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證拍售 » 青銅紐鍾拍賣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青銅紐鍾拍賣

發布時間: 2021-11-04 15:57:56

1. 青銅樂器中的鍾是什麼

最初的鍾大約是從商代的鐃發展而來,現在所見最古的鍾是西周時代的。鍾一般多懸於架上敲擊,柄在上而口在下。

2. 西周編鍾最高拍賣多少錢

1編鍾
編鍾
985年8月25日楊家村出土了西周時期編鍾一架。這架大型編鍾,總重量為340公斤。它在西周考古發現中是不多見的稀世文物。這架樂器,共為4組,鑄造的時間各不同,可能為一個家族數代人的製品。它對我們研究西周「鍾」,「」的演變規律將有很大的幫助。從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編組使用的,又有單獨使用的。從「」來看,以前出土實物不多,傳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單個出現。楊家村「編」,屬於西周晚期遺物,是目前已知資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另外,從「鍾」的銘文看,對研究西周社會史和官職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充分證明編鍾無愧為我國古代眾樂之首,擊之耳邊盪漾著雄渾凝重的「金石之聲」,形象地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偉大的創造力,使人大開眼界,驚嘆不已!
被編鍾
編鍾
譽為「國寶」的編鍾古樂器,從1954以來,在我省出土過多次。《隋書·音樂志》載:編鍾「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編懸的木架,西周時叫「(xuān)」,呈「月」形。演奏時用小木槌敲擊,音色純凈,旋律優雅,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高音昂揚,驚天動地;低音渾厚,沉雄飛揚,演奏起來八音齊鳴,古音神韻娓娓動聽。
編鍾是西周時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聲樂器,尤其適合於伴奏,富有中國古樂的獨特風貌。西周時還以此禮樂制度規定名位、等級。編鍾是王公貴族權勢的標志。
西周編鍾,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那時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還是荒無人煙,有些地方雖有人群,卻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那時,我們這里的祖先不但越過了鑽木取火的時代,而且已達到了能用火冶煉青銅鑄造編鍾的先進時期,它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晶。

3. 青銅古鍾價格

200000000萬

4. 青銅器鍾當時主要用途是什麼

娛樂。青銅鍾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常見的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早期,其形式是從鉦演化而來。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個可懸的柄。從青銅鍾的形制上可分為兩種,即甬鍾和鈕鍾,甬鍾的懸掛方式為斜掛,而鈕鍾為直掛。將若干個頻率不同的鍾依次序連列在架上成為可演奏的音階,稱為「編鍾」。

5. 收藏了一枚漢代印章,青銅龜鈕印章,請指教

咱們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我認出三個字 司馬炒 那個我認不出什麼字

6. 圓明園文物有鈕鍾嗎

圓明園遺失的文物數以百萬計,屬於人類文明的浩劫。現在沒有任何人能說清有多少,有什麼。

7. 圓明園中的寶物一共被拍賣了多少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餘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百餘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據楊先生推斷,圓明園當年的文物數量不會少於150萬件。從清代檔案史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頤和園陳設清檔》中,他搜集了不少證據: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達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為例,據清內務府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閏月),乾隆去熱河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66天,去曲阜54天,居宮內(故宮)105天,居圓明園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圓明園居住時間達274天,在宮中居住僅73天。所以,圓明園內的陳設應不比故宮遜色多少。

圓明園園林建築達20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4萬余平方米。除去不會有什麼陳設的亭軒的面積,用於園居、祭祀、讀書、游樂、存儲庫房等的建築面積在19萬平方米左右。這些建築內按一般陳設和庫房存儲計算文物數量的話,也應不少於故宮內陳設的文物數量。而據推算,溥儀退位時故宮實存文物至少應在150萬件左右。

道光年間內務府一份奏摺,詳盡載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一兩重銀錁共存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圓明園的收藏情況,由此也略能窺見一斑。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據當年參加搶劫圓明園的英法侵略軍回憶說:為了拍賣從圓明園中搶來的珍寶,他們把贓品「全安排展覽在喇嘛廟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種色調的白的和綠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琺琅瓷瓶、古銅器物、金銀的佛像;毛皮製品也特別精緻,其中許多都是很名貴的,有黑貂皮、水獺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別醒目的是,還有兩三件皇帝的朝服。英軍司令格蘭特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分給了士兵,「軍官們贈送他一把雕滿花紋的赤金酒壺,這是贓品中最精緻的東西」。英國女王也得到一份,是兩個美麗的大琺琅瓶。

