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證拍售 » 提梁卣拍賣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提梁卣拍賣

發布時間: 2021-11-04 20:28:56

『壹』 圓明園丟失了什麼重要文物。起碼說上20個。作業要收集資料。不要啰嗦的。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餘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百餘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據楊先生推斷,圓明園當年的文物數量不會少於150萬件。從清代檔案史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頤和園陳設清檔》中,他搜集了不少證據: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達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為例,據清內務府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閏月),乾隆去熱河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66天,去曲阜54天,居宮內(故宮)105天,居圓明園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圓明園居住時間達274天,在宮中居住僅73天。所以,圓明園內的陳設應不比故宮遜色多少。

圓明園園林建築達20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4萬余平方米。除去不會有什麼陳設的亭軒的面積,用於園居、祭祀、讀書、游樂、存儲庫房等的建築面積在19萬平方米左右。這些建築內按一般陳設和庫房存儲計算文物數量的話,也應不少於故宮內陳設的文物數量。而據推算,溥儀退位時故宮實存文物至少應在150萬件左右。

道光年間內務府一份奏摺,詳盡載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一兩重銀錁共存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圓明園的收藏情況,由此也略能窺見一斑。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據當年參加搶劫圓明園的英法侵略軍回憶說:為了拍賣從圓明園中搶來的珍寶,他們把贓品「全安排展覽在喇嘛廟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種色調的白的和綠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琺琅瓷瓶、古銅器物、金銀的佛像;毛皮製品也特別精緻,其中許多都是很名貴的,有黑貂皮、水獺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別醒目的是,還有兩三件皇帝的朝服。英軍司令格蘭特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分給了士兵,「軍官們贈送他一把雕滿花紋的赤金酒壺,這是贓品中最精緻的東西」。英國女王也得到一份,是兩個美麗的大琺琅瓶。

法軍司令孟托邦把搶到的兩塊黃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塊交給格蘭特轉獻給英國女王,另一塊獻給法王拿破崙三世。回國後,孟托邦又獻給拿破崙三世許多東西:兩根將軍的裝飾杖,用金子做成,中間和兩端都鑲有很大的寶石,做工極為精細;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現在法國吉美軍事博物館展出),帶一頂戰盔;鎏金和釉的銅寶塔;好幾個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許多戒指、項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數以千計的珍奇玩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

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中保存了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英軍曾將所劫走的圓明園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分敬獻文物連同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都收進了東方藝術館。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乃我國古代卷軸畫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走;一匹3尺長、2尺高的白玉馬,這匹玉馬曾被和 從圓明園中竊取,和 被抄家後,玉馬被重新放回圓明園,最終還是沒躲過被劫掠的命運。

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宮中有個中國館,是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造的。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將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歐也妮王後於是建造了這個中國館,將這些文物收藏起來。

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柄用名貴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顏色白中透綠,雕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銘文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銘文是:「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展品說明顯示,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聯軍劫掠後,在巴黎拍賣會上買來的……

有沒有圓明園文物回歸的一天?

圓明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一直在打聽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國民間的圓明園石刻銅刻文物有了線索。楊來運先生給記者舉例說,北京某單位院內有一對銅獅,據說這里曾是義大利駐中國領事館,1900年前後從西山某地(也有說是從圓明園內)運回這對銅獅。據楊先生了解,這對銅獅為嘉慶年間製作,而嘉慶年間在西山除了建設綺春園外沒什麼大的園林建築。而綺春園正是圓明園的組成部分,綺春園的宮門於嘉慶年間落成,這對銅獅應該是綺春園門口的銅獅子。

一兩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將先人流傳下來的兩個花瓶和一面鏡子捐贈給了圓明園。經初步考證,這兩個花瓶一個是光緒年間的,一個是嘉慶年間的,三件物品都是恭親王被貶到戒台寺清修時隨身帶去的圓明園物品。

但是,遺落在我國民間的圓明園文物畢竟是少數,大量的珍貴文物流失於海外,僅靠出資購買,並非長遠之計。楊先生無奈地說:「關鍵問題是缺少有關的國際法則和公約。」雖然我國已經參加了好幾個文物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但是,各個國際公約的回溯力和締約國十分有限。

「但我們要不斷呼籲,並同相關國家協商,在適當時機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各國出台有關法律,將各國非法所得文物歸還原國家。」楊先生說。

