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物業開發 » 坤領秀峰開發商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坤領秀峰開發商

發布時間: 2021-11-08 17:27:11

A. 傳說中的泰山主要景點

岱廟 舊稱東岳廟,因泰山別名為岱,故今稱岱廟,它是歷代帝王封禪時駐蹕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廟創建於漢,拓於唐宋,後經歷代重修,成為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總面積為96637.2平方米,整座建築規模宏偉,結構嚴謹,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儼然一座帝都神府。主要名勝有:宋天貺殿、壁畫、東御座、漢柏、銅亭等。這里古柏蔥郁,銀杏參天,碑刻林立,文物薈萃。 普照寺 位於泰山南麓漢峰下,由梵語「佛光普照」取名,傳為六朝古剎。該寺前臨小溪,後靠青山,依山勢組成四進式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軸線左右是禪院、石堂院、花圃和菊林院,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意。院內「六朝松」歷經1600餘年,是泰山著名景觀之一。1932年,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此隱居,現寺內收藏他寫的「丘八詩」碑48塊和1941年周恩來寫的「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壽」碑一塊。 桃花峪 位於市區西北約15公里,泰山西路,為泮河源頭,峪上段有「桃花源」,因古時桃林滿谷而得名。從桃花峪山口沿山溪溯流而上,但見兩岸群峰聳秀,重巒疊嶂。溪水潺潺,一路歡歌,奔入桃花峪中。這里人跡罕至,水豐草美,樹茂花繁,冬無奇寒,夏無酷署,構成了獨特的小氣候,令人神往。現已開辟為新的游覽景點。 後石塢 後石塢位於岱陰,處玉皇頂、九龍崗、堯觀頂之間的深谷當中。這里山險、廟幽、洞奇、水秀、松古,奇麗多姿,幽奧無窮。「危崖掛怪松,青翠萬山迷」。後石塢處處生長著千姿百態的古松,有的側身絕壁,有的屈居深壑,有的直刺雲天,有的橫空欲飛。山風勁吹,松濤陣陣,山巒回響,使岱陰越發險而奧,幽而奇。 靈岩寺 位於泰城西北20公里處,因依靈岩山而名。靈岩山西口有石坊。額曰「靈岩勝境」,此為靈岩寺的山門,自山門順谷東行,經綠蔭如蓋的「十里松」便是靈岩寺。其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東晉高僧朗公創建,北魏法定禪師重建。今寺為唐貞觀年間慧崇高僧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望。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登封泰山時曾駐蹕於北,德宗時,宰相、史學家李吉甫將靈岩寺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譽為「域中四絕」,而靈岩寺欣然享有「四絕第一」的盛名而著稱於世。 扇子崖 位於泰山西路,經無始天尊盤旋而上,就到了扇子崖,因它高聳峻峭,形如扇面,故名。扇子崖之西是傲徠峰,又名芙蓉峰。因巍峨突起,有與岱峰爭勝之勢而名。峰雖高不過泰山主峰之半,但犀利崢嶸,傲然不向泰山低頭。 登山索道 中天門索道 於1983年8月5日建成通車,是中國第一條大型三線往復式客運索道。它南起中天門,北止南天,全長2078米,相對高差603米,單向客運量為每小時240人,運行速度每秒7米。 桃花源索道 於1993年8月28日建成通車,是單線循環吊廂式客運索道。它下起桃花源景區,上止南天門北端,全長2196米,相對高差671米,每小時客運量為1000人,運行速度為每秒5米,整個線路有49個吊廂,每吊廂乘座6人。 後石塢索道 於1993年8月28日建成通車,是單線循環雙人吊椅式游覽索道。它下起岱陰後石塢景區入口處,上止岱頂北天門,全長518米,相對高差172米。每小時額運量為500人,運行速度每秒3.5米,整個線路有24個吊椅,每椅乘座兩人。

B. 山西五台山的旅遊路線

五台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既有錦綉壯麗的自然景觀,又有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五台山,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也是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之首。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坐騎為上青獅,表示智慧威猛。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景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台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點化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

氣侯

五台山氣候寒冷,雖然緯度與北京相近,但氣候卻同大興安嶺相似,因此遊客一定要注意禦寒,春秋兩季前來,需要攜帶毛衣毛褲。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低近,濕度大,常有雨水,最好攜帶雨傘。

交 通

遊客如坐飛機,可先到太原或大同。由於火車和飛機都不能直抵五台山,所以公路客運顯得尤其重要。太原、大同、忻州均有汽車通往台懷鎮,太原長途客運總站和太原客運東站每30分鍾就有一班發往五台山的汽車,車型為依維柯或大巴,全程約200千米,行車4個小時左右,票價43元。
如果坐火車,可在京原線上的砂河、忻州或太原下車,再轉乘汽車。從砂河火車站乘汽車到台懷鎮48公里,票價15元,好處是從北京開出的火車早上3點多就到了,可以提前開始全天的行程,比如趕著看東台日出。
台懷鎮建有長途汽車站,發往太原、忻州、大同、陽泉、朔州、定襄、繁峙和石家莊、北京等地。

門票

五台山風景區進山門票95元,冬季下調,台懷鎮內各寺廟也單獨收取門票,3至10元不等。

住 宿

五台山各種檔次的賓館飯店眾多,家庭旅社十分活躍,投宿比較方便。許多家庭旅社也配有高檔客房,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落,設施齊全,清靜舒適。另外,有些家庭旅社同時為遊客准備精心製作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台懷鎮主要寺廟簡介

顯通寺:台懷鎮佛樂陣陣,經聲琅琅,而在鱗次櫛比的佛寺中享有最高聲譽的就是顯通寺了。在聳入雲霄的菩薩頂腳下,在巍峨的大白塔北側,這座五台青廟的首廟,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顯通寺計有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欞花、全以銅鑄勾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鍾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鍾,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磚雕精緻,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
票價:6元

塔院寺:塔院寺的引人注目要歸功於那座高大渾厚、風鈴交響的大慈延壽寶塔,也就是五台山大白塔。相傳釋迦佛圓寂後,化身84000舍利子,印度阿育王鑄成84000佛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五台山大白塔是中國19座佛舍利塔之一。通高56.4米,內藏的佛祖足印碑引得無數僧俗眾生附塔繞行,對足印瞻禮供養。塔院東面的禪堂院則因為另一位偉人而成名,原來當年毛澤東做橫貫晉北的旅行,就曾和周恩來總理路居於此。
門票: 4元

金閣寺:金閣寺距五台山中心台懷鎮十五公里,就是從南路進五台山,過收費處牌樓不遠的地方。這里地勢很高,海拔有1900米。寺院的前後兩院以石券窯洞相通。前院觀音殿內供奉著一尊高17.7米的千手觀音像,據說有四十八隻手壁(數數不夠),手臂有舉箭的、有拿弓的,有持甘露瓶的,有握蛇的,英姿瘋爽,仰望觀音的臉,人像坐井現天、整個塑像敷泥貼金。用這種手法製作的如此巨大的觀音菩薩像,這不僅在五台獨一無二,就是在全國也少有。
門票:4元

龍泉寺:過金閣寺下行10千米,有一條南北向的溝峪,叫東溝。溝北山嶺下的泉亭有甘冽的泉水湧出,附近的龍泉寺也就因此得名。它還是五台山唯一一座由家廟改成的佛教寺廟。家廟原本是為了紀念楊家將的。龍泉寺山門前的石牌樓應該是你成行的主要原因。四柱三門並見得如何龐大,但有樓頭,有拱券,有端莊的佛像,有生動的鳥獸,有繁茂的花卉,有累累的珍果。有蟠龍八十九條,柱礎石墩上還有獅子二十隻。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無不生動活潑,呼之欲出,令人撫柱叫絕。
門票:4元

黛螺頂:古稱佛頂庵,位於台懷鎮東清水河旁山巔,垂直高達400米。它背靠東台高峰,面臨台懷盆地,山花爛漫,松柏圍裹。庵院始建於明成化年間。為滿足皇帝拜一寺而朝五台的願望,突發奇想,在殿內一連供了5尊文殊菩薩像,象徵五台山的5個台頂。從此免去了外地憎人和信眾跋涉五台之苦,到黛螺頂朝拜,也就被稱為"小朝台"。當然遊客還是不免要攀爬一千零八十級石階,以表赤誠。寺院內兩株挺拔的大松樹,已有300多年樹齡,仍然蔥翠欲滴。但在黛螺頂真正有情調的還是夕陽西下前最後一抹金光灑掃 庭院和看點點星光和五台諸寺的燈光融為通透的夜景。
門票:4元

菩薩頂:菩薩頂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黃廟中的首廟。它也始建於北魏,到明朝,成了蒙古、西藏黃教喇嘛常住五台的場所。清朝時,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也是五台山黃教首領扎薩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菩薩頂是滿語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殿宇上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四柱七樓的牌樓形式都是皇室寺廟的象徵。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頂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菩薩頂文殊殿內的文殊像,也按喇嘛教的經典規定製作;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兩側牆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醫,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充滿喇嘛教的韻味。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這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門票: 5元

