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明代主要建築成就
首先,出現了一批帶有總結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天工開物》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對宋元以來中國古代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從鹽、糖、油、酒、朱墨等日用生活品的生產、到交通工具的製造,以及冶煉、生產器具的創制,農業機械工具的製造與使用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天工開物》記述的這些成就,有的是明代創造發明的,有的則是在前代基礎上改進的。除了這一網路全書式的科技巨著外,明代也出現了大量專門性的科學著作,黃成的《髯飾錄》和計成的《園治》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鬃飾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關於漆器技術專著,集我國古代漆器生產製作技術的大成,直到今天仍然是漆器製造業中的經典之作。而《園治》則總結了中國傳統園林尤其是江南園林建造理論原則,至今這些原則仍然是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的不可逾越的指導性思想。
其次,在手工業生產領域,明朝達到了自唐宋以來的另一個高峰。這主要體現在:
1,紡織業。在明代,棉紡織業的發展逐漸取代絲織業成為整個紡織行業的主導。較之於宋元,明代的紡織工具在技術上取得重大進步,而且更加專業化,比如在蘇州市場上出售的織機,就有布機、絹絞機、羅機、紗機、綢機等六種之多。而與元代的紡車與棉布機相比,明代紡車與棉布機在踏車踏條上的改進,更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疲勞,同時提高了紡織品的質量。此外,紡織技術在明代也得到巨大提高,比如,明嘉靖時,杭州出產的一種油緞,在黑暗中用手撫摩可以放光。
2,冶金業。采礦安全技術的進步是明朝是一大特色,例如相較於宋元的躲避法,明代在采礦中採取瓦斯抽出法「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稅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出……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這樣采礦安全措施就由被動變為主動。而焦炭的出現則明代的一項重大成就,使我國古代的工業燃料率先在世界上從煤發展到焦炭,而直到18世紀初英國人才在西方首次發現焦炭。此外在冶煉技術上,明代又新創出半連續性的操作技術與生、熟鐵的連續作業技術。兩項技術都為明代首創,而生、熟鐵的連續作業技術直到17世紀,歐洲也沒有出現。此外,在明代,中國人成功地冶煉出蘇鋼與金屬鋅。蘇鋼因發明於明代蘇州而得名,在團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這項技術是中國獨創的一種先進技藝,也是世界首創。而由於冶煉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的巨大進步,明代成功地大規模冶煉出鋅來,使我國成為是世界上最早煉鋅的國家,而歐洲到17世紀才掌握了此技術。
3,造紙業。由於明代民間刻書之風大盛,使明代造紙業得到巨大的市場推動力,成為中國造紙業集大成的階段,這時造紙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印刷技術也日趨發達,到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達到極盛。明代,竹紙是最為常用的紙張,因此竹紙的發展最快,成為明代中國造紙業的代表。此外,明朝人還生產出一些高檔的特種紙,比如,羊腦箋,據記載這種紙其色黑如漆,明亮如鏡,同時還防蟲蝕。而磁青箋則光如緞玉、堅韌耐用。而明代還仿製出的歷代的名紙,如唐薛濤箋、宋金粟山藏經紙等,有趣的是,這種紙張的出現使明代仿冒唐宋名家字畫以及書籍成為一種行業,由明人仿冒的唐宋時期的字畫至今還困擾著收藏界。從這個方面也反映出明代在造紙技術上的進步。
4,印刷業。如前所述由於明代民間刻書之風的盛行使明代印刷業在技術上同樣取得巨大進步,明代的印刷技術,較宋元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印刷工具方面,木、銅、錫、鉛四種活字在明代都曾應用過,尤其是銅活字在明代得到廣泛的應用,這是中國古代印刷業極為重要的發展。而彩色套印方法的發明,並首創藍印,用靛青代黑墨印書則是明代在印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例如前不久才發現的一套由明代宮廷畫家繪制的中醫葯辨識與造作方法的彩色圖譜葯典,其色彩之華美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明代還創造出了短版、拱印等先進的印刷方法,使中國的傳統印刷業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在當時世界上繼續保持一流水平。
5,陶瓷業。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陶瓷業在明代逐漸邁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在生產工具上,明代發明了陶車,這是中國在機械上的一項重大發明,陶車相對於以前的「竹刀旋坯」,無論是在產品的質量還是在生產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施釉技法,燒成技法與裝飾技法上明代都有其獨特的創新。可以說,陶瓷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產品之一,在當今收藏界,明代官窯以及民窯的瓷器已經成為眾多收藏家萬金難求的珍品,比如原產福建的平和窯(民窯)的克拉克瓷就深得日本和歐洲收藏家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明代對制瓷原料的科學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及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的擴大,明代制瓷業在原料利用范圍上比前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例如隨著鄭和船隊帶回了一些原產東南亞的制瓷原料,如檳榔嶼的勃青、紫礦、胭脂石等,不僅改進了中國顏色釉的色彩,同時也豐富了顏色的品種,創造出了釉里紅、豇豆紅、秋葵綠等前代沒有色彩。總之,明代的瓷器製作,不僅技術高超,而且還蘊含豐富的科學原理。而明代制陶業的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宜興陶業,那些出自「壺家妙手」的製品「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而當今國內外拍賣市場上,明代宜興陶壺一次次創出天價的成交記錄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6,建築業。在中國古代,明代的建築業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明長城如此雄偉完整地保留至今就是最好的例證。當然這同樣得益於明代在建築技術上的進步。明代,人們開始普遍用磚和石灰漿砌築建築,磚和石灰漿砌築與拼合樑柱構件技術一起成為明代建築技術上的兩大技術進步亮點。而武當山金殿與北京天壇則體現出建築業與金屬鑄造技術,建築業與聲學技術的完美結合。明代在建築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不僅留給我們一筆價值無法估量的歷史人文財富,同時今天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實用和指導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手工業發展中,既有中國國內傳統科學技術的積累與推動,也有國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參與。