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陽泉從古到今有那些變化
歷史的陽泉:
陽泉,古稱「漾泉」。陽泉市境內棗煙等地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距今約10萬年前)是迄今發現的陽泉歷史的發端。境域最早見諸史籍是《韓非子》、《呂氏春秋》等關於春秋時期建於盂城盆地的仇猶國的記述。從西漢起,境內曾先後設置過上艾縣(後改稱石艾縣、廣陽縣、平定縣)、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葦澤縣,還設置過受州、承天軍、平定軍、平定州、盂州和平定直隸州。
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陽泉,平定縣貧苦農民數千人加入起義軍。清順冶年間,盂縣北鄉農民數千人在其領袖李化龍的帶領下,圍困盂縣城,給清兵以重創,李化龍壯烈犧牲。此後10餘年間,農民軍余部輾轉隱蔽,繼續反清。1860年(清咸豐十年),盂縣後川一帶農民在80高齡的貧苦農民劉紹發的帶領下進行了抗稅斗爭,迫使統治者作出了有關減役、減稅的讓步,並立起了「整飭弊政碑「。199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前後,境內出現義和團運動,平定義和團焚毀韋泊教堂,驅走洋教士,開展了扶清滅清的斗爭。清末,陽泉人民興起反侵略爭礦權的斗爭,自1905——1908年,境內紳民與渠本翹等一道反抗英國祖國公司掠奪礦山的斗爭得到了全省各界人民和山西留日同鄉會的支持,取得了勝利,開創了全國收回礦權斗爭的新篇章。辛亥革命勝利後,山西政權落下閻錫山之手,陽泉人民仍然生活在貧困中。1913年(民國二年),盂縣東鄉萬余名村民在張龔保、楊培玉、梁振全等率領下起義,兩次圍攻縣城,斗爭持續1年之久。1922年(民國十二年)12月,境內鐵路工人建立了正太鐵路總工會陽泉分工會。1926年,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在陽泉建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陽泉黨組織在艱難曲折的環境中仍堅持斗爭,並於1931年輕月配合山西省特委發動和領導了「平定兵變」,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抗日戰爭爆發後,陽泉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晉東領導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展開了廣泛的抗日斗爭。陽泉地區中共黨組織配合八路軍一二師、一二九師,廣泛宣傳動員民眾,組織抗日武裝,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分屬晉察冀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6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堅持敵後旅遊南昌戰爭,配合八路軍主力,取得了七亘大捷和百團大戰的勝利(市區西南側的獅腦山曾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給了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境內解放區的人民在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同時,又進行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的斗爭,積極生產手榴彈殼、地雷、炮彈殼、炮彈葉等軍用產品並踴躍參戰支前。1947年正太戰役中,僅平定(路南)縣就有41500名民兵支前。翌年6月,平定縣在組織2000名民兵支援晉中戰役中,於9月調集11761名民工、民兵支援太原戰役,11月又送走1800餘名優秀青年入伍參軍。1947年5月,陽泉全境解放。陽泉市的前身是平定縣的陽泉鎮。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5月平定解放後,陽泉鎮從平定縣境劃出設為市。
現在的陽泉:
行政區劃
陽泉是山西省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中心,是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面積4452平方公里,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素有「煤鐵之鄉」的稱譽。現轄城、礦、郊三區和平定縣、盂縣,總人口116萬。
歷史淵源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陽泉市歷史悠久,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地理資源
陽泉物產資源豐富,黑(煤)、白(鋁礬土)、黃(硫鐵礦)被譽為陽泉「三寶」。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現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等共52種,其中開采價值較大的有32種,尤其是陽泉的煤、鋁礬土、硫鐵礦以其儲藏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而馳名國內外。陽泉煤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儲量127億噸。煤炭質地優良,灰粉小,炭化程度高,每公斤發熱量達7000大卡左右。鋁礬土和耐火粘土儲量達數十億噸,礦石品位高,雜質少,結構嚴密,耐火度高達1750度,在國內外市場久負盛名。硫鐵礦分布面積49平方公里,儲量25億噸,具有含硫品位高,加工省燃料(含炭質),易碎不粘爐等特點。建材資源更是遍及全市,業已同「黑、白、黃」一起,成為陽泉的四大優勢資源。陽泉盛產玉米、穀子、小麥、高梁等農作物和200餘種中葯材。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核桃、花椒、蜂蜜、凍兔肉等,平定的黃瓜乾和砂貨、鐵貨飲譽中外,古有「黃瓜幹上貢品,龍字砂鍋悅帝心」的美稱。