南山寺:南山寺是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朝創建,歷朝歷代屢有增修。使得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南山寺也以建築的雕工見長,欄板、望柱、坎牆或探頭上的圖案已經突破了佛教教義范疇。各殿檐下的木雕圖案精緻,飾以彩繪貼金,更為富麗堂皇。寺內「真如處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書。五台諸寺雕刻藝術,以南山寺為冠。
門票: 4元

碧山寺:俗稱廣濟茅逢。在五台山台懷鎮東北2千米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處。十方寺按規定是專門接待遊方僧人的寺院,「十方寺院,不許剃度」,任何人不得將其攫為已有。民國年間、住寺僧人隆福企圖改變這一性質,與全國佛教界的代表,甚至政府的代表數十人唇槍舌劍的辯論不休,終於還足維持廠原來的寺規。因此朝山的各地憎人對這里也就有著特別的景仰。碧山寺區林蔭蔽日,水流潺潺。相傳始建於北魏,前院多為單層殿堂,後院全為重檐樓閣,雕刻精細,別具一格。各殿塑像均為清代作品。
票價:4元

台外寺廟簡介

佛光寺:佛光寺的名字總是和它的發現者——國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37年夏天,梁思成先生在探訪敦煌壁畫的時候,注意到一幅五台山圖:古剎林立中隱約見到一座寶塔。在佛光寺梁教授找到了歷經1400年風風雨雨依然健在的北魏「祖師塔」,繩紋切磚,印度風格的束蓮柱,不單如此,整個佛光寺更是匯聚魏、齊、唐、宋的建築雕塑藝術的偉大殿堂,佛光寺的發現無疑是發掘出一塊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鐵青色、石綠為主調的拱眼壁畫隱隱透露著敦煌風骨,和東大殿梁下的唐人墨寶都是不可多得瑰寶,與建築和雕塑並稱「佛光寺四絕」。佛光寺位於五台縣豆村北的佛光新村,離五台縣城30公里,是台外現存的7座寺廟中的一座,另外六座是南禪寺、延慶寺、廣濟寺、尊勝寺、岩山寺和秘密寺。
門票:10元

南禪寺:南禪寺是從南路上五台所遇到的第一個寺院,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林木扶疏,溪水青山的環繞中,它躲過了唐代的歷次刀兵與滅法之劫。雖然這里遠離五台山的中心,也不在任何一個頂峰,然而游覽這座寺院卻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十二根檐柱支撐著廣闊的殿宇,角杠仰頭,而檐柱柱頭微低,斗拱層層翹起,厚重的牆身並不負重,只是起著擋風遮雨的作用,建築也因此穩固而俏麗。殿內的塑像也充滿了唐代的風韻,佛壇四周的70幅磚雕也是若動若靜,凝肅端莊。南禪寺得以保存是中華文明的幸事。
門票:7元

交通:去佛光寺最好的辦法是,搭乘太原或忻州一五台山或五台山忻州太原的中巴車在豆村下車,太原一豆村約25元,五台山一豆村約10元,豆村包車5人坐小轎車往返20元。豆村至佛光寺是7千米公路,無專車通達。這樣遊客可在出入五台山的途中下車順道游覽佛光寺,只需多花20元。

旅遊日程建議

游覽五台山至少需要三天時間,遊人如住縣城,第一天可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游覽顯通寺、塔院寺、羅喉寺和菩薩頂。第二天就近登黛螺頂,再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第三天可選擇一個台頂登臨,走京原線繁峙方向的可登東台。走河邊、忻州的遊客可登中台,順路游南禪寺和龍泉寺。另外一種旅遊日程安排是:第一天游覽南禪寺、碧山寺、顯通寺、塔院寺,登臨黛螺頂。第二天游覽菩薩頂、廣宗寺、羅喉寺、龍泉寺、南山寺、普化寺。第三天觀看東台日出、南台錦綉、金閣寺、佛光寺。遊客如果投宿台懷鎮,可安排兩日游。第一天先游台懷鎮北山腳下的羅喉寺,接著去顯通寺,然後依次游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再由原路折回,進塔院寺東門,出南門東行可進萬佛閣一游。第二天可去東台觀日出,然後游碧山寺,下午游鎮海寺、普化寺、觀音洞和南山寺等。

購物:五台山中心地帶台懷鎮的楊林街是一條商業街,在許多旅行點也有旅遊紀念品商店,在向當地人購特產時,可以適當還價。台山寺廟與其它地方寺廟不同,旅行紀念品、佛教法物在寺廟山門外才有出售,寺內基本沒有一處零售攤點。無形中感覺到寺內庄嚴肅穆,特別宗教藝術的氛圍。

五台山旅遊常用電話號碼

郵政編碼:035500 區 號:0350
氣象預報:121 匪 警:110
五台山風景區政府:6542810 五台山旅遊分局投訴:6542380
五台縣消費者協會:6523440 五台山長途客運投訴:6542299
山西省旅遊局:0351-4047525 山西省旅遊質量監管所:0351-4031616
山西省旅遊局網上投訴: http://www.sxta.com.cn/lvhd/tsb.htm

五台山賓館飯店

名 稱 級 別 地 址 電 話
友誼賓館 三星 台懷鎮 6542122
銀都山莊 三星 台懷鎮 6542888
棲賢閣賓館 二星 台懷鎮 6542400
雲峰賓館 二星 台懷鎮 6542174
園緣賓館 二星 台懷鎮 6542369
錦綉山莊 涉外 台懷鎮 6542081
五峰賓館 涉外 台懷鎮 6542988
龍泉山莊 涉外 台懷鎮 6542700
金缽賓館 涉外 台懷鎮 6542404
稅苑山莊 涉外 台懷鎮 6542746
金界山莊 涉外 台懷鎮 6542569
五台賓館 五台縣 6522125
東冶電力賓館 五台縣 6551140
台山龍華飯店 台懷鎮 6542371
台山東方酒家 台懷鎮 6542505
北京翠華樓酒家 台懷鎮 6542558
台山華夏餐廳 台懷鎮 6542244
台山慧賓樓 台懷鎮 6542396

五台山主要旅行社

名 稱 地 址 電 話
五台山中國國際旅遊社 台懷鎮明清街18號 6542142
五台山女子旅遊社 台懷鎮區政府院內 6542155
五台山友好旅遊社 台懷鎮台懷街 6543139
五台山森林旅遊社 台懷鎮楊柏峪 6542348

