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城市住宅分布趨勢的分析與研究
一、對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對城市化這一現象和過程,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解釋:經濟學認為,城市化是各種非農業產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同時城市化與產業結構非農化是同步發展的;人口學認為,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化,即農村人口逐漸轉變為城市人口的現象和過程, 威爾遜(Christopher Wilson)在其主編的《人口學辭典》中的解釋是:"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現象" ;地理學認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經濟布局的空間區位在分配,並呈現日益集中化的過程 ;社會學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過程,它意味著人們不斷地被吸引到城市中,並被納入城市的生活組織中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四個層次去理解城市化的定義:第一,城市化是鄉城人口分布結構的轉換;第二,城市產業結構及其布局地域結構的轉換;第三,城市化是傳統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向現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換;第四,城市化是人們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關制度安排的變遷或創新。但就城市住宅業而言,研究城市化對住宅業所帶來的效應,首先要從城市化所導致的結果--鄉城人口分布結構的轉換入手。
城市化這一概念在"人口學"角度看來大多被定義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過程,或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逐漸提高的過程。然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實踐以及我國一些大都市(例如上海、北京)的實踐表明這一定義已經顯得過於狹窄,事實上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從人口學上來講不但有人口集中的過程,更有人口分散的過程(就是所謂人口郊區化)。因為人口郊區化本身就是一個人口流動的動態過程,既然是人口流動就會有"流出"和"流入",就會有"拉力"和"推力",所以它是一個合作用的過程。要探討人口郊區化的原因,首先就應弄清楚人口流動的原因。關於人口流動的原因歷來有各家之說:馬克思學說認為人口流動的根本動因在於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 ;而西方學者像:E.S.李(Everett S.Lee)在其《人口遷移理論》(A Theory of migration)中認為決定人口遷移的有四個因素:第一是遷出地因素,第二是遷入地因素,第三是中間障礙因素,第四是遷移者介入因素 ;庫茲尼茨則認為人口流動是為適應技術進步而導致的經濟機會變化的結果 ;舒爾茨等人認為人口流動是人力投資的五個主要方面之一,是一種投資行為,由成本與受益決定 ;托達羅的預期收入理論認為欠發達國家的人口流動決定於兩個主要變數:一是城鄉實際收入差距,二是城鎮中就業概率,這兩個變數決定了流動者在城鎮中的預期收入。綜合各家之說,筆者認為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導致的區域收入差距以及對品質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則可認為人口城市化過程的本質是由於社會經濟技術發展導致了區域生活差距而形成的人們對預期收入的期望和對城市品質生活的嚮往過程。那從詞性上講,人口郊區化應該是人口城市化的反義才對,但實踐證明"人口郊區化"始終是人口城市化的一種副產品,絕對不是字面上易使人理解的那樣:人口從城鎮居民變為鄉村居民成為人口流動的主流。因此,筆者認為人口郊區化的真正意涵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它是"人口城市化"的一種人口重新分布的輔助現象;二是它是一個階段性的動態發展過程。本文的人口郊區化現象主要是指人口從原來的中心城區或近郊區以外的地方流動到中心城區的邊緣區和近郊區。
二、人口郊區化的實證性分析
一些學者 在研究了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後將世界城市化發展過程分為集中型城市化,郊區化和逆城市化三個階段六個時期(如表1)。
