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生港灣南歐城商鋪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上海人生港灣南歐城商鋪
城市:上海
樓盤位置:浦東城南路918弄(滬南公路靖海路口)
開發商:上海港房地產經營開發公司
產權年限:40年
公交線路:軌交:16號線惠南站
其他交通方式:浦東城南路918弄(滬南公路靖海路口)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8450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6.1%,共0棟樓,停車位823
周邊配套:中小學:盪灣小學、南匯三中
綜合商場:農工商超市、樂購、世紀聯華等
幼稚園:盪灣幼兒園、聽潮藝術幼兒園
銀行:盪灣郵政儲蓄
郵局:南匯區郵政局
醫院:光明中心醫院、南匯中心醫院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㈡ 大同市平城區靖然服飾店招聘信息,大同市平城區靖然服飾店怎麼樣
釘釘企典數據來源於企業徵信機構,包含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公司簡介,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更多公司電話地址企業郵箱可在釘釘企典進行查詢
• 公司簡介:
大同市平城區靖然服飾店成立於2018-11-05,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元,法定代表人是田潤,公司地址是大同市平城區雲林街太陽城一期15號商鋪,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2140204MA0K9WW48U,行業是服裝零售,登記機關是北商城工商所,經營業務范圍是,大同市平城區靖然服飾店工商注冊號是140204600048726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㈢ 請高人取店鋪名字
建議用深一點的,那種高貴的黃色。與奶茶和漢堡顏色很配。
名字:飄香
㈣ 揚州時代廣場裡面還有店鋪需要轉讓的嗎大概一年的租金是多少
時代廣場不知道,上次我看見時代廣場南門對面的靖泰淘寶裡面有店鋪轉讓的,你可以去看看。還有就是時代廣場下面的地下一層裡面也有店鋪轉讓的,可以去看看。
㈤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城鎮規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11年
㈥ 人生港灣南歐城商鋪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上海
樓盤名稱:上海人生港灣南歐城商鋪
公交線路:軌交:16號線惠南站
其他交通方式:浦東城南路918弄(滬南公路靖海路口)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8450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6.1%,共0棟樓,停車位823
周邊配套:中小學:盪灣小學、南匯三中
綜合商場:農工商超市、樂購、世紀聯華等
幼稚園:盪灣幼兒園、聽潮藝術幼兒園
銀行:盪灣郵政儲蓄
郵局:南匯區郵政局
醫院:光明中心醫院、南匯中心醫院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㈦ 二拍中徽商經商故事
《三言二拍》裡面有一個,它是從叫《遼陽海神傳》,蔡羽的《遼陽海神傳》,是嘉靖年間的,一個故事裡面演義過來,它講一個徽州人叫程宰,他到東北遼陽經商,因為經商不利,就是虧本了,然後就是窮困潦倒,就是在東北,在遼陽,就在那兒,有一個晚上,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明眸皓齒的女子不期而至了,兩個人就春風一度了,第二天以後,這個程宰就容光煥發,而且時來運轉。當然這個女子她不是一個普通人了,她是海神,就指導程宰應該怎麼做生意,就叫他囤積葯材,囤積綢緞,囤積其他東西,每次都是獲利的,而且賺了好幾萬兩的銀子。
萬曆初,蘇州發生災荒,采購糧食的商船雲集於江西,這其中以徽商最多。
萬曆四十八年,即1620年,蘇州糧價大漲,飢民強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彈壓,激起了上萬人的鬧衙事件,差一點釀成大亂。
這兩件案例表明,當時從上江販糧東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蘇州囤積糧食待價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見,囤積商品,利用天災人禍牟取暴利,徽商是最精於此道的一群商人。
金聲說:「歙、休兩邑,民皆無田,而業賈遍天下。」顧炎武也說,徽人「中家而下,皆無田業,徽人多商賈,蓋其勢然也。」據記載,明朝中葉徽州的休寧、歙縣、祁門等縣已經是「服田者十三,賈者十七」,「十三本業,十七化居」了。這些記載雖不免有所誇張,但當時徽人經商者已經占當地人口很大一部分則是事實。在這樣多的經商人口中,大多數人都是出自「無田業」的貧下之家,他們都是從小本生意做起的商人。
對於這一點,胡適深有體會,在他的回憶錄里,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年前,原來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個叫做川沙的小鎮,經營一家小茶葉店。根據家中記錄,這小店的本錢原來只有銀洋一百元,約合制錢十萬文。這樣的本錢實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長兄通力合作,不但發展了本店,同時為防止別人在本埠競爭,他們居然在川沙鎮上,又開了一家支店。
