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翎 管 收 藏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近來,收藏翡翠翎管又成一種時尚。後世的收藏翎管者,除了欣賞其文化歷史內涵外,也有人專事收購,然後進行重新加工,改造製作成其他玉件出售。無論何種目的,收藏時首先都應注意觀察其是否真翡翠,尤其應注重考察其綠色以及綠塊大小、所處地位,方能品定其價值。
❷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中,文官和武官朝服上綉的圖案分別是什麼每個朝代中,考中的進士和舉人怎麼分配做官
文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鸂鶒,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❸ 古代官員的頂戴花翎看著都一樣,那麼該如何判斷官員的等級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乍看上去都一樣,但是如果你仔細分辨,帽上有兩樣東西,官位不同身份不同就不一樣。一是帽子最高處的頂珠,一是吊在帽子後面的花翎。頂珠能分辨官員品級的高低;花翎能看出身份的貴賤。
四品青金石,清代三品和四品官之間有一道分水嶺,權力相差巨大,反應到頂珠材質上有較大差異。青金石呈緻密塊狀,為古代一般的寶石。五品水晶石,水晶就是二氧化硅的結晶,民間稱為「水玉、白附」,古代產量較高,不算貴重,但是晶瑩剔透。
❹ 皇後的一身朝服價值多少錢
我們經常在宮廷劇中看到皇後身著一身華麗的服飾出場,朝服是皇後權威的一種象徵,僅上面的一件裝飾品就能達到幾百萬的價格,一套下來價格不用多說。
五、衣服衣服可謂是朝服裝備中的重頭戲,也是繁雜到令人眼花,足足有三層,分別是朝裙、朝卦和朝袍組成,我們從上面的裝飾上就能看出朝服很是昂貴,衣服還需要講究材質和用工,價格更不用多說了。
❺ 清代的服飾和朝冠是什麼樣子
花翎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百官穿戴
清代,皇帝及官員後宮的衣飾多由水晶及珍珠寶石裝飾,下面是具體的佩戴規定: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❻ 清朝皇帝的皇冠現在流落在什麼地方
那是朝冠。。。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❼ 中國歷史: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聯軍侵犯中國。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7)朝冠拍賣擴展閱讀:
1900年8月15日,經過兩天的激戰,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各個城門。清兵、義和團在京城各處與侵略者展開激烈的巷戰,仍無法阻擋八國聯軍的鐵蹄。15日晚,美軍在正陽門上架起大炮。
幾聲炮響,大清門(民國時改稱中華門,於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天安門被次第炸開。紫禁城城門毫無遮攔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就在紫禁城被攻陷的當天清晨,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出京城。
城破之後,八國聯軍在午門廣場進行了一場「國際大閱兵」。英美俄日等國的侵略者們,穿著不同的軍裝,舉著不同的國旗,喊著不同的口號,全副武裝,列隊走過午門廣場。
簡短的閱兵儀式後,紫禁城的大門在禮炮聲中轟然打開,侵略者的隊伍浩浩盪盪開進了紫禁城。八國聯軍以征服者的姿態,完全接手了北京城。此後,京城百姓經歷了一年的亡國歲月。
為了滿足軍士的貪婪,各國將領允許士兵在北京城無所顧忌地燒殺搶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躪和摧殘。地安門至西安門的房屋被焚毀殆盡,前門至東四牌樓也是滿目荒涼。
八國聯軍不僅放火燒房,還破壞了許多精美的建築物。英軍將天壇偏殿改為磨坊,法軍將內務府大高殿的門座、殿宇亭座和門窗拆毀。先後駐扎過俄軍和英軍的頤和園也無法倖免。
京城百姓也遭到了八國聯軍的殘忍屠殺,僅在庄王府一處,就有1700多名義和團團民被屠殺。一次,法軍在一條死胡同里足足射擊了10分鍾,直至不留一人後才罷手。
時人記錄北京城「死屍遍地,腐爛熏蒸,慘難寓目。」許多清朝官員舉家自戮,「各處朝衣朝冠之男屍,補服紅裙之女屍,幾於觸目皆是。」
怡親王被某國軍隊俘虜,被命令為士兵洗衣服,不但勞作極為繁重,而且還經常餓肚子,不堪受辱的怡親王最終選擇自盡。
戶部尚書崇綺在城破之前隨榮祿逃到保定府,當他聽說妻子率領全家自殺後,萬念俱灰,自縊身亡。
王公貴族之家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境遇就更加悲慘了。城破之後,北京大街小巷回盪著婦女的慘叫和洋兵的淫笑。
時人記載,聯軍「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裱褙衙門」,「作為官妓」,任聯軍「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當時傳說「黑兵」見了女人就像發瘋一樣。許多婦女聽到槍響就投井,以至於一口井中曾打撈出五六具屍體。
八國聯軍對北京城的劫掠,不但是北京人心中無法彌合的創痛,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