如外國制瓷原料的引進,以及明末歐洲科學技術的傳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明代手工業的發展。但是,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一樣,明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遠未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個是缺乏實證科學,一個是缺乏民主傳統。中國的科學技術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中國卻沒有產生出白己的哥白尼、伽利略、培根,沒有產生出近代實證自然科學……應該承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存在使近代實證科學難以產生的因素……」 而明成祖時期,明朝中央政府頒布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利用程朱學說來統一思想,加強專制,凡是探討、涉獵於外者,均為「雜覽」非「正學」而受到排斥,這就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壓抑了近代科學在我國的萌發。理學獨尊在清代得到了延續和進一步發展,獨斷主義與守舊傾向更加嚴重,加上部族政權的狹隘,這就使得中國社會的發明創造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摧殘,從而嚴重地阻礙了近代中國科技的發展。這大概就是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的原因之一吧。
⑵ 明代科學制度
明朝科學技術取得的輝煌成就主要表現在:
首先,出現了一批帶有總結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天工開物》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科技巨著。《天工開物》對宋元以來中國古代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從鹽、糖、油、酒、朱墨等日用生活品的生產、到交通工具的製造,以及冶煉、生產器具的創制,農業機械工具的製造與使用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天工開物》記述的這些成就,有的是明代創造發明的,有的則是在前代基礎上改進的。除了這一網路全書式的科技巨著外,明代也出現了大量專門性的科學著作,黃成的《髯飾錄》和計成的《園治》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鬃飾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關於漆器技術專著,集我國古代漆器生產製作技術的大成,直到今天仍然是漆器製造業中的經典之作。而《園治》則總結了中國傳統園林尤其是江南園林建造理論原則,至今這些原則仍然是中國古建築尤其是園林建築的不可逾越的指導性思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其次,在手工業生產領域,明朝達到了自唐宋以來的另一個高峰。這主要體現在:
1,紡織業。在明代,棉紡織業的發展逐漸取代絲織業成為整個紡織行業的主導。較之於宋元,明代的紡織工具在技術上取得重大進步,而且更加專業化,比如在蘇州市場上出售的織機,就有布機、絹絞機、羅機、紗機、綢機等六種之多。而與元代的紡車與棉布機相比,明代紡車與棉布機在踏車踏條上的改進,更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疲勞,同時提高了紡織品的質量。此外,紡織技術在明代也得到巨大提高,比如,明嘉靖時,杭州出產的一種油緞,在黑暗中用手撫摩可以放光。
2,冶金業。采礦安全技術的進步是明朝是一大特色,例如相較於宋元的躲避法,明代在采礦中採取瓦斯抽出法「初見煤端時,毒氣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稅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出……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這樣采礦安全措施就由被動變為主動。而焦炭的出現則明代的一項重大成就,使我國古代的工業燃料率先在世界上從煤發展到焦炭,而直到18世紀初英國人才在西方首次發現焦炭。此外在冶煉技術上,明代又新創出半連續性的操作技術與生、熟鐵的連續作業技術。兩項技術都為明代首創,而生、熟鐵的連續作業技術直到17世紀,歐洲也沒有出現。此外,在明代,中國人成功地冶煉出蘇鋼與金屬鋅。蘇鋼因發明於明代蘇州而得名,在團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這項技術是中國獨創的一種先進技藝,也是世界首創。而由於冶煉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的巨大進步,明代成功地大規模冶煉出鋅來,使我國成為是世界上最早煉鋅的國家,而歐洲到17世紀才掌握了此技術。
3,造紙業。由於明代民間刻書之風大盛,使明代造紙業得到巨大的市場推動力,成為中國造紙業集大成的階段,這時造紙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印刷技術也日趨發達,到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達到極盛。明代,竹紙是最為常用的紙張,因此竹紙的發展最快,成為明代中國造紙業的代表。此外,明朝人還生產出一些高檔的特種紙,比如,羊腦箋,據記載這種紙其色黑如漆,明亮如鏡,同時還防蟲蝕。而磁青箋則光如緞玉、堅韌耐用。而明代還仿製出的歷代的名紙,如唐薛濤箋、宋金粟山藏經紙等,有趣的是,這種紙張的出現使明代仿冒唐宋名家字畫以及書籍成為一種行業,由明人仿冒的唐宋時期的字畫至今還困擾著收藏界。從這個方面也反映出明代在造紙技術上的進步。
4,印刷業。如前所述由於明代民間刻書之風的盛行使明代印刷業在技術上同樣取得巨大進步,明代的印刷技術,較宋元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印刷工具方面,木、銅、錫、鉛四種活字在明代都曾應用過,尤其是銅活字在明代得到廣泛的應用,這是中國古代印刷業極為重要的發展。而彩色套印方法的發明,並首創藍印,用靛青代黑墨印書則是明代在印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例如前不久才發現的一套由明代宮廷畫家繪制的中醫葯辨識與造作方法的彩色圖譜葯典,其色彩之華美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明代還創造出了短版、拱印等先進的印刷方法,使中國的傳統印刷業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並在當時世界上繼續保持一流水平。