楊先生所在的文史科這些年一直致力於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圓明園文物的資料,希望能為將來某一天文物回家作準備。他們希望,在國外博物館中見到圓明園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紹資料提供給他們。

楊先生最後說,歷史文物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產地」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離開了文化母體的歷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在著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果申報成功,那麼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有關規定和「在起源地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則精神,有關國家更不該「賴」著圓明園文物不還。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時間,吸收西洋建築的巴魯克形式,於長春園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稱「西洋樓」。西洋樓就是弘歷皇帝命義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蔣友仁和王致誠等人設計監造,由中國工匠施工營建的。西式宮殿建築於中國園林中是一個創舉。海晏堂是西洋樓中最大的一幢建築物,樓前有噴水池,沿東西坡道可登上二樓。樓上東西兩側為水車房,呈工字形,中間為蓄水池,可盛水180噸。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進行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搶劫。為了掩蓋他們踐踏人類文明的野蠻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將這座中外罕見的藝術寶庫焚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又遭浩劫,殘存的十餘處景區慘遭劫掠,強盜們掠奪了園內的大批藝術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難逃厄運,石雕被砸毀,銅獸頭和商周著名的青銅器,歷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書畫,清朝皇帝的御璽,以及玉如意、時鍾、金塔、玉磬等宮廷陳設品,還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琺琅、景泰藍、珊瑚、瑪瑙、琥珀、水晶、寶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藝術品亦流落海外。《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淳化閣帖》摹版等珍貴圖書文物,也都未能倖免於難。

『貳』 青銅鼎顏色如何

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講解詞

(前言)湖南商周青銅器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地方特色。器物形體大多厚重高大,裝飾風格非常詭異獨特,敲擊樂器可謂獨領風騷,圓雕動物真是栩栩如生。在這里,陳列了我館館藏湖南商周青銅器精品。雖然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卻掩蓋不了它們散發的獨特魅力,也洗刷不盡它們蘊涵高深智慧。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湖南先民的藝術才能和青銅時代的鼎盛風華吧!

首先您看到的這一組照片上的器物,都是湖南乃至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頂級作品。但是在1949年以前他們都被偷偷運出中國,至今仍飄零在海外,現藏於國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內。如:

子母象尊——通高為17.5cm,器形為象形,中空,象鼻上卷為流,器蓋的捉手也是一隻小象,宛如母象駝著自己的孩子,因此取名為「子母象尊」。尊是青銅器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它是一種盛酒的器物,或者是用來祭祀的神器。這件器物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同樣造型的器物在本館也收藏了一件。

虎食人卣(兩件)—— 它們是被許多學者研究過的神奇器物,分別藏於日本的泉物博古館和法國巴黎的塞努施基博物館。據我們所知的,光是關於命名的分歧就有很多,除了流行稱的「虎食人卣」,又稱「虎卣」「人虎卣」「乳虎食人卣」「饕餮食人卣」「鹿鈕乳虎卣」,這些不同名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件器物的神秘。整個器形是一隻踞坐的虎,虎的後腿和尾巴是整個器物的足部,虎背上有蓋,蓋上有一鹿形的鈕,提梁兩端有獸首。最特別的是,虎的前爪抱著一個人,人頭在齜牙咧嘴的虎口之下,藝術上給人一種猙獰的美感。這種構造究竟反映了什麼主題呢?有的認為是虎食人,有的認為是人戲虎,比較權威的一種說法是,人與虎的組合母體,意味著人與神的合一,人藉助神性的動物達到通天的目的。

考古發現尚未有揭示湖南青銅冶鑄業起源及其發展的過程。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湖南商周青銅器不僅數量多、工藝高,而且出土了一批地方特色濃郁的青銅器。

「皿天全」方罍蓋 —— 它是一件殘缺的器物,它的器身於2001年出現在美國的一次藝術作品拍賣會上,並創下了924萬美元的天價,現被一日本收藏家收藏。「皿天全」就是鑄造這件器物的作者,蓋內還鑄有銘文:「皿天全作父已尊彝」,父已是皿天全父親的廟號,實際上這件器物是皿天全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而鑄造的。整件器物漆黑發亮,給人一種莊重、厚實、典雅的感覺。

