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作品是范斯沃斯住宅設計風格
艾洛伊斯 ·里爾(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佩爾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黑爾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毀),柏林,(1921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爾夫(Wolf)住宅(已毀),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區住宅展覽會主持人,斯圖加特,(1925-1927年)
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1928年-1930年)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巴塞羅那,(1928-1929年)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校園規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其中建築設計包括包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建築與城市規劃教學樓)、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化學系教學樓等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諾伊州,(1946年-1951年)
湖濱大道860號和880公寓大樓(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國,(1952-1953年)
大會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與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合作,紐約,(1954年-1958年)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
2. 看外國建築史,菲利普·約翰遜貌似是個很神奇的人物啊,很多風格和主義都有他,誰能幫我介紹一哈~~
基本資料
菲利普·約翰遜(Phillip Johnson),美國建築師,建築理論家,埃森曼稱他為美國建築界的「教父」。於1906年7月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2005年1月25日去世。他最初在哈佛大學學哲學,但自從讀了密斯·凡·德·羅 、勒·柯布西耶和沃爾特·格羅佩斯等建築大師的相關文章之後,他就固執地轉了專業。33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哈佛大學建築學院的建築學學士學位,1927年畢業。後 作品
同建築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游歷歐洲,結識了許多現代派建築師。歸國後於1932年任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建築部主任,同年與希契科克合著《國際式風格》一書,並舉辦展覽,首次向美國介紹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同時,他又與建築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一起撰寫關於「建築國際風格」的相關著作,該計劃中有多名偉大建築師參與。 1939年進哈佛大學建築研究生院,從師M·布勞耶學習,但其真正的導師是密斯·范·德·羅。1943年獲得建築學位。1945年開設設計事務所,1946-1954年重任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部主任。他的專著《密斯·范·德·羅》於1947年出版,頗負盛名。1949年設計了自己的住宅,確立了他作為建築師的聲望。約翰遜與對他有巨大影響的密斯·凡·德·羅一起工作,並將其看作是最高明的建築師。 約翰遜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響,甚至他自己的家也在相當程度上有著密斯的影子。盡管他把 密斯 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漸抱怨傳統的風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確的、不同於傳統」。1967年起,約翰遜與約翰·伯奇(John 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們能夠將簡單的幾何圖形澆鑄成一種新穎而且不可思議的模型。
密斯影響
約翰遜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響,甚至他自己的家 作品
也在相當程度上有著密斯的影子。盡管他把密斯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漸抱怨傳統的風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確的、不同於傳統」。1967年起,約翰遜與約翰·伯奇(John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們能夠將簡單的幾何圖形澆鑄成一種新穎而且不可思議的模型。由於約翰遜善於建造高樓和公共場所等大型建築,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個領域,他的設計經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審美觀。約翰遜總是離奇地將一幢建築到另一種建築的風格完全改變,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歡迎的緣故。約翰遜一直注重變幻建建築物的外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從來沒必要照搬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跟這些完全不同」。由於過多的關注建築背景(比如環境和位置等),約翰遜的設計不時顯得相當折中。約翰遜認為建築中唯一最重要的錯誤就是無聊。
約翰遜與搭檔伯奇合作
在約翰遜與搭檔伯奇合作的設計中,越來越注 作品
意通過建造地平線的同一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客戶們往往希望他們的建築在這個共同的世界中顯得更別致、醒目一些。因此,他設計的建築既與四周的高樓形成明顯的對比,又佔了相當的優勢地位。他認為建築的結構和外觀必須與客戶的認可程度相當。約翰遜相當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線之間的搭配,同時也意識到水對所處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他加入了幾個單獨的卻又有一定關聯的噴泉。他還用雕刻結等方式創造更大的空間,他說道:「一方面,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盡管約翰遜還是一直追隨著密斯的步伐,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1979年,約翰遜獲得了第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Prize),該獎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編輯本段作品設計歷程