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率達到75%的時候,城市化發展速度將進入相對穩定的發達階段 ,表明發展型城市化階段已經基本完成,此時城市化進入集中趨勢與擴散趨勢並存階段,以擴散趨勢為主的發展時期(核心城區進入衰退階段)。上海的城市發展從兩個方面證明了這種狀況:第一,核心城區人口的郊區化。自1980年代以來,市中心的盧灣、靜安兩區人口在1980~1982年間尚呈微增趨勢,平均每年增長1000多人,但自1982年以後即轉向持續減少,而且減幅大,平均每年減少5000~6000人,而位於市中心外圍地區的普陀、長寧兩區人口則幾乎一直呈猛增趨勢,平均每年分別增長1.82萬人和2.21萬人。1982年被專家 認為是上海地區人口分布與城市化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到2000年,盧灣、靜安兩區(其他區見下表2)的人口已由1993年的50萬和42.04萬減少到32.89萬和30.54萬人,分別減少了17.11萬和11.5萬人,減少率達到34.22%和27.3%;兩區人口密度也相應地由1982年的每平方公里6.49萬人和6.69萬人 減少到1997年的4.67萬人和5.00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4.08萬人和4萬人。可以說,這些年來,上海中心城特別是市中心人口的郊區化現象相當明顯,核心城區人口主要是遷向中心城的邊緣區;從大的范圍來看,在1993-2000年期間,核心城區(黃浦、盧灣、靜安、虹口)的人口由251.4萬人減少到206.93萬人,較少17.7%,年均減少6.35萬人;核心城區的邊緣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楊浦),由1993年的389.25萬人增加到486.083萬人,增長24.87%,年均增長13.83萬人;近郊地區浦東新區和閔行、嘉定、寶山三區由307.36萬人增加到560.07萬人,增長45.1%,年均增長36萬人;遠郊地區則由346.13萬人增長到389.46萬人,增加11.2%,年均增加7.2萬人。
比如:上海人口分布的總體趨勢是核心城區人口不斷外流,人口減少,中心城區邊緣區和近郊區人口急劇增長,承接著核心區外流人口和進城人口。據有關資料統計,1990年以來上海核心城區向外圍擴散遷移的規模平均每年約達10萬人左右。第二,核心城區人口遷移、分布的空間演變。從人口遷移和流動來看,遷入或流入人口的分布中心也之間由市中心向邊緣地區外移。以戶籍遷移人口為例,自1980年代以來,一方面人口凈遷移率與離開市中心的距離呈正相關(見表3),如1980年,1985年,1990年市內人口凈遷入率與離開市中心距離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44、0.803和0.790,市外人口凈遷入率與離開市中心距離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62,0.742和0.773;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市中心人口凈遷出強度不斷增加,凈遷出的區逐漸擴大。從流動人口來看起分布也是如此。自1980年代以來上海流動人口比重各佔12%~20%和60%左右,進入90年代這一比重轉變為5%~8%和75%左右。根據入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市區的邊緣街道和一般街道,所佔比重都在60% 以上;而且這一比重還有明顯上升趨勢。在1980年代上海流入人口分布在中心街道的和邊緣街道、一般街道的比 上海市第六次流動人口調查,中心城10區(核心城區和邊緣區)流入人口110萬人,占當地戶籍人口的11.4%, 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等新市區流入人口122萬人,占當地戶籍人口的25.1%,其它郊縣地區流入44萬人,占當地戶籍人口的8.5%,寶山等新市區流入人口占當地戶籍人口的比重明顯高於中心城區和郊縣 。而且流入郊縣的比重也如郊縣人口一樣呈減少趨勢。三、人口郊區化對城市住宅業空間分布的影響
中外學者普遍認為相對於城市化的進程而言,住宅業的發展可劃分為3個階段: 初期階段。隨著工業在城市的集聚,城市的數量和人口規模逐步增加,由於城市化增速較慢,城市人口的基數低,城市住房的壓力不是很大;另一方面,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物質基礎,決定了大多數居民只能生活在較差的住區環境當中。加速發展階段。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30%之後,因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已打下一定基礎,受其慣性的推動,城市化的水平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城市的數量和人口急劇增加,大城市驟然膨脹,對於突發其來的人口浪潮,城市的建房速度遠遠落後於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從而出現住房緊缺的狀況。後期階段。其主要標志是:城市化水平超過70%之後,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趨緩,大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向郊區擴散,出現所謂"郊區化"現象,工業對城市化推動的主導作用已被第三產業取代,整個區域形成大、中、小城市密切結合、分布有序的城鎮網路,經過長期的建設積累,此期的城市已具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和很高的經濟水平,住房的主要問題已由數量不足轉化為居住質量問題。筆者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可以得出一個城市化率、居民收入,住宅要素相關的圖表。