子母象尊 —— 這件象尊實際上跟我們前面看到的照片上的子母象尊是同類器物,是目前收藏在國內的同類器中唯一的一件。器表呈碧綠色,全器為象形,象的長鼻上揚前伸,兩耳像豬耳一樣分張開來,眼睛圓突,兩門齒外露,尾短下垂。形體雖不大,但表現得身軀肥壯、肢粗如柱。一眼望去,器表精美繁縟的紋飾另人稱奇。從前至後觀察,近鼻下端有一圓形鑲嵌痕跡,鼻尖上又飾有一尖長嘴的猛禽,猛禽身上又壓著一隻頭朝象額的伏虎,虎又咬住飾於長鼻上的蛇紋,鼻下還飾有一倒懸的長蛇;象額上方有一凸起的盤曲蛇紋,耳及周圍有雲紋、鳳鳥紋等;頸部、腹部、臀部又在雲紋地上飾獸面、虎、龍、鳳鳥等,全器共附飾20多隻動物個體。這件器物的內部構造也充分考慮了實用性。內腔中空,象鼻內為空管與內腔相通,背有一橢圓形口,但蓋已經缺失,根據同類器物判斷,蓋的捉手應該也是一頭小象。這種設計,把動物形體特徵和器物實用功能巧妙地結合起來,酒從背口灌進從鼻孔流出,美觀與實用和諧而統一。

牛尊 —— 它的造型構思很巧妙。蓋、身組合為一牛形,蓋為牛首和牛背的組合,蓋的捉手是一隻立虎,腹部是完整的鳳鳥圖案,眼睛又圓又突,鳥的前爪在牛的前腿上,後爪在牛的後腿上,尾巴布滿了牛的整個臀部。平面與立體渾然一體。牛尊與象尊的出土地點都在山川和河流的旁邊,所以它們應該都是反映我們先民對山川和河流祭祀的器物。

犧首獸面紋圓尊 ——屬尊類器物,它的通高是73.2厘米,是同類器物當中最高的。大大的敞口,折肩、折腹、高圈足;腹部飾獸面紋,肩部有圓雕的犧首和立鳥為飾,底紋是雲雷紋。您看,在它的腹部和圈足間有三個很大的「十」字形鏤孔,這些鏤孔是干什麼用的呢?有人認為這是為了通風而特意設置的通風口,但現在一般認為是鑄造時范摸墊片留下的,之所以做成這么規范的形狀,主要是為了保持器物的整體美感。

龍首盉 —— 盉是一種調味、調酒的器物,也可以用來溫酒。這件器物蓋的捉手和流都是龍身豬首的組合紋飾,豬之所以出現在青銅器上,與它身上蘊涵的深厚文化內涵是密不可分的。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貨幣出現以前,它在中華大地的許多部落里一度成為財富的象徵。這就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對豬的崇拜。

豬首獸面紋方尊 —— 這是我館另外一件反映原始社會豬崇拜的器物,它的肩部的四角是一種組合動物的紋飾,大家仔細看以下這種動物紋飾,是鳥身、豬首、鹿角,而它肩部正中的犧首也是豬首。

簋 —— 它是我們先民用來盛糧食作物的器具。商代的簋一般沒有底座,而西周時期的簋一般都有底座,例如這件馬簋。它雖然其貌不揚,卻值得大家仔細看看。簋身為圓形,束頸、鼓腹、圈足,下面也是一個方形底座;肩部浮雕著四批昂首卧馬,前足後曲,後足伸直,每兩匹馬的臀部相對,馬首翹出器外,是另外焊接上去的。卧馬之間用轉曲的龍紋裝飾,這種龍紋的形狀像蛇像泥鰍,很特別;腹部是卷眉凸眼、形態猙獰的獸面,獸面之間飾長垂冠、長尾的鳳鳥四隻;器座較窄的外壁飾牛首狀的獸面,較長的兩邊鑄立馬四匹,兩匹一組,頭向相反,馬昂首豎耳,頭小頸長,蹄粗尾垂,尾毛還根根可辯。簋也可以當作青銅禮器來用,在商周尤其是西周時期,簋一般與鼎相配使用,使用數量的多少與等級身份有關,九鼎八簋代表最高級別,而且使用的時候鼎往往成奇數,簋一般成偶數。