早期作品
約翰遜的早期作品明顯受密斯·范·德·羅 作品
影響;50年代中期開始由密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這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內布拉斯加大學的謝爾頓藝術紀念館(1960-1963)、紐約林肯中心的紐約州劇院(1964)等。70年代同J·伯吉合作開設事務所,合作設計了一系列建築,較重要的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休斯頓的潘索爾大廈(1976)、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芙的「水晶教堂」等。這幾幢建築一掃他的折衷風格,頗有清新氣息。這是約翰遜富有成就的時期。但在1983年建成的位於紐約曼哈頓區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設計中,約翰遜又把歷史上古老的建築構件進行變形,加到現代化的大樓上,有意造成曖昧的隱喻和不協調的尺度。這座建築已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同樣的作品不有: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廈、耶魯微生物學樓、休斯頓銀行大廈等。
大型建築
由於約翰遜善於建造高樓和公共場所等大型建築,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個領域,他的設計經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審美觀。約翰遜總是離奇地將一幢建築到另一種建築的風格完全改變,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歡迎的緣故。約翰遜一直注重變幻建建築物的外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從來沒必要照搬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跟這些完全不同」。由於過多的關注建築背景(比如環境和位置等),約翰遜的設計不時顯得相當折中。約翰遜認為建築中唯一最重要的錯誤就是無聊。 在約翰遜與搭檔伯奇合作的設計中,越來越注意通過建造地平線的同一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客戶們往往希望他們的建築在這個共同的世界中顯得更別致、醒目一些。因此,他設計的建築既與四周的高樓形成明顯的對比,又佔了相當的優勢地位。他認為建築的結構和外觀必須與客戶的認可程度相當。
編輯本段創作理念與設計風格
搭配
約翰遜相當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線之間的搭配,同時也意識到水對所處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他加入了幾個單獨的卻又有一定關聯的噴泉 作品
。他還用雕刻結等方式創造更大的空間,他說道:「一方面,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盡管約翰遜還是一直追隨著密斯的步伐,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1979年,約翰遜獲得了第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該獎 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
求變
有著建築界「教父」之稱的菲利普·約翰遜一生都在求變,一生都在引領潮流,他從玻璃屋子時期的密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時,推出了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當現代主義風雨欲來的時候,他設計了名聲顯赫的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芙的「水晶教堂」;當後現代主義成為時尚時,他和建築師伯奇一起貢獻了紐約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這座拼貼了古典風格、現代高層建築風格、巴洛克時代的堂皇風格和現代商業化POP風格的建築,堪稱後現代主義建築中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設計的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廈、耶魯微生物教學樓、休斯頓銀行大廈等,也是建築史上無法忽略的經典之作。
正統觀念
具有無厘頭風格的菲利普·約翰遜從來不把正統觀念當一回事,他認 作品
為「原創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談,他曾經破解過 「玻璃房子」的各種設計構思的源頭。當人們批評他的設計時,他報以淡然的一笑,並且聲稱:我就是個妓女,業主讓我擺什麼撲斯我就擺什麼撲斯。當有人問他:您的建築創作從哪裡開始呢?約翰遜回答說:從腳底板開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 約翰遜早年曾經是反猶主義者,他還曾聆聽過希特勒的演講,但他後半生卻與猶太人和平相處,1960年他為以色列設計了核反應堆紀念館,上世紀末他還全力幫助過兩位美國頂尖的猶太建築師發展事業。也許菲利普·約翰遜的一貫的無厘頭風格,使得熱愛他的成就的人們更容易原諒他的過錯。
編輯本段作品設計歷程
約翰遜的早期作品明顯受密斯·范·德·羅的影響;50年代中期開始由密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這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內布拉斯加大學的謝爾頓藝術紀念館(1960-1963)、紐約林肯中心的紐約州劇院(1964)等。70年代同J·伯吉合作開設事務所,合作設計了一系列建築,較重要的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休斯頓的潘索爾大廈(1976)、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芙的「水晶教堂」等。這幾幢建築一掃他的折衷風格,頗有清新氣息。這是約翰遜富有成就的時期。但在1983年建成的位於紐約曼哈頓區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設計中,約翰遜又把歷史上古老的建築構件進行變形,加到現代化的大樓上,有意造成曖昧的隱喻和不協調的尺度。這座建築已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同樣的作品不有: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廈、耶魯微生物學樓、休斯頓銀行大廈等。 