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盞的價格是因何漲起來的,以後還會不會繼續上漲
有許許多多的人現在都喜歡建盞,也有許多在建站方面的新手小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建盞的市場價格差那麼多呢?有的小則十幾塊大的也有十幾萬元的,而且建盞的市場價格普遍有上升的趨勢,為什麼從古到今建盞的價格會慢慢上升呢?而且,以後還會不會上漲,這都是大家的疑問。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建盞,們也奇怪的發現相同的建盞價格卻不同,建盞大小顏色色澤看起來都差不多中間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為什麼呢?甚至有些被大師所推薦過的建盞可以賣到非常昂貴的價格,這其中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好的建盞要從建盞的品質、建盞的工藝、製造建盞所用的材料等方面來說。
三、建盞的品質我們要看一個建盞的品質,要從多方面看起,並不是說他材料好,工藝好,就是一個好品質的建盞。好的建盞要進行仔細的斟酌,還要進行仔細的鑒別之後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市面上品質好的建盞自然要比品質差的好得多。
建盞因為其工藝不同,製作材料不同,品質的不同,而價格各異。如今建盞的價格漲起來是因為建盞的材料工藝等方面也在日益改進,以後還會有再漲的趨勢。
Ⅱ 朋友收到一個建盞斗笠碗,不知是什麼年代,委託我向專家老師咨詢求解。
看圖片這應該是個建窯供御茶盞或茶碗。
器型符合宋代建盞的特徵。
個人提出三點意見:
一,該建盞的鐵口為淺束口盞,而非常見的敞口盞。你這建盞該有的束口波紋太過規整,而宋代的束口波紋則起伏稍大。
二,你這建盞壁內外的黑釉銀斑太新,與宋代的建盞有一定的差別,缺乏時代的沉積印記。真品的宋建盞黑釉銀斑如下圖:
三,你這建盞底胎和底足有問題,一般宋代的建盞充分氧化的底胎所呈青色,而你這個黃褐色的底胎,則說明燒制時間或者溫度不足,胎質氧化不夠,這在古代是不被允許的。而且胎暈太圓,過於規則,這也是比較可疑之處。
四,底款「供御」的刻印無疑問。
個人建議找專業鑒定師上手鑒定,僅憑圖片判斷真偽有點過於武斷,因為圖片有拍攝清晰度,角度,光線等諸多因素。
Ⅲ 卓立旗建盞怎麼樣,大概多少錢
盞行天下 認為:建盞大師卓立旗老師是一位老建盞傳承人,其作品以傳統黑底銀斑油滴為主,作品古樸有韻味,有比較高的收藏價值。基本口徑作品在3000左右,其他的還要看成色及口徑,沒有看到您的盞,這做一個參考。
建盞名家卓立旗老人今年70歲,從15歲開始制陶,年輕時就跟父輩一起燒制生活用陶,小到油鹽醬醋瓶瓶罐罐,大到酒壇水缸皆可陶制。手工拉坯的手法自然也是相當嫻熟,無論大小器型,均可做到數件一致,更有花瓶、公道杯等高難器型。卓立旗,男 漢族 1949年11月生 祖居福建武夷山市,祖上3代從事陶瓷工藝製作,在家排行老大,故16歲開始跟隨父親卓善述開始制陶生涯,曾在當地,大隊供銷社,東林廟五里陶瓷廠,樟樹大隊等當任制陶師傅,之後創辦了自己的制陶工作室,按照傳統工藝製作流程,專心致志研究黑釉油滴建盞,其器型有束口,撇口,斗笠,香爐等,成品釉色濃黑,油滴斑紋圓潤,立體,邊界清晰,銀光純凈玻化完整,口沿可見星點小斑,其作品在陝西省西安博物院永久收藏,上過廈航雜志頭等艙專用版,上海泛華2016春季藝術品拍賣會,西安法門寺收藏,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Ⅳ 分茶、茶百戲用的是哪一種建盞
朝廷官家用專供的盞底刻「供御」「進盞」款的建盞,普通人家用普通建盞茶具。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建盞的知識,可以前往盞行天下進行了解。
Ⅳ 請問北京嘉德拍賣行 我 有個宋代建盞 高7公分 口徑12公分左右 完整 底部有「:供御:」字 ,可值多少錢
直接跟嘉德公司聯系下,說不定拍幾億
Ⅵ 請老師們幫看看這個兔毫建盞底款供御是不是真品,三萬五千入手貴嗎
這類古董只看圖來片看不出自效果,最好還是去專業鑒定一下比較放心!