C. 都是誰在秦皇島傳遞火炬啊

北京奧運會聖火於2008年7月30日在秦皇島進行了傳遞,共有208名火炬手參加。

火炬手完全名單如下:
1 郗恩庭 國體總局
2 聶瑞平 河北省體育局
3 劉中華 秦皇島市公安局交警支隊
4 孫剛 華北電網有限公司
5 林秀貞 河北省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
6 聞德生 燕山大學
7 王習三 衡水市習三內畫藝術院
8 李同亮 河北省人民政府
9 趙愛彬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10 朱浩文 秦皇島市政府
11 郭愛民 秦皇島市
山海關區人民政府
12 唐青 河北省
石家莊市體育局局長
13 張軼 河北省體育局射擊運動管理中心
14 ABU
15 白李 BOB
16 梁悅 CNR
17 付宇 重慶市四川外語學院
18 牙里坤卡馬力吐爾克 烏魯木齊市高級中學
19 趙四 武警特警學院
20 武志新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人民政府
21 譚靚 秦皇島移動公司
22 馬鐵牛 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大丈子村
23 於春海 秦皇島市海港區人民政府
24 楊廣俊 秦皇島海三金屋集團
25 張文茂 河北衡水中學
26 張佳文 秦皇島市海港區第七中學
27 時子桓 秦皇島市一中
28 郎曉光 秦皇島廣順集團
29 潘洪書 河北洪都實業有限公司
30 李江 華北電網有限公司,秦皇島電力公司
31 谷立江 秦皇島市教育局
32 苗娜 秦皇島市第一醫院
33 崔偉 北京維拓時代設計院
34 王進勇 中共秦皇島市委市直機關工委
35 朱立紅 秦皇島市檔案局
36 韓紅東 中共秦皇島市海港區委區直機關工委
37 徐志文 領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38 高雲霄 河北省財政廳
39 王進才 中共河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40 胡銀山 河北省委宣傳部
41 孟莎 秦皇島市小海燕評劇團
42 朱立秋 河北鵬運企業集團
43 程雨婷 秦皇島市氣象局辦公室
44 宋炳方 河北省秦皇島市方華貿易集團有限公司
45 趙繼東 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
46 崔世君 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秦皇島市分公司
47 郭麗霞 秦皇島市開發區青馨家園社區居委會
48 胡英傑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49 王爽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
50 王鳳霞 秦皇島市開發區碧水園社區居委會
51 王曉丹 海港區東港鎮東付店村
52 張欣 北戴河聯峰路小學
53 李淼 秦皇島石油公司
54 王小靜 中煤秦皇島分公司
55 霍連啟 秦皇島首秦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56 李廣民 秦皇島渤海物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57 王廣會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58 劉宇虹 河北省秦皇島市渤海物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商城商場
59 謝和娜 北戴河教育局
60 敖國強 中共秦皇島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61 謝海梅 秦皇島市委統戰部
62 王雅輝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人民檢察院
63 劉洪柱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
64 高經緯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博士生隊
65 王文軍 山海關石橋農貿批發市場
66 陳利國 秦皇島市農業局土肥站
67 孟繁勤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劉略庄鎮孫略庄村
68 馬英俠 昌黎縣城郊區劉李庄村
69 郝宏江 武警河北總隊秦皇島支隊
70 趙燕兵 武警河北總隊秦皇島支隊
71 付叢玉 河北總隊第四支隊五中隊
72 劉文鳳 秦皇島市婦女聯合會
73 師雪風 秦皇島奧萊特腈綸有限公司
74 紀福順 中國耀華玻璃集團公司
75 孫洪敬 中國聯通秦皇島分公司
76 高金紅 秦皇島港務集團
77 呂映荷 秦皇島市第一中學
78 張宇 秦皇島市高級技工學校
79 張璐堯 秦皇島市實驗中學
80 王毅新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81 趙俊修 秦皇島職技學院
82 侯昌明 河北省撫寧縣操營鎮水門寺小學
83 翁愛國 河北省盧龍縣中學
84 王建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85 王景琦 秦皇島市第三中學
86 顧紹年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
87 解秋明 山海關第一中學
88 藏莎莎 秦皇島市燕山大學
89 王洪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教育局
90 張國興 秦皇島市文聯
91 吉羊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92 司玉明 秦皇島日報社
93 劉田 北京我愛我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
94 李秀麗 秦皇島市海港區東環里社區居委會
95 祖梅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
96 梁敏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新影社區居委會
97 郝曉東 天津(河北海運有限公司)
98 張和 秦皇島市基督教會
99 蘭波 農工黨秦皇島市委
100 王慧麗 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秦皇島市分公司
101 榮榮 河北省秦皇島市廣播電視中心
102 李世偉 承鋼銷售分公司
103 武治辛 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河北省承德分公司
104 賈巍 承德太平洋飲品公司
105 胡選輝 河北承德市博大通訊器材商貿有限公司
106 劉國 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隊
107 劉彥龍 河北衡水老白乾酒業股份有限公司
108 趙鴻 河北衡水恆通熱力有限公司
109 馬玉亮 張家口市伊斯蘭教協會
110 張新亮 張家口市橋東公安分局
111 任金龍 武警張家口支隊一中隊
112 郭清華 張家口市就業局
113 李大畏 中共張家口市委辦公室
114 蘇根梅 張家口市體育局
115 趙墨濤 中煤張家口煤礦機械有限公司
116 趙雲峰 中共張家口市蔚縣檢察院
117 胡慧峰 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118 劉曉剛 張家口市張家口影院
119 閆興明 涿鹿縣農業局
120 任漢華 涿鹿縣人民政府「三祖文化產業」辦公室
121 劉娜 河北省涿鹿縣婦女聯合會
122 劉艷 河北省涿鹿縣涿鹿鎮第一小學
123 陳占忠 涿鹿縣五堡鎮九堡村
124 張樹成 河北省涿鹿縣吉慶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125 谷曉暉 河北省涿鹿縣公安局
126 王建忠 武警河北省總隊第七支隊忿河檢查站
127 任昌華 中共涿鹿縣委
128 江燕 河北省廊坊市開發區地稅局
129 蔡大軍 河北省固安縣公安局
130 李修凱 永清縣鑫隆奶牛養殖有限公司
131 王恭禕 河北省廊坊市農林科學院
132 王建勇 廊坊開發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
133 高洪博 河北省秦皇島軍分區政治部
134 Ellen Agency Professional, PT AJ Manulife Indonesia
135 王四峰 千喜鶴
136 曹立新 秦皇島協亨商貿有限公司
137 方鴻 華北制葯
138 趙子菁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秦皇島市分公司山海關支公司
139 何雪峰 江蘇省揚州環球公司
140 連雲麗 北京大中電器有限公司廣宣總部
141 楊柘 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42 王彤 北京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143 劉小明 人民日報社科教文部
144 張清 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
145 蘇小魯 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146 孫群 國家稅務總局
147 何俊雄 國家稅務總局
148 俞書春 國家稅務總局
149 王煒 北京市地方稅務局
150 馬巨福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秦皇島市分公司
151 崔泳鎬 三星(中國)有限公司
152 沈勇男 北京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153 連智燕 中興通訊集團
154 王灝錚 北京青年報社
155 杜昉 法制晚報社
156 郭宇 北京青年報社
157 李建朋 秦皇島籃球學校
158 李慶偉 秦皇島日報社
159 薛建華 河北省農業銀行營業部
160 王沖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六中學高二11班
161 李衛科 邯鄲鐵路公務段
162 崔健 天津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
163 葛浩霖 天津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
164 劉潔 天津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
165 李然 天津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
166 袁熒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167 路欣怡 北京市西區郵電局百萬庄郵電局
168 汪洋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169 劉濤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170 劉嘉 聯想(北京)電腦公司
171 王曉岩 聯想
172 朱家敏 北京百福東方國際物流有限責任公司
173 余偉 公安部
174 袁正明 中央電視台
175 袁茵 國際關系學院
176 吳艷霞 燕趙都市報
177 趙宇明 燕趙都市報
178 李響 天津市市采購中心
179 王麗慧 秦皇島市體育局
180 曹武 河北省秦皇島市體育局
181 劉剛 河北省秦皇島市體育局
182 章偉雲 秦雲科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183 李秀雲 河北省體育局自行車運動管理中心
184 郝健 河北省衡水市體育局
185 譚萬明 河北省承德體育運動學校
186 張宗禹 張家口市體育局
187 羅平 張家口市第一少兒業余體校
188 Schenker AG
189 Schenker AG
190 Chen Shaoshu
191 常秀華 河北省廊坊市體育局
192 郭愛民 河北省廊坊市體育運動學校
193 董路鋒 保定市體育局
194 賈鎖柱 保定市體育局
195 鄭克宇 保定市第一重點業余體校
196 趙坤 河北省體舉柔運動管理中心
197 溫海瑞 河北省體育局自行車運動管理中心
198 李彩霞 海港區
199 范紅斌 河北省體舉柔中心體操隊
200 邢一男 香港科技大學
201 龔秀峰 青龍縣殘疾人聯合會
202 冀少林 秦皇島市檔案局
203 張儉 秦皇島市山海關食品廠
204 李芳 河北游泳跳水中心
205 劉文博 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
206 黃建華 秦皇島港務集團有限公司
207 孫慶梅 河北省體育局足球管理中心
208 王三堂 中共秦皇島市委

D. 2016年桂陽房價怎麼樣

您好!
一、預售情況
本月新增預售面積:0㎡
二、商品房銷售分析
2月份網簽成交套數為357套,其中鑫葉陽光新城銷售54套位列2月成交量冠軍樓盤
三、2月桂陽房產交易數據
銷售套數 本月銷售面積 本月銷售均價
357 44008.64 2838.21
四、銷售趨勢分析

桂陽房地產交易成交量走勢圖
2016年1月桂陽房地產成交量為898套,2月成交量為357套,較1減少60.24%。
五、桂陽房價走勢分析

桂陽房價走勢圖
2016年1月桂陽房價成交均價為3322.03元/平米,2月成交均價為2838.21元/平米,較1月下降14.56%。
六、2月桂陽樓盤成交交易信息(缺1天交易數據,均價未區分住宅與非住宅)
樓盤名稱 成交套數 成交面積 成交均價
鑫葉陽光新城 54 7397.77 2072.25
盛世明珠 38 4669.57 2975.17
元信.蓉湖御景 30 3323.93 2901.20
玉景.翡翠灣 27 3508.09 2083.99
華爾學府 27 3479.75 3244.46
流峰新城 22 2148.78 2826.77
玉景.凱旋城 21 2711.24 3052.36
錦綉銀灣 20 2662.64 3045.07
君御尚城 19 2171.63 2708.94
君悅華府 12 1184.65+ 2371.33
龍山華府 12 1065.20+ 2229.87
龍翔福邸 11 1214.39+ 2506.66
城領國際三期 10 1256.93 3351.62
坤領秀峰 9 732.02+ 2683.18
北金城 7 762.54+ 2702.91
金山景苑 6 459.91+ 2757.52
香山翰林 6 321.57+ 2701.69
御水龍庭 5 537.13+ 2831.62
耀華.金都匯 5 396.58+ 2771.05
金衛花園 4 535.58 2635.30
芙蓉華廈 4 263.50+ 2771.67
山韻翰庭 3 243.81+ 2280.00
金穗家園 2 294.16 2180.00
德遠廣場 2 201.02 3016.49
明珠花園 2 180.33 5525.46
名匯國際 1 211.71 3000.00
百合佳緣 1 131.66 2398.00
竹苑新城 1 130.51 2200.00
盛世裕源 1 -- 1958.00
註:數據中--和+表示部分數據未統計到,實際數據大於本表中數據。
望採納謝謝