由於約翰遜善於建造高樓和公共場所等大型建築,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個領域,他的設計經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審美觀。約翰遜總是離奇地將一幢建築到另一種建築的風格完全改變,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歡迎的緣故。約翰遜一直注重變幻建建築物的外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從來沒必要照搬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跟這些完全不同」。由於過多的關注建築背景(比如環境和位置等),約翰遜的設計不時顯得相當折中。約翰遜認為建築中唯一最重要的錯誤就是無聊。在約翰遜與搭檔伯奇合作的設計中,越來越注意通過建造地平線的同一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客戶們往往希望他們的建築在這個共同的世界中顯得更別致、醒目一些。因此,他設計的建築既與四周的高樓形成明顯的對比,又佔了相當的優勢地位。他認為建築的結構和外觀必須與客戶的認可程度相當。 位於曼哈頓春天街(SpringStreet)330號寧靜街區的都市玻璃之屋(TheUrbanGlassHouse)為美國建築大師菲利普·約翰遜的最後一件建築作品。2006年完工的都市玻璃之屋,優雅的矩形空間,以大膽的幾何線條創造明快的視覺穿透性。美國最大的豪宅建築商TollBrothers宣布調降2006年的房屋銷售預估值,使得整個豪宅市場面臨萎縮的悲觀氣氛。然而,都市玻璃之屋在宣布銷售的初期,即在兩個星期內售出三成,顯示人們對於擁有菲利普·約翰遜的最後作品抱持極大的熱情。 1949年,菲利普·約翰遜於康乃迪克州完成的首座建築作品也是名為玻璃之屋,此事並非巧合。原本業主所委託位於曼哈頓的提案無法配合建築分區法規的限制而遭駁回,此時,菲利普·約翰遜正准備退休。業主Vendome先生當時提出,何不興建另一座玻璃之屋來作為菲利普·約翰遜的退休之作。因而將原本的設計方向作360度的轉變,因而誕生這座新玻璃之屋。擔任曼哈頓都市玻璃之屋室內設計工作的建築師AnnabelleSelldorf添加了一些細部以響應原始玻璃之屋的精神。她使用鋸齒形紋飾的白橡木地板以對應康乃迪克州玻璃屋的地面磚砌形式。此外,控制具相同效果的自然光為關鍵,至少,必須是相當充足的室內採光。大面玻璃的運用雖然也是必須保留的原則,不過考量清洗的便利性,新玻璃之屋選用較小易控制的玻璃窗板。菲利普·約翰遜雖無法親自經歷都市玻璃之屋的完成,然新舊玻璃之屋留給世人的,為他一路所堅持的建築精神。
編輯本段設計風格
約翰遜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響,甚至他自己的家也在相當程度上有著密斯的影子。盡管他把密斯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漸抱怨傳統的風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確的、不同於傳統」。1967年起,約翰遜與約翰·伯奇(John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們能夠將簡單的幾何圖形澆鑄成一種新穎而且不可思議的模型。 由於約翰遜善於建造高樓和公共場所等大型建築,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個領域,他的設計經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審美觀。約翰遜總是離奇地將一幢建築到另一種建築的風格完全改變,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歡迎的緣故。約翰遜一直注重變幻建建築物的外形,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從來沒必要照搬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跟這些完全不同」。由於過多的關注建築背景(比如環境和位置等),約翰遜的設計不時顯得相當折中。約翰遜認為建築中唯一最重要的錯誤就是無聊。 在約翰遜與搭檔伯奇合作的設計中,越來越注意通過建造地平線的同一性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客戶們往往希望他們的建築在這個共同的世界中顯得更別致、醒目一些。因此,他設計的建築既與四周的高樓形成明顯的對比,又佔了相當的優勢地位。他認為建築的結構和外觀必須與客戶的認可程度相當。 約翰遜相當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線之間的搭配,同時也意識到水對所處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他加入了幾個單獨的卻又有一定關聯的噴泉。他還用雕刻結等方式創造更大的空間,他說道:「一方面,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盡管約翰遜還是一直追隨著密斯的步伐,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
編輯本段創作理念
約翰遜相當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線之間的搭配,同時也意識到水對所處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線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他加入了幾個單獨的卻又有一定關聯的噴泉。他還用雕刻結等方式創造更大的空間,他說道:「一方面,我對排列的建築空間相當感興趣,並將它當作一種思路來進行思考,將之付諸實際中以領會、理解」。盡管約翰遜還是一直追隨著密斯的步伐,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摩天大樓的主要設計師。1979年,約翰遜獲得了第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Prize),該獎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有著建築界「教父」之稱的菲利普·約翰遜一生都在求變,一生都在引領潮流,他從玻璃屋子時期的密斯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時,推出了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當現代主義風雨欲來的時候,他設計了名聲顯赫的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芙的「水晶教堂」;當後現代主義成為時尚時,他和建築師伯奇一起貢獻了紐約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這座拼貼了古典風格、現代高層建築風格、巴洛克時代的堂皇風格和現代商業化POP風格的建築,堪稱後現代主義建築中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另外,他設計的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廈、耶魯微生物教學樓、休斯頓銀行大廈等,也是建築史上無法忽略的經典之作。 具有無厘頭風格的菲利普·約翰遜從來不把正統觀念當一回事,他認為「原創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談,他曾經破解過「玻璃房子」的各種設計構思的源頭。當人們批評他的設計時,他報以淡然的一笑,並且聲稱:我就是個妓女,業主讓我擺什麼撲斯我就擺什麼撲斯。當有人問他:您的建築創作從哪裡開始呢?約翰遜回答說:從腳底板開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約翰遜早年曾經是反猶主義者,他還曾聆聽過希特勒的演講,但他後半生卻與猶太人和平相處,1960年他為以色列設計了核反應堆紀念館,上世紀末他還全力幫助過兩位美國頂尖的猶太建築師發展事業。也許菲利普·約翰遜的一貫的無厘頭風格,使得熱愛他的成就的人們更容易原諒他的過錯。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集
