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樓盤房價 » 株洲城發錦城房價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株洲城發錦城房價

發布時間: 2021-11-05 07:28:49

『壹』 中國都有哪些城市

『貳』 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分別在哪些地方

北京、承德、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荊州、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西安、延安、大同。

1、北京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都、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地處中國華北地區,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北京市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

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2、承德

承德是河北省省轄市,處於華北和東北兩個地區的連接過渡地帶,西南與南分別挨著北京與天津,背靠蒙遼,省內與秦皇島、唐山兩個沿海城市以及張家口市相鄰,北部與內蒙古赤峰、錫林郭勒盟相鄰。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

承德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國和解放初期為原熱河省省會。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也是國家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3、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

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km²,2017年建成區面積1398.69km²,常住人口833.5萬人,城鎮人口685.89萬人,城鎮化率82.3%,是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4、蘇州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

蘇州人多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 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蘇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5、揚州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揚州高郵市)之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6、杭州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7、紹興

紹興市是浙江省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遊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

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著名的文化古跡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

8、泉州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此得名。泉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2017年,泉州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4月,泉州入選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

9、景德鎮

景德鎮市,別名 「瓷都」,江西省下轄設區的市(地級),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省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

景德鎮市處於屬於黃山、懷玉山余脈、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處於皖(安徽)、浙(浙江)、贛(江西)三省交界處,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

民國時期曾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10、曲阜

曲阜,古為魯國國都,孔子故里,被譽為「東方聖城」、「東方耶路撒冷」。地處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臨鄒城,北望泰山。

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45萬人(2016年)。山東省省轄縣(市)之一,行政區劃屬濟寧。

11、洛陽

洛陽市,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河南省西部,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洛陽市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

12、開封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

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截至2017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人口454.93萬人。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13、荊州

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朝萬曆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138位。從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大批文人墨客在荊州吟詩作賦。

荊州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

14、長沙

長沙,湖南省省會,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

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西連婁底、益陽,南接株洲、湘潭,北靠岳陽。長沙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在此交匯。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

15、廣州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

廣州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16、桂林

桂林昔稱八桂、桂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樹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

桂林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聖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甑皮岩、大岩、廟岩)的城市,桂林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是桂林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

桂林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遺產靈渠兩大世界遺產。

17、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歷經4500多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

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18、遵義

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瀘州市。

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

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

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的茅台酒的故鄉。

19、昆明

昆明,雲南省省會,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北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相連,西南與玉溪市、東南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西與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東與曲靖市交界,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亞洲5小時航空圈的中心,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之一。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0、大理

大理市,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

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為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幅員面積1468平方千米,全市人口61萬人,其中白族佔65%。

下轄10個鎮,1個民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大理市人民政府駐下關鎮。名勝古跡有巍山風景區、太和城遺址等。

21、拉薩

拉薩,簡稱「拉」,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國際旅遊城市 ,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聖地。

位於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要防內源氧缺乏症),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拉薩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於世。

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歐洲遊客最喜愛的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暢游中國100城 等榮譽稱號。

22、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 。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咸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905.68萬 。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23、延安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於陝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 ,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延安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

介於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24、大同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叄』 株洲市南方中學的歷史沿革