E. 汪氏輩分排列中含「春、從、永」的,誰知道完整的是什麼!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漆姓,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國語·魯語下》等所載,汪芒氏又稱汪罔氏,為夏朝諸侯之一防風所改。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晚到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後代改為單字汪氏。②出自姬姓,黃帝直系子孫。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及《汪姓緣起考》等所載,春秋時代,魯國國君成公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以邑為氏者。③出自嬴姓,秦國之支庶之後,見《姓考》。④翁氏分化而來。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所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⑤據《希姓錄》所載,漢置汪陶縣(今山西山陰東),居者或以為氏。出自他族改姓。如金時女真、元時翁觀部有改汪姓者;滿、回、蒙、土家、錫伯、東鄉等民族均有汪姓。始祖:汪滿。 遷徙: 汪姓發祥地在山東、安徽歙縣和浙江武康等地。發源於浙江武康的汪姓,歷來播遷幅度和范圍都不很大,播遷路線大致是先江蘇,後至江西和安徽。另兩支汪姓在我國早期歷史上,成為汪姓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內形成一大望族。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足奇與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其死於國事,以成人之禮安葬,這是見於史冊最早的汪姓人物。大約在東漢獻帝間,有會稽(今浙江紹興)令汪文和舉家遷居新安,後發展成為新安旺族,南朝時有汪姓一支從新安遷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河北河間。唐初有汪姓將佐自光州固始隨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當地,說明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汪姓聚居點。盛唐時歙縣汪姓族大支繁,已經有了「十姓九汪」的現象,《姓氏考略》有:「唐汪華封越國公,世居於歙,其族最繁。」這是對當時情況最准確的再現。唐代以後的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汪姓,大多是從安徽遷徙過去的。兩宋時,汪姓繼往開來之昌盛,並已成為全國著姓之一,尤其稱盛於黟(今安徽黟縣)、歙(今安徽歙縣)、婺源(今屬江西)等地。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先是驅逐韃虜,再後為爭奪皇權互相攻訐,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人口銳減,當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決定移民以使荒蕪之地再現生機,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河北、天津、東北等地。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姓陸續有人移民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如今,汪姓分布很廣,尤以安徽、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為多。目前汪姓人口列全國第五十七位。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六桂縣隋時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唐時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堂號: 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公。
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平陽、新安、六桂。②自立堂號:敦本、余慶、培元、敦倫、務本、景徽、世德、三暉等。 字輩: 某支汪氏字輩:學士光宗,應承祖公。明玄相繼,永德皆聖。善慶家俗,思榮國隆。修申克照,泰殷實逢。
安徽太湖汪氏字輩:勝貴富宗伯,紹國諱尚思,正興隆世道,承先啟大基,忠信全為本,賢良應連期,家聲洋海宇,余慶定咸宜。
萬載汪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英才立國隆,科第文章重,衣錦受榮封。
湖南沅江汪氏字輩:浙公支派語:浙物衍志,文思孔子,可龍之水,毓友應宗,世達名理。德禮公支派語:以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之義循環輪轉。德和公支派語:清雅異常,應運堅志,熙朝明允,發序熾昌。德美公支派語:秀可光先緒,維良啟哲才,楚水大定世,賢家澤德培。新增派語:尚義復行仁,修齊致治平,紹祥良有本,敦厚裕群英,德育隆嘉惠,書香慶繼承。
湖南懷化汪氏字輩:啟仕國佑文,世龍長有運。光先正定大,召代永克昌。
三暉堂汪氏字輩: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應時與,大廷惟加慶,永世必昌隆。坤道:成家全婉順,助德喜貞媛,蘭芳芝馥秀,媺懿善嗣賢。
廣西桂林汪氏字輩:永雲居耀堂太壬,當日益有仕朝廷。秉中福國傳萬世,標立名聲顯著文。
湖北汪氏字輩:文明能秉祖,士期應時興,大庭維家慶,永世必昌隆。 名人: 汪伯彥(1069-1141),南宋臣。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屬安徽)人。舉進士。靖康初,召見,獻河北邊防十策,以直龍圖閣、知相州。康王出使金至磁州,伯彥率部迎於河上,受知遇自此始。未幾,為大元帥府副將。高宗初即位,與黃潛善同居相位,專權自恣,被奏劾,伯彥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旋落職居永州。紹興初,復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四年(1134),舍人王居正數論伯彥、潛善罪,再奪前職。後獻所著《中興日歷》五卷,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度使。卒,贈少師,謚忠定。
汪藻(1079-1154),南宋文學家、目錄學者。字彥章,號浮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高宗時為中書舍人,拜翰林學士。紹興中知湖州,上所修《日歷》665卷。升顯謨閣學士,出知徽、宣二州,以事被奪職,居永州而卒。政和七年(1117年),為校書官時,與校書郎孫覿、著作郎倪濤等編次有《秘書總目》,為北宋末官修目錄。較王堯臣所編《崇文總目》著錄多數百家、幾萬余卷。該目早佚。其文初學江西詩派。著有《浮溪集》。
汪元量(約1241-約1317),南宋詩人。臨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大有,號水雲,一說水雲子。咸淳進士。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內廷。元軍陷臨安,被擄至大都(今北京),曾訪文天祥於獄。後為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其詩詞多紀國亡北徙事,慷慨悲咽,後人目為詩史。著有《湖山類稿》、《水雲集》等。
汪大淵(約1311-?),元末航海家。南昌(今屬江西)人,字煥章。至順、後至元時,曾兩次隨商船出海航行,歷經今菲律賓諸島、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遠抵東非層搖羅(今坦尚尼亞桑給巴爾)。至正九年(1349),撰《島夷志略》,記所聞見海外諸國山川方域、物產風俗、海道航線。此書為我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
汪元亨,元末明初散曲家。饒州(今江西波陽)人。元亨或作元享,字協貞。居常熟(今屬江蘇)。至正間,任江浙省掾,與戲曲家賈仲明相善,官至尚書。有雜劇《班竹記》、《仁宗認母》、《桃源洞》三種,南戲《父子夢欒城驛》,均佚。存世有散曲集《小隱餘音》(一名《雲林清賞》)、文集《歸田錄》。
汪直,明宦官。大藤峽(今廣西桂平西南)人。瑤族。初給事萬貴妃昭德宮,遷御馬監太監。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1476)憲宗欲知外事,令他易服秘密偵訪,以能探奸乃得寵信。十三年設西廠,令其主持。設宮廷校尉以刺探情報,自諸王府、邊鎮以及南方河道所在。西廠校尉羅烈,權傾東廠,後以大臣上劾,憲宗被迫罷除西廠。又奉命巡邊,威赫一時。後經東廠宦官尚明揭發他泄禁中秘密和交通不法等罪,被調南京(今南京)御馬監。後不詳。
汪廷訥,明戲曲作家。安徽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字昌期,一作昌朝,無如,號坐隱、無無居士等。神宗萬曆間任鹽運使。著有《環翠堂集》、《人鏡陽秋》等,所作傳奇總稱《環翠堂樂府》。今知者有十七種(其中八種傳為陳藎卿所傳,另作有雜劇九種。今存傳奇《獅吼記》、《種玉記》、《彩舟記》(以上三種亦說為陳藎卿所作)、《投桃記》、《三祝記》、《義烈記》、《天書記》七種,雜劇《廣陵月》一種。
汪道昆(1525-1593),明戲曲作家。歙縣(今屬安徽)人,字伯玉,號南明。嘉靖進士。任義烏知縣,教民講武,人人能戰,世稱義烏兵。後在福建沿海御倭,與戚繼光寡義烏兵,屢破倭寇。晚年官兵部左侍郎,與王世貞同事,同以文名盛極一時,時稱兩司馬。有《太函集》、《太函付墨》、《南溟集》。
汪昂(1615-1698),清醫學家。字訒庵。安徽休寧人,寄籍括蒼(浙江麗水)。三十歲立志攻醫。仿效元代《讀素問抄》一書,取《靈樞》、《素問》二書,加以條析,分為九類,寫成《靈素類纂約注》三卷,又搜集諸家本草,編成《本草備要》四卷。還著有《醫方集解》三卷、《湯頭歌訣》、《經絡歌訣》和《訒庵集》等。
汪琬(1624-1691),清散文家。字苕文,號鈍庵、鈍翁,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順治進士。授戶部主事,遷刑部郎中等。康熙間舉鴻博,授編修,修《明史》。因病乞歸,居堯峰山,杜門著書。學識博深,尤精散文。與魏禧、侯方域並稱三大家。有《鈍翁類稿》、《堯峰詩文鈔》等。
汪士慎(1686-1759),清畫家。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安徽休寧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工詩畫書法篆刻。善畫花卉,尤擅水仙,梅花。所畫梅花,清妙獨絕。晚年目瞽,畫梅如故。精篆刻、隸書。亦作人物,生動有致。有《巢林詩集》。
汪由敦(1692-1758),清臣、書法家。字師茗。原籍安徽休寧,後改籍浙江錢塘(今杭州)。雍正進士。累官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中,先後勘查永定河工、天津水利。屢有建議。長於學問,參與纂修《明史》;善書法,有《時晴齋法帖》。乾隆二十三年卒。謚文端。
汪啟淑(1728-1799)清藏書家、金石學家。字秀峰,號訒庵,一字慎儀。自稱「印癖先生」。安徽歙縣人。官至兵部郎中。嗜古代印章,曾搜羅周代、秦代迄宋、元、明各朝印章數萬鈕。又精篆刻,在巨珠上刻篆文,以補諸品中所未備。家中藏書極富,有藏書樓「開萬樓」、「飛鴻堂」,藏書數千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命各地藏書家進獻圖書,僅他一家獻書600餘種(一說為54種)。賜《古今圖書集成》1部。工詩文。汪中(1744-1794),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容甫,號頌父,江蘇江都人。乾隆拔貢生。兩湖總督畢沅曾聘為幕賓。少孤貧,性好學。博覽群書、潛心經學,兼工文學、史學,於古今沿革、民生利弊皆博問切究,自成一家。撰《琴台銘》、《黃鶴樓記》,名極一時。晚年在浙江文瀾閣校四庫全書。有《尚書考異》、《廣凌通典》等。
汪端(1793-1838),清女詩人、作家。字允庄,號小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汪憲孫女,汪瑜女,同知陳裴之妻。祖父藏書極富,父博學工詩,隱居不仕。小韞天賦聰慧,幼承家訓,又從姨母梁德繩學詩,七歲能賦《春雪》詩。裴之為著名詩人陳文述之子,亦善於詩。伉儷拈韻賦詩,互為商榷。其詩雄宕軒敞,沉雄古厚,綿渺悱惻,掃盡脂粉習氣,每一篇出,驚倒耆宿。汪士鐸(1802-1889),清學者。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原名鏊,字振庵,別字晉侯、梅村,號悔翁、芝生、無不悔翁。道光舉人。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後,逃至皖南績溪,居山間5年,講讀不輟。1859年起先後充當胡林翼和曾國蕃的幕僚。1864年,湘軍陷天京(今南京)後返回原籍。1885年授國子監助教銜。著有《南北史補志》、《水經注圖》、《漢志釋地略》、《乙丙日記》、《悔翁筆記》等。
汪海洋(約1830-1866),太平天國將領。安徽全椒人。初入太平軍,為石達開部將。咸豐七年(1857)從石達開出走,三年後轉折回到廣西,從李秀成部征戰。歷封康天義、康王。參加攻克杭州、餘杭及林清堰諸戰役,轉戰江西,廣東。為爭權,殺死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部活動於福建、廣東、江西邊界。同治五年,在嘉應州戰死。
汪桂芬(1860-1906),清末京劇演員。又名謙,字艷秋。漢川人。幼時習戲,倒嗓後學胡琴,為程長庚伴奏。後嗓音恢復,再度登台,初演老旦,一鳴驚人。不久,改唱老生,嗓音高亢,唱腔激越,自成風格,世稱「汪派」。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京劇老生「後三傑」。其拿手戲為《文昭關》、《取成都》、《戰長沙》、《狀元譜》等。後信奉道教,常著道士衣服,自稱德生道士。
汪笑儂(1858-1918),清末民初京劇演員。原名德克金(一作德克津),又名僢,字仰天,號孝農。滿族。舉人出身。曾任河南太康知縣,因秉公辦事,觸怒豪紳,被劾革職。後改名笑儂,從事戲劇工作,演唱京戲老生。根據嗓音特點,別創新腔,自成一派。以清政府腐敗,屈辱媚外,憤而自編新戲,抨擊黑暗社會,抒發愛國熱情。汪康年(1860-1911),清維新派。字穰卿,晚號恢伯,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光緒進士。入強學會,參與創辦《時務報》,著文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創辦《時務日報》,後改《中外日報》,擁護「新政」。後任內閣中書。在京創辦《京報》、《芻言報》。有《汪穰卿遺著》等。
其他汪姓名人有唐大臣汪華;宋大臣汪應辰;清詩人汪筠、汪蕙、汪端一等。近當代汪姓名人有大漢奸汪精衛,民國官員汪大燮,上海工運領袖汪壽華,醫學家汪逢春,心理學家汪敬煕,音韻學家汪榮寶,邏輯學家汪奠基,出版家汪原放,話劇活動家汪優游等。