5,陶瓷業。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陶瓷業在明代逐漸邁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在生產工具上,明代發明了陶車,這是中國在機械上的一項重大發明,陶車相對於以前的「竹刀旋坯」,無論是在產品的質量還是在生產效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施釉技法,燒成技法與裝飾技法上明代都有其獨特的創新。可以說,陶瓷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業產品之一,在當今收藏界,明代官窯以及民窯的瓷器已經成為眾多收藏家萬金難求的珍品,比如原產福建的平和窯(民窯)的克拉克瓷就深得日本和歐洲收藏家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明代對制瓷原料的科學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及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的擴大,明代制瓷業在原料利用范圍上比前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例如隨著鄭和船隊帶回了一些原產東南亞的制瓷原料,如檳榔嶼的勃青、紫礦、胭脂石等,不僅改進了中國顏色釉的色彩,同時也豐富了顏色的品種,創造出了釉里紅、豇豆紅、秋葵綠等前代沒有色彩。總之,明代的瓷器製作,不僅技術高超,而且還蘊含豐富的科學原理。而明代制陶業的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宜興陶業,那些出自「壺家妙手」的製品「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而當今國內外拍賣市場上,明代宜興陶壺一次次創出天價的成交記錄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6,建築業。在中國古代,明代的建築業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明長城如此雄偉完整地保留至今就是最好的例證。當然這同樣得益於明代在建築技術上的進步。明代,人們開始普遍用磚和石灰漿砌築建築,磚和石灰漿砌築與拼合樑柱構件技術一起成為明代建築技術上的兩大技術進步亮點。而武當山金殿與北京天壇則體現出建築業與金屬鑄造技術,建築業與聲學技術的完美結合。明代在建築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不僅留給我們一筆價值無法估量的歷史人文財富,同時今天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巨大的實用和指導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手工業發展中,既有中國國內傳統科學技術的積累與推動,也有國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參與。如外國制瓷原料的引進,以及明末歐洲科學技術的傳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明代手工業的發展。但是,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一樣,明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遠未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個是缺乏實證科學,一個是缺乏民主傳統。中國的科學技術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中國卻沒有產生出白己的哥白尼、伽利略、培根,沒有產生出近代實證自然科學……應該承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實存在使近代實證科學難以產生的因素……」 而明成祖時期,明朝中央政府頒布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利用程朱學說來統一思想,加強專制,凡是探討、涉獵於外者,均為「雜覽」非「正學」而受到排斥,這就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壓抑了近代科學在我國的萌發。理學獨尊在清代得到了延續和進一步發展,獨斷主義與守舊傾向更加嚴重,加上部族政權的狹隘,這就使得中國社會的發明創造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摧殘,從而嚴重地阻礙了近代中國科技的發展。這大概就是近代中國為什麼落後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⑶ 古書籍的收藏價值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古籍拍賣會場場火爆,且價格越拍越高。書價大幅提升是否等於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認為,善本古籍和版畫古籍的增值潛能較大。
善本古籍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歷史文物、學術資料和版本藝術價值的版本書。它包括內府刊刻的殿版書,海內外絕無僅有的孤本,內容好、書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遠,書品就越珍貴。往往衡量私人藏書是否達到藏書家水平,也經常以收藏多少善本書為標准。
宋版書一向被認為善本書之佼佼者,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說。由於宋版書彌足珍貴,有宋版書的人大都不願意輕易出手,特別是收藏家手裡的宋版書,別說讓他出讓,甚至從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緣與宋版書相遇,只要財力允許,下決心買下定是一條增值財路。元版書雖不能同宋版書相提並論,但收藏界一向認為,宋元本同屬珍稀善本,愛好者值得關注。現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年代較近的古書便自然升華,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獻價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說,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難尋,價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潛力頗大,收藏者值得關注。
王令策告訴記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種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傳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傳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國及歷年農民政權所刻印的圖書;⑤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說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學者親筆批校、題跋、評論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古代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技術水平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印譜(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親筆題記)。
版畫古籍
在收藏者關注善本古籍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版畫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說,從歷次書刊拍賣會的圖錄看,無不將漂亮的版畫畫面精印拍賣圖冊中,哪怕書中只有一幅也從不放棄。我國版畫古籍很多,諸如《芥子園畫譜》、《芥子園畫傳》、《晚笑堂畫傳》、《百孝圖說》、《紅樓圖詠》、《唐詩畫譜》、《鴻雪因緣圖記》、《三才圖繪》、《孔子聖跡圖》、《御制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詩》以及《耕織圖》、《棉花圖》和《蝴蝶秋齋所藏畫冊》等。最為精美的要屬明末畫家胡正言的版畫力作《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這兩套版畫古籍不僅在於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而且還開創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裝裱成冊的《十竹齋書畫譜》僅售10元,如今它的價值已經超過10萬,可見版本好,刻印精美,書品完整的版畫古籍,都值得投資收藏。
