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年齡與樓層的秘密!年輕人最好選擇高樓層!
買房選幾樓,選黃金樓層這些話題是大家常常討論的內容。但是據聊宅小編所知,不同年齡的人選擇樓層不僅僅與居住的舒適度有關,還與經濟水平,個性追求相關。綜合下來,以下3個選擇樓層的方法是性價比高且認同度較高的一種選擇方式。
1、20-30歲的剛需置業者選頂層或高層
之所以說剛需置業者去選擇頂層或者高層的原因有兩個。
一、頂層或者高層住宅的價格一般會比中高層或者中低層的住宅便宜很多,剛需置業者初入社會,生活壓力和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稍便宜一些的頂層或高層住宅對他們而言足夠合適。
二、年輕人更追求時尚私密的生活環境,頂層或高層住宅的建築標准或者說是贈送標准要略高於其他樓層,對於年輕人來說,改造起來也更方便。而且,高層的環境也要相對安靜一些,環境視野也要更好。
2、30-40歲的改善型置業者選中層偏上
改善型置業一般經濟能力會有所改善,對居住的舒適度和出行的便捷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選擇中層偏上的樓層會更好。
這些樓層高度適中,不用擔心環境嘈雜,也不會因為樓層太高而出行不便。當然,樓層的採光、通風效果在中層偏上這些樓層還是挺不錯的。但是,這些中層偏上的樓層一般是一棟樓的熱門樓層,是一個價格高點,不過對改善置業來說,應該屬於可接受范圍內。
3、40-50歲的中年置業者選低層住宅
這個年齡段的人如果還要換房或者是置業的話,一般是會考慮到家中的老人、後輩小孩或者是自己養老使用。選擇低層住宅的房子便可以滿足家中這些特殊人群的使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低層住宅出行可以依靠電梯和樓梯兩種工具,對老人和小孩來說都是比較方便的。
二、低層住宅價格也很實惠,如果是一樓的話,還可能會贈送花園之類的,平日養花種菜,比較適合老年人的生活。
選擇低層住宅要注意一些問題:
1、日照和採光問題會因為樓層太低,而被前邊或者後邊的高樓層遮擋,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取光照和通風效果,在戶型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朝南戶型,保證卧室和客廳的通光。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8-02-24,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Ⅱ 買房選樓層的秘密:哪層好哪層壞
買樓房如果經濟承受能力好買高一些的好樓層好,但不要買最頂層,一般買樓房價格要每平方米價要從樓房的層數加錢,越高越貴。高一些的樓房相對通風也好,視線也好。
Ⅲ 置業指南:高樓層與噪音的秘密
很多人喜歡住在高層,不僅是因為站得高看得遠,而且離馬路較遠,受車流等交通噪音影響小。事實上,想圖清靜也並非那麼簡單,高層的噪音污染同樣也很大。
環保部門專家發現,高層建築噪音分貝「兩頭小中間大」,5到24層噪音,30層以上又變得較為安靜。
城市噪音
樓上噪音之診斷
患者:高層建築住戶
症狀:以為住得高看得遠夠安靜,但有時卻感覺很吵
結果:30到70米,高層建築噪音
診斷論述
據介紹,高層和低層受到的噪音污染形式不太相同。對於低層而言,它的雜訊源表現為震動和聲音兩部分。對於高層的住戶而言,震動的影響會被不斷減弱,但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遞,當某層的高度正好達到雜訊聲波波長的整數倍時,雜訊就會表現得十分明顯。
這是因為,高層周圍沒有什麼建築物遮擋,高層完全暴露在聲波的立體傳播下,所以噪音就大了。然而,由於噪音到一定高度開始衰減,因此更高樓層住戶受到的影響就較小。
噪音與樓層關系
噪音與樓層分布是什麼關系呢?
環保局專家研究發現,雜訊向上傳播,高層住宅在30到70米間雜訊。樓層矮反而雜訊小,除了因為綠化帶、行道樹可以降低雜訊,還因為矮樓層只接收近距離的雜訊,而樓層越高接收雜訊的范圍越廣,遠距離的交通雜訊都可以傳送到高層。
監測人員測試發現,一般5樓以上,噪音分貝會隨著樓層增高而變大,當樓層更高時,噪音又出現下降。一般來說高層建築中,5到24層雜訊,其中雜訊在11層到22層上升最多,30層以上又較為安靜。如果是1幢26層高的樓房,20—22層雜訊。
路上噪音之診斷
患者:路人、低層建築住戶等
症狀:路上車太多,吵得心慌慌
結果:交通噪音是投訴最多的污染源
診斷論述
交通噪音是城市環境雜訊污染的重要來源,其「能量」通常占環境噪音總能量的70%至80%。近年來,交通噪音也已經取代施工噪音,成為投訴最多的污染源。
機動車快速增長是交通噪音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交通噪音污染加重的第一要素就是車輛的激增,大量汽車擠在公路上通行,發聲功率提高是必然情況。
隔音屏
有路段噪音100分貝,怎麼辦?