風景名勝
陽泉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風光秀麗宜人,古跡名勝聞名遐邇。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趙簡子修建古城遺址,漢淮陰侯韓信駐軍遺址,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的遺址等。在平定境內南部的東浮山,相傳女媧在此築灶煉石補天,使整個東浮山的石頭呈褐紅色,投入水中後浮而不沉,至今遺灶尚存,還有明代陸深《浮山遺灶記》的碑文。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傳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孤兒曾藏匿於此,有藏孤洞的傳說,藏山之名即演繹於此。除此,陽泉還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遺風的林里關帝廟正殿,金元以來的古建築群體等不少古文化遺址。還有1931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定武裝起義的遺址,以及1940年舉世聞名的「百團大戰」主戰場——獅腦山遺址。此外還有許多古剎廟宇、石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跡。具有醫療價值的梁家寨溫泉、葯林寺以及娘子關瀑布,北方罕見的大型鍾乳岩溶洞奇觀——蓮花洞、五華洞等,令人流連忘返。陽泉還是晉冀兩省旅遊區的連接點,從陽泉到太原晉祠、佛教聖地五台山、革命聖地西柏坡、左權八路軍總部舊址和黃崖洞、井陘蒼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觀園,均很便利。
陽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晉文化數二定」(平定、定襄)之說,歷史上曾有「文獻名邦」之美稱。陽泉歷代重教興學崇尚文化。據文獻記載,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呂公冠山書院在山西及華北名聲顯赫。明清兩代相繼建立名賢書院、高岑書院、懷音書院、崇尚書院。明代的喬宇,清代的竇瑸、張穆,近代史上的石評梅都是陽泉文化的傑出代表。
城市建設
「飆輪迎月入陽泉,燈電照明半壁天。爭贊渾如到香島,飛來彷彿遇桃源」。這是我國當代偉大詩人郭沫若1965年夜宿陽泉時,留下的光輝詩篇。如今30年已經過去了,陽泉變得更加風采多姿,氣象萬千。桃河從市中心穿過,寬闊的桃河大橋連接著市區南北,南山公園,依山而建;桃河公園,湖光瀲灧。經過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陽泉城市道路整潔、寬闊。「東水西調」使陽泉市日供水能力達23萬噸,昔日郭沫若游覽娘子關時留下的「回顧陡驚溶碧玉,倒流將見吸長虹」的想像變成了現實。城市居民煤氣化普及率達60%以上,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居民住宅面積的46%。經過舊城改造,陽泉市興建了興隆、賽魚、四季春三大集貿市場,新建了陽泉百貨大樓,興隆百貨大樓以及陽泉賓館、物資大廈、工商大廈、展覽館、青少年宮、體育館、陽泉火車站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新建了彩色音樂噴泉、水上世界等一大批游樂場所。今天的山城,高樓林立,綠樹成蔭,街道寬闊,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夜幕降臨,路燈、彩燈、霓虹燈交相輝映,大街小巷燈火輝煌,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交通通訊
陽泉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是晉東的交通樞紐。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復線——石太線橫穿市區,東接京廣線,西連同蒲線,南連陽涉線,境內設有10個車站,分射出32條支線或專用線。公路交通形成了橫貫東西,縱穿南北,干支交錯,布局合理,以城市為中心向兩縣三區輻射的公路網。東去河北,西到太原,南到長治,北上五台,四通八達。山西省第一條高等級出省公路——太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與京深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相互貫通,大大改善了陽泉的投資環境,東出西進十分便利。目前的陽泉市,縣縣通柏油路,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機動車輛。公路交通正向著寬路基、大噸位、高速度的方向發展。郵電通訊發展迅速,陽泉在山西省第一家實現了程式控制聯網,到1994年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量已達40000門,實現了國內國際直撥。無線尋呼、磁卡電話、行動電話、傳真等通訊設施迅速普及,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訊條件。
工業體系