藏古籍辨版本
我國的古籍圖書總體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為主,多種形式(活字、石印、影印)並存的局面。所謂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後用來印書的印刷工藝。先在木板上刻出陽文反字,再在板上塗墨,蒙上紙張刷印出書頁。古人稱用這種方法印出的書叫刻本或者刊本,現代人把它稱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據不同情況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寫刻本、套色刻本幾種不同的版本系列。周海鷹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
原刻本,亦稱祖本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第一版,是一部書的原貌和「靈魂」。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視原刻本,所以大都是精工細刻,同時對紙墨也很講究,印出的書版面整潔、字跡清朗。一般來說,原刻本印刷的數量不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藏家的首選。
判斷一部古籍是否是原刻本,通常要從資料記載、出版者署名、書中的序言、跋語中的敘述去綜合判斷,有多個序言的古籍,要重視最後的序言是否被抽毀。此外,由於古籍雕版一經刻竣,便不會變動,所以還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數去比對。周海鷹說,清康熙年間編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內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國,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許,原刻本與後印本價值差距甚遠。從博物館所藏康熙內府宮裝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雙行計。根據這個尺寸與實物一比對,是否原刻本便一目瞭然了。
翻刻本,也稱重刻本或復刻本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絕大多數都屬此類。翻刻本與原刻本相比,雖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為政治、人為或技術的原因而有所變化,有時還產生一些差錯。而且翻刻次數越多,錯訛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價值相對於原刻本有一段距離。
翻刻本一般從牌記、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數不良書商為獲得暴利,有挖補書牌、抽毀後序、後印改前印的做法。這就需要藏家從書品、紙張、不同時代的刻本特徵去綜合判斷。周海鷹說,盡管如此,但有幾種翻刻本倒是值得藏家關注。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殘卷存世或流失。那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的惟一,其珍貴程度不亞於原刻本。其二翻刻者是歷史上著名的刻書機構。如歷代的官書局,聲名顯赫的通志堂、汲古閣等等,這些機構往往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細,紙墨上乘,其刊本以其印刷工藝上精美而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價值。三是影刻本。由於古籍中的宋元善本,書寫多出名手,並非匠人所為,故字均肥細有則,佳者有歐柳筆法,墨色清潤,印刷皓朗。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進行影摹,然後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書與宋元版原刻本不僅內容相同,細節也相符,連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記號均原樣保留。此種影摹宋刻的稱「復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復元本」。古時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子晉的「汲古閣」。這些影刻本的價值要大大高於一般的翻刻後印本。
寫刻本,是指由擅長書法的人書寫上版,有時也有作者自己書寫上版的這類刻本數量很少,屬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於此類刻本多出於名書家之手,常常一頁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甚為難得。比較著名的有宋代蘇軾寫刻的《陶詩》,明代夫容館本《楚辭章句》,清代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另外,清代揚州詩局也出版了不少這類寫刻本。
套色刻本,又稱套印本這類刻本是在同一書頁上,分次印上顏色不同的文字和圖畫。這種套色印刷技術最早出現在元代,至明萬曆年間發展成熟。當時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這些套印本的價值,往往高於同時期墨本價值的數倍,歷來是收藏界追逐的熱點。其經典作品有《程氏墨苑》、《春秋左傳》、《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等。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來的書最早使用活字印書的是北宋慶歷年間的平民畢升。當時他用的是泥活字。此後陸續出現多種材質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縣志》;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後創立銅活字,清代又出現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說略》,咸豐七年上海出現最早的鉛活字本《六合叢談》,開近現代鉛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佔份額極小,有記載說,流傳至今的古籍總共有數萬種,但其中有書目可稽考的活字本僅220種,明以前的活字本基本無實物存世。
目前藏家所想收藏的基本圍繞著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
石印本是由一種特殊的葯墨把文字寫在紙上,待其微干將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書。這種方法在清末由歐洲傳入,由於它省去了繁瑣的雕版工藝,所以很快得到了廣泛推廣和運用,並逐步替代了雕版印刷術。
石印本存世量極多,早先收藏古籍的人對其不屑一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後,這類石印本也成了珍品。因此,收藏石印本,要關注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畫為底本的影印本,一般的石印寫本無大的收藏投資價值。
周海鷹說,在古籍收藏時,我們只要認清古籍的版本情況,把握住「善本時間早於乾隆;同一時期的古籍中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的原則,就一定能提高鑒賞能力,淘到更多有價值的古籍。
古籍辨偽