據1880年,清光緒六年的估計,兩家茶葉店的總值大致合當時制錢二百九十八萬文,約合銀元三千元左右。這兩個鋪子的收入便是我們一家四房,老幼二十餘口衣食的來源。
作為徽州茶商的後裔,胡適對家鄉人的商業活動當然了如指掌。胡適因此而說過,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
在徽商經營行業中,茶葉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產茶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它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茶葉能源,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祁紅屯綠」,說的就是徽州祁門的紅茶和黃山腳下的綠茶。
明清時期,徽州茶葉的銷售逐漸增加,茶葉貿易成為徽商經營的「巨業」,徽人中也出現了不少「世守其業」的專業茶商。徽州歙縣人許承堯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統年間,就已遠赴居庸關從事販茶活動了,此後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趨活躍。清乾隆時,徽人在北京開設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型大小166家,小茶店達數千家。在漢口、九江、蘇州、上海等長江流域的城市中,幾乎到處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動。
〖采訪內容〗蘇州山塘街居民 胡潤源
這個「楊安浜」全是安徽人開的茶廠,當時安徽人開的茶廠不亞於十個人、二十個人(規模),聽我老丈人講,當時他是從安徽歙縣黃山一帶到蘇州開茶葉廠的。
〖采訪內容〗北京森泰茶莊創始人王子樹後裔 王建明
我們家在北京現在那個茶莊,以後還分了有王森泰茶莊,還有王福泰,還有利泰,解放以前有三幫,據我所知,到現在還有個四合院,四合院是現在煤市街培智胡同二號,現在四合院還在。
〖采訪內容〗黃山毛峰謝正安第四代傳人
我們家能興旺起來,大概與我曾祖父的艱苦奮斗有關,就講他對這個茶葉非常精通,他從管採集到營銷,都非常內行……他跟外商談判時,我的曾祖父他不懂外語,但是他洗臉有一個習慣,他洗臉的時候,毛巾在水裡浸濕以後,敷到臉,頭低下去,他毛巾是不動的,只有頭這么搖,外商看到大老闆搖頭,肯定是價格談不妥,他就加價,等他臉洗好,要搖四五搖,價格就要翻一番了。
由贛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嶺,南入廣東的路線是當時內地通向嶺南的主要商運路線,也是徽州茶商進入廣東的必經之路。由於茶葉外銷量增加,這條運輸路線既費時又費力,於是許多徽州商人改由海道販運茶葉。清政府為防止商人「夾帶貨物私賣」,於嘉慶二十二年下令,禁止「出洋販運」。
其實,早在明嘉靖年間,徽州商人就已經通過海上運輸來販運商品了。
〖采訪內容〗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唐力行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在海外貿易當中的徽商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汪直,這是最大的,一支是許氏兄弟,許一、許二、許三、許四四個兄弟的海外貿易集團,還有一個集團就是徐海的,徐海是一個和尚,他是在杭州的虎跑出家的,他又轉而去經商到海外。
他們海商行商的路線,一個是往東北方向,就是到日本,這是他們一條很重要的路線,比如說汪直,他主要就是到日本……第二條路線主要是到東南亞的,比如我剛剛講到的許氏兄弟,他們就在今天的馬六甲,馬六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因為馬六甲海峽是,中國的東部要想到非洲、歐洲,那是必須要通行的這樣一個海道,這樣一個海道當時是掌握在許氏兄弟手中,這樣他們通往東南亞一帶,也是非常方便的。
汪直、許氏兄弟,還有徐海,他們都是徽州歙縣人,在明代禁海政策下,他們通過海上武裝走私貿易,將中國的硫磺、兵器、銅等違禁物資,以及生絲、茶葉,還有景德鎮的瓷器等,長途販運到了東南亞以及非洲、歐洲等國家。
〖采訪內容〗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
海上貿易這一塊其實主要是徽商汪直,這是一個代表。還有就是閩商,這些商人的特點我把它概括叫做亦盜亦商,所謂亦盜亦商,他是海盜兼商人,或者說商人兼海盜,這個話怎麼說呢?當年政府禁止海上貿易的,因此必然有政府的武裝力量,水上的,海上力量進行巡查,他們為了做商業,進行巡查的時候發生沖突了,那就要武力對抗,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武裝的,這個時候就有了亦盜亦商這個特點。當然我們知道亦盜亦商這個特點是時代決定的。
徽州人常說:「吾鄉賈者,首魚鹽,次布帛」。足見徽商對經營鹽業的重視。兩淮是全國的鹽業中心,鹽場產鹽最多,鹽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競趨逐利的地方。
嘉靖、萬曆時,徽州的黃、汪、吳諸族在兩淮業鹽致富的人很多,他們擁資多達數十萬,乃至百萬,且以「鹽策祭酒甲天下」而名聞海內。所謂「祭酒」,是我國古代大饗宴時,對年齡、品德最高之人的一種稱呼,由他首先舉酒而祭得名的。以後,祭酒成了一種官名,但在民間依然是對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稱。鹽商中「鹽策祭酒」,指的是鹽商中人格、才略出眾之人,是被眾鹽商推舉出來的管理人和調解人,當然,此人也要得到官府的認可。