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陽泉已初步形成以能源為基礎,冶金、化工、機械、建材為支柱,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陽泉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所產無煙煤質量優、規格全,其年產量的70%銷往全國各地及歐洲和日本、美國。年產原煤400萬噸,並與洗選、熱電聯供「三同步」的貴石溝礦井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礦井。建設中的陽泉礦務局三礦新井,設施能力為年產原煤900萬噸,建成後將名列亞洲礦井之首。隨著能源基地的建設,陽泉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已建和再建的電力裝機容量可達200多萬千瓦。冶金工業在鞏固傳統產品的同時,已形成鋼鐵、制管、電解鋁、耐火材料四大主導產品。陽泉鋼鐵公司是冶金部的重點鐵合金企業,陽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華北地區較大規模的電解鋁生產企業,耐火產品品種全、質量優、檔次高,是全國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產品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化學工業從礦山採掘到深加工,正在形成硫鐵礦、煤化工、鈣化工、橡膠、火葯等多種化工產品鏈,陽泉硫酸是華北及中原地區的主要供應地。
商業流通
陽泉是晉東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國營商業為主體,集體和個體商業為補充的流通體制逐步形成,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山西省十大商場之一的陽泉百貨大樓及陽泉礦區百貨大樓、人民商場、興隆百貨大樓是陽泉市較大的購物中心。糧油果品、小商品、蔬菜批發市場遍布全市,有力促進了陽泉商業的蓬勃發展和晉東各縣的經濟繁榮。陽泉有裝飾典雅的陽泉賓館、迎賓飯店、沙江酒家、物資賓館、建設賓館、望月樓酒家等較大飲食服務單位百餘家,具有較高的接待服務能力。近年來,本地及全國各地傳統風味食品、西餐又得到了恢復、引進和發展。陽泉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已先後與英國的切斯菲爾德市,美國紐約州華倫市,以及國內的鎮江、淄博、濰坊、德陽等15個城市結成友好城市。省級技術開發區——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為外商投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1984年以來,陽泉市已興辦三資企業53家,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日趨活躍。對外貿易在擴大傳統產品出口的同時,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出口商品已達十大類50餘個品種。
科教文衛體
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已連續四年高考達線率居全省第一。擁有4所高等院校和5所中等專業學校。科技戰線成績喜人。1986年以來全市共有85項科研及星火技術項目獲省級以上獎勵。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現有專業劇團6個,各種文化活動場所遍及城鄉。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均達到80%以上。醫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陽泉現有醫療機構370多個,擁有床位5916張,已連續6年被山西省命名為愛國衛生紅旗城市。體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陽泉體育場所達500多個,新建的多功能陽泉體育館還多次接待了國內外大型比賽。
煤城面貌新,發展無止境。陽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將以奮發向上、爭創一流的精神,創造新的業績,把陽泉建設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的現代化城市。
2. 如何看待馬雲說的,中國 8 年後房子最不值錢
房子問題肯定要變,但是是不是8年,是不是白菜價,就看國家需要。
影響房價幾個因素:
1,人——所謂人口紅利,很明顯,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馬上到來了。
2,城鎮化導致資源聚集,尤其大城市房價高背後是最優質的資源……尤其學區房,簡直太BT。
3,投資需求。一部分人的確賺到錢了,有一部分人沒有別的投資渠道寧願把錢沉澱進房產。
接下來的發展可能:
此次疫情大家發現了很多問題,也順便開啟了解決方案。
1,線上教育解決教育資源問題,如果能深入鋪開,那麼學區房的價值就低很多;
2,疫情帶來的醫療投資和擴大生產,大城市的醫療資源不再具備優勢,中國人很可能還要回歸鄉村生活的。配合以人工智慧和在線診療的應用,這一趨勢不可阻擋。
3,這次我們了解了山東壽光的農業產業,配合以科技農業和立體農業,農村耕地紅線問題將解決,人口減少、均衡配置,再加上土地釋放,房價繼續漲的唯一可能是國家需要。不然不至於。
4,國家需要,目前來看是金融安全與社會穩定,社會穩定有很多方式,金融安全的方式就那些,因此金融穩定優先。但是過了這個坎,接下來,一個國家想更好發展,不可能讓個人的財富全變成死的,需要流動和配置。流動是GDP,配置了才能發揮優越性。
因此下一階段,經濟發展會進入新階段,隨著經濟轉型,原來值錢的都不值錢是很正常的事情。1990年代裝個座機都6000塊;生個二胎罰款2萬,現在誰家還要座機?很多家庭不願意生二胎難道給2萬就生了?