上海目前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已達到並超過70%,也就是說上海居民目前理應處在追求個性、時尚的消費結構階段,城市以服務型為主,住宅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應在16%以上,但實際上海居民目前住房仍處於第二和第三階段交叉,以第三階段為主的地步,一方面住房緊缺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人有一間房的目標還有實現;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對住房的要求已經從數量轉移到數量和質量並重的階段,進入了追求個性化房屋的時代。 作為處在第三階段的重要特徵人口郊區化對上海住宅業空間分布的影響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城市住宅布局的空間特徵
商品住宅的空間分異是90年代中心城區居住空間結構演變的主要特徵 。從1993年-2000年,上海市為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對住宅建設每年都進行了大量投資,累計投資達1630.5 億元。自90年代,上海市居住建築面積在逐年增加,1993-1998年累計增加達到6千多萬平方米,增幅將近40%,而從分布的比重來看,上海市區居住房屋主要分布在城市邊緣區和近郊區,占市區房屋總面積底80%以上,核心區僅佔10%稍強。從(表五)的增長速度來看,核心區的住宅增長速度明顯低於邊緣區和近郊區,而且其比重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隨著人口的大量郊區化,城市的住宅布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的住房建設正沿著核心區-邊緣區-近郊區向外拓展。
另外從上海市區內銷商品房的一些統計情況(表六)來看,近郊區的商品住宅批准預售、住宅交易過戶和存量房交易過戶均在70%以上,邊緣區的各項比例均在20%以上,而核心城區的比例只佔1~3%左右,這充分說明隨著人口郊區化的進展,近郊區已經成為人民置業安家的主要地方。隨著目前房地產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市場化,可以預見郊區住宅將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而且我們相信隨著近郊和遠郊一些區縣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口的大量遷入,核心區由於主要發展金融、商業等產業,上海城鎮住宅還將的布局將進一步發生擴散化、市郊化。
商品住宅價格的空間分異特徵
根據西方學者提出的城市住宅分布決定因素模型,不同經濟地位的居住形態,呈現圍繞城市商務中心區的扇形布局;不同家庭地位的居住形態,呈現圍繞城市商務中心區的同心圓布局;不同種族各自獨立聚居而使不同地位的種族居住形態,呈現出分散布局的居住隔離狀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結構是城市住宅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這里我們以多層住宅的價格作為參照物,由於上海對多層住宅的容積率控制相對比較嚴格,因而多層商品住宅與土地相關系數也比較穩定,能比較准確的發映出其所在地的土地級差。根據上海市住宅價格指標,全市住宅價格可以分成幾個等級。伴隨著上海人口郊區化的發展,各區縣住宅的價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4000元以上的住宅基本沿著內環線(中山環路)走向,突出三個區域即西南方向的徐家匯地區(徐家匯到錦江樂園沿地鐵北側延伸,也即西部核心區-邊緣區-近郊區兩側),虹橋古北地區(西南沿虹橋路到虹橋、古北一帶),浦東陸家嘴地區(在陸家嘴地區向東一帶)。要引起人們關注的是:突出的三個地區在90年代以前根本與核心城區沒法比,而今卻成為上海最熱的房地產投資、開發密集地區。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人口郊區化的發展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環,正是由於這些區域承接了人口郊區化的第一波人口(即這些地區是大部分人口從核心城區流出的首選地) ,才使房地產業在這里迅速成長。從資料分析看,核心城區的多層住宅價格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這是由於核心區是土地成熟區,土地級差最高,每平方米土地的價格達到8000-10000元,為了降低樓面地價,只能採取高層高容積率來攤消地價,夾生住宅建設費用,每平方米住宅還是要達到5000-8000元之間,高房
價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在核心區居住的進入門欄,加速了人口的郊區化。從上海地價基準圖可以看出,處在內環線外5公里處的地區,住宅的價格也基本提升到3000元左右,其中的指狀突出均是交通干線二邊,如北面的共和新路兩側,西南地鐵兩側等,同時在浦東的花木、洋涇、世紀公園地區,張江、六里地區、嚴橋也達到這個價位。我們從本文前面所提到過的上海各區縣人口及人口密度近10年來的變化可以清楚的找到一條脈絡:哪個區域成為人口郊區化發展的選擇區域,哪個區域的房地產發展就迅速,這個區域的住宅價格也會成幾何級數增長,想想當年"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情景,看看今朝浦東的房價走勢,不得不感嘆人口郊區化對城市發展的巨大效應。
