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證拍售 » 曾梵志拍賣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曾梵志拍賣

發布時間: 2021-11-04 15:16:14

Ⅰ 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拍買時,價格一路飆升至1.6億港元並最終落槌,成交價達1.804

成交價包含雇傭金等費用,所以比落槌價高。

Ⅱ 為什麼曾梵志《最後的晚餐》可以拍出1.8億港元 一張模仿的畫為什麼這么值錢

《最後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此作畫於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於作品創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材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系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這代表著新時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離棄。藝術家曾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打領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而牆壁上帶有中國書法筆調的掛畫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最後的晚餐》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19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如此珍罕重要的作品鮮見於市場,根據曾梵志現時個人世界拍賣紀錄(同樣來自「面具」系列之作,成交價為75,367,500
港元/9,660,023美元),蘇富比預料《最後的晚餐》此獨一無二的作品之成交價將超越8,000萬港元/1,030萬美元。
當然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洗錢

Ⅲ 曾梵志字畫一般拍賣是多少錢

知名大家,五萬元每平尺以上。請注意:可以拍賣,簽訂了委託拍賣合同,不等於就是賣出去了。委託拍賣合同和貨物買賣合同不同:委託拍賣合同是幫拍賣物品,不代表就是成功賣掉了;貨物買賣合同才是賣掉。

Ⅳ 模仿最後的晚餐 十幾個小學生帶著紅領巾 拍賣出一億人民幣的天價 求作者跟畫的名字

10月5日晚,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場,曾梵志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6億港元成交,加上傭金一共1.8億港元,創下新的世界中國當代藝術品最貴成交紀錄

望採納

Ⅳ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1964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一家印刷廠的工人。年少的曾梵志是內向的,在學校不愛說話,還經常回答不上來老師的提問,班上僅有的三位沒有加入少先隊的學生,他是其中一個。日後,這一傷痛進入《面具》系列中表現的一個瞬間。
學校漸漸成為曾梵志厭惡的地方。16歲,初中畢業時他說什麼都不願意再上學了,「我沒有辦法在學校那個環境待下去,天天都覺得痛苦,我就求我父母讓我走上社會。」曾媽媽最終拗不過兒子,由曾爸爸找了一個在印刷廠的工作,少年曾梵志走上社會了,「差不多就是童工」。
「走上社會也好,我開始慢慢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曾梵志結識了一位比他大十歲的鄰居,這位鄰居大哥因為沒有考上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的研究生,閑來無事,就教曾梵志畫畫。他們幾乎天天在一起畫畫,沒過幾年,曾梵志便不再去印刷廠。
17歲時,他與一些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游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的現代畫家的作品,非常震驚。他立志進入藝術的殿堂學習,卻因為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都名落孫山。1987年,23歲的曾梵志終於如願成為湖北美院油畫系8名新生之一,而當年油畫系的教師則有12位。這份榮耀令他父母邀請了所有街坊來慶祝。 進入學校後,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好學生的標准跟自己的想像有些出入。自認為當時已經是自由藝術家的曾梵誌喜歡自由的狀態,喜歡去外面看各種展覽,但同時又要按照學校的方式去完成作業,去考試。當自由藝術家和學校好學生有著諸多矛盾時,曾梵志認為應該找一個更適合自己表達情感的,表達內心狀態創作作品的一個方向。
在美院,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與蘇派教學漸行漸遠,課余創作那些日後被評價為「帶有啟示性表現主義色彩」的畫作。到了大學三年級,他直接將課余創作帶進課堂,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反對,給我打68分,但是年輕老師給我打98分」。
曾梵志大學三年級時創作了《憂郁的人》。這幅同學的肖像畫,讓曾梵志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達自己所要描繪的對象,記錄了曾梵志藝術發展的轉變。1992年,他以500元的價格將這幅畫出售給一家基金會。19年之後,成名之後的曾梵志,用超過千萬的重金回購了這幅作品。
當同學們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奔赴西藏或黃土高原去體驗生活的時候,曾梵志卻留在了武漢,畫他熟悉的街道和生活。曾梵志當時住在武漢一所醫院的隔壁,他住的房子沒有洗手間,因此他每天經過武漢這家醫院的走廊借用洗手間,周圍或焦急或茫然的病人們逐漸成為曾梵志每日所見的必須,手術台、人體、痙攣的眼神,這些元素在曾梵志91年到94年的作品中呈現出來,讓他一下子就擺脫了模仿狀態,跨入成熟。
曾梵志,1995年參加「1979年以來中國前衛藝術展」(巴塞羅納聖莫尼卡藝術中心)。1996年參加「中國展」(波恩藝術博物館)。1997年參加「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中國美術館)。1998年舉辦「曾梵志個展1993-1998」(中央美術學院畫廊、香格納畫廊)。作品多為瑞士、德國、香港及國內收藏家收藏。 畢業時,曾梵志被分到武漢一家廣告公司,理由是油畫專業正好與廣告公司所需的「去大街上畫畫」對口。到那以後曾梵志自然很失望,「當年體制不是好事,它會把你專業廢掉。」
於是繼續堅持從大學開始的自由創作,畫肉聯系列、畫協和醫院題材、畫市井小巷的粗茶淡飯,也畫人性的敵視和暴力傾向——這些畫面是對青年曾梵志當時飽受折磨的個人情感、挫敗感和焦慮感的集中展示。「我當年那樣畫畫是不被主流允許的,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泛濫,他們不會說你遵從內心感受。」
美國《藝術新聞》一位藝術評論的撰寫者來武漢考察後,在雜志上發表了曾梵志《協和三聯畫》系列作品。這讓曾梵志高興壞了,恨不得天天打開這本雜志給人家看。
不久,《江蘇畫刊》跟著刊登了此系列作品。1991年夏,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讓曾梵志寄幾張作品圖片給他,並在香港刊物《21世紀》為其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栗憲庭第二次來找曾梵志時,還帶來了香港漢雅軒老闆張頌仁,那是曾梵志第一次賣畫,價格2000美元,是那些拿工資的人好幾年的收入。張頌仁還向曾梵志發出「後89中國新藝術」展覽邀請。
受到關注,讓曾梵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後89中國新藝術的展覽,讓我覺得我走的這條藝術之路是對的。我們關注內心、關注社會這種藝術表達方向是對的。」除了有了鼓勵和信心外,這一次賣畫經歷也讓曾梵志敢到北京來,租個房子畫畫。
2014年2月,拍賣場的追捧、學術平台的認可,藝術家曾梵志正走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群體效應。在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舉辦的曾梵志首個法國回顧展落幕。39件作品用倒敘的方式給西方提供了一次了解「完整曾梵志」的機會,為期4個月的展覽迎來超過5萬觀眾。展覽閉幕當天,此次展覽的主導者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館長法布里斯艾爾高特(Fabrice Hergott)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盡管籌備展覽前也有不少反對聲音,但該館首次採用與歐美藝術家完全對等的方式為中國藝術家做個展,是因為「美術館要展示世界性,我們應該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
展覽匯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創作的39件作品,其中就包括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具」系列,如《面具系列6號》,還有2004年的作品《肖像》。