一、 草創艱難(1958-1975年)
[工棚起家]
1958年9月,為解決職工子弟上中學難的問題,當時的湘江機器廠教育科在家屬中找了兩位具有大學畢業文化水平的家屬當老師,招收了16名學生,借用原子弟一小的山坡上的工棚改建作教室。就這樣,在熱火朝天的大躍進的浪潮中南方中學悄然誕生了。1959年秋季正式招收了初中兩個班,學生共有60人(這時在株洲市一中、四中就讀的子弟紛紛轉回來,成為這兩個班的插班生),教師增至6人。1960年秋招收了兩個初一新生班,1961年7月有了首屆初中畢業生,經過考試,成績還不錯,大部分考上株洲市一中、二中讀高中,也有相當多的同學考進了株洲航空工業學校學習。1961年9月又招收了兩個初一新生班,1962年7月有了第二屆初中畢業生。此時,原中南248技工學校下馬,陳家尊、熊成秀、黃佩英、周美華、李富昌等老師正式調入湘江機器廠任初中教師。
[掙扎奮起]
1962年8月,湘江機器廠決定將原屬小學代管的4個初中班,遷至距工廠5里外的原248技校新莊舊址,開始單獨組建成子弟學校初中部,仍隸屬子弟學校領導,校長華媁, 黨支部書記羅仕,副校長吳伯申、孫成同,初中部教導主任郭開運。為充實師資力量,國家第三機械部從全國四個高等師范院校正式分配來五名本科畢業生(鄔麗瓊 從廣東師院中文系,余志華、張歧強從湖南師院中文系,柳維滬從華東師大數學系,溫輝炎從西南師范學院生物系),加上照顧夫妻關系調來一些教師,教職工總數 達30多人。學校辦起了食堂,有200多名 學生住校,還有一半學生走讀。到這時,南方中學才開始像模像樣地運作起來。這時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仍然存在,新莊三層的教學大樓因基建下馬未蓋屋頂,許多 房間未安裝玻璃,所以一遇刮風下雨整個教學樓就成了「澤國」,師生戲稱為「新莊水,浪打浪」。但由於學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工敬業精神強,硬是頂風冒雨一心撲 在教學上,學校到處充滿積極進取向上的活力。當年為參加全廠職工文藝匯演,初中部七八十名師生自編自演了《我們新莊好地方》的大型歌舞節目,獲得了全廠職 工、學生和家屬的一致好評,可說是真正產生了「轟動效應」,至今仍傳為美談。
1963年11月,株洲市人民武裝部招收飛行員領導小組從近萬名中學生中,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的體檢、政審,我校初二9班的學生袁章鐵成為株洲市建國後第一個從中學生中選拔的飛行學員,也是我們湘江機器廠首位飛行學員,這使學校名聲大振。1964年7月第三屆初中畢業生參加全市統一中考,成績不俗,尤以羅念慈、張詠桃、季林三位同學以高分考取省府名校長沙市一中(那屆全市初中畢業生考取長沙一中的總共才5人,我校就佔了3人),更使南方中學飲譽株洲。1964年暑假,初中部又由新莊搬至廠內團結村原二分校校址。當時學校師資力量較強,管理嚴格,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規范不斷進步,深受職工家屬的好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都上了市級重點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
[自立門戶]
從1964年暑假校址搬遷算起,此後中學校舍先後變動7次,直至1974年才在鳳凰山西麓新建一棟面積為67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的時候,南方中學才算正式安營紮寨,有了真正的「家」。從1958年小學戴帽子辦初中,直至1974年紮根建校,這17年,是一個艱難建校風風雨雨的歷程,,也是一個白手起家、辛勤耕耘育人的艱苦辦學的過程,應當是南方中學校史上值得濃墨重彩謳歌的不平凡的17年。
1964年初,學校進駐了「四清」工作組,對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進行了整頓清理。到1965年底學校領導班子又一次進行了調整,華媁任校長,吳伯申、王德奇任副校長,王義德任黨支部書記。初中部由廖開興任主任,陳舉生任政治指導員。新班子剛上任就遇上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學校在十年文革中,作為子弟學校的初中部(文革中習慣稱之為「紅衛中學」)自然是首當其沖了,不少老師挨斗被整,圖書資料和理化生儀器幾乎損失殆盡,唯一的收獲是執行「五七」指示,「學工學農學軍」頗有聲勢。隨著職工子弟人數猛增,我校規模越來越大。1970年 春天株洲航校下馬,王惠培、羅矩勛等二十多位老師正式調入我校,極大地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當時廠革委會指揮學校一千多學生揮鋤上陣,只經過短短一 個星期的「戰斗」,便將原株洲航校一個標準的足球場辟為水田,從此學校正式有了自己的「學農基地」。師生輪流在這里學習種水稻,學校購買了一頭大耕牛,後 來又購買了一台手扶拖拉機。1970年利用工廠幾台舊機床,學校辦起了小型校辦工廠,其規模逐年擴大,1971年至1975年總產值達20多萬元,這部分收入不但彌補了辦學經費的不足,而且減免了全校學生三分之一的學費和三好學生的全部學費,減輕了職工的經濟負擔,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1968年底在駐校軍宣隊、工宣隊的組織下,中學部單獨成立了革委會,由公司後勤部副剖長張孝賢任主任(後為王培芝)李華翰、洪干仁任副主任。