以上對人口郊區化與城市住宅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國大城市住宅空間結構正處於重構過程中。政府管理部門如何引導,合理布局城市住宅空間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四、對人口郊區化的再思考
從我們對近10年來的上海人口流動的研究分析得出,人口郊區化在上海其實質就是人口城鎮化,如今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城市化,筆者同意城市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綜合性的發展問題,但同時覺得城市化的提法有失穩妥,城鎮化的提法更符合當今中國的發展實際,因為集中中國近20年改革開放成果精華的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大城市都已經進入到了城市化發展的後期階段,正逐步進入人口郊區化,也即郊區城鎮化的道路,同時市郊區也承接著外來流動人口(包括區域外的、鄉村的)的大部分,所以城鎮化的提法能更發映城市和鄉鎮的互動關系,同時也更能體現人口在兩地的流動關系。國外的大量實例證明,城鎮化的推進對於緩和城市人地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協同有序、良性循環的目標,解決好中心城市中房價超高,居住環境差等局面,減少中心城區的人口,實現人口郊區化,加大走城鎮化的道路是一條光明大道。 據筆者對上海城市發展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發展格局:隨著上海人口郊區化的發展(城鎮化的發展),上海的城市布局除了以浦東小陸家嘴和外灘約5平方公里的CBD(中心商務區)、以原核心城區組成的3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心商業區以外,在未來5-10年左右的時間上海將形成幾個新的內環線以外的次中心城區:西南的閔行莘庄地區、東北的楊浦五角場地區、西部普陀真如地區、東面浦東的花木地區,從而在上海真正形成 次中心城區-副中心城區(像徐家匯)-中心核心區的都市圈狀。人口在未來5-10年來將大量湧入這些地區,可以想像房地產業,特別是住宅業將在這些地區得到蓬勃的發展。
加大人口郊區化的力度,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口郊區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政府宏觀主導的過程。城市化進程在我國已經滯後了許多年,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上一定要加大力度,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態度加速改革,加速掃除城鎮化的一切人為障礙。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城鎮建設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但對於人口郊區化、城鎮化來講,究竟什麼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標志是什麼?我們都要把握好,理解好。城市化進程的滯後,滯就滯在當年沒有掌握好發展觀的問題。只講收入增長不講分配關系,一些實質性的改革一拖就是上10年,從而積累了大量經濟和社會矛盾。城鎮化的發展農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一個社會保障問題,只有這個問題得到解決,不管是從核心城區外流的居民,還是從農村流入的居民都具有相同的切實可行的社保,城鎮化的道路才會越走越通。其次,政府要明租、正稅、除費理順分配關系。租、稅、費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分配關系的理論表現和觀念宮接。明租就是必須明確生產要素有償使用,解決好住房的產權問題,使核心區的居民"郊區化"得放心。同時通過明租使城鄉要素都資本化、商品化,城鄉同制,同軌,城鄉一體化。正稅是指政府為納稅人服務所需一切費用都必須明確為稅。稅收是政府行為,在所有的宏觀經濟政策中稅法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是最大的,同時房地產商為了轉移稅收,就會提高房價,大大影響人口的流動。除費指的是不亂收費,收費是商業行為。正稅除費就是不搞價內稅,不搞行政性收費,要稅價分流、價費合一。最後,要把產業政策地區化,提高城鎮化的集聚度。城市的一個最大好處就在於集聚,從而極大的減少交易費用。所以隨著人口郊區化進程的加速,我們要做好城鎮發展的規劃,進一步明確城鎮的功能定位和明確各自產業結構的特點,不搞千篇一律。
B. 住宅格局風水問題和住宅位置風水問題,附圖片,請專業人士(高手)分析,越詳細越好,謝謝。
1,:次戶型為不規則戶型,易出現陰陽失平衡,家庭內部矛盾。
2:開門見窗,造成不聚氣,對丁才影響,客廳加屏風。
3:缺坎宮,影響中男。
C. 什麼是住宅結構分析圖
一般住宅結構只需要施工圖即可,分析主要由計算機程序完成,指導設計用。
D. 分析住宅的功能與構成的關系
天目的??