立象獸面紋大鐃 ——鐃是目前我國最完整的也是最古老的打擊樂器,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片,口朝上、上寬下窄,座下有一個圓柱形的甬(即柄)。它流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發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圍地區,是這種器物發現的中心。鐃一般有兩個音,多單獨演奏,也可能成套使用。使用時,大鐃一般口朝上,合瓦狀的內腔就相當於一個共鳴箱。那麼它的敲擊部位在哪兒呢?大家請看它口部的四隻立象,這個部位稱為鼓,鼓中間的地方叫隧,鼓部和隧部也就是鐃的敲擊部位,所以它一般可以發兩個音。從鼓部到鐃的最下方的部位稱之為鉦,鉦部裝飾著線條粗圓如蛇體的獸面紋,但仔細觀察在粗線條上還有細致的雲紋圖案。眼睛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眼,而是在此裝飾突起的蛇狀紋。器身如此粗獷厚重,但文飾卻繁復精美,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卧虎獸面紋鐃 ——與立象獸面紋大鐃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件鐃的粗線條獸面紋上就沒有細致的其他紋飾。但是它有一個獨特之處,如果透過上面的平面鏡觀察一下就可發現這件鐃的口部內側有四隻卧虎。它們是用來裝飾,還是有別的用處呢?古音樂家們發現,大鐃是一種雙音鍾,鑄造時充分考慮了音頻,每件鐃的隧部、鼓部能敲擊出頻率不同的兩個音,這就意味著,鑄造青銅樂器鍾不是簡單的成型藝術,而是要精心設計、精心配方,精心冶鑄才能達到樂音對樂鍾的要求。不少學者從研究中發現,大鐃等青銅打擊樂器,合瓦狀鍾體、兩側的棱及甬部都有阻尼作用,是衰減加速,便於演奏,而且還存在由兩條節線構成的振動模式,構成了一鍾雙音所必備的條件。有的專家做了實驗,發現鍾的音量的大小取決於共鳴箱的大小,大鐃鍾體就相當於一個共鳴箱,覆瓦狀共鳴箱一般可以敲擊出兩個音。此外,鍾體敲擊部位的厚薄也影響音頻的變化,這些卧虎就有控制音頻的作用。

甬鍾 —— 西周早中期,風行一時的青銅大鐃就已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就是這種甬鍾。甬鍾是一種懸掛的敲擊青銅樂器,一般斜掛,它中空的鍾體為共鳴箱,可以發雙音,共鳴箱的大小、厚薄會影響音量的大小。看到甬鍾大家可能會想到編鍾,其實,多個甬鍾排列起來就可以成為成套的編鍾。那麼編鍾與甬鍾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編鍾是把頻率不同的鍾連在一起,使之能演奏出音階,不像甬鍾只能發出兩個音,可謂是一種進步。值得注意的是,甬鍾上規整地排列著很多乳釘,它們又有什麼用處呢?是用來裝飾的?不是。是用來校音的?也不是?它們可以使甬鍾的音色濃重優雅而不過於清越。

龍鳳紋「戈」卣 —— 1970年在寧鄉黃材王家墳山出土的。蓋和器身各飾四道厚而高挺的棱脊;蓋面紋飾為條紋,蓋壁飾長尾鳳紋;腹部飾三道紋飾,上部為夔紋,中部為豎條狀紋,下部為長喙短尾鳳紋;圈足上的紋飾與蓋壁差不多,也是鳳鳥紋。在這件器物的蓋內極其底部都鑄有銘文「戈」字,戈是商到西周時期的一個中原望族。這件器物出土時裡面盛放有320件玉器,包括玉珠、玉環、玉龍等等,專家認為這組玉器應該是代表財富或是玉禮的東西。

