝王朝中擔任中大史之職,由於他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得罪了孝王,被送進了監獄。獄中的牢頭田甲為討好梁孝王,對韓安國百般侮辱。韓安國說:「死灰不是不能復燃的。」田甲冷冰冰地回答說:「假如死灰真的復燃了,我就用小便澆滅它。」後來沒過多長時間,梁王府缺少內使,梁王派使者將韓安國接出監獄,並設宴款待他,讓他做了梁王內使。田甲聽說後連夜收拾行李逃跑 了。韓安國說:「如果田甲不回來繼續任職,被我抓住後將嚴懲不貸。」田甲嚇得趕緊回來了,並光著上身前來謝罪。韓安國笑著問田甲:「死灰現在復燃了,你能用小便澆滅它嗎?」田甲早就驚呆了,哪裡還敢作聲。但韓安國後來一直待田甲很好。
唐代李吉甫最初任太常博士,他十分熟悉典章制度,所以李泌、竇參 都很器重他的才能,非常友好地對待他。陸贄懷疑他們幾個人結黨營私,便奏請皇帝,派李吉甫外出任明州長史。陸贄遭貶,被發配到忠州。當時的宰相想害死陸贄,他把李吉甫升為忠州刺史,讓他去辦理陸贄的案件,以便他心安理得地報復以前的一箭之仇。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後,卻放下了個人恩怨,和陸贄結下了極好的關系。當時人都稱道李吉甫的氣量。
一個人應該懂得如何寬恕別人,不可以用仇恨、憤怒的態度與別人斤斤計較。那樣做,只會增加別人對自己的敵意,損害身邊人的感情,影響事業的發展。晉人庾悅在安帝時任江州刺史,劉毅任豫州都督。當年在京口時,劉毅的家庭十分貧困。一天,劉毅和幾個朋友在東堂玩,後來庾悅來了。庾悅當時是司徒長史,地位頗高,所以一來就搶佔了劉毅幾個人的地盤。朋友們紛紛躲開,只有劉毅挺立不動。庾悅的野餐特別豐盛,劉毅向庾悅討點兒鵝湯喝,庾悅說:「今年還沒有孵出小鵝來,哪裡有鵝肉鵝湯施捨呢?」從此,劉毅心裡便記下了庾悅的仇。到後來庾悅任江州刺史時,劉毅便要求以豫州都督的身份兼督江州。晉安帝同意了劉毅的請求。劉毅又上奏皇帝,稱江州是內地,安民是首要的任務,不應當在那裡駐扎軍隊來耗費擾亂人民。皇帝准奏,於是把庾悅從江州刺史職上調至豫州刺史任上,臨走,又不準庾悅帶隨從。庾悅府上文武300多人,盡納入劉毅門下,庾悅因此慪氣,不久就死了。這是一時不懂得寬恕,而為日後種下禍根的典型例子,值得領導借鑒。
不容人辦不成大事
飲譽世界的美國著名通俗歷史作家房龍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寬容》的書,這本書現在已成了世界經典名著。房龍在該書中敘述了人類思 想發展的歷史,倡導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並對一切不寬容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在書中痛斥和嘲弄不寬容,並大聲疾呼:「打倒這個可惡的東西,讓我們全都寬容吧!」房龍還認為,「個人的不寬容是個討厭的東西,它導致在社團內部的極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饒舌婦人加在一 起的弊處還要大。」大凡有成就的領導,無不具備寬容的度量。無論親疏好惡,無論智愚 賢不肖,都以大度來容納他們,讓他們都像魚兒那樣忘記了自己身在江湖。人如果忘記自己身在天地之間,即便不想追求聖賢的境界也能達到聖賢的 境界。如此,又何須憂慮人們不服從領導呢?欲成就繼往開來的大業,怎麼可以缺乏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
恢宏豁達、浩然無比的氣象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天下的學問,非一人之智所能知曉;天下的事業,非一人之力所能辦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 所能匯成;山嶽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積。依靠眾人的力量就能生存,個人剛愎自用,獨斷專橫就會失敗。
天地有容納之量,希望成就大業者需要大度量。項羽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白手起家抗秦朝,馳騁天下,但和劉邦的較量中,終究逃不過失敗的噩運。項羽敗就敗在無容人之量,就是范增這樣的曠世奇才他也無法容納,而劉邦 雖一 介地痞,卻能容納無數個像范增這 樣的人才。所以說,大度蓋及天下而後能容納天下,大量蓋及天下而後能使用天下,智慧蓋及天下而後能扭轉天下,勇氣蓋及天下而後能托舉天下。一位領導胸懷 如此雅量,自然能與天地同廣大,與日月共光輝。
唐朝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一歷史進程開端的偉大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國的氣勢征服了周邊國家,保證了邊境地區的安寧。更能體現其博大胸襟的是他能在戰爭結束後,為緩解民族間的矛盾,改善民族關系,促進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他讓許多部落首領在京城長安任職。對被任用的少數民族首領,李世民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話說,「待其達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數民族將領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征討戰爭,有的人擔任行軍大總管,有的人擔任安撫使等要職,讓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立下卓越戰功。這種皇帝直接任命少數民族首領,帶領少數民族軍隊征戰,並能完全信任這些將領,在歷史上有如此恢宏氣度者,李世民大概是第一人。唐太宗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個民族團結在大唐帝國周圍。於是,京都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形成萬國來朝的鼎盛時代。
4.無可無不可
無可無不可,不是風吹兩面倒,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牆頭草。歷史上有許多領導者總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來做,以為憑借個人獨特的天賦就能牽著歷史命運的鼻子走,這種人到頭來終歸難逃失敗。有時偶爾能成事,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例如二戰時期法西斯頭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這樣的領導者,他們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沒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無可無不可