河下鎮位於淮安西北三里之遙的古運河畔,是當年大批徽州鹽商聚居之地,迄今仍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小鎮風韻。當時,淮北食鹽在坨地集中後大都由運鹽河轉入長江、淮河,然後分發轉運至安徽、河南、湖北及蘇南各地銷售。當時河下曾設有數十處鹽堆棧,經淮安年運銷正綱鹽達140餘萬引,有「天下鹽利淮為大」一說。
河下鎮最大的一戶鹽商是徽州的程本殿,程本殿從河下運出去的鹽究竟有多少,今天已經無法考證了,但他利用返航船隻從安徽、江浙等地運回的石板,就整整鋪設了河下鎮九條街道、二條小巷,並且還架了2座石橋。徽州商人鹽業利潤之巨由此可想而知。
「一羅窮,二羅富,三羅、四羅開當鋪……」
這是舊時流傳在徽州的一首《看羅紋》的民謠,其中的「開當鋪」,在徽州人的心目中,顯然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明清兩代,典當商和鹽商、木材商一起,號稱「閉關三大商」。開當鋪是徽州人的另一項大生意。用胡適先生的話來講,當鋪也就是早年的一種銀行。徽商經營當鋪,以休寧人最為著名。休寧商人的經營區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甚至於江南許多的縣、鎮,開當鋪的都是徽州休寧商人。可以說,在舊時江南,典當業是徽商壟斷的行業。所以,江南人將典當業的頭櫃朝奉,稱之為「徽老大」。也就是這些「徽老大」,他們掌管著江南人資本變現的命脈。
蘇州評彈藝人為此編了一曲《描金鳳》,說的就是徽州典當商人的故事。
〖采訪內容〗評彈演員 江肇焜
《描金鳳》是蘇州傳統的長篇彈詞當中,非常主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長篇,主要是講蘇州江湖術士錢篤笤和徽州人典當老闆汪宣兩家的一段婚姻糾葛,那麼,這兩個人物,應該講,在蘇州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人人都曉得的,講起錢篤笤也曉得,講起汪宣也曉得。汪宣因為看中錢篤笤的女兒,准備送禮金,禮金銀子一送就是五百兩。汪宣的錢是偷得來的,還是搶得來的?既不偷,也不搶,是從他的父親手裡傳下來的。用他的父親的話講起來,創這點家當,心思花得不少。汪宣的父親名字叫汪裕大,從小父親就死了,娘改嫁。汪裕大爭氣,14歲托一個徽州同鄉把他帶到蘇州,進了一家典當裡面學生意,做小徒……
過去稱當鋪里接生意的店員為「朝奉先生」,與「紹興師爺」一樣,「徽州朝奉」是全國聞名的專有職業。名聲響了,大家見到了徽州商人,甚至徽州的士紳,就一起把他們稱為「徽州朝奉」了。
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徽州人從前出門遠行,送行的人要早上請他吃飯,吃飯之後,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橋頭,遠行的人向送行的道謝作揖後,就上轎了,大家都說:「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這是胡適先生說的一段話。當時徽商走遍全國,往往背著一個口袋,裡面裝著徽餅,還有繩索。徽餅一路充飢,而「出門身帶三條繩,可以萬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壞了,繩斷了,或者是轎杠和扁擔斷了,都用得著繩索,必要時還可以用它來上吊。顯然,徽州人不僅吃苦耐勞,而且還抱著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場。
這些跋涉在商海中的家鄉人,胡適把他們稱作「徽駱駝」
胡適先生說:我是安徽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憶錄里這樣描述他的家鄉: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是婺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績溪上庄是胡適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舊,溪水潺潺,樹影婆娑。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贊美的就是上庄美景,這也是胡適先生經常為人揮毫潑墨所喜愛引用的一首詩詞。
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山莊,讓胡適先生魂牽夢縈。晚年蟄居台灣的胡適,念念不忘的是故鄉徽州。「我將來如有工夫來寫自己的傳記,要用很大的一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胡適先生說這番話的時候,用的是績溪家鄉話。他還特別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個人的文化背景」。那麼,胡適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樣的呢?胡適先生所言「個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1895年,四歲的胡適離開出生地上海,隨母親回到了家鄉上庄,這一住就是九年。這一時期的上庄號稱「小上海」。十里楊林鎮,五里後岸街,商鋪林立,車水馬龍。而鄉里更多的族人則出外經營,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創辦「汪裕泰茶莊」,成為滬上著名的茶葉大王,還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別墅。而與胡適同一家族的胡開文墨業則走向了全國市場。