人面紋青銅方鼎 ——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人面為飾的青銅器,也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通高38.5厘米,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直耳,四立柱狀足。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件方鼎長方形腹部外側四周,全以半浮雕的人面作主題裝飾,正反兩側的較大,左右兩端的較窄小,盡管它四方的人面大小比例有些差別,但其面部表情都十分莊重且一模一樣,這就說明了當時的鑄造者就已經掌握了造型藝術上擴大與縮小的技巧。臉龐大,嘴呈方形,嘴寬闊,嘴唇突起,眉毛呈彎月形並以小斜線表現毛發,棉布基本上寫實,只有耳朵比較粗大。中國的民間傳說中,大耳者往往被說成是有福、有王者之氣的人,劉備的大耳就被小說家渲染得很有名,從這件器物上人的造型看,這種傳說看來頗有淵源。該器除了以主要部分表現人的面部外,人面之側還配了十分奇異的內容。耳的上部有一彎鉤狀的角狀飾,耳下有一彎曲的鷹或龍爪,從整個結構看,它們應是人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人面站立起來後,耳上部的彎鉤狀角狀飾必然是人面頭頂的角,而下部的爪必然是手爪或腳爪,可見,所謂人面,顯然是一種頭上長角、肢體帶鷹爪的怪神的局部特寫。關於這個人面有好幾種說法:第一是認為它是古文獻中提到的「饕餮」紋,第二,認為它是南方之神「祝融」,第三,認為它是鎮守洞庭湖一帶的稻糧官員。比較權威的一種是「饕餮」紋,因為這里所謂的「人面」正好與文獻中提到的縉雲氏不才子「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而稱「饕餮」的傳說相吻合,但是究竟是哪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在此鼎的內壁刻有兩個象形文字,左邊的這個字像一個站立的人張開雙臂,顯然是一個「大」字,右邊的像一顆禾苗,它就是一個「禾」字,「大禾」二字實際上就是鑄造這件器物的作者,當然,也有許多的學者認為這兩個字應該是古時「收獲」的「獲」字,而作為鼎的祭祀功能,它就可能是一件祭祀豐收典的禮器了。

豕尊 —— 俗稱為豬尊,顧名思義,這件器物的整體造型就是一頭豬。豬的兩眼圓睜平視,兩耳挺立呈招風狀,長嘴上翹而微張,犬齒尖長,背上鬃毛豎起,四肢剛健,臀、腹部滾圓,尾巴短小,耳、蹄、臀、生殖器等細部刻畫畢肖,活脫脫一頭膘肥體壯,孔武有力的帶有幾分野性的公豬形象。豬身外表飾有各種神秘圖案,頭、蹄部飾雲紋,腿上飾長尾夔龍紋,軀體飾鱗甲紋。除了造型上表達了鑄造者高超的本領之外,豬尊實用的一面則充分展現了鑄造者的匠心。整個器物中空,是用來盛酒的容器,容積為13公升。豬背上開有一橢圓形口,上有一蓋,蓋的捉手是一隻圓雕的立鳥,從這里就可以灌酒進去。這么笨重的一件器物要怎樣才能抬起來呢?請各位注意它的前肘和後肘,在前肘和後肘上各有兩個對穿的孔,可以穿繩,當器內裝滿酒液時,必然使器體的重量增加,重量增加後,就勢必給移動帶來麻煩,若穿上一根繩子,就能藉助繩子支撐用杠桿抬起來,所以,它也是一件用來祭祀的神器。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器物有多處被修復過的痕跡,比如顏色不同的部位,由此可見,這件器物在當年使用得非常頻繁,因此這一穿孔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

青銅兵器在商周時代曾大量鑄造,這也是青銅時代的重要特點之一。兵器是當時的國家機器,是軍隊必不可少的先進裝備,對於鑄造在作戰中能取勝的利器,奴隸主國家毫不吝惜珍貴的青銅。雖然經歷了戰爭的大量消耗,但在遺存的青銅器中,青銅兵器仍然是一個大類。按它們的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攻擊型兵器,包括戈、矛、刀、劍、鉞、戟等等;另一類是防禦型兵器,像胄、甲。本館陳列的主要是攻擊型兵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把方形環首狀龍紋銅刀,刀的柄部方形環首狀十分獨特,柄的兩面飾夔龍紋,並以雲雷紋為底紋;刀背平,刀尖呈圓弧狀,刀刃有使用過的痕跡。

戈 —— 商周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兵器。古代稱勾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戈由戈頭、柲、柲冒和柲末的鐏構成,這些部位將在後面陳列的一把較為典型的戈上為大傢具體介紹。這件楚公家戈是楚國最早的銅器之一。在戈的捏柄處有銘文:楚公家戈,通俗地說就是楚公使用的戈。從銘文看,該戈是西周時期楚國國君的兵器,是目前所知國內年代最早的一件楚國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面的黑色橢圓斑紋又是此類戈中年代最早的和極富藝術特色的代表性標本。