我們度過了買電視找關系的時代,自然會面對房子爛大街的時代。1970年代我父親攢了一年多的錢買了自行車,前段時間共享單車扔滿大街都是,推廣的時候免費騎車…這些身外之物沒有永垂不朽的說法。
3. 東北抗聯出了多少開國將軍
東北抗聯出的開國將軍不多。主要將領都已經犧牲了。
據記載,開國將軍有8人,基本情況如下: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日聯軍將士不怕犧牲,頑強戰斗,涌現出一大批民族英雄,除了眾所周知的楊靖宇、趙尚志外,還走出了8位開國將軍。他們領導抗聯戰士英勇抗敵,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王靜敏:被扣押設計率眾將領逃離叛軍駐區,解放初奉命保護蔣介石母親之墓
王靜敏(1918~2003年),河南洛陽人,193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赴東北參加抗戰,加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任宣傳科科長兼保安連指導員。193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0年,蔣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我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新四軍4師12旅17團團長劉子仁、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耿蘊齋、12旅18團團長吳信容率所屬部隊兩千餘人於12月12日叛變,即有名的「耿吳劉叛變事件」。
在叛變跡象尚不明朗,僅得悉耿、吳有不滿情緒的情況下,邊區黨委要時任縣獨立團政治處主任的王靜敏去17團做劉子仁的工作,通過劉再勸說耿、吳。王靜敏來到17團即被扣押,團政委蔡永、地委組織部長何啟光在內的70多名黨員幹部也已被關押。遇此突變,王靜敏冷靜地與蔡、何等商議應變對策,擬定了行動計劃:派人借口天冷睡不著,要到門口燒麥秸取暖,負責打開房門,以便外沖;一名戰斗英雄連長假借上茅房去撲奪輕機槍,排除威脅;指定專人負責撲滅油燈,制服哨兵,緊接著一起向外沖,一定要在天亮前跑出叛變部隊駐區。
由於室內被囚的人原來都是站崗戰士的各級領導,所以他們提出的各項要求都沒有遇到刁難,一步步按計劃進行。燈火一滅,大家立即起身向外沖去。沖出沒有幾步,院內就響起了槍聲。王靜敏和何啟光、蔡永等人跑在一起,一口氣跑了大約20多里,才脫離了叛軍駐區。這次暴動是成功的,王靜敏的果斷抉擇使我黨大量幹部免遭橫禍。
解放戰爭時期,王靜敏參加了魯南津浦路破擊戰和朝陽集、萊蕪、宿北、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諸多著名戰役,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第21軍第61師副政委、政委。
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夕,毛澤東電告解放軍前線指揮機關:「在佔領奉化時,要告誡部隊,不要破壞蔣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5月25日首先進駐溪口的部隊是21軍61師。王靜敏和師長胡煒率領61師部隊進駐溪口後,師司令部就住在蔣介石祖居豐鎬房,師政治部設在蔣介石侍衛長家。王靜敏嚴格執行毛主席的命令。當時豐鎬房西廂房的幾間屋子裡,放著不久前給蔣經國祝壽時各地送來的火腿、香腸、名酒,沒有一個同志打過主意。盡管當時部隊糧食困難,一天三餐喝稀飯,豐鎬房裡面存放著的20多袋大米,也沒有動過一粒。王靜敏還親自到蔣母墓廬查看,命師警衛連派人協助看管,加以保護。他還把看房子的人找來問了情況,交代他繼續把房子和墳墓看管好,防止被人破壞。在王靜敏的看守下,部隊官兵從上到下堅決貫徹執行了毛澤東主席關於保護蔣介石故居的這一指示,他們像保護歷史文物一樣對待蔣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使蔣介石故居得到了非同尋常的保護。
1964年王靜敏晉為少將,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勛章。
從抗聯走出的另兩位開國將軍小傳