九年的家鄉生活,對胡適有著極深刻的影響。1933年11月15日,胡適在談到績溪縣志編纂的問題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縣志不可但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餓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應列「大績溪」一門,由各都畫出路線,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以及經營的種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做出了無奈的選擇。胡適先生曾經說過:
徽州地區全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約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的成為生意人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商幫:徽商與晉商,他們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這種生存條件的劣勢使得他們只有一條逼仄險峻的出路:經商。
〖采訪內容〗浙江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陳學文
徽商就是徽州商人,是地域的商人,他開始應該是更加早一點,五代開始就有個別的商人,不是一個群體。到了宋代的時候,比較發達起來了,但是也沒有形成全國規模的到處跑的這樣一個商人集團,應該說他是在明朝中葉以後,就是嘉靖萬曆這段時間以後,隆慶開始這段時間以後,它已經形成全國龐大的商業集團……
南宋的時候,朝廷遷都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促使臨安附近的區域經濟得以相應發展。由於徽州特殊地理環境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徽人開始為經營茶葉、筆墨、宣紙、木材而「行買四方」。
作為一個商人集團,徽州商幫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從這一時期開始,「徽」和「商」或者「徽」和「賈」兩個字相聯成詞,成為一個特定意義的名詞而被時人廣泛應用。
〖采訪內容〗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王振忠
有一個顯宦,就是很顯赫的官僚,退休以後,回到松江,就是上海附近。有一個老人,就是指地方上的耆老,比較有聲望的一個人,跑到他家裡面,對他一直是打躬作揖,對他表示尊敬。那麼這個官僚就很詫異,你幹嘛對我這么恭敬,這個老人就講了一段話,就講什麼話呢?因為我們松江一帶的財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現在有勞你老人家把這個財富搬回來,所以我怎麼不應該對你表示尊敬呢,感激啊,那麼這個官僚當然很慚愧了。這個寓言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官僚是收集民脂民膏。
松江的錢都給徽商賺走了,《雲間雜識》的記載,說明在明成化年間,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躍的地方,徽商一詞首先在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後,徽州從事商賈的人數大量增加,徽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商界的一支勁旅,活躍於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乃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所謂「兩淮八總商,邑人恆占其四」,說的是徽商在鹽業領域開創了獨執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業、木業、典當業等貿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業績。康熙、乾隆年間,沿江地域流傳著「無徽不成鎮」的諺語,這一時期徽商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徽商進入了鼎盛時期。
〖采訪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欒成顯
徽州商幫在當時來講,當時明代人就有這樣的評價,在北方就是晉商,南方就是徽商,都是屬於數一數二的,徽州商幫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自己所具有的一些特點。按照經濟學來談的話,一般的商業活動的條件,大致需要一個是市場,第二個呢就是資金,得有錢,第三個就是資本,這個資本指的是人力資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質,人們往往重視什麼呢?市場,重視資金,也就是那種錢的資本,而往往忽視人力資本。其實在商業活動當中,人力資本在某種意義,某些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徽州商幫,也就是徽商,他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人力資本這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
徽商能迅速崛起,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層次的文化基因。
徽州是個移民社會,避亂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從地理形態看,被群山封鎖與外界隔絕的徽州就成為避亂的&ldq