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尤其是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前的器物,出土地點、掩埋方式、鑄造風格都留給我們許多難解之迷,比如這一組器物上都鑄有同一個字,上面是一個半圓弧,下面是一個「岡」字。這到底是什麼字呢?連字典上都沒有。對於它,有種種解釋,有的解釋為「舉」,有的解釋為「冉」,但不管它對應的是今天的哪個字,我們從這個字及相關的文化現象中,仍可以探尋出它的含義。我國的商周青銅禮器,大多是用於給鑄器者先祖、先父祭祀的,大概從商代晚期開始,鑄器者就開始重視將自己的氏稱或氏族名、名字表現在銘文中,這個字很可能就是他們的族徽。「舉」族是商到西周時期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宗族,南北各地都留下了該族子孫的足跡,其中一支約在商末周初時來到了湖南。

越式鼎 —— 春秋中晚期湖南大部分地區為揚越民族主導,在湖南發掘的隨葬有青銅器的越人墓當中,大多都隨葬青銅鼎,最多的一墓隨葬近20件。這里陳列的是一組典型的越式鼎。越式鼎的造型一改過去的厚重傳統而趨於輕巧,形態也追求神似,線條略顯粗糙、隨意。值得注意的是,越式鼎一般都是侈耳、撇足,為什麼要做成這種形狀呢?其實與它們的使用有關,耳外侈就可以在鼎上蓋蓋子,否則就無法將蓋子取下,另外,耳外侈也方便提取鼎;出土時,大部分越式鼎的底部都有厚厚的煙炱,可見足外撇,就是為了方便放燃料如木炭之類。

蜴形動物提梁卣 —— 蛇紋和蜴形動物是湘江流域越人青銅器裝飾藝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蜴在越人的觀念中是龍子,這種紋飾就是越式的龍紋。它的紋飾以寫實為特點,以蛇、蜴形動物和蛙為基本格局,又以飛鳥、龍等為主要配飾,表達了一個神秘而清晰的主題。

勾連雲紋豆 —— 這種器物稱為豆,因為它的器形像中國漢字當中的「豆」字,豆是一種盛肉食的器物。這件豆是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最精美的楚式青銅器之一。器身子口,子口上有三角狀雲紋;盤叫深,喇叭狀圈足,這個圈足有個專門的稱呼「校」;蓋和器身的形狀相似,但捉手較矮一些。蓋和器身中部都有一道雲紋,通體飾幾何紋和勾連紋,有紡織品般的效果。

雲紋提鏈銅壺 —— 看到這件雲紋提鏈銅壺大家一定會有疑問,前面看到的青銅器顏色都偏綠色,為什麼這件銅壺是黃色的呢?青銅是一種鉛與錫的合金屬,含鉛、錫量不同它們的顏色就會不一樣。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件提鏈銅壺的造型。壺作圓形,有蓋,壺口微侈,頸細長,圓腹,圜底,圈足。腹下部三個鋪首,肩上兩側有鋪首銜環,環與提鏈相套,穿過蓋上兩側的環又與提鏈相連,提梁為雙首龍形。蓋隆起,兩側各有一個半圓形鈕,內套一環。這樣的造型既別致又可以防止蓋的丟失,真可謂獨具匠心。除了造型別致外,它的紋飾也很精美。蓋頸、腹部和圈足飾雲紋,其中頸下、圈足上飾三角形雲紋,腹部以極細密的席紋作底紋,排列有序,非常精緻。

蟠螭紋鑒 —— 鑒是一種盥洗用器,成語「以史為鑒」就是由這種器物的功用轉化而來。為什麼這么說呢?大家想想看,如果在臉盆里裝滿清水,透過水面是不是可以看到人的影子呢?照見人影就好象昭示著過去或歷史,使人透過自己的影子反思從前,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我們再來觀察一下該器的造型和紋飾:平底、三矮獸足;獸首環耳,耳內置環。外壁紋飾分成四段,第一、三段為管狀乳釘紋,管內可能有鑲嵌物;第二、四段由索狀紋與變形蟠螭紋組成。