F. 泰山是五嶽之首。它歷史悠久,風景優雅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稱。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素有「五嶽之首」之稱。傳說泰山為盤古開天闢地後其頭顱幻化而成,因此中國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歷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進行封禪和祭祀,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來此游歷,並留下許多詩文佳作。
泰山擁有交橫重疊的山勢,堆疊厚重的形體,輔以蒼松、巨石和環繞的煙雲,形成了肅穆與奇秀交織的雄壯景象。這里出產的靈芝、何首烏、板栗及核桃等特產享譽全國。而分布於山體各處的20餘處古建築群和2200餘處碑碣石刻,使泰山成為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游覽勝地。
泰山風景區以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和黃河金帶四景最為出名,現分為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部分,遊客可乘坐以岱頂為中心的三條索道上山,或是背起行囊親近自然,徒步進行攀爬。泰山是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除此之外,在中國擁有悠久傳統的佛、道兩教亦在此興盛。登高望蓬瀛,萬里清風來,泰山以其獨特的景緻及人文內涵吸引著許多國內外遊客,正可謂登泰山而小天下。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下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 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 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雲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
泰山景色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泰山景色泰山屬於華北植物區系,由於受黃海、渤海的影響,雨量豐富,是干、濕交替的過渡帶。泰山植物生長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屬1412種;低等植物446種;共有維管束植物1136種,隸屬133科,550屬,其中野生植物814種,栽培植物322種。泰山植被分森林、灌叢、灌從草甸、草甸等類型,森林覆蓋率為80%以上。。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葯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歷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余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徵,其中著名的有漢柏凌寒、掛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泰山植被豐富,樹木郁蔥,水源充足,地勢復雜,為各類動物的覓食、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泰山動物主要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動物地理區的代表性類群,並且多為華北地區可見種。據調查,泰山現有哺乳類的動物11科20屬25種;鳥類共有34科88屬154種1亞種;爬行類57科7屬12種;兩棲類3科3屬6種;魚類共有45種,隸屬鯉科、鰍科、鯰科、銀魚科等12科。陸生無椎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較廣。陸生節肢動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綱、昆蟲綱、多足綱等。昆蟲種類已鑒定的約900餘種。
泰山景色泰山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岩鹽、石膏、硫磺、蛇紋石、麥飯石、木玉石、碧玉等礦產。泰山及其周圍,現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已有40餘種。作為第一能源的煤炭,儲量豐富,分布在泰山周圍的肥城、新汶、寧陽等3個煤田,是山東省的主要煤產地之一。接觸交代型的鐵礦,分布在泰山的東麓及其南側,其富鐵礦石量多質優,是山東省最大的富鐵礦產地,為泰山地區黑色冶金工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帶,埋藏有全國聞名的石膏、石鹽、自然硫的沉積型大型礦床,為建立現代化學工業基地准備了充足的資源。盛名國內外的優質建築石材,使泰山成為建材工業之鄉。作為工藝美術原料的大汶口燕子石、張夏鎮木魚石,在全國享有盛名。
泰山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泰山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在太古代的泰山雜岩中,形成多種多樣的建築石材,以及麥飯石、長石、石英石等變質礦產。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煤、鋁土、石灰石等沉積礦產。中生代形成了富鐵礦、銅、鈷、重晶石等內生礦產。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鹽及自然硫等沉積礦產。
泰山景色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篆.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 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泰山為五嶽之首(Five Famous Mountains),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於山東)、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泰山景色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 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 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
泰山十八盤
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岩懸空, 側影似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餘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南天門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彷彿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 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南天門是泰山的驕傲。南天門以上圍繞著泰山極頂的區域,被稱作岱頂景區,面積約1.6平 方公里。岱頂海拔已高,由於氣壓、溫度諸因素的影響,景觀與山下迥然有別,堪稱奇妙,因此人們又稱岱頂為「妙區」。置身岱頂只覺日近雲低,幾千年來人類社 會不斷營構的「天府仙境」與大自然賦予的奇異景緻交相輝映,使人感到虛幻飄渺,不知這里是人間天上,還是天上人間。
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弦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旭日東升泰山的重要標志,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 令人嘆為觀止。岱頂觀日歷來為遊人所嚮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歷代刻石2500餘處,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山!著名的泰山石刻書法有:秦統一封泰山李斯碑。漢武帝大一統無字碑。漢武八登泰山!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唐高宗武則天封泰山鴛鴦碑。唐玄宗唐朝頂峰封泰山-唐紀泰山銘-大觀峰碑顏真卿-在大觀峰亦存有碑刻(現已毀),宋宣和碑。康熙-雲峰碑刻。康熙四登泰山!乾隆11次登泰山留下多處泰山石刻。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陀刻石,西遊記曬經石原型地。現存中國最大最古的摩崖金剛經石刻!刻在天然的2600平方米的石屏之上!比現存的印刷本金剛經還早300餘年!(印刷本現存大英博物館!)東岳祖庭-岱廟
華夏名山第一廟,東岳廟祖庭--岱廟!岱廟始建於秦漢之時,泰山岱廟宋朝時擴修,是歷代帝王的泰山行宮。歷代帝王登封泰山先要在山下岱廟內舉行大典,然後登山。門票25元。著名帝王宮城式祠廟建築,泰安市正中心,北望泰山!岱廟佔地近10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存文物一級品數量在全國2000餘座博物館中居第60位!天貺殿
位於仁安門北,是岱廟主體建築,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泰山天貺殿9年)。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繪斗拱,畫瓦蓋頂,檐下8根大紅明柱,規模宏大,輝煌壯麗,與北京的故宮,曲阜的大成殿,合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靈岩寺
泰山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靈岩寺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 過,靈岩寺景區現有高、中檔賓館4處,可同時接納500人食宿。地址: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 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秀峰環抱,翠柏掩映亭殿樓閣,氣象崢嶸。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普照 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傳為六朝時建,後歷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竹林寺
在泰山西溪谷中,黑龍潭的上邊,今長壽橋東北,原來有一座寺,叫竹林寺,又名懸雲寺。這里風景宜人,寺的周圍翠竹青青,松柏蒼郁,溪水潺潺,曲徑通幽,風景十分秀美。向有「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之譽。據說竹林寺是泰山古剎,建修年代無考,自唐以後屢興屢廢。據記載,竹林寺元代元貞年間元代名僧法海重修,聲名遠播,以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莫不聞風趨赴。」至明,高麗名僧滿空拓建,寺又趨興盛。明末文人蕭協中曾 描繪竹林寺的優美環境:「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抵寺,竹木參天,朱櫻滿地,晨鍾晚磬,另一凄清。」 明楊志學游竹林寺詩吟道:「西天復此門,山半一泉溫。雲壁時時動,龍珠日日翻。飛揚李白句,傾倒孔融尊。歸路夕陽好,涼風吹廣原」。後竹林寺在一場火災中 焚毀,現又在原址上仿唐代風格重新修建。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岱頂北,直線距離為6.3公里,山徑盤旋20餘公玉泉寺里。有公路與泰城相通。寺東南有蓮花峰、香爐峰、周明堂故址、天井灣;西為摩天嶺;南臨賣飯棚子;北依返倒山、長城嶺,群山環抱,密林掩映,高崖飛澗,人跡罕至。玉泉寺由北魏僧意所創建,金代又有僧善寧重建,元代僧普謹增建七佛閣,後屢興屢廢。古時山民曾在山谷內拾到羅漢像,因名佛峪、佛谷。又因南有谷山,東有玉泉,又名谷山寺、谷山玉泉寺,俗名佛爺寺。今遺址內存碑碣10塊,周圍有千年古栗樹20餘株。院內原有大雄寶殿,中祀釋迦,側立十八羅漢,四周有壁畫。 正殿祀唐初 政治家魏徵等。「文化大革命」中毀,今為玉泉寺景區立新林場駐地。四大奇觀
泰山日出
當黎明時分,游 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盪的宮 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
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像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 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
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異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 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黃海金帶
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分,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 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特點飲食 煎餅、燒烤、泰山三美、赤鱗魚、豆腐宴、野菜宴、棗糕、葯膳宴
當地特產 石敢當、板栗、肥城桃、寧陽大棗、墨玉、泰山靈芝
交通指南 公交車 泰安公交車無特殊說明的線路,均價為1元/人次,K字開頭的空調車票為2元/人次。K3路、K4路、K16路、19路、K37路等可到
出租車 泰安市計程車起步價為6元/2公里,之後每公里租價為1.5元,22:00以後起步價7元/2公里,從泰山火車站到泰山的登山處不足3公里,乘計程車只需10元左右。
索道 泰山景區內有索道可乘車上山,此外,在天外村及桃花源等景區也有旅遊巴士通行。
索道
1、中天門——南天門 價格:單程100元/人;往返200元/人
開放時間:7:00-17:30 (4月1日至10月30日);8:00-17:0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2、桃花峪——南天門 價格:單程100元/人;往返200元/人
開放時間:7:00——17:00 (4月1日至10月30日);8:30-17:0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3、後石塢——南天門 價格:單行:20元/人 開放時間:8:30-16:00(4月1日至10月30日);冬季防火期,不營業(11月1日至3月31日)
注意事項 衣著:原則上,登山衣著應富機動性與調節性,符合保暖、保護、舒適的特點。通常情況下,高山氣溫低於平地氣溫,每上升1000米氣溫降低6℃,因此,登山服裝要格外注意它的保暖性,即使在夏天最好也穿綿質的帶袖衣服,避免登山途中著涼,尤其選擇夜登泰山的遊客要格外注意此項。登山鞋:是所有登山裝備中最重要的裝備。建議登山前選擇適合自己的輕型登山鞋。這種鞋透氣性高,行走舒適,鞋底摩擦性大,最適合登山穿。實在沒有,其實普通帶齒的休閑鞋亦可。遮陽帽和防曬霜:遊客在登山前應塗抹防曬霜,最好戴遮陽帽,避免被紫外線曬傷皮膚。另外,特別建議遊客登山途中不要使用遮陽傘,因為山上風大,空氣對流速度快,遮陽傘並不實用,反而增加登山負擔。另外,徒步登山很累,應盡量少帶裝備,只要帶錢,相機,手電筒和足夠的電池(夜間登山用)就足夠了。紅門處和山下有登山杖賣,才幾元一個,非常實用。