采訪時,王令策向記者推薦了四本收藏古籍的入門書籍,一本是毛春翔先生撰寫的《古書版本常談》,一本是《古籍基礎知識問答》,再者就是李致忠的《古書版本學概論》和陳國慶先生的《古籍版本淺說》。王令策說,收藏古籍除了要掌握古籍方面的知識外,還應該了解偽造古書的一些伎倆。歷來各種藏品都有造假者,古籍也不例外。不法書商任意剜改書名、著者之名,偽造珍罕書者防不勝防。其手段之狡猾,竟使行家也常常陷入真假難辨的窘境。
根據歷來古籍書版的作偽現象,王令策認為主要有一下一些方式:
杜撰書名、著者如果某一部書,前代公私書目都不曾記載過,在以後某一時期突然出現,這部書可能是偽書。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記》,不法書商竟將其篡改為《游記名山》,騙人上當。
增刪刻書牌記刻書牌記是考證此書的出版人、出版地點和年代的重要依據。版本異同,價差很大。故增刪刻書牌記之事,在明清時期時有發生,如今雖未曾出現,但也要多個心眼。
割改序跋肆意割改序跋中的內容,撤換序跋,冒充古刻舊刻而從中牟利。
版本雜拼利用一本經多次傳寫或印刷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本子,雜拼成一書。古籍《唐詩品匯拾遺》十卷,不法書商硬把三種版式行款各不相同的書瞎拼一氣,冒充明成化間刻本。
剜改目錄、卷數目錄是記錄圖書的書名、著作、出版、內容的綱目。不法書商常利用同種書由於刊刻者、刊刻時間不同,目錄卷數產生差異的情況,篡改卷數,刪割目錄,偽加編造,以殘本冒充全書。
染紙造蛀,以充古籍採用染紙和偽造蟲蛀的辦法作偽。染紙作舊,明代有之,而近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⑷ 活字版的活字版的價值
原來活字版古籍是中華印刷術一脈相承的經典。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關於「布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是小學課本中就有的內容,為何不將歷代活字版古籍作為專題收藏,非要等其身價萬倍後才來唏噓? 收藏一行肯定有人先知先覺,而這早人半步的悟性,必然來自深厚的版本學知識。將歷代活字版古籍作為專題收藏並非始於今日。原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東南銀行襄理趙元芳先生積畢生巨資集藏明代、清初銅活字版古籍,並因此躋身藏書家行列。天津市原副市長、紅色實業家周叔先生晚年也致力於明清活字版古籍專題收藏。他在謝世時立遺囑將400餘種歷代活字版古籍捐贈給天津市圖書館。今天的天津市圖書館能以活字版古籍、方誌等善本奇多而名列於世界名館之林,周叔先生的捐贈是功垂名史的。1981年,天津市圖書館將館藏歷代活字版古籍編印了《館藏活字本書目》,成為研究活字古籍的專著。惜這部收錄700餘種活字版古籍的書目為油印線裝本,只印了200冊,市面上極難見,拍賣場上拍過三次,均以千元成交,足見珍視。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極大,而最早效仿中國活字印刷的是日本和古朝鮮。古朝鮮盛產精銅,歷代高麗王室把印刷中國典籍奉為文化盛事。高麗本漢籍歷來受到國內學者重視,不僅因其字大悅目,尤為可貴之處在於其錯訛較少,接近古本原貌。故高麗銅活字本價格近幾年上升幅度更大。活字本書籍市場上能夠見到的多為乾隆年擺印,清初活字本尤為稀見。清代雍正年內府銅活字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中國出版印刷史上輝煌的高峰。活字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的零本在2000年之前平均每冊售價500至800元,近幾年已逐步漲到每冊2000至3000元。2005年以後,此種內府銅活字本書籍大有直沖5000元一冊的趨勢。清乾隆帝因「活字」稱謂不雅,統一改稱「聚珍版」,並在宮內「武英殿」專設印刷出版機構,成為中國印刷史上的奇跡。但史載清乾隆年「武英殿聚珍版」發行不久,即有以木活字仿製翻印此書者,愛好者不得不防。
顯而易見,將歷代活字版古籍作為專題收藏,其史證價值遠超出其史料價值。
⑸ 具有收藏價值的圖書是哪些
什麼樣的書都有價值, 只不過價值有大有小,當然了一般說歷史越是久遠的價錢越貴,現在說唐人寫經價值最高,可是普通收藏者很難見到, 即使見到也不一定能鑒別真偽,明代就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 其實現在遠遠超過了一兩黃金的價值,明清刻本又有好多層次,殿版、官版、坊刻、私刻等等不一,又有木刻、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以及影印本的等等,質量價格也各不相同,民國有些名家刻本每冊價格甚至超過兩萬,所以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需要有一定的古籍版本知識以後, 慢慢結合拍賣及其它流通領域的價位,自己綜合一個合適自己的心理價位。一己之見, 說錯莫怪。 查看>>
⑹ 誰有宣武區琉璃廠的平面圖啊我有急用!
我想老師應該不會問你們找平面圖吧,因為琉璃廠本身就是兩條巷子,但是我把琉璃廠的概況給你吧,如果你們老師偏讓你們畫平面圖,那就讓他自己畫吧,別忘了他要是畫完了,一定給我傳一份啊,我也挺想見識一下琉璃廠的平面圖呢。
一、形成變遷
琉璃廠街因燒制琉璃瓦而故名。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和平門南,以新華街為界,分為琉璃廠東街、琉璃廠西街,全長690米,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遼代,琉璃廠地域為燕下鄉海王邨,處燕京(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區廣安門一帶)的東城牆不遠,屬都城近郊。金代因之。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隅建大都時,便在海王村建琉璃窯,燒制琉璃瓦等構件,清乾隆年間停止燒窯,後遷到門頭溝琉璃渠。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在崇文門、宣武門等附近,建房「召商居貨」。琉璃廠左近的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和大柵欄就是那時形成的。商業網點始向琉璃廠周圍的地域發展,開始形成商業區。明末清初,京城書肆和古玩市的中心在大明門之西的城隍店,後遷至廣安門大街路北的慈仁寺(今報國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地震,慈仁寺有毀,書肆、古玩遷至琉璃廠,文化街開始形成。此後,書籍,古玩業等商人紛紛來到琉璃廠經營,街市日漸興盛。到民國初年,經營文化商品的店鋪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一條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成因:清順治元年(l644年)十月,聖祖皇帝詔告「滿、漢分城居住」。五年(1648年),又頒布「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的諭令。於是,漢族在朝任職官員、文人墨客和商民人等,多遷至琉璃廠周圍寓居,清史上便有了「宣南士鄉」之稱。由於他們身居琉璃廠附近,又經常身臨琉璃廠,從而確立了街中的文化精神,影響了街中的經營基調;自清代的稽古文到及漢學的興盛,導致編纂書籍蔚為成風。據《內務府冊》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武英殿內左、右廊,共六十三楹,為修書處,掌刊印裝潢書籍之事。」康熙年間,編輯57種書,5418卷。清雍正年間,編書獲得進一步發展,共計編書72種,11998卷。清乾隆年間,編書進入全盛時期,共計編書307種,19838卷,其中最富盛名的《四庫全書》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親加命名和開始編修的,前後歷時10年完成。內府修書的興盛,對於琉璃廠古舊書業為中心的文化街形成,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翁方綱的《復初齋詩集》注中述,每日清晨,諸官來到翰林院,校勘內府秘書《永樂大典》和各省采進民間藏書,「各以所校閱某書應考某典,詳列書目,至琉璃廠書肆訪之」。可見內府修書,依然離不開琉璃廠的同時,也拉動了琉璃廠書肆及其古玩、文房四寶等商業文化的繁榮。乾隆年間,朝鮮著名學者洪大容來京,曾多次到琉璃廠。在所著的《外集·燕記·琉璃廠》中述:「市中多書籍、碑版、鼎彝、古董。凡器玩雜物,為商者多南洲秀才應策求官者,故游市者往往有名士。蓋一市,長可五里,雖其樓欄應豪侈不及他市,珍怪奇巧充溢羅積,位置古雅,遵循徐步,如入波斯寶市,只見其環然爛然而已,終日行不能鑒賞一物也。」足見乾隆時古香古色的琉璃廠景象。琉璃廠周圍建有會館,眾多的會館是應試各地舉子棲身之所,他們在應試之餘,又成為琉璃廠的客源;1918年,建成海王材公園,燈市又移至於此,含地處琉璃廠內的舊時興起的廠甸、土地廟、呂祖祠廟會,遊客紛至。這又是文化街形成發展的原因之一。