E. 家庭住宅應從哪幾方面分析
是分析家庭住宅內部的構造呢?還是從外部大環境分析呢?你沒有說的很清楚回,不過我想應該是從外部分析答,外部主要是從交通便利程度、配套設施的全面程度、小區環境、距離商鋪的距離、距離教育機構的距離比如幼兒園等、以及一些娛樂設施等等。希望樓主滿意!
F. 史密斯住宅分析是什麼
史密斯住宅分析是指歸納了史密斯住宅的環境分析與場地設計,功能空間設計,建築技術設計和建築造型設計,以總結出豐富的建築新形勢。
分為:
環境分析與場地設計:使人在心靈上就造成一種愉悅感。這是邁耶在利用周圍環境與場地所營造出來的一種簡約而純凈的現代主義精神。
功能與空間設計:功能布局、功能分區、流線組織、空間體塊生成、輔助部分設計。
建築技術設計:材料的虛實對比。
建築造型設計:充滿了個性的體現、柯布西耶「自由立面」。
G. 大師住宅分析
需要ppt嗎?
H. 怎樣對戶型進行分析,要做哪些事
房地產風水包括家居風水與辦公風水兩方面。在地產規劃時,樓盤不僅是物質載體還是文化載體,很多樓盤常因結構漂亮而環境不好為人所棄!山與水是建築離不開的風景要素,更是房產外圍的離不開對山水構成因素中風、氣、空氣的等細節,在此情形下旺財山形建築風水擇取,體現人與山地氣脈溝通的大智慧。在城市無水的地方,一般以門前的路為水,稱為虛水,在吉祥風水學體系中,「逆水」局為旺財,「順水」局為破財。判斷樓盤風水是收「逆水」還是「順水」,要配合門及門外的街道或走廊來判斷。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好的空間,生活中衡量一處房產風水好壞的要件是 「藏風聚氣」,這是房產選擇中不能忽略的兩項重要指標。「風」指的是微風輕拂的和風,「氣」則是流動的空氣。中國陽宅吉祥習俗中認為房屋若符合上述要項的就是旺地。好房屋必須光線充足,切忌屋暗陰氣過重,光線充足加上空氣對流,自然屋相光亮有氣,益於住在其內的人身心健康。
買樓相屋看風水時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基本要素:
⒈屋外環境:買屋買的不僅是房子本身,還包括周圍環境,因此必須觀看鄰近樓宇、河流或巷道有無銳角侵射之沖煞問題,進出道路有無污穢之氣,這就是陽宅學上所謂的磁場感應。一個會使人產生凶險威脅的地段,當然就不是好的居住地,不適合身心成長。
⒉屋相氣色:古書雲:陽宅之禍福先觀其氣,屋宇雖舊氣色光明精采,其家必興,屋宇雖新氣色黯淡,其家必敗。
此外,在挑選房屋看風水時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列舉如下,可以作為參考樓盤風水八法:
⒈風不宜大。各位在購樓時,首先應注意風勢。倘若發覺房屋附近風大,十分急勁,那便不宜選購了,因為即使那房屋真的有旺氣凝聚,也會被疾風吹散。風水學是最重視"藏風聚氣",這表示風勢強勁的地方肯定不會是旺地!最理想的居住環境,是有柔和的輕風徐徐吹來,清風送爽,這才符合風水之道。
⒉陽光充足。住宅風水最講究陽光空氣,所以選擇房屋居住,非但要空氣清爽,而且還要陽光充足。
⒊中心受污不宜。這是指房屋的中心部位不宜用作廁所,同時,廁所也不宜位於房屋後半部的中心,剛好與大門成一直線,因為這很可能導致破財損丁。
⒋街巷直沖不宜。風水學中是"喜迴旋忌直沖",因為直沖的來勢急劇,倘若居所首當其沖,則為患甚大,不可不慎!故此各位前往選樓時,不妨先看看房屋的前後左右是否有街巷直沖的情況出現。
⒌地勢宜平。倘若房屋位於斜坡之上,那麼在選購時便要特別小心視察周圍環境,因為從風水角度來看,地勢平坦的房屋較為平穩,而斜坡則頗多凶險!