G. 秀篆是怎麼樣一個客家族系

秀篆鎮位於詔安縣西北部,與本省平和縣九峰鎮接壤,毗鄰廣東省饒平縣建饒鎮、饒洋鎮、上饒鎮,是省定貧困鄉鎮、革命老區鄉鎮。全鎮總面積133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海拔260米,距縣城62公里,有17個行政村,158個自然村,206個村民小組,9068戶,39342人。全鎮山地面積16.05萬畝,其中有林面積12.5萬畝,宜果面積3.8萬畝,有果面積1.43萬畝,耕地面積1.09萬畝。主要特產有柿子、青梅、橄欖、龍眼、茶葉、生薑等產業。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767萬元,比2002年(下同)增長24.18%,其中農業總產值3110萬元,工業總產值5657萬元;財稅上繳入庫125萬元,增長4.16%;農民人均純收入1631元,增長2%;全鎮有27個黨支部,613名黨員,有2所初級中學,19所完全小學。
一、農業方面:全鎮農業總產值3110萬元。水果生產方面:建立"優質水果示範基地",引種楊梅等優質品種,全鎮新增水果面積3128畝;引進日本甜柿、台豐6號柿子新品種,建立全鎮集中統一的種苗培育基地,逐步引導全鎮各村進行高位嫁接換種,改造柿子舊果園。茶葉生產方面:創建際嶺、彩山、上洋、注湖、隔背等五個高山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重點建設際嶺、彩山兩個茶葉專業村,引種優質品種,按照綠色食品標准,生產加工高山無公害茶葉系列精品,暢銷省內外市場,帶動了全鎮舊茶園的改造。竹業生產方面:充分發揮鎮紅衛場綠麻竹示範基地的輻射作用,擴大綠麻竹種植面積,在埔坪建立500畝綠麻竹基地。畜牧業生產方面:繼續完善"龍吼立體農業示範基地"養豬場,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家庭養豬業的發展,全鎮的家禽、生豬存欄數逐年增加。
二、工業方面:全鎮工業總產值5657萬元。外引內聯共引進資金1010萬元。引進台商羅先生創辦"秀篆坤龍農業有限公司",總投資30萬美元;投建裝機容量700kw、總投資350萬元的東坑水電站和裝機容量125kw、總投資100萬元的隔背水電站;創辦"饒嶺水電有限公司"。在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同時,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全年共組織200多名青年輸出到晉江、泉州等地當保安,開拓勞務輸出新領域。努力培養能人,鼓勵回鄉投資辦廠,陳龍村民投資60萬元,新辦秀篆福峰茶廠,帶動本地茶葉精加工;信茂陶瓷工藝廠,繼續擴大產業,形成規模工業。在開通秀篆與廣州、汕頭等地客車往返班次的基礎上,2003年又有陳龍村民集資30多萬元,新購置一部豪華大客車,增開通往石獅班次,增強秀篆與經濟活躍城市的經貿往來,從而推動我鎮企業和個私經濟的發展,帶動茶葉加工、建材生產、車輛修配、商業貿易、飲食服務等行業上規模、上檔次,增加經濟總量。
三、扶貧工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指導和省公安廳等省、市、縣扶貧掛鉤單位的大力扶持下,2003年共籌集扶貧資金100多萬元。修建鄉村道路30多公里;修通埔坪引水灌溉工程1處,興修加固水利設施3處,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400多畝;建設陳龍、青山自來水設施2個;開山種果,改造舊果園4000多畝;興建中學教學綜合樓575m2;實施造福工程搬遷4戶16人;為特困戶五老戶發放救災糧1.7萬斤,棉被45件;落實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發放資金5.8萬元,解決 120個困難戶420人的生活困難。從而增強了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後勁,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逐步擺脫貧困落後面貌。
四、基礎設施:經多方籌集,2003年共集資金45.12萬元,加快道路、供電、通訊和市場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民辦實事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有:埔坪村500畝綠麻竹基地;陳龍村百畝楊梅基地;陳龍、青山村自來水工程;埔坪村引水灌溉工程;埔坪移動通信基地站。以興建好的項目有:河背公路青龍山路段的拓寬改造工程;彩山路、橋改造工程;秀篆衛生院門診大樓以建好工程;青龍中學教學樓;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完成規劃、測設及爭取資金等前期工作的有:秀篆牛角圩至鎮政府商業街工程;秀峰公路水泥路拓寬改造工程和陳龍村道。新增項目有:新建東坑水電站和隔背水電站;增設石東、乾東、青龍山小靈通網路;整修秀峰、河背、秀饒、雙洋等鄉村道路;開通隔背至官陂馬坑公路和東徑至割庭坪村道。從而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和學習環境,增強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後勁。這些以先後的完工。
五、計生工作:計生工作以脫帽創先為目標,堅持"三為主"方針,推行"三結合"經驗,加強計生網路建設,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制,增加資金投入,負重拼搏,齊抓共管,抓重點、攻難點,認真抓好計生"雙查"及掃尾工作,對各計生戶實行嚴格跟蹤管理;同時,多次舉辦各種培訓班,提高村級計生業務水平。經鎮村兩級幹部的共同努力,2003年全鎮計生工作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達88.8%,計劃外多孩率1.04%,零歲嬰兒死亡率 4.15*,獨生子 女 領 證 率12.3%,二女戶占總人口比9.42*, 一孩育婦比24.6%,為我鎮今後計生工作及實現計生"脫帽"目標打下良好的基礎,被縣計生領導小組評為計生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H. 關於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2公里,其中峽谷段90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 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裂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如一條美不勝收的畫廊。
【地理位置】
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古址】
■總括
巫峽區內有不少古址,遊人容易見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兩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長方形白色岩壁,上刻「重崖疊嶂巫峽」六個大字,相傳為諸葛亮所書。此外還有一些題刻,飽受風雨侵蝕,字跡模糊。
■秋風亭
來到巴東,不可不登臨秋風亭。佇立亭中,觀四面風景,只見山巒迭翠,大江橫流,山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站在寇準曾經站過的地方,似可領略到這位賢臣良相憂樂天下,濟世濟民的情懷。在巴東,最出名的風景應該是神農溪,若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試試神農溪漂流。所沒有時間就還是繼續上行,去領略巫山的幽深秀麗。
■神女峰
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後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據唐廣成《墉城集仙錄》載,西王母幼女瑤姬攜狂章、虞余諸神出遊東海,過巫山,見洪水肆虐,於是「助禹斬石、疏波、決塞、導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瑤姬為助民永祈豐年,行船平安,立山頭日久天長,便化為神女峰。
■三台八景十二峰
巫峽主要景觀有三台(楚懷王夢會巫山神女的楚陽台,瑤姬授書大禹的授書台,大禹斬孽龍的斬龍台)、八景(南陵山頂「南陵春曉」,楊柳坪「夕陽返照」,大寧河口「寧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魚釣」,寧河渡口「澄潭秋月」,五鳳山上「秀峰禪剎」,城西望夫「女觀貞石」,高塘觀「朝雲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龍、聖泉、朝雲、神女、松戀、集仙六峰,南岸的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雲、上升六峰)。宋代詩人陸游詩雲:「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