最後,我們欣賞到的就是劍,楚人素有好戰之名,楚莊王自稱楚國折下戈戟尖尖就可以鑄出九鼎。考古發現中,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當中有半數都是青銅兵器。它們的做工精緻,並引進了不少吳越等諸侯國鑄有精美花紋的品種。楚人使用的兵器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實用與美觀和諧統一的青銅藝術世界。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是可斬可刺的兵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配劍可以表示等級身份,士階層的人,因所配劍長短重量之不同,稱之上制、中制、下制,分別為上士、中士、下士所服。另外,楚國的男子還以配劍為時尚。不過西周早期的劍,形式已相當成熟。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幾把銅劍。在欣賞它們之前我們首先也要認識一下劍的各個部位,劍一般由劍身和劍把兩部分構成,每個部位各有其專名:最頂上的部位叫做「首」,首部多以玉為飾,湖南兵器多用玻璃器來代替;從首到握手的地方稱「柄」,上面凸起的東西叫「箍」,柄稱「莖」,有扁、圓之分,有的在莖部纏有絲條,叫「侯」;莖與劍身交界處的護手為「格」,現在一般叫鐔;劍的主體部分叫「身」,身的中部突起,稱「脊」,脊的兩面坡叫「從」,兩邊的刃部又稱「鍔」,脊與從合稱為「臘」,鋒尖就叫「鋒」。了解了劍的各個部位,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這里陳列的幾把銅劍。

雙色劍 —— 又被稱為「插心劍」。該器的脊和臘等分兩次鑄成,先鑄首、莖和身,再鑄中脊,合縫處極為嚴密,中脊採用了不同於劍身其他部位的合金成分,劍身黑亮,脊色淺綠。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兩種不同的顏色呢?前面我們提到過青銅是鉛與錫的合金屬,由於含鉛、錫量不同,所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顏色。劍脊含錫較少,含鉛較多,取其柔韌,不易折斷;而劍刃含錫較多,含鉛較少,則取其堅利。

越王州勾劍 —— 劍表布滿菱狀紋、斑點紋;劍首殘缺,鐔的雙面鑄有鳥篆體銘文,內容是「越王句州自作用劍」。句州即州句,是越王不壽的兒子朱句,也就是越王句踐的曾孫。《越絕書》上有歐冶子為越王句踐鑄造五把名劍的故事,這就是其中的一把,其他的幾把在江蘇、湖北幾省也有發現。

欣賞完如此神秘精美的青銅器後,大家是否對我國的青銅藝術有了一定的了解呢,但是這還只是我國青銅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看著這一件件青銅珍品,感受青銅時代的絕唱與風騷時,您會有什麼感想?驕傲、享受?或許還有遺憾、羞愧?讓我們帶著驕傲贊頌前人曾擁有的獨步天下的時代,讓我們帶著羞愧奮馬揚鞭創造一個後人也為之驕傲的時代吧!謝謝!

『叄』 西周青銅提梁卣價格哪裡行情好

西周青銅提梁卣,真品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喊價要超過1000000;不過也有特殊品種版式;真品可以參加拍賣會。

『肆』 誰能告訴我這個硯台的資料及價值謝謝!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

1、唐宋古石硯——端硯
2、價格不能確定。
偽造的,十幾塊都有;
真的,要看具體情況了。
如明朝的金石家刻銘端硯和海水紋端硯,曾拍出22萬和10.58萬港元的高價。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一方清康熙端石夔龍紋硯拍出了176萬元的高價。今年6月3日,中國嘉德拍賣一方民國初期陳端友制提梁卣圖端硯也以55萬元成交。

『伍』 中國被英法聯軍偷走圓明園哪些東西在拍賣會上見過

中國被英法聯軍偷走圓明園在拍賣會上見過的東西有:

1、圓明園鼠首銅像。

2009年圓明園流失文物鼠、兔首銅像分別在巴黎拍出1400萬歐元天價,最終以「拍而不買」的方式流拍。

2、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

2012年11月,「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兩件圓明園文物將在英國拍賣,迫於外界壓力,以邦瀚斯拍賣行撤拍告終。

3、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

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原乃中國皇家園林「圓明園」文物,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掠奪走,現藏於私人手中,將於2012年11月8日在英國邦瀚斯拍賣。後因其負面效應,已被所有者收回,不會參與邦瀚斯舉行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

4、清朝乾隆時期玉璽。

2012年12月,法國最大拍賣行艾德不顧中方反對,將一個清朝乾隆時期玉璽拍賣,以112萬歐元(約合人民幣905萬元)的價格成交。

5、圓明園兔首銅像。

早在2009年圓明園兩件獸首在國外被拍賣時,圓明園管理處就曾發表聲明稱,圓明園歷來不贊同中華民族的情感和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被國際上某些拍賣者所利用,因為這將使圓明園流散文物成為拍賣者「漫天要價」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