㈧ 誰知道這是哪裡買
這是南翔古鎮 ,這是那邊的雙塔。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監四年(505),建白鶴南翔寺於此,因寺成鎮,遂以寺得名。位於縣境(今上海市嘉定區)南部,距縣城約12公里。明初,經濟繁榮程度已為全縣各市鎮之首。嘉靖年間,屢遭倭寇焚掠,萬安寺以南民房被毀殆盡。至隆慶、萬曆年間,逐漸復興。鎮上,布莊林立,成為全縣土布業集散中心。鎮周圍四鄉所產的刷線布,又名扣布,光潔厚實,暢銷遠近。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攜巨款來此收購土布。萬曆年間,因受無賴蠶食,徽商稍有避徙,景況一度衰落。清初,人口增多,市場繁榮,花豆米麥,百貨駢集,舟車紛繁,遂有「銀南翔」之稱。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設縣丞署。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東西3公里。宣統初,自南街至滬寧鐵路車站興築馬路,士商僑寓紛至沓來。東街、南街有大小商鋪400餘家,晨間午後兩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紗、米麥、蠶豆、鮮繭、竹木、油餅、水產、蔬菜為大宗貿易。淪陷期間,日軍實行物資統制,禁運糧食。南翔地處上海近郊,成為糧食集散地,有米行糧店130餘家,碾米廠10家,另有酒館、茶樓30多家,燭箔店13家,鴉片煙鋪5家,賭場1處,居民約6000人。抗戰勝利後,因物價暴漲,不少商店倒閉。解放後,市場漸有復甦。1950年有座商656家,從業人員1721名,攤販667戶。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全鎮公私合營商店和合作商店268家,手工業合作社6個。之後,商業網點幾經調整,逐步減少。1979年,商業網點逐漸增加。至1987年,全鎮有商業網點121家,從業人員1401名,社會商品零售額7601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733萬元。
南翔自明代以後,人文薈萃。明代有貢生14名,舉人16名,進士10名;清代有貢生20名,舉人19人,進士7名。富紳殷戶競相興建第宅園林:宋代有1所。明代李流芳建檀園於北市,「經築牆垣僅及肩,多穿洞壑注流泉」,時為南翔勝景;通判閔士籍建猗圓(今稱古猗園)於東市,至今仍為南翔名勝。此外曾有計氏園(後改為來鶴園)、怡園、巢寄園、桐園等。明清兩代計有園林20多座,故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譽。南翔頗多古跡,有南翔寺磚塔一對,在鎮中心香花橋北堍,是建於梁天監年間的白鶴南翔寺僅存的遺物。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現風姿,基本恢復原貌。南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經幢石,有2座,現坐落在古猗園的南廳和微音閣前,原對峙於南翔寺大雄寶殿前。一立於唐咸通八年(867),一立於唐乾符二年(875),是當年寺中的八景之一。1959年擴建古猗園時搜集整修於今址。鶴槎山,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由平江移軍海上抗擊金兵,在南翔駐軍築此烽火墩,作為信號聯絡之用。
1983年,南翔人民公社與南翔鎮合並,試行鄉鎮合一,以鎮管村體制。鎮人民政府設於鎮偏東滬宜路南側。東與寶山縣相接,南與桃浦鄉、封浜鄉接壤,西與黃渡、方泰鄉相鄰,北與馬陸鄉連接。全鎮面積33.16平方公里。集鎮面積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2萬畝。有10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委員會、171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33萬戶,4.7萬人(系公安局的戶籍統計數,下同)。其中:城鎮人口0.59萬戶,1.96萬人;農村人口0.74萬戶,2.74萬人。城鎮勞動力0.6萬人,農村勞動力1.65萬人。滬宜公路、滬嘉高速公路、翔黃公路貫串境內,公路密度435米/平方公里。薀藻浜、橫瀝河、槎浦河縱橫貫通過境。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外環線過境8公里,華東地區迄今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亦在南翔鎮。
1987年,全鎮社會總產值2.23億元,居全縣鄉鎮的第二位,其中工業產值佔78.9%,農業產值佔10.1%。
1987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28家,工業總產值1.71億元,其中機械製造業、電子機械設備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2.7%。1981~1987年,南翔燈泡廠生產的普通燈泡和彩色燈泡,質量名列全國同行業前三名。南翔電熨斗廠生產的白鷺牌500W、300W電熨斗質量,1986年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
南翔鎮農業以糧棉油為主。1979年在穩定糧棉油產量的前提下,逐步擴種蔬菜、葡萄等作物。1987年糧食總產1445.3萬公斤,居全縣鄉鎮第三位。南翔水牛,品種優良,曾聞名江浙。70年代起,發展奶牛。1987年全鎮飼養奶牛262頭,產奶579噸,均居全縣鄉鎮之首。1987年興建年產6000頭瘦肉型出口豬基地及年產2750噸雞蛋的機械化養雞場各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