Ⅵ 為什麼任伯年比曾梵志的作品價格低那麼多呢~~謝謝大家*^O^*

實際上,這是中國藝術市場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主要是由於中國藝術市場缺少理性批判和美術作品好壞標準的不健全,使得藝術市場的生態發生變異,美術市場一般來講是由:藝術家(辭創造藝術)、美術館(價值標准)、批評家(價值判斷)、畫廊(一級市場)、拍賣行(二級市場)、收藏家(藝術受眾)構成。由於美術館目前在中國更多是普及藝術而不是提供標准以及中國缺少美術批評家,所以就造成藝術直接面向市場,而市場的驅動力是資本,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資本直接對藝術品進行炒作(想一想股票市場,不是以股票的發展前景來做為價值判斷而是以股票自己的價格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導致給不懂藝術的人認為藝術品的價格高低決定藝術品的好壞,進一步推高了曾梵志作品的價格(另外中國古畫有個特點就是仿古,使得群眾不敢貿然進入藝術市場,從而難以對價格進行哄抬),從而造成了任伯年的畫的價格不如曾梵志。
(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我建議可以看看雅昌公開課裡面余丁老師的西方藝術管理概論,能幫助你對這個問題有所了解)

Ⅶ 曾梵志《亂草》曾經拍賣過嗎

沒有。

另,送拍請注意:
現在拍賣業內通過估高你拍品價,收巨額前期費用的公司已佔半數以上,所以只要收前期費用的公司都別送拍,這是最保險的。
交了前期費用,拍賣不成交,錢就沒了。
如果前期費用上仟過萬的,通常都是目的是收前期費用賺錢的公司。

建議以後但凡有收藏公司或拍賣公司找你,可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先留意它的公司名稱,如沒「拍賣」兩字,都是無拍賣資質的公司。我國拍賣法規定:拍賣企業名稱里必需含「拍賣」兩字。
第二,送拍時留意拍賣公司收不收前期費用,前期費用超仟上萬的,要回拍品,調頭走人。以免上當受騙。