1980年,中央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做出改建琉璃廠文化街的決定,撥出巨款,經4年多的翻擴建,於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具有古樸典雅,富有民族傳統形式的店鋪,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琉璃廠東、西街中間設漢白玉過街石橋相連,橋額「照古騰今」。東街有汲古閣、天宮閣、錦昌、實寶齋、燕京書畫社、墨緣閣、松筠閣、韞玉齋、文盛齋、悅古齋、悅雅堂、北京文物商店收購部、北京翰海藝術拍賣公司、振寰閣、敦華齋、萃文閣、博萃閣、寶晉齋、千年老店、靜雅齋、槐蔭堂、華錦齋、怡華堂、集珍齋、飛鴻堂、古傢俱部、多寶閣、韻古閣、蘆雪齋、秋實山房、鸚鴻閣、三秋堂、弘古齋、聚寶齋、慧雅閣、紫竹閣、紅玫瑰、泉友齋、怡舫齋、郵局、宣武區文化館、如意閣、盛唐齋、荷光山館、老鄉親、卡片商店、屏古齋、虹光閣、寶古齋、瑞成齋、煙壺齋、一得閣、建國齋、槐蔭山房、博古齋、戴月軒、龍鳳閣、樂海軒、文房四寶堂、古雅閣、信遠齋、寶翠堂、古藝齋、安徽四寶堂、邃雅齋、中國書店及3家個體古玩字畫攤;西街有:孔方齋、寶榮齋、通古齋、清秘閣、濯錦齋、文物出版社門市部、紫雲閣、華彩文化公司、正品齋、文奎堂、古籍書店、蘭寶堂、觀復齋、慶雲堂、古錢幣商店、來薰閣、朝花書畫社、華夏書畫社、孔膳堂、萃珍齋、榮寶齋、榮興舊貨市場、古珍齋、商務印書館門市部、中華書局門市部、中國書店。
2002年,享有「九市精華萃一衢」美譽的琉璃廠開始致力於構建北京乃至全國的傳統文化產業中心。規劃中的琉璃廠文化產業園區將商業區和手工藝區統一規劃,佔地八十一公頃,其基本框架歸納為「一二四八」:「一」是指一個中心區,即東西琉璃廠;「二」是兩座標志性建築——「東方古玩藝術大廈」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四」是指四個文化專業區即商業區、傳統工藝區、景觀區和綜合發展區;「八」是指形成八條文化商業專賣街,即圖書街、玉石街、陶瓷街、雕刻街、銅器街、字畫街、文房四寶街和樂器街。建成後的琉璃廠產業園區將成為北京最大的、品位最高的文化藝術品集散地和古都風貌游覽區。
二、新老書肆
明代,琉璃廠書業已有二酉堂等書肆。康熙年間,報國寺書肆遷至琉璃廠,古舊書業開始發展起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開始編修,四方書賈紛至琉璃廠經營古舊書業。計有二酉堂付氏、文光樓石氏、文寶堂曹氏、善成堂饒氏、大文堂劉氏、正文齋譚氏等30餘家。至光緒初年,這條街上已聚有書肆220餘家。甲午戰爭後,新學和西學譯著源源而來,舊書幾乎無人過問。1911年後,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來此開設分店,其後會文堂、廣智、廣益、世界幾家書局及神州國光社等,相繼擠進琉璃廠街。主要有文光樓、富文堂、寶善堂、榮華堂、晉華書局、博文書局、中原書局、文益書局、文匯閣、同善堂、來鹿堂、三槐堂、文明齋、藜光閣、積山書局、開明書局、文盛堂、懷文堂、劉熾昌、經腴堂、汶萊閣、寶銘堂、鉤古齋、第一書局、文澄閣、丁廷造、養拙齋、群玉齋、長興書局、九經閣、榮華堂、白廷智、純華閣、豐記書局、張宗興、文道堂、李根祥、復古堂、書業堂、希古堂、宏文堂、瑞銘齋、龍威閣、維古山房、書業公司、文蔚堂、牛進福、文華堂、修本堂、敬業堂、松筠閣、孫進德、袁經緯、王恩桂、李福榮、蔚文堂、文遠堂、宏德堂、宏遠堂、修文堂、銘德堂、鴻文齋、文寶堂、翰林齋、連筠書社、蘇世桐、鳴珂書店、有益堂、聚好齋、榮祿堂、聚錦堂、福潤堂、善成堂、多文堂、二酉齋、博文齋、槐蔭山房、榷古齋、友仁堂、古芬閣、復盛齋、寶華堂、文盛堂、銘珍齋、翰文齋、正文齋、孔群書社、待求書社、實學書店、古香書屋、松古堂、益文堂、龍文閣、勤有堂、張林懷、會文齋、何長洲、崇文齋、毓文堂、繼文堂、左書升、同文堂、趙文治、德友堂、會文堂、崔學德、胡治穩、文德堂、崔景方、聚古堂、瑞芝閣、寶仁堂、劉安居、文芝閣、務本堂、文友堂、文祿堂、肄雅堂、李恆坦、直隸書局、藝文書局、企古齋、二希堂、敬義堂、貢士才、蜚英閣、勤有堂、寶笈堂、通學齋、文萃堂、文華堂、文琳堂、朴學齋、南陽書房、萃文齋、富晉書社、宏道堂、三友書社、鄭純義、杜世勛、天都閣、文瀾堂、大酉堂、國粹書社、石渠山房、袁文麟、尚友堂、瑞文書局、見齋書室、餉華書局、富強齋、文潤堂、大村堂、慎記書社、惟一書社、述文堂、翰友堂、煥文齋、振文閣、懿古書店、恆古堂、震旦書林、邃雅齋、寶林堂、奎文堂、文富堂、函雅堂、酉山堂、開通書社、會經堂、本立堂、郁文齋、宏京堂、保古齋、文貴堂、寶森堂、慎記書社、九經堂、九經堂新記、文雅堂、寶經堂、鴻寶閣、同雅堂、鑒古齋、述古堂、瀛文齋、文煥堂、同好齋、幡青書室、萃文齋、森寶堂、久安堂、效賢閣、來薰閣、善成堂東記、寶綸堂、文瑞堂、肄文堂、弘簡齋、蔡玉堂、景文閣、寶文齋、寶名齋、錦章書局等。
琉璃廠的書鋪,自從清代乾、嘉以來,綿綿二百載,其間興衰代謝,不知變換了幾百家。乾隆時益都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清末江陰繆荃孫《琉璃廠書肆後記》、近人通學齋書鋪主人孫殿起《琉璃廠書肆三記》都作了詳細的介紹,是考證琉璃廠書鋪掌故的名著。尤其是孫著《琉璃廠書肆三記》,時代晚近,更為詳賅。
琉璃廠過去書鋪,以路南的為多,又以東琉璃廠為多。由廠東門過來,遠及火神廟、海王村公園、小沙土園胡同中,每兩三家門面,便有一兩家書鋪,家家都是牙簽插架,滿目琳琅。一些書鋪,外面看看,只有一兩間、兩三間闊,而內中進度卻很深,有的是前後連接,即俗名「勾連搭」的鴛鴦房,看是三間,實際是六間,這樣店內就很寬大了。鋪中四周都是書架,有的前後房隔開的隔斷也是書架,上面堆滿了各種線裝書,書套一頭都夾有一張白紙,寫明書名、作者、時代、版式。客人來了,可以挨架參觀,隨意取閱。如果是老主顧,更會讓在櫃房先休息,小伙計敬茶敬煙,略事寒暄,然後才談生意。談談最近買到些什麼,問問店裡最近收到些什麼,拿過來看看。好的東西,大家鑒賞一番,買也可以,不買也可以。如果有意要,然後可以談談價錢,形成一種朋友式的營業關系。這種營業方式,其源流應該說是很早了吧。
在琉璃廠書鋪中,各個時期都有不少版本、目錄專門家。晚近如正文齋主人譚篤生、會文齋主人何厚甫、文德堂主人韓逢源(綽號韓大頭)、通學齋主人孫殿起、文祿堂主人王晉卿、個人營業的寶坻縣人劉宇清(綽號宋版劉)、衡水縣人蕭金銘等人,都是比較著名的。其中尤以孫、王二人更為突出。倫哲如先生《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所謂「後來屈指勝藍者,孫耀卿同王晉卿」便是指此。並自注雲:「故都書肆雖多,識版本者無幾人,非博覽強記,未足語此。余所識通學齋孫耀卿、文祿堂王晉卿二人,庶幾近之。孫著有《販書偶記》、《叢書目錄拾遺》,王著有《文祿堂訪書記》,皆共具通人之識,又非譚篤生、何厚甫輩所能及矣。」孫氏除上列二書外,還有《清代禁毀書目(補遺)》、《清代禁書知見錄》、《琉璃廠小志》等著作。當然以上這些人都是琉璃廠的專門家,除此而外,那些一般的書店夥友,也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藝,才能勝任工作。
所說知識,就是熟悉各種書目,首先是四庫的書目,其次還有南北各私家的書目,古代的、當代的,毛晉汲古閣、聊城海源閣、寧波天一閣等等。熟悉各種版本,宋版、元版、建刻、蜀刻、白口、黑口、家刻、坊刻等。要能作到象繆荃孫說的「宋槧元槧,見而即識,蜀版閩版,到眼不欺」,那就近於技矣。