1.1949 美國康涅狄格州紐卡納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CT) 2.1958 紐約Seagrams建築(Seagrams Building New York,NY) 3.1966 耶魯Kline科研中心(Kline Science Center Yale) 4.1973 波士頓公立圖書館擴建部分(Boston Public Library Addition) 5.1973 休斯頓建築學院(Houst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6.1976 德克薩斯州休斯頓(Penzoil Place Houston,TX) 7.1977 達拉斯感恩廣場(Thanksgiving Square Dallas,TX) 8.1977 聖路易斯州人壽保險總公司 General Life Insurance St.Louis) 9.1980 加利福尼亞州加登格羅夫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0.1984 美國紐約電話與電報公司大廈(AT&T Building New York,NY) 11.1984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PPG總部(PPG Headquarters Pittsburgh,PA) 12.1985 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Houston,TX) 13.1987 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立國家銀行大樓(Bank One Center Dallas,TX) 14.1988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大西洋中心(Atlantic Center Atlanta,GA) 15.1996 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雕刻中心(Sculpture Cleveland,OH) 成名作品glass house: 水晶大教堂外觀,典型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大樓: 九十年代設計的解構建築----門屋
來自網路
3. 二戰後西方出現哪些建築流派
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徵,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舍、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13、後現代主義建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4. 受范斯沃斯住宅的影響所設計的作品
艾洛伊斯 ·里爾(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佩爾斯(Perls)住宅,柏林, (1911年)
黑爾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毀),柏林,(1921年)
莫司勒(Mosler)住宅,柏林,(1924年)
沃爾夫(Wolf)住宅(已毀),古本 (1926年)
魏森霍夫區住宅展覽會主持人,斯圖加特,(1925-1927年)
吐根哈特住宅(Tugendhat House),捷克(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1928年-1930年)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巴塞羅那,(1928-1929年)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校園規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芝加哥,(1939年-1958年),其中建築設計包括包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建築與城市規劃教學樓)、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化學系教學樓等
范斯沃斯住宅(Fransworth House),伊利諾伊州,(1946年-1951年)
湖濱大道860號和880公寓大樓(860 and 880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芝加哥,(1948年-1951年)
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曼海姆,德國,(1952-1953年)
大會堂(Convention Hall),芝加哥,(1953-1954年)
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與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合作,紐約,(1954年-1958年)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1962年-1968年)
5. 林登·約翰遜在城鎮居民住宅方面採取哪些措施
林登·約翰遜執政期間還改善和發展了城鎮居民住宅。1965年9月,約翰遜政府成立了住房和城市發展部,1966年1月,任命了一位黑人部長羅伯特·韋弗。1965年8月10日通過的住房和城市發展法,決定擴大援建低租金公共住宅24萬套,撥款29億美元用於城市更新。法案規定凡有資格居住公共住房者,由於政府的措施而遷移者(城市改建或公路建設的需要)或居住不夠標准住房者及老、弱、病、殘各色人種等的家庭都符合補助條件。他們可以尋找符合標準的住房,凡房租超過本人收入25%的,其超過部分由政府補貼。1966年,國會又通過了一個示範城市和都會發展法,對大約六七十個城市的貧民窟進行清理,改進更新地區的學校、醫院、就業機會及住宅以改善貧民窟的「整個環境」,包括交通設施、給排水系統、醫院和醫療設備、娛樂和廣場區等。
6. 著名的美國建築師有哪些
1、亨利·培根
亨利·培根於1930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亨利·培根是美國眾多優秀建築師的傑出代表之一。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