I. 求宜都汪姓字輩排列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漆姓,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及《國語·魯語下》等所載,汪芒氏又稱汪罔氏,為夏朝諸侯之一防風所改。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晚到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後代改為單字汪氏。②出自姬姓,黃帝直系子孫。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及《汪姓緣起考》等所載,春秋時代,魯國國君成公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以邑為氏者。③出自嬴姓,秦國之支庶之後,見《姓考》。④翁氏分化而來。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所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⑤據《希姓錄》所載,漢置汪陶縣(今山西山陰東),居者或以為氏。出自他族改姓。如金時女真、元時翁觀部有改汪姓者;滿、回、蒙、土家、錫伯、東鄉等民族均有汪姓。
始祖:汪滿。 遷徙: 汪姓發祥地在山東、安徽歙縣和浙江武康等地。發源於浙江武康的汪姓,歷來播遷幅度和范圍都不很大,播遷路線大致是先江蘇,後至江西和安徽。另兩支汪姓在我國早期歷史上,成為汪姓在南方和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在北方的山西境內形成一大望族。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足奇與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其死於國事,以成人之禮安葬,這是見於史冊最早的汪姓人物。大約在東漢獻帝間,有會稽(今浙江紹興)令汪文和舉家遷居新安,後發展成為新安旺族,南朝時有汪姓一支從新安遷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河北河間。唐初有汪姓將佐自光州固始隨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當地,說明在唐代以前中原已有汪姓聚居點。盛唐時歙縣汪姓族大支繁,已經有了「十姓九汪」的現象,《姓氏考略》有:「唐汪華封越國公,世居於歙,其族最繁。」這是對當時情況最准確的再現。唐代以後的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汪姓,大多是從安徽遷徙過去的。兩宋時,汪姓繼往開來之昌盛,並已成為全國著姓之一,尤其稱盛於黟(今安徽黟縣)、歙(今安徽歙縣)、婺源(今屬江西)等地。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先是驅逐韃虜,再後為爭奪皇權互相攻訐,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人口銳減,當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決定移民以使荒蕪之地再現生機,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河北、天津、東北等地。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姓陸續有人移民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如今,汪姓分布很廣,尤以安徽、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為多。目前汪姓人口列全國第五十七位。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
六桂縣隋時治所在閩縣(今福建福州),唐時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堂號: 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公。
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平陽、新安、六桂。②自立堂號:敦本、余慶、培元、敦倫、務本、景徽、世德、三暉等。 字輩: 某支汪氏字輩:學士光宗,應承祖公。明玄相繼,永德皆聖。善慶家俗,思榮國隆。修申克照,泰殷實逢。
安徽太湖汪氏字輩:勝貴富宗伯,紹國諱尚思,正興隆世道,承先啟大基,忠信全為本,賢良應連期,家聲洋海宇,余慶定咸宜。
萬載汪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英才立國隆,科第文章重,衣錦受榮封。
湖南沅江汪氏字輩:浙公支派語:浙物衍志,文思孔子,可龍之水,毓友應宗,世達名理。德禮公支派語:以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之義循環輪轉。德和公支派語:清雅異常,應運堅志,熙朝明允,發序熾昌。德美公支派語:秀可光先緒,維良啟哲才,楚水大定世,賢家澤德培。新增派語:尚義復行仁,修齊致治平,紹祥良有本,敦厚裕群英,德育隆嘉惠,書香慶繼承。
湖南懷化汪氏字輩:啟仕國佑文,世龍長有運。光先正定大,召代永克昌。
三暉堂汪氏字輩:乾道:文明能秉祖,士期應時與,大廷惟加慶,永世必昌隆。坤道:成家全婉順,助德喜貞媛,蘭芳芝馥秀,媺懿善嗣賢。
廣西桂林汪氏字輩:永雲居耀堂太壬,當日益有仕朝廷。秉中福國傳萬世,標立名聲顯著文。
湖北汪氏字輩:文明能秉祖,士期應時興,大庭維家慶,永世必昌隆。 名人: 汪伯彥(1069-1141),南宋臣。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屬安徽)人。舉進士。靖康初,召見,獻河北邊防十策,以直龍圖閣、知相州。康王出使金至磁州,伯彥率部迎於河上,受知遇自此始。未幾,為大元帥府副將。高宗初即位,與黃潛善同居相位,專權自恣,被奏劾,伯彥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旋落職居永州。紹興初,復職知池州、江東安撫大使。四年(1134),舍人王居正數論伯彥、潛善罪,再奪前職。後獻所著《中興日歷》五卷,拜檢校少傅、保信軍節度使。卒,贈少師,謚忠定。
汪藻(1079-1154),南宋文學家、目錄學者。字彥章,號浮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高宗時為中書舍人,拜翰林學士。紹興中知湖州,上所修《日歷》665卷。升顯謨閣學士,出知徽、宣二州,以事被奪職,居永州而卒。政和七年(1117年),為校書官時,與校書郎孫覿、著作郎倪濤等編次有《秘書總目》,為北宋末官修目錄。較王堯臣所編《崇文總目》著錄多數百家、幾萬余卷。該目早佚。其文初學江西詩派。著有《浮溪集》。
汪元量(約1241-約1317),南宋詩人。臨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大有,號水雲,一說水雲子。咸淳進士。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內廷。元軍陷臨安,被擄至大都(今北京),曾訪文天祥於獄。後為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其詩詞多紀國亡北徙事,慷慨悲咽,後人目為詩史。著有《湖山類稿》、《水雲集》等。
汪大淵(約1311-?),元末航海家。南昌(今屬江西)人,字煥章。至順、後至元時,曾兩次隨商船出海航行,歷經今菲律賓諸島、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遠抵東非層搖羅(今坦尚尼亞桑給巴爾)。至正九年(1349),撰《島夷志略》,記所聞見海外諸國山川方域、物產風俗、海道航線。此書為我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