朱光(1914~2001年),山東聊城人。1932年加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東北抗日救國軍,曾任東北抗日聯軍副團長。1935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回國,後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副營長,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團長、副師長,第四野戰軍特種兵部隊炮兵辦公室主任等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師長、炮兵指揮所參謀長。回國後,歷任旅大警備區炮兵司令員、解放軍炮兵副參謀長、國務院兵器工業管理總局局長等。1955年被授子少將軍銜。
孫三(1915~1999年),黑龍江省寧安叢人。1934年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同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7年回國,193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軍事教員、抗大第六分校大隊長、中共中央黨校軍事隊區隊長、延安炮兵學校隊列科科長等。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學校戰車大隊大隊長、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戰車大隊大隊長、第四野戰軍坦克師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坦克3師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技術郎第二部長、裝甲兵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4. 桂林的歷史
距今約一萬年前 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歷史--古 墓
桂林歷史--造 像
桂林歷史--石 刻
桂林歷史--遺 址
http://www.cntour.com.cn/ArticleShow1.asp?ArticleID=73
5. 姬氏民居的建築特點
山西省現存古代民居和城池遺存1356處,高平陳嶇鎮中庄村元代姬氏民居是
中國現存最早的民居實例。1979年發現。它和襄汾丁村、靈石王家、祁縣喬家、太谷曹家等晉商大院及定襄閻錫山舊居等,集中反映了中國明、清和民國時期北方民居的建築布局和裝飾特點,已形成聞名中外的大院文化。 姬氏民居建造年代為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中庄村坐落在縣鄉公路西側的高坡上,村東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圍牆,內築兩個門洞,南門洞上為二層閣樓,北門洞有一條石坡路通向村內。在這個沉澱千年歷史的古村中,雖然可見數處倒塌的老房和半壁殘牆,但仍有不少完整的明清四合院。那精緻的出檐垂花柱大門,建築規整的樓房以及褪色的木雕飾品顯示著它曾有光彩。
姬氏民居坐北朝南,外觀簡潔大方,建造手法沿襲宋、金風格。在青石築成的左門墩石上刻有:「大元國至元三十一年歲次甲午XXX姬宅置X石匠天黨郡馮XX」等字樣,可知建造年代為公元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姬氏民宅平面呈長方形,進深六椽,層頂為平緩的懸山式,中間有瓦脊、兩邊鋪著布紋瓦。面闊三間,進深椽,平面呈矩形,懸山式屋頂,舉折平緩,屋頂施以素麵琉璃脊及布紋瓦。七檁前出梁,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撐檐面。柱頭施普柏枋,設四鋪作拱。砂石門檻上為木質門框和門扇,立頰外表加木雕花邊,以雙重五齒花瓣條邊為底,上刻牡丹圖案,顯得老屋古樸而莊重。該建築的建築手法和風格因襲宋金,為農村古建築的典型實例,是目前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唯一的元代民間住宅建築。如今卻是亂草叢生,污垢不堪。
姬氏民宅除了石門墩和石門枕、還有幾根石柱支撐著房屋
的前檐,由於經歷過地震,四根門柱已經嚴重向內傾斜。四根石柱將房子分成三間,中間是門,兩邊各是一個窗戶,窗戶的窗欞由元代一直沿用到現在,窗欞上的木頭紋絡清晰可見。與窗欞相同,宅子的木門也己班駁不堪,門檻、立頰、門額都是木質,在門額、立頰外表又加了木雕花邊,以雙重五齒花辨條邊為底,上邊刻有牡丹圖案。
老宅原來是個人所有,幾年前已經收歸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