所說技藝,就是整理古書,重新裝訂,重新換護頁、書衣,配製書套,仿製抄本,仿製缺頁,這中間工夫各有高低。一部破爛霉蛀的宋版書,到了高明師傅手裡,重新拆開,輕輕地一張張地攤平,去掉霉跡,托上襯紙,補好蛀處,再一張張折攏,理齊,先用紙捻訂好,壓平,再配上舊紙護頁,配上栗殼色或瓷青色舊紙的書衣,用珠子線(即粗絲線)訂好,帖上舊紙題簽,配上藍布、牙簽書套。就是用這樣水磨的細工夫,一部破爛的舊籍便成為面目一新的善本了。高明師傅作起這些工作來,真有得心應手、起死回生之妙。晚近裝褙師傅王仲華,技藝就非常高明,曾為傅增湘重裝北宋本《樂府詩集》,「傅在跋語中稱他為「綴補舊籍,號為精良」,又說「修訂訖事,精整明湛,煥然改觀」。這象刻版工板兒楊、張老西一樣,都是琉璃廠文化工藝中的高明之士。各書鋪或藏書家都存有舊紙,平時把整理舊籍時多餘的舊書衣、護頁等替換積攢起來,以作修配宋版元版等珍貴善本書之用。至於說重新裝訂一般的舊書,那就更不在話下了。
琉璃廠在二百年間,不只是一個賣書、賣畫、賣古董的文化商業區,也可以說象一所特殊的學校,其間不知培養、薰陶出多少文物、藝術方面的專門人材。他們都是師徒相承,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孫殿起氏所編《販書傳薪記》,對近代書業師承作了比較詳盡的記載,是很可珍貴的資料。
坊刻 琉璃廠刻書作坊始於清乾隆時期,善成堂、文成堂、聚珍堂、翰文齋、來薰閣、邃雅齋、尊古齋、直隸書局、富晉書社等9家,曾刻印《醫宗必讀》、《孫子兵法》、《經典釋義》、《西廂記》等書。琉璃廠刻書作坊先後有富文堂、善成堂、文成堂、半松居士、五柳居、二酉齋、龍威閣、老二酉堂、正文齋、有益堂、寶經堂、藜文閣、寶書堂、書業堂、文光樓、二酉堂、來鹿堂、文闊堂、酉山堂、榮祿堂、會經堂、會文齋、榮錦書屋、鏡古書屋、文寶堂、宏道堂、文貴堂、鴻寶齋、文成堂、聚珍堂、翰文齋、來薰閣、松筠閣、文奎堂、修須堂、文祿堂、通學齋、藻玉堂、鴻壽堂、開明書局、書業公司、直隸書局、文殿閣、修文堂、富晉書社、邃雅齋、北直文昌、尊古齋、晉文齋、龍雲齋、永盛齋、龍光齋、同古堂、清秘閣等。
選介
①來薰閣,開設於咸豐年間,前身是收售古琴的來薰閣琴室。1911年起收售古書,稱來薰閣琴書處,店主陳連彬。1922年,其侄陳杭參與經營,店中開始興旺。1940年在上海開設來薰閣分店。店伙經常到南方及內地省份搜求古舊書,買到多種善本。陳杭還曾經四次到日本收書和售書。現藏北京圖書館的《忠義水滸傳》(100卷28冊,施耐庵撰,羅本篡修,李贄評閱,明萬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閣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贈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西廂記》,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購到的。店中曾刊印書籍十餘種。出入這里的知名學者,有錢玄同、劉半農、胡適、周作人、陳垣、鄭振鋒、沈尹默、馬裕藻、馬衡、謝國楨等。
②文奎堂,開設於清光緒七年(l881年),創立者是河北束鹿人王雲端。店址位於琉璃廠西街。文奎堂在清末曾是全市內外城規模最大的舊書店,店中不僅經銷圖書,並且搜集、刻印和出版圖書。今店內除經營古籍外,也經營文房四寶和字畫、擺件等。
③翰文齋,店主河北衡水人韓心源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琉璃廠創辦。翰文齋的匾額為內閣大學士孫詒臣、李文田所書。曾先後收得李文藻、李勤伯、繆荃孫等藏書數十種。設鋪面開業後,不數年與各大書肆相鼎立。光緒二十年(1895年),其子韓林蔚接手經營,與著名學者盛伯義、王懿榮等相往還。在清末民初收得一批故宮藏書。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為中國書店的門市部之一。
④松筠閣,開設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創立者是河北衡水人劉際唐。初創時店址在西琉璃廠街106號。店中初以經營古書為主,兼售雜志,在廊房頭條開設過集文閣分號,在東安市場開設過同文書店。松筠閣在搜求雜志方面頗有作為,被譽為「雜志大王」。其子劉殿文編成的《中國雜志知見目錄》,共4冊125萬條。品種豐富的地方誌書也是其經營特色之一,此外兼營刊行書籍。今以經營字畫、工藝品為主,兼營藝術類書籍。
⑤通學齋,開設於1919年,河北冀縣人孫殿起經營,北大教授倫明投資。孫初在宏京堂書坊學徒,又在鴻寶閣、文會齋作伙計,開店後多次南下外省搜求圖書,搶救了一批古籍。他還有幾種著述,1936年出版《販書偶記》,1957年出版《清代禁書知見錄》和補遺。此外著有《琉璃廠書肆三記》、《成林瑣記》、《古書經眼錄》、《北京風俗詠》、《琉璃廠書肆四記》等。
⑥中國書店,全國成立最早的集收購、發行、出版為一體的國營古籍專業書店。位於宣武區琉璃廠西街。隸屬北京市新聞出版局,1988年被列為實行計劃單列管理的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古舊書業已經癱瘓,古籍文物毀損流失嚴重。在專家、學者的倡議下,為統一領導、團結和改造北京古舊書業,搶救和保護古籍文獻,該店於1952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由郭沫若題寫店匾,店址在北京東四南大街。至1958年,有111家私營古舊書店通過公私合營並入該店,中國書店成為北京古舊書業的主體。l963年中國書店遷至宣武區琉璃廠海王村公園舊址,總面積2.12萬平方米。員工總數478人,其中高中級技術人員51名(國家級版本專家4名)。中國書店除在北京市坐收、上門串戶收購和到廢品站揀選有用的古舊書刊外,還深入到全國城鄉開展古舊書刊收購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僅完整的保存了全部店藏圖書,還從社會上和造紙廠里搶救了許多古代和近代文獻資料。到1994年,共搶救保護各種珍貴古籍文獻600多萬部,其中5000餘部罕見孤本、珍善本,收入國家級圖書館永世收藏,如北宋刻本《開寶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蘇轍撰宋版《詩集傳》、宋版朱注《楚辭》、雍正鈔本《異史》等;修補珍貴古籍20餘萬冊,補配重要典籍近萬部,如清代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等;收購和銷售各種古舊圖書7000多萬部;搶救珍貴文獻2萬余部;搜集、整理中外文期刊報紙8000多種,30多萬套;整理出版古籍圖書2000萬部,其中木版刷印230件,4.65萬余部;發行各種新版圖書5億多部。
三、古玩字畫
源流 琉璃廠開設古玩店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至今可考者,康熙十一年(1672年),松竹齋在琉璃廠西街開業,為琉璃廠文化街最早的收售字畫的店鋪。清道光中期(1831-1839年),博古齋孫虞苫在琉璃廠創辦,以經營金石、字畫為主。此後,孫虞苫與趙佩齋又共同在琉璃廠開設了茹古齋。而後,趙佩齋又在琉璃廠開設了大觀齋。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劉振卿在琉璃廠開設了德寶齋。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袁厚民在琉璃廠開設了筆彩齋。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由黃興甫在琉璃廠開設了尊古齋。清末,由陝西人楊某在琉璃廠開設了慶雲堂。據《琉璃廠小志》載,自康熙至宣統年間,琉璃廠古玩店計有40家。1919年,由蘇惕夫在琉璃廠開設了貞古齋。1923年,由林華亭在琉璃廠開設了虹光閣。1944年,由邱振生在琉璃廠開設了寶古齋。到1948年,琉璃廠共有古玩店31家,其中,經營字畫的有論文齋、振雅齋、墨緣閣、茹古齋、寶古齋、論古齋、悅古齋、貞古齋、寶珍齋、蘊古齋、古歡閣、綺鑫、博韞齋;經營瓷器的有陶廬、博文齋、鑒珍齋;經營陶瓷和字畫的有韻古齋、鑒古齋、韞玉齋、信古齋、賞奇齋;經營金石和陶瓷的有華古山房、延古齋、古光閣;經營碑帖等有慶雲堂;經營硯台和圖章的有韻珍齋;經營銅器和古錢的有雲松閣;經營古銅和舊玉的有道古閣;經營玉器的有雅文齋;經營古玩雜項的有致寶齋。
選介