法軍司令孟托邦把搶到的兩塊黃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塊交給格蘭特轉獻給英國女王,另一塊獻給法王拿破崙三世。回國後,孟托邦又獻給拿破崙三世許多東西:兩根將軍的裝飾杖,用金子做成,中間和兩端都鑲有很大的寶石,做工極為精細;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現在法國吉美軍事博物館展出),帶一頂戰盔;鎏金和釉的銅寶塔;好幾個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許多戒指、項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數以千計的珍奇玩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

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中保存了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英軍曾將所劫走的圓明園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分敬獻文物連同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都收進了東方藝術館。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乃我國古代卷軸畫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走;一匹3尺長、2尺高的白玉馬,這匹玉馬曾被和 從圓明園中竊取,和 被抄家後,玉馬被重新放回圓明園,最終還是沒躲過被劫掠的命運。

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宮中有個中國館,是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造的。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將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歐也妮王後於是建造了這個中國館,將這些文物收藏起來。

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柄用名貴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顏色白中透綠,雕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銘文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銘文是:「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展品說明顯示,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聯軍劫掠後,在巴黎拍賣會上買來的……

有沒有圓明園文物回歸的一天?

圓明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一直在打聽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國民間的圓明園石刻銅刻文物有了線索。楊來運先生給記者舉例說,北京某單位院內有一對銅獅,據說這里曾是義大利駐中國領事館,1900年前後從西山某地(也有說是從圓明園內)運回這對銅獅。據楊先生了解,這對銅獅為嘉慶年間製作,而嘉慶年間在西山除了建設綺春園外沒什麼大的園林建築。而綺春園正是圓明園的組成部分,綺春園的宮門於嘉慶年間落成,這對銅獅應該是綺春園門口的銅獅子。

一兩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將先人流傳下來的兩個花瓶和一面鏡子捐贈給了圓明園。經初步考證,這兩個花瓶一個是光緒年間的,一個是嘉慶年間的,三件物品都是恭親王被貶到戒台寺清修時隨身帶去的圓明園物品。

但是,遺落在我國民間的圓明園文物畢竟是少數,大量的珍貴文物流失於海外,僅靠出資購買,並非長遠之計。楊先生無奈地說:「關鍵問題是缺少有關的國際法則和公約。」雖然我國已經參加了好幾個文物保護方面的國際公約,但是,各個國際公約的回溯力和締約國十分有限。

「但我們要不斷呼籲,並同相關國家協商,在適當時機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各國出台有關法律,將各國非法所得文物歸還原國家。」楊先生說。

楊先生所在的文史科這些年一直致力於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圓明園文物的資料,希望能為將來某一天文物回家作準備。他們希望,在國外博物館中見到圓明園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紹資料提供給他們。

楊先生最後說,歷史文物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產地」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離開了文化母體的歷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擺設。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在著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果申報成功,那麼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有關規定和「在起源地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則精神,有關國家更不該「賴」著圓明園文物不還。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時間,吸收西洋建築的巴魯克形式,於長春園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稱「西洋樓」。西洋樓就是弘歷皇帝命義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蔣友仁和王致誠等人設計監造,由中國工匠施工營建的。西式宮殿建築於中國園林中是一個創舉。海晏堂是西洋樓中最大的一幢建築物,樓前有噴水池,沿東西坡道可登上二樓。樓上東西兩側為水車房,呈工字形,中間為蓄水池,可盛水180噸。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進行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搶劫。為了掩蓋他們踐踏人類文明的野蠻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將這座中外罕見的藝術寶庫焚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又遭浩劫,殘存的十餘處景區慘遭劫掠,強盜們掠奪了園內的大批藝術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難逃厄運,石雕被砸毀,銅獸頭和商周著名的青銅器,歷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書畫,清朝皇帝的御璽,以及玉如意、時鍾、金塔、玉磬等宮廷陳設品,還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琺琅、景泰藍、珊瑚、瑪瑙、琥珀、水晶、寶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藝術品亦流落海外。《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淳化閣帖》摹版等珍貴圖書文物,也都未能倖免於難。