⒍街道反弓不宜。所謂街道「反弓」,是指房屋前面的街道彎曲,而彎曲位直沖大門,風水學稱之為「鐮刀割腰」,這樣的房屋不宜選購,避之則吉。
⒎忌天斬煞。所謂「天斬煞」是指兩幢高樓大廈之間的一條狹窄空隙;因為好像用刀從半空斬成兩半,故此稱為天斬煞。倘若房屋面對「天斬煞」,很可能會有血光之災:空隙愈狹長便愈凶,距離愈近便愈險!故此不宜選擇面對天斬煞的房屋居住,但若是在其背後有另一建築物填補空隙則不妨。
8.忌箭煞。「箭煞」是指住宅門外見尖銳的牆角沖射,尖銳牆角如一枝箭射來,俗稱「箭煞」。犯「箭煞」的住宅財帛不能積聚,而引致破財的原因,多與下列問題有關:因為身體健康問題而破財;被他人欺騙而破財。化煞的方法要從.「天地人」著手:在門檻藏五帝錢,這是地化煞法;在門楣掛一個凸鏡,這是天化煞法;在廳拉環位置掛一用口含拉環的獸頭牌,這是人化煞法。
在中國吉祥風水學的形勢宗法中,堪輿家以觀山形水勢來判斷宅地吉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觀水,正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在城市無水的地方,一般以門前的路為水,稱為虛水,風水作用相同。在風水學上,「逆水」局為旺財,「順水」局為破財。而「逆水」又稱為「迎水」,而判斷住宅是收「逆水」還是「順水」,要配合門及門外的街道或走廊來判斷。經雲:「或有龍而無虎,須水自右來。或有虎而無龍,必水從左轉。水從左轉虎必長而包龍,水自右來龍必長而包虎,逆關則吉,順關則凶。」
在陽宅風水中,習慣上以門來做收水之用,故門開何方,便影響著寫字樓、商鋪及住宅的吉凶。住宅布局時門置於迎水(又稱作收水或接水)方,主住宅財運亨通,商鋪生意興隆。在觀看來水時,如果觀看河流溪渠,見到水的流動,便可知道哪一方為來水,哪一方是去水。門外的道路、走廊都可以作為水論,同樣要先判斷哪一方是來水,哪一方是去水。一般以長的一方為來水,短的一方為去水,布局時遵循以下兩點:左來右接:若果左方水來,商鋪住宅宜開右方門,這是以白虎門收青龍水。右來左接:若果右方水來,商鋪住宅宜開左方門,這是以青龍門收白虎水。住宅樓盤與商務樓盤區別的在於看樓盤風水要更多考慮與周圍山型的關系。
此外,還有一些道路的來去水是不能用行車線的車輛行駛方向來判斷的,這種來去水要根據地形判斷。除此以外,現代住宅在判斷來去水時,還要看電梯在哪一方,因為很多樓宇都設有電梯,為通往各層樓的主要運輸工具,這方位便屬於來水。如果住宅門對著電梯口,被視為對著水口,因為來去水都在這里,故為財來財去之局,即不聚財。化解方法可以在門內設一屏風。辦公風水與上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