①榮寶齋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明末遺老張氏在琉璃廠101號創辦「松竹齋」。經營范圍體分為三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面、裝裱好的喜壽屏聯、輓聯、冊頁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等;三是書畫篆刻家的筆單。乾隆年間,主持店務的第四代店主張玉峰,善以精品招徠顧客,並利用官府的背景,生意興隆起來。道光年間,店主張仰山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和金石篆刻家,書畫家趙之謙、吳大澄都是他的好友。此時的松竹齋主要經營古玩和南紙。鴉片戰爭後,經濟蕭條,更兼連續兩代店主不諧經營之道,好交遊,廣識,揮金如土,松竹齋急速沒落。店東張李氏聘庄虎臣出任經理。廣交京師名士。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打出榮寶齋的字型大小重新開業,店址改在琉璃廠86號。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由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題書匾額。經理庄虎臣經營手法靈活,使榮寶齋很快興旺起來。光緒二十二年,副經理張仲儒在甘井院胡同2號創辦」榮寶齋貼套作」,聘請雕版高手戴廣齋和木印巨匠王月軒,從此自刻自印自銷箋紙,不僅優於其他同行,而且為木版水印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此際出版的「縉紳」(官名錄),由花錢買得官銜的庄虎臣進宮抄寫,不僅准確無誤,而且印製精良,成為京師具有壟斷性的熱門產品,為榮寶齋增加了效益。1925年,王仁山出任經理,使榮寶齋進人鼎盛時期。l928年開設南京分店;1931年開設上海分店;1932年開設洛陽分店;1934年開設武漢分店;1936年開設南京第二分店;1940年開設天津分店。當時著名書法家壽石工曾有「榮寶高齋峙兩京,琅琊妙手重平生」的詩句,「琅琊妙手」即指王仁山。1937年8月,北平淪陷後,榮寶齋逐漸蕭條。
1950年初,在徐悲鴻、鄭振鐸、吳曉鈴、周揚等斡旋下,由國家出版總署投資,5月,辦理了公私合營手續,在榮寶齋後面加上「新記」,於是年10月19日正式開張營業。由於榮寶齋新記原來的業務與現實需要很不合拍。又因舊債還未還清,債主告到法院,判處榮寶齋拍賣財產償債。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代為償清債務後,於1953年初全部收歸國營,去掉「新記」二字。從此榮寶齋成為國營文化企業。1960年後,開始在研究、發展和完善傳統技術的同時,徵集流散的書畫文物。在收集到名人字畫中,稀世之寶按規定送故宮博物院收藏,其餘佳品店內收藏,作為木刻水印知名於世,成為獨家的「亂真藝術」,齊白石也曾對自己的作品難辯真偽。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木刻水印以後,惟妙惟肖,在世界上引起震動。毛主席、周總理曾把木刻水印畫《簪花仕女圖》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1959年萊比錫國際書籍藝術展覽會上,榮寶齋的木刻水印作品的整個展廳獲「特殊金質獎章」。榮寶齋先後木刻水印了徐悲鴻的《奔馬》、齊白石的《蕉下鳴蛙》、趙佶摹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該店的木板水印畫作品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在48個國家舉行過展覽。榮寶齋亦精於修復技術和摹制古畫。唐寅的《伏羲是女媧圖》出土於新疆 , 絹本已破碎成塊;山西應縣木塔經卷畫幅,在佛像體內秘藏了800多年,因受潮而粘連如棒,經榮寶齋技人之手,或整舊如新,或重現原貌。榮寶齋前後摹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和遼寧博物館歷代繪畫近百幅。金振之臨摹宋徽宗《雪江歸棹圖》、馮忠蓮臨摹清代袁耀《萬松疊翠圖》、王宗光臨摹仿人《獅子驄》、陳林齋臨摹宋代馬和之《唐風圖》、郭慕熙臨摹唐韓晃《文苑圖》、孫天牧臨摹宋代《漁村小雪圖》等。榮寶齋也擅長裝裱古今字畫,人民大會堂的大型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由著名裱畫大師張貴桐率領一個小組裝裱而成。一位美國朋友要裝裱一幅巨畫,竟不遠萬里來到榮寶齋,裱成後,滿意而歸。1972年和1984年,榮寶齋進行了兩次翻擴建,建成了兩座兩層營業樓,分為東齋和西齋,總營業面積6750平方米,並有生產用房2300平方米。1987年,榮寶齋有限公司在香港九龍加連威道開業。1989年,在香港舉行首次拍賣會,拍賣清光緒以後的書畫作品263幅,日成交額2000萬港幣。1994年,榮寶齋有職工240人,營業額為1000多萬元,利潤500多萬元。
②尊古齋,位於西琉璃廠,開設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創辦者是湖北雲夢人黃肖甫,繼承者是其侄黃伯川,後者在1939年將尊古齋關閉,改在東琉璃廠寶銘堂書店舊址開設通古齋,1945年再由黃鏡涵繼承其父經營。經營者精通銅器,今存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文物莽權、莽衡,就是此店收購的。
③寶古齋,開設於1944年,店主邱震生是河北三河縣人,以經營歷代書畫為特色。邱早年在虹光閣學徒,出入於佑任、易培基等人家門,尤其是與天津的收藏家張叔誠過從甚密,成為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
④慶雲堂,開設於清末,店主原為陝西人楊某,1931年由河北吳縣人張彥生接手,以經營碑帖為特色,由李鴻章、陸潤庠題寫店名。張早年在隸古齋碑帖店學徒,掌握了收售碑帖和拓、裱技能,接觸過汪大變、梁啟超、於佑任、張伯英等碑帖收藏家,開店後走遍全國收購碑帖,又結識柯昌泗、郭沫若、陳叔通等,1956年後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著有碑帖論文和《善本碑帖錄》。北京圖書館新館金石部的許多資料,都來自此店。
四、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為紙、墨、筆、硯的總稱。琉璃廠文房四寶店鋪的興起,同「宣南士鄉」及眾多會館在其周圍密切相關。街中最早的經營文人用紙的當屬「松竹齋」,於康熙年間開業,兼營「南紙」。經營墨者仍為「一得閣」,開業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為中國墨汁製造首創第一家,創建人謝松岱,他進京會試落弟後,於琉璃廠東街今64號處開設了製造墨汁作坊,自產自銷,生意興隆。謝自寫對聯贊墨汁「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店名以對聯首字取之,匾額謝松岱書寫。老店由謝氏弟子徐潔濱獨自經營後,又分別在廠甸和廣安門內大街325號開設墨汁製造廠和「製造煙子作坊」,並在天津、鄭州開設分店,在上海、西安開辦專營代銷店。1956年由各店共組一得閣墨汁廠。其墨汁有「油煙」和「松煙」兩類。「油煙」有雲頭艷、蘭煙、亮光、桐煙、大單童、雙童、油煙等品種,為書寫小楷,工筆繪畫的佳品;「松煙」有阿膠、五老松、小松煙等品種,其特點是墨跡亮、耐水性強、書寫流利、寫後易干、石堙紙、永不褪色、適宜拓裱、香味濃厚。50年代後,經過科學檢測、分析,研究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新配方和新工藝,改變了過去「油燈取煙,飯鍋熬膠,人工研磨」的古老方法。研磨使用電動機器,灌裝實現管道化,並建立現代化的產品檢驗室。年產量達到1000萬瓶以上,其中約20%左右銷往海外。現墨汁產品分為五大類:北京墨汁、書畫墨汁、中華墨汁、一淂閣墨汁、松煙墨汁。一得閣生產的八寶印泥,素與墨汁並譽。「八寶」即紅寶石、紅珊瑚、珍珠、金筒、硃砂、麝香、冰片及貯存百年以上的老蓖麻油。經陽光晾曬和冬季自然冷凍,使之一年四季適用。特點是顏色純正,印鑒清晰,不怕日曬、火烤、水浸、久存不幹、氣味清香,永不褪色。用這種印泥蓋的印章色澤鮮艷、美觀,可歷百年而不變,既使將紙燒成灰,印章處仍鮮紅如故;
戴月軒 1916年由戴斌創辦。戴斌號月軒,浙江湖州人。幼年來京學藝於賀蓮青筆店,期滿後自立門戶,在東琉璃廠開辦以己名為店名的制筆店。一間門面,前店後廠,制筆用料均來自湖州。戴氏親自製筆,質量均必尖、齊、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