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2、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3、沃利斯·哈里森
沃利斯·哈里森於1930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沃利斯·哈里森是美國眾多優秀建築師的傑出代表之一。
從1983年起沃利斯·哈里森就開始投入到一系列競賽和建設項目中去,1986年的東京國立劇院設計就延續了在「曼哈頓手抄本」中的研究,引入了從實驗性舞蹈和音樂獲得靈感的技術,向對空間的慣常感知提出了挑戰。
4、菲利普·約翰遜
美國建築師和評論家。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建築。他是《國際風格:1922年以來的建築》(1932)一書的作者之一,也是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建築部的主任(1932~1934、1946~1957),為讓美國人熟悉現代歐洲建築,他做了很大的努力。
他為自己設計的住宅「玻璃屋」(1949)給他帶來了聲譽。
5、貝聿銘
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
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7. 約翰遜如何改善城鎮居民住宅
改善和發展城鎮居民住宅。1965年9月,約翰遜政府成立了住房和城市發展部,1966年1月,任命了一位黑人部長羅伯特·韋弗。1965年8月10日通過的住房和城市發展法,決定擴大援建低租金公共住宅24萬套,撥款29億美元用於城市更新。法案規定凡有資格居住公共住房者,由於政府的措施而遷移者(城市改建或公路建設的需要)或居住不夠標准住房者及老、弱、病、殘各色人種等的家庭都符合補助條件。他們可以尋找符合標準的住房,凡房租超過本人收入25%的,其超過部分由政府補貼。1966年,國會又通過了一個示範城市和都會發展法,對大約六七十個城市的貧民窟進行清理,改進更新地區的學校、醫院、就業機會及住宅以改善貧民窟的「整個環境」,包括交通設施、給排水系統、醫院和醫療設備、娛樂和廣場區等。
8. 世界著名的住宅設計師有哪些!急!!!!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建築師:N.福
9. 簡要說一些關於約翰遜和他的偉大社會。。。。細節
羅斯福新政與約翰遜的「偉大社會」行動是美國二十世紀中最重大的社會改革。美國通過這兩項改革,奠定了目前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基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兩項改革在某些方面又有一脈相承的意味。
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和復興(Recovery)。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在百日立法中,迅速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結束。但羅斯福新政時期產生的一些制度或機構如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聯邦住房管理局、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產生著影響。
羅斯福新政與此前的資本主義各國有關政策相比較,最顯著的不同是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這些在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美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大體為繼任的各屆美國政府所遵循。規范市場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增進公民福利,保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推動了美國的持續進步。1944年,羅斯福提出每一個美國公民除了憲法規定的政治權利,還應當享有包括就業權、合理報酬和收益權、公平競爭權、健康醫療權、社會保障權和受教育權等一系列社會經濟權利;相關立法被美國憲法學者稱為「第二次權利法案」。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遭暗殺,約翰遜以副總統繼任美國第36任總統,隨後在大選中獲勝。他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的施政綱領,繼續推進肯尼迪政府自由主義的社會改革政策,而且利用國民對肯尼迪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促成國會迅速通過了數百項涉及民權、稅收、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宅、環保、地方建設的法案陸續獲得通過,這在美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約翰遜提出的建設「偉大社會」的施政綱領,其分量相當於整個「羅斯福時代」。
關於「偉大社會」構想,約翰遜說,那將是一個「不僅為人類肉體和商業的需要服務,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社會群體生活的渴望的人類福地。」「我無意去做一個興建帝國、追求榮耀和擴大版圖的總統。我願意做這樣的總統:教育孩子,扶貧救弱,保護每一個公民在所有選舉中的選舉權。」所謂「偉大社會」的建設,核心內容是保障民權,向貧困宣戰。作為行政綱領,它實際上是繼承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推行的「新政」和「公平施政」的精魂。
約翰遜的「偉大社會」建設,最富獨創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制定的「經濟機會法」。依據此法成立了被約翰遜稱為「向貧困宣戰的全國司令部」的「經濟機會局」。雖然在州縣政界阻力不小,雖然探索難免出現混亂和失誤,這項幫助失學者、失業者和窮人的計劃還是搞得有聲有色,促進就業,大量減少了貧困人口。而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公立和教區學校撥款的法案,則被約翰遜叫做「我所簽署的最重要的法案」。關於教育的兩個立法,幫助貧困生和殘疾學童完成學業,改善了窮人與黑人的教育狀況,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了美國的人力資源總水平。
約翰遜的努力有了驚人的成就:1964到1968年,窮人在美國人口中的比例減少了一半。約翰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民權立法。他在任時推動的一系列民權法案改變了許多美國人的人生,特別是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特別是1964年7月2日,約翰遜簽署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民權法案》,該法案的目標是消除因種族、膚色、宗教和國籍背景所產生的一切歧視。1965年,約翰遜又簽署一項移民法案,該法案結束了近一個世紀對亞洲移民的法律排斥和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