鑒定最好去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或陝西衛視的(華山論鑒)比較靠譜。千萬別去網上說的那些鑒定機構,都是騙人的,衛視的鑒定一件一百,沒有別的鑒定費用!
Ⅶ 宋代建窯建盞供御、進盞、吉字款是官窯嗎
建陽水吉鎮的建窯建盞是民窯,當年的水吉貢盞是官搭民燒,不是官窯。
Ⅷ 建盞的「供御」地位何時開始動搖
建盞「供御」起於宋徽宗,大致在公元1100年至1112年之間,成為宋代皇帝御前賜茶的專用茶盞。自此,建盞便登至其燒造史上的最頂峰——「御用茶盞」。
一般我們講,建窯興於宋、衰於元、止於明。進入元代,飲茶風尚的改變,建盞和點茶法迅速衰落,乃至明代茶人已不知「何謂點茶」。而若說起建盞在宋代宮廷的「供御」地位,事實上在南宋就已發生動搖。
徽欽二帝被@俘、宋室南渡之際,宋王朝風雨飄搖,地方戰@火四起,整個社會動盪混亂。建窯所在的建州地區就發生多起叛@亂:高宗建炎元年軍校張員起@兵作@亂、建炎二年州卒葉儂之叛、建炎四年御營前軍校楊勍起兵並焚燒建州城、紹興二年范汝起義。
由於政@府顛@沛流@亡、戰火不止,建窯歷經了一次覆滅與再生,燒造與歲貢也一度陷入停滯。與此同時,高宗也屢次停止北苑貢茶的進貢,直到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才恢復徽宗時的盛況。此後一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北苑貢茶一直沿襲高宗時的規模,然而建茶的評價在南北宋之間已有降落,逐漸回歸碧色茶的審美標淮。
南宋後期,陳鵠《耆舊續聞》載道:「今自頭綱貢茶之外,次綱者味亦不甚良,不若正焙茶之真者已帶微綠為佳。近日士大夫多重安國茶,以此遺朝貴,而誇茶不為重矣。……今諸郡產茶去處,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論。」
日本榮西禪師兩次入宋(1168年、1187-1191年),傳回日本的也都是綠色茶湯,可見一般民間、寺院,使用的多半是綠色末茶。與茶色「尚白」轉為「尚綠」的同時,建盞作為「供御」的地位也開始變化。
南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錄》卷11中,談到宮廷御用茶盞的情形:「按,今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氅[chǎng],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氅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說明,此時宋朝宮廷御前賜茶已不用建盞,而改用色白的「大湯氅」。氅,為撇口、小足、漏斗狀的茶盞/碗,器型與今所說的建窯大撇口盞相似。
(《演繁錄》的記載,也恰證明了此前御前賜茶用的都是建盞。)
那麼,程大昌的「今」指的是什麼時候呢?
程大昌(1123-1195年),徽州休寧人,高宗時為秘書省正字,孝宗時官至吏部尚書,乾道六年(1170年)任泉州知事,乾道八年任建州知事,淳熙十六年任明州知事,後解官,於寧宗慶元元年卒。
《演繁錄》於淳熙八年(1181年)在泉州刊行。程大昌自乾道六年離開朝廷後,都在地方州縣任職,直至老死。因此其所指的「今」,上限為乾道六年,下限為《演繁錄》在泉州刊行的淳熙八年,即為1170年至1181年。
除了《演繁錄》之外,孝宗淳熙年後宮廷御用茶盞不用建盞,還見於南宋周密的《乾淳歲時記》:「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綉茶,不過悅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周密所記孝宗乾道、淳熙年間宮廷大慶會使用的是一種鍍金的大茶氅,與程大昌所記相吻合。說明,當時宮廷飲茶風尚已從蔡襄、徽宗的「點茶」轉變為「綉茶」,御用茶盞也用白釉或鍍金的大茶氅替代原來的建窯兔毫盞。
總而言之,在宋孝宗乾道六年至淳熙八年(1170年-1181年)開始,建窯建盞已不被用以宮廷御前賜茶。從徽宗大觀年間始,建盞真正作為御前賜茶專用茶盞的「供御」時間為六十至七十年。
盡管孝宗之後,建盞在宋宮廷地位有所下降,但「供御」和「進琖」底款的建盞仍在燒造、進貢入宮。另外,建盞在民間的地位也未受影響,宋文人依然在詩詞不斷提及、贊賞建盞。哪怕是到了南宋末期《茶具圖贊》,審安老人仍將建盞作為茶盞的標准制式,在插圖中明顯可以看到建盞的兔毫斑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