8. 青銅器的成交拍賣記錄有哪些

1.御制南呂鎛鍾
2010年北京瀚海6,568,000元成交
鎛鍾,古代打擊樂器。青銅制。又稱「特鍾」。用木槌擊奏。鎛鍾相對編鍾言,後者為編懸,前者為特懸。《隋書·音樂志下》:「鎛鍾即 黃帝 所命 伶倫 鑄十二鍾和五音者也。」 宋歐陽修 《歸田錄》卷上:「其鎛鍾又長甬而震掉,其聲不和。」《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先是,宮懸止有四鎛鍾,雜以編鍾、編磬、衡鍾凡十六虡。」胡三省註:「凡鍾十六枚同在於虡,謂之編鍾,特懸者謂之鎛鍾。」編懸十六鍾共簨,特懸者鑷鍾一簨。
2.西周晚期 青銅竊曲紋三足鼎
2014拍賣6,513,480元成交
鼎,在古代作為一種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
此鼎平唇折沿。沿上附耳,耳體方正有力。鼎身渾圓,下接三足,微撇。無蓋,頸部飾蟠龍紋一周,腹部滿布竊曲紋。紋飾刻花繁簡適宜,穿插有序。鼎內璧飾有二十九字銘文。整器造型中正大器。
3.商晚期-西周 獸面紋方鼎
2014年拍賣8,075,760元成交
方腹規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飾蕉葉紋。鼎身四邊與四面中心有扉棱將圖案分割,扉棱上有直線和T形紋飾。鼎腹四面飾有饕餮紋,雙目圓睜,利角上揚。方鼎口沿下方環飾一圈龍紋。器表呈深綠色。三字銘文為「□父丁」,羅振玉先生曾記錄過與此類似的銘文。
方鼎是圓鼎的變體,最早出現在二里頭時期。早期的方鼎鼎腹相對較深,隨時間發展,鼎腹逐漸變淺。商代晚期,方鼎鼎腹變淺,而鼎足變長。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商晚期的方鼎。比例和形制都與此件方鼎頗為相似。
4.西周 史頌簋
2012北京保利拍賣28,175,000元成交
5.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羊首尊
2013年佳士得香港17,637,840RMB成交
6.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羊首尊
2013年佳士得香港17,637,840RMB成交
尊撇口,高頸,折肩,腹下斂收,高圈足外撇,有三孔。通體雷紋錦地紋飾。口沿下飾蟬紋,頸飾夔龍紋,肩高浮雕三卷角羊首,間以夔龍紋。肩至足圈分別置四條棱戢,飾雙目巨大的分解式獸面紋

9. 青銅樂器的鎛、鈕鍾

除了甬鍾之外,洛陽還出土了鎛和鈕鍾兩類重要的青銅樂器。 鈕鍾的出現晚於鎛和甬鍾。1956年陝縣上村嶺虢太子墓出土的一組春秋早期無枚編鈕鍾,是現知年代最早的一例編紐鍾,為中原類型的代表。這組編鍾鍾體為合瓦形,平舞,平腹,銑侈,於口微凹,舞上設置有一圓條形的長圓鈕。與甬鍾相比最大的差別即是改變了甬鍾側懸的甬。以鈕代甬,使鍾由側懸改為直懸,從而可以更加保持鍾的穩定性,提高和改善演奏的音質。由此可以看出鈕鍾不僅繼承了甬鍾的體制,而且吸收了鈴或鎛的鈕制,因而從整體形制上典型地表現出甬鍾的鍾體與鎛和鈴的鈕制相結合的特徵。又如三門峽虢國墓地虢仲墓除出土一套甬鍾以外,同墓還出土了一組春秋早期的編鈕鍾,鍾體為合瓦形,舞上有方環鈕,鈕較短小,鉦部無枚,右側鼓部除第一鍾外均飾鳥紋,鉦部及左鼓部則鑄有銘文,銘中載有「虢仲作寶鍾……」等字樣,並自命為鈴鍾。由此更進一步證實了鈕鍾與甬鍾、鈴之間的淵源關系。
洛陽出土的編鈕鍾大多為7-9件的組合,如虢太子墓編鈕鍾為9件,虢仲墓編鈕鍾為8件,洛陽西工131號同墓出土的兩組編鈕鍾分別為7件和9件,洛陽解放路戰國墓的18件編鈕鍾分別為7件有枚編鍾和11件無枚編鍾兩組。處於這一時期的鈕鍾不僅形制逐漸趨於穩定和成熟,而且由於編組序列的豐富和健全,致使樂器的音樂性能更加完善起來。據測音資料可知,虢太子墓、虢仲墓、解放路戰國墓等幾組編鈕鍾的正鼓音、側鼓音均可構成完整的七聲音階,以及七聲以外的變化音,同時已經具備很強的旋律性能。
與鈴一脈相承的鎛鍾與鈕鍾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緣於對音樂審美方面新的追求和編鍾演奏旋律的重視,以及禮樂過制、經濟支出等諸方面的因素,比甬鍾形體較小的鈕鍾和小型的銅鎛廣為流行,並逐漸取代了甬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