史書上記載了孔子的一件軼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單地站在路旁尋覓夥伴,他因此感嘆天下沒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負。當時,子貢侍立在孔子身邊,聽到先生嘆氣,於是詢問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不怨恨上天,不責備別人,努力學習以求實現理想,了解我的人難道只 有老天爺嗎?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體,伯夷、叔齊不正是這樣的人嗎?我與他們不同,我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這是孔子之 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孫丑詢問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麼不同時回答說:「他們的處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認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認可的人民不使喚;天下太平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就抽身而退,伯夷是這樣的人。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喚,天下太平時做官,天下混亂也同樣做官,伊尹是這樣的人。能夠做官就做官,能夠隱退就隱退,能夠長期做官就長期做官,能夠馬上離開就馬上離開,孔子是這樣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趕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處,就在於他無可無不可。」
領導者到底是有可有不可,還是無可無不可,這要看他的胸懷是否寬廣,器識是否高遠。
在我國歷史上,楚霸王項羽是「有可有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漢高祖劉邦是「無可無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試想,如果項羽能多聽范增的一些諫言,不固執己見,不好大喜功,不剛愎自用,或許霸王別姬的悲劇不會發生,漢朝歷史也將重寫。而劉邦與項羽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雖有權對所有事情拍板,但他能廣泛聽取意見,博採眾長,尤其對蕭何、張良的建言無不採納。蕭何月下追回韓信之後,他希望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劉邦本意認為不可,可是在蕭何的力勸之下,他認為無不可。當韓信略定趙、燕、代諸城,又盡取三齊土地,派遣使者面陳劉邦請示自立為假(代理)齊王時,劉邦一聽不由得怒發沖冠,認為不可,可是在張良分析了眼前的形勢之後,又認為無不可。正是劉邦有這樣豁達的胸懷和權變的態度,因此得以問鼎天下。
又據歷史記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漢光武帝劉秀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護送馬援西歸隴右。西州上將軍隗囂一見馬援到來,十分欣慰,與之同卧同起,詢問劉秀的情況。馬援說:「此人才明勇略,決非常人可比;且能開心見誠,無所隱蔽,闊達多大節,似與漢高祖同。至於博覽經書,文字口辯,處理政事,前世無比。」隗囂一見稱譽劉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慮找個縫隙,藉以詰難馬援,便將劉秀與乃祖劉邦相提並論,問道:「此人與漢高帝相比,誰人更勝一籌?」馬援對先朝開國之君,難免心存忌諱;尤其以子孫比先祖,也不可直言無諱,所以只得籠而統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機智和應對天才,還是把彼此優劣映照出來。他接著說:「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指劉秀)好吏士,動止合節度,又不喜歡酒。」 馬援說劉秀「不如」劉邦,就在於劉邦無可無不可。只有無可無不可,才能顯示領導的胸懷浩大廣博,才能顯示他的領導工作平易寬簡。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為千古聖君,就是因為他們對待一切事物都是無可無不可的態度,因此他們能聚合眾多聖 哲豪賢的智力睿力勇力作為一己之力量,集合眾多聖明高深的見解作為一己之見解,這樣的領導自然比那些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強過百倍,在天下難以尋找出對手來。
唾面自乾的雅量
古代的賢明君主,之所以對前來進諫的人都要禮拜,是因為他們對建言有無可無不可的 胸懷;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 殺身成仁捨身取 義,是因為他們對生死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古代的謙謙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之所以遵循道義而天下聞名,是因為他們對名利有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一個人有了無可無不可的胸懷,他的容人之量就顯露無遺。有容人之量的人心中都有個主宰,有個辨別。這個主宰、辨別,就是雅量。 唐史記載,婁師德生活在唐初「出將入相」的高宗、武則天時期,歷任監察御史、左金吾將軍、同鳳閣台平章事等要職,參預政府機要,行使 宰相職權。婁師德為人寬恕厚道,頗有容人之量。婁師德身居夏官侍郎、同鳳閣鸞名平章事時,由於身體肥胖,行事遲緩。有一次上朝參覲時,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煩了,便咒罵他是莊稼漢, 婁師德則一笑置之,且不無風趣地以「我不做莊稼漢,誰做莊稼漢」之語輕輕帶過。婁師德不僅為人寬厚謹慎,一生中也從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蔑視和冒犯,「唾面自乾」。婁師德任宰相時,朝廷恰授其弟為代州刺史。對此婁師德深感不安,自己年少無才而備位公卿、參預政要,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獨擋一方,這在當時實可謂榮寵過盛。婁師德說:「樹大招風,乃人所共嫉。你今後打算怎樣對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乃兄濡染的弟弟頗 能領悟家兄的憂慮,便跪下來向兄長謙遜地表示:「從今往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輕輕擦去了事,絕不叫兄長為我擔心。」沒料到婁師德卻更為不安,他說:「這正是我為你所擔憂的地方,人家向你的臉上吐唾沫,是因為他恨你。如果你將臉上的唾沫擦掉,豈不違背了那個吐唾沫的人的本意?你這種行為只會更加激起他人對你的痛恨。臉上的唾沫不擦也會自干,不如笑著接受為妙。」弟弟當時就表態一定按兄長說的去做。當別人將唾沫吐到臉上不擦掉而讓它自動風干,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寬容;笑著接受別人朝臉上吐的唾沫,這種態度足見婁師德的雅量。
唐史中還記載,武則天有一天對狄仁傑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回答:「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實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弄清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領導風范,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這種不想知道是誰在背後誣陷自己的心態,就是一種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