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方游牧民族住的什麼房屋
夏季一般牧民會帶蒙古包趕著牲畜在牧區臨時居住,冬季在遷徙到冬季牧場或固定定居點,現在政府都建了牧民定居點都是政府花的錢,房子一排排的,很不錯了
2. 藏族住宅的居住
居住的地點,都選擇在倚山傍水處。頭人為了顯示其「尊貴」,不與牧民混居,在帳圈的最上位,水的上游,獨立帳房。大頭人門外還要豎立一根銅頂「麻尼桿」,土面綳著經文布偽木桿,以示炫耀。其他人則只能在帳戾桿上綳一絡「麻尼布」。
3. 藏族人放牧時住的房子叫什麼
藏族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時住的房子叫帳篷或者氈房。
高原之舟指的是氂牛。
藏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中國境內有人口約640萬餘人(2013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 。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藏族人民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禮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後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後端詳嬰孩,誇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4. 蒙古族的房屋有哪些特點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面大群放牧牲畜。過去是逐水草而居,現在發展到定居輪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種植春小麥、莜麥、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時飼養畜群。培養優良種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貢獻。牧區的傳統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種奶製品。
傳統的民族服裝是蒙古袍。人們居住的地方是極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干細桿編制的網狀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以及圓頂天窗組成,外部蓋上羊毛氈,裡面地上鋪氈子和地毯,側面開有長方形小門。蒙古包在大風雪中阻力小,包頂不積雨,不存水,易於拆折搬遷。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時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誠直率,尊敬長者及上司,注重禮節。蒙古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年。年節有大小之分,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農歷正月初一,形式和漢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積用作道路或境界標志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文學、醫學上也有不少建樹。
5. 蒙古族的牧民為什麼在草原上以居住蒙古包為主,而不住樓房或平方 蒙古族的牧民為
任何一個民族或者任何一地區的居民,他們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習慣都是和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其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的。
樓上幾位說的因為游牧活動需要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僅是指生產方式造成的影響。還有就是蒙古草原的自然條件造成的。無論是住樓房還是平房都需要建築材料,即木材和磚瓦。草原上樹木稀少,當地居民燃料都被迫需要燒牛羊糞而找不到木柴,更別說為了建造房屋而大量砍伐消耗樹木了。草原土壤層非常薄,一旦表層植被被破壞,馬上沙化。所以也無法取土製作磚瓦。姑且不說燒磚瓦要大量燃料,就是脫制土坯也不敢挖土啊。
6. 蒙古族的房屋是有什麼特色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西北各省也有分布。
在蒙古高原上,分布著遼闊的草原。蒙古人就在上面大群放牧牲畜。過去是逐水草而居,現在發展到定居輪牧。在可耕作的平川上,人民種植春小麥、莜麥、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同時飼養畜群。培養優良種畜是蒙古族人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貢獻。牧區的傳統食物有煮羊肉和各種奶製品。
傳統的民族服裝是蒙古袍。人們居住的地方是極富特色的蒙古包。它由若干細桿編制的網狀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以及圓頂天窗組成,外部蓋上羊毛氈,裡面地上鋪氈子和地毯,側面開有長方形小門。蒙古包在大風雪中阻力小,包頂不積雨,不存水,易於拆折搬遷。至今仍是牧民夏季放牧時的主要居室。
蒙古人坦誠直率,尊敬長者及上司,注重禮節。蒙古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年。年節有大小之分,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火神,大年在農歷正月初一,形式和漢族差不多。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敖包指人工堆積用作道路或境界標志的石堆或土堆。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文學、醫學上也有不少建樹。
蒙古牧區的男女老幼都善於騎射。草原上每年都會舉行以群眾體育競技為主的盛會,傳統的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族著名史詩《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王馬訥斯》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
7. 蒙古族牧民的住房一蒙古包有什麼特點和優點
1、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什麼季節,什 么地方都行。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圍水草好就 行。蒙古包因為是一種組合式的房屋,各個部件 都是單獨的,一個女人都可以搭起來。到一個新 的地方,把它從車上或駱駝乘上卸下來,等人生 著火熬好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
2、蒙古包適合蒙古的環境,蒙古地方自古 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沒聽說 一個凍壞的。因為其一,包內有火,牛羊的糞就 是最好的燃料。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裡面 又綁氈子一層,隔風性能較好。其三,還可以在 包內盤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麼會冷呢?蒙古包 冬暖夏涼。因為它系球體,通體發白,有較好的 反光作用。其背面還可以開風窗,還可把圍氈邊 撩起來。
3、拆卸搬遷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 容易幾倍。圍繩、帶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開。 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 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 卸開並折疊起來。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很快能卸 完。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輕木頭做成,以便 搬遷是輕便易行。蒙古包自古以來就是為游牧經 濟服務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沒有多餘的東 西。如果是有錢人家,就把東西放在轎車里,去什麼地方都很方便。一般的人家,有兩三峰駱駝 或兩三輛勒勒車就行了。
8. 各個地方特色民居有什麼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9. 蒙古族的住宅特色
傳統的蒙古族住宅是蒙古包,也叫氈房,蒙語mongol ger。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特點:建造拆除相對容易快捷,便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防風保暖。
10. 蒙古族的牧民都住在蒙古包里嗎,有什麼講究
蒙古族的牧民大部分都住在蒙古包里,因為這是他們草原上的家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著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而蒙古族每一天基本上過的都是游牧生活。他們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住所,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根據氣候,食物等各方面條件進行遷移,蒙古包就顯得非常方便了,並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半天的時間就可以組裝完畢,而且還便於攜帶,所以漸漸成為了蒙古族特有的家。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大家在外出旅遊的時候,一定要提前了解好當地的禁忌,否則會讓我們的旅行變得麻煩不已。不知道大家還知道有哪些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