汪元亨,元末明初散曲家。饒州(今江西波陽)人。元亨或作元享,字協貞。居常熟(今屬江蘇)。至正間,任江浙省掾,與戲曲家賈仲明相善,官至尚書。有雜劇《班竹記》、《仁宗認母》、《桃源洞》三種,南戲《父子夢欒城驛》,均佚。存世有散曲集《小隱餘音》(一名《雲林清賞》)、文集《歸田錄》。
汪直,明宦官。大藤峽(今廣西桂平西南)人。瑤族。初給事萬貴妃昭德宮,遷御馬監太監。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1476)憲宗欲知外事,令他易服秘密偵訪,以能探奸乃得寵信。十三年設西廠,令其主持。設宮廷校尉以刺探情報,自諸王府、邊鎮以及南方河道所在。西廠校尉羅烈,權傾東廠,後以大臣上劾,憲宗被迫罷除西廠。又奉命巡邊,威赫一時。後經東廠宦官尚明揭發他泄禁中秘密和交通不法等罪,被調南京(今南京)御馬監。後不詳。
汪廷訥,明戲曲作家。安徽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字昌期,一作昌朝,無如,號坐隱、無無居士等。神宗萬曆間任鹽運使。著有《環翠堂集》、《人鏡陽秋》等,所作傳奇總稱《環翠堂樂府》。今知者有十七種(其中八種傳為陳藎卿所傳,另作有雜劇九種。今存傳奇《獅吼記》、《種玉記》、《彩舟記》(以上三種亦說為陳藎卿所作)、《投桃記》、《三祝記》、《義烈記》、《天書記》七種,雜劇《廣陵月》一種。
汪道昆(1525-1593),明戲曲作家。歙縣(今屬安徽)人,字伯玉,號南明。嘉靖進士。任義烏知縣,教民講武,人人能戰,世稱義烏兵。後在福建沿海御倭,與戚繼光寡義烏兵,屢破倭寇。晚年官兵部左侍郎,與王世貞同事,同以文名盛極一時,時稱兩司馬。有《太函集》、《太函付墨》、《南溟集》。
汪昂(1615-1698),清醫學家。字訒庵。安徽休寧人,寄籍括蒼(浙江麗水)。三十歲立志攻醫。仿效元代《讀素問抄》一書,取《靈樞》、《素問》二書,加以條析,分為九類,寫成《靈素類纂約注》三卷,又搜集諸家本草,編成《本草備要》四卷。還著有《醫方集解》三卷、《湯頭歌訣》、《經絡歌訣》和《訒庵集》等。
汪琬(1624-1691),清散文家。字苕文,號鈍庵、鈍翁,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順治進士。授戶部主事,遷刑部郎中等。康熙間舉鴻博,授編修,修《明史》。因病乞歸,居堯峰山,杜門著書。學識博深,尤精散文。與魏禧、侯方域並稱三大家。有《鈍翁類稿》、《堯峰詩文鈔》等。
汪士慎(1686-1759),清畫家。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安徽休寧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工詩畫書法篆刻。善畫花卉,尤擅水仙,梅花。所畫梅花,清妙獨絕。晚年目瞽,畫梅如故。精篆刻、隸書。亦作人物,生動有致。有《巢林詩集》。
汪由敦(1692-1758),清臣、書法家。字師茗。原籍安徽休寧,後改籍浙江錢塘(今杭州)。雍正進士。累官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中,先後勘查永定河工、天津水利。屢有建議。長於學問,參與纂修《明史》;善書法,有《時晴齋法帖》。乾隆二十三年卒。謚文端。
汪啟淑(1728-1799)清藏書家、金石學家。字秀峰,號訒庵,一字慎儀。自稱「印癖先生」。安徽歙縣人。官至兵部郎中。嗜古代印章,曾搜羅周代、秦代迄宋、元、明各朝印章數萬鈕。又精篆刻,在巨珠上刻篆文,以補諸品中所未備。家中藏書極富,有藏書樓「開萬樓」、「飛鴻堂」,藏書數千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命各地藏書家進獻圖書,僅他一家獻書600餘種(一說為54種)。賜《古今圖書集成》1部。工詩文。著有《焠掌錄》、《水曹清暇錄》、《集古印存》、《飛鴻堂印譜》、《續印人傳》、《漢銅印存》《退齋印類》、《綿囊印林》等。藏書印有「飛鴻堂汪氏藏書」、「新安汪氏」等。
汪中(1744-1794),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容甫,號頌父,江蘇江都人。乾隆拔貢生。兩湖總督畢沅曾聘為幕賓。少孤貧,性好學。博覽群書、潛心經學,兼工文學、史學,於古今沿革、民生利弊皆博問切究,自成一家。撰《琴台銘》、《黃鶴樓記》,名極一時。晚年在浙江文瀾閣校四庫全書。有《尚書考異》、《廣凌通典》等。
汪端(1793-1838),清女詩人、作家。字允庄,號小韞。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汪憲孫女,汪瑜女,同知陳裴之妻。祖父藏書極富,父博學工詩,隱居不仕。小韞天賦聰慧,幼承家訓,又從姨母梁德繩學詩,七歲能賦《春雪》詩。裴之為著名詩人陳文述之子,亦善於詩。伉儷拈韻賦詩,互為商榷。其詩雄宕軒敞,沉雄古厚,綿渺悱惻,掃盡脂粉習氣,每一篇出,驚倒耆宿。著有詩集《自然好學齋詩》,平話體小說《元明佚史》十八卷,又編選《明三十家詩選》,今皆存。
汪士鐸(1802-1889),清學者。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原名鏊,字振庵,別字晉侯、梅村,號悔翁、芝生、無不悔翁。道光舉人。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後,逃至皖南績溪,居山間5年,講讀不輟。1859年起先後充當胡林翼和曾國蕃的幕僚。1864年,湘軍陷天京(今南京)後返回原籍。1885年授國子監助教銜。著有《南北史補志》、《水經注圖》、《漢志釋地略》、《乙丙日記》、《悔翁筆記》等。
汪海洋(約1830-1866),太平天國將領。安徽全椒人。初入太平軍,為石達開部將。咸豐七年(1857)從石達開出走,三年後轉折回到廣西,從李秀成部征戰。歷封康天義、康王。參加攻克杭州、餘杭及林清堰諸戰役,轉戰江西,廣東。為爭權,殺死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部活動於福建、廣東、江西邊界。同治五年,在嘉應州戰死。
汪桂芬(1860-1906),清末京劇演員。又名謙,字艷秋。漢川人。幼時習戲,倒嗓後學胡琴,為程長庚伴奏。後嗓音恢復,再度登台,初演老旦,一鳴驚人。不久,改唱老生,嗓音高亢,唱腔激越,自成風格,世稱「汪派」。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京劇老生「後三傑」。其拿手戲為《文昭關》、《取成都》、《戰長沙》、《狀元譜》等。後信奉道教,常著道士衣服,自稱德生道士。
汪笑儂(1858-1918),清末民初京劇演員。原名德克金(一作德克津),又名僢,字仰天,號孝農。滿族。舉人出身。曾任河南太康知縣,因秉公辦事,觸怒豪紳,被劾革職。後改名笑儂,從事戲劇工作,演唱京戲老生。根據嗓音特點,別創新腔,自成一派。以清政府腐敗,屈辱媚外,憤而自編新戲,抨擊黑暗社會,抒發愛國熱情。所著《黨人碑》、《博浪椎》、《獻地圖》、《罵閻羅》、《桃花扇》等劇,大多是有為而發,隱射時事。建國後,作品被輯為《汪笑儂戲曲集》。
汪康年(1860-1911),清維新派。字穰卿,晚號恢伯,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光緒進士。入強學會,參與創辦《時務報》,著文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創辦《時務日報》,後改《中外日報》,擁護「新政」。後任內閣中書。在京創辦《京報》、《芻言報》。有《汪穰卿遺著》等。
其他汪姓名人有唐大臣汪華;宋大臣汪應辰;清詩人汪筠、汪蕙、汪端一等。近當代汪姓名人有大漢奸汪精衛,民國官員汪大燮,上海工運領袖汪壽華,醫學家汪逢春,心理學家汪敬煕,音韻學家汪榮寶,邏輯學家汪奠基,出版家汪原放,話劇活動家汪優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