陳舉生、黎安生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畢業班學生開始上山下鄉,在校學生開始復課鬧革命。1970年初,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辦學規模的擴大,公司決定將子第中學定為處級單位,下設四個附小。任命王培芝(1971年初為郁祥文),擔任校長,先後有王德奇、崔玉華、韓錦城、劉宗玉任副校長,甄劍光任黨總支書記。學校貫徹「五七」指示,開展「學工、學農、學軍」辦起了工廠、農場、養豬場等。學校農場有80多畝水稻田、兩個魚場。從1968年秋季開始,凡文革前後入校的的學生絕大多數上山下鄉,我校學生大部分集體落戶在瀏陽縣大圍山區,也有去大通湖農場的,1972、1073年 畢業的學生一般安排在白關、大京水庫、南陽橋知青點,也有七八十名學生去三線修枝柳鐵路的。這些知青點由於靠近工廠,工廠捨得在這些知青點上投資,加上大 多數學生比較純朴,熱愛勞動,工廠選派的幹部素質較好,對學生要求較嚴格,我校下鄉的知青一般在農村表現較好。所以我校出席了1974年春在衡陽召開的全省青年工作會議,學校團委介紹了「上山下鄉教育如何從入學抓起」的經驗。1974年10月學校白關知青點代表作為典型在全省知青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1975年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廠拍成白關知青點專題片在全國放映,學生宋湘娜、王愛華、王淑珍、朱秀梅等評為全國先進知青。
自1967年3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復課鬧革命》的社論後,學校在廠革委會、軍宣隊、工宣隊的具體組織下,陸續恢復了一些文化課,學生編班仍按「連、排」編制。因為我校學工學農活動開展正常,且都有固定的規模較大的基地,加上軍訓開展得「轟轟烈烈」,所以1970年5月在省革委辦學現場會上,我校作了典型發言,《湖南日報》發表了我廠搞好工廠辦學的專題文章,1971年《人民日報》又特地刊登了我廠《搞好工廠辦學》的長篇文章,於是全國各地陸續有人來我校取「工廠辦學」之經。
1976年下半年四所小學從中學分離,單獨成立了小學總校。中學原校級領導班子成員四人,有三人調離了學校,留下王德奇副校長全面負責,主持中學行政工作,學校又改為科級單位,黎安生,孫伯超任副校長,王坤良任黨支部書記,宋寬興任支部副書記兼工會主席。1978年底華媁從公司教育辦回校仍擔任校長,凌華任黨支部書記。
由工棚起家到掙扎奮起,再到安營紮寨,自立門戶,這段時間雖然經歷了十年文革的動亂和上山下鄉的沖擊,但隨著工廠生產的發展,學校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十分迅猛,高、初中完備,到1975年學生已達3000餘人,高中一個年級就有十多個班。排除干擾,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掙扎奮起,充分體現了南方精神、老兵工傳統在南方中學辦學史上的核心作用。
二奠基騰飛(1976-1998年)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工作從此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1978年 起,學校實行分段招生,分段教學,初中和普高同時進入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的新階段。我校開始按部頒教學計劃、大綱和教材上課,並使教學設備不斷增 添、完善;在政治上,組織上抓緊處理文革中的遺留問題,對挨批鬥的老師公開宣布平反,恢復政治名譽,推倒一切不實之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這 樣就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
1983年學校正式由科級升為處級機構,校名正式定為株洲南方航空動力機械製造公司子弟中學,簡稱南方中學。
工廠專門撥款新建一棟五層樓、面積為4400平方米的高中部教學大樓,1985年秋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從而使教學條件大大改善,1983年9月,我校實行中學機構改革,從初中畢業開始分流,試辦了以機械專業為主的職業高中班,學制三年,首批共招收6個班268名學生。
1983年鄒彬彬等四位老師評為株洲市優秀班主任,公司勞模王惠培老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1985年王惠培老師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3年6月鄒彬彬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4年學校晉升為湖南省重點中學,2004年9月1日轉為湖南省省級示範性中學。
1998年3月,我校聘請的美國紐約的布萊克夫婦來校任教,南方中學成為株洲市第一家聘請外籍教師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