Ⅷ 求曾梵志 最後的晚餐 的解析

《最後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此作畫於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於作品創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材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系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這代表著新時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離棄。藝術家曾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打領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而牆壁上帶有中國書法筆調的掛畫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最後的晚餐》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19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如此珍罕重要的作品鮮見於市場,根據曾梵志現時個人世界拍賣紀錄(同樣來自「面具」系列之作,成交價為75,367,500
港元/9,660,023美元),蘇富比預料《最後的晚餐》此獨一無二的作品之成交價將超越8,000萬港元/1,030萬美元。

Ⅸ 曾梵志創作的最後的晚餐拍賣超過了多少

2013年10月5日晚,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場,曾梵志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以1.6億港元成交,加傭金共1.8億港元。

Ⅹ 曾梵志的作品熱議

對於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朱其說,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成就高價。但要滿足一些必要條件。
首先,畫家的作品是否得到了學術界的共同認可?如果藝術史都評價一個人的作品成為了一個時期的代表作,即便他本人不是頂尖的藝術家,至少也能夠獲得藝術史評價對其作品價格的支撐。
第二,畫家的作品價格是否公允?不能是只有一場拍賣會上你出現個天價,你所有的作品就都能水漲船高。在國外,一個畫家的身價,取決於10家~ 20家世界上頂尖的藝術基金會給出的平均報價。比如一個畫家可能賣過一幅1億元的畫作,但幾年來只有這一幅達到過1億元,其他的作品都在2000萬元左右,那麼1億元的那幅作品帶有偶發性,不能算作能夠代表你作品的真實的價格。
當然,即便是畢加索這樣偉大的畫家,他的作品價格也存在差距,那些具有歷史代表性、得到過藝術品評價的作品,價格一定高於他的小品畫。但市場對其作品的平均價位是有預期的。
「曾梵志的作品沒有理由賣到這么高。我認為還是一個地區炒作價格。在台灣也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某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被資本瘋狂追逐,但躍出這個地區,沒有人認可這樣的價格。」
第三,一件拍品的落錘價是不是真正的交割價?事實上,在拍賣落錘後交割後,可能還有很多外人不了解的協議方式。比如藝術家還會多送買家幾幅作品,等於是買家出了一筆錢買了畫家一批畫。「但有些天價拍品即便是買一幅送一批,買家最後也不買單。」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曾梵志的天價作品在西方主導的系統之中,與國內的作品沒有可比性。而所謂的系統,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圈子。「你進不了這個圈子,你就是外行,有好東西也賣不出好價錢。」
「曾梵志的天價對國內很多人來講,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是西方的定價系統和香港的拍賣系統合作的產物,與國內藝術系統不對應,也可以說沒有任何指導意義。」陳少峰表示。
中國沒有當代藝術?
有人說,曾梵志作品的天價,會讓中國當代藝術熱起來。朱其卻說,中國當代藝術沒有熱,今後十年也不會熱了。「藝術市場是不受報紙的影響,如果全國的報紙今天都報道股市要漲,可能明天股市在人氣作用下就真的會上漲。在藝術品市場,買東西的始終是那一小批人,他們不受媒體影響,媒體說市場會火,到下半年可能還是沒人氣。」
雖然已經「得罪」了不少人,但朱其還在強調,嚴格說來,那些明星藝術家也不能算作是當代藝術家。因為他們用的藝術表現語言,還停留在「二戰」以前,比如表現主義,或者上世紀50、60年代的波普藝術,那些都不能算做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應該以多媒體為載體,而且基本上不包括繪畫。
「現在很多人說自己是當代藝術家,當我沒有見到一個畫家貢獻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只有貢獻了一種新的語言模式,才能說你的作品是當代藝術。我們現在只能是當代題材繪畫。在中國,那些所謂的當代藝術家,大部分是名不副實的。在國外也是這樣,弗洛伊德繪畫也很不錯,但沒有人說他是當代藝術家。一些作品可以說是後現代繪畫,但後現代繪畫也不能成為當代藝術。」
在朱其看來,曾梵志使用的是德國表現主義的語言,嚴格講不算當代藝術。「我們這十年來有一個誤解,就是把一批慣於使用上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繪畫語言的畫家,稱之為當代藝術家代表。這是不對的。但也有人反駁說他反應了當代生活,但表現手法上你還是用了早已有之的語言,因為藝術史首先是語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