許多建築環評時要求裝隔音屏,但缺硬性規定
交通道路上的噪音是如何監測出來的?一般採用的是儀器手動監測。根據相關規定,城市交通噪音白天不得高於70分貝,晚間10點以後不得高於55分貝。
日益上升的交通噪音給周圍居民帶來嚴重污染,有沒有解決之道?專家認為,安裝隔音屏以及使用降噪路面材料是現階段的方法。根據某檢測結果顯示,若某一路段安裝了隔音屏,不論聲屏障的高低,對於較低樓層的中頻段雜訊有比較好的隔聲效果;而對於高樓層的雜訊,加高聲屏障對其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實際上,許多建築在做環評時確實有安裝隔音屏的要求,但是因缺乏硬性的規定,實施起來也存在困難。往往一些開發商把房子建好賣完後就走了,居民入住後發現噪音問題再去找開發商掏錢建隔音屏,這非常困難。所以,一些路段的隔音屏最後只好由政府掏錢建設。
Ⅳ 樓層真相揭露:大家買房都搶這個樓層的秘密
有一部分人在買房時常忽略樓層對日後生活的影響。選擇一個合適的樓層其實對每一個購房者來說,都是很關鍵的事。因為不同的人群適合的樓層不一樣,比如老人就不適合頂樓;家裡有孩子的也不應該買太高等等。
有的人也比較糾結數字,比如買手機號要挑好聽的數字,買車牌號要吉利的數字,那麼,買住房的樓層當然也想要買到符合自己心意願的啦。
其實數字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其賦予了多種多樣的定義。比如:有的人說「8」好,發嘛;有的人說「6」好,順嘛;至於18呢,自然就是「要發」的意思。還有人信奉五行、天乾地支,生肖運勢。所以在買房選樓層時,好多人也持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這些也都是因人而異的,就看你怎麼理解了。
有人說高的空氣好、日照多、風景佳;有人言低的接地氣、出行快、更安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低樓層各有哪些利弊。
一層至三層的利與弊
利:當發生意外時,比如地震、倒塌、火災等事故,一層至三層當屬最安全的樓層了。尤其是對那些有小孩的家庭而言,更是如此。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果是普通老式的五、六層樓高的住宅,三層是最理想的。
弊:一層至三層,在居住方面可能會很不安靜,如果臨街,受路上的汽車尾氣、揚塵污染最重。在一些老小區,地下室還會返上來潮氣,而且更易受到蚊蟲的侵擾。此外,一樓還最易遭盜竊。
四層至六層的利與弊
利:對於高層住宅來說,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四層至六層安全性最好。
弊:如果電梯出現故障,或者是電梯擁擠的時候,四層至六層可能對於老年人和小孩來說,上下樓會很不方便。
七層、八層的利與弊
利:對於高層住宅樓來說,七層、八層是"黃金樓層"段。這個樓層安靜,不受汽車尾氣等影響,並且也不至於讓人達到恐高的程度。
弊:七層、八層對於人們來說,雖然居住方便,但是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最不適宜居住的,因為氣壓會很低,很容易讓人感覺上不來氣,所以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切勿購買。
九層至三層的利與弊
利:從九層到十五層及以上樓層,是最明亮的樓層。最高的樹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因此光線不易被遮擋。
弊:如果在這幾層上下有排放廢棄物的管道,那麼這幾層所受的影響是最大的。
十五層以上的利與弊
利:視野最好,空氣最清新。住宅樓暖氣是往上升的,所以十六層以上最暖和。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6-07,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Ⅳ 買房為什麼要選好樓棟 秘密都在這!
在看房買房時,我們更多的是把戶型和樓層作為關注點。但是,買房需要從多個方面來考量,即使是同一個小區的相同樓層和戶型,也會因為樓棟位置不同而導致居住的舒適感不同。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買房應該如何選擇樓棟!
一、樓棟朝向
目前市場上的小區大多為行列式,房子排列的整整齊齊,看起來樓與樓之間的通風採光條件沒什麼差別,但是根據我國的地理位置來看,朝向為南至南偏東15度的住房是最佳選擇,採光效果好,時間也長。另外,南偏東或者南偏西的房子,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二、樓棟進出小區是否方便
小區的交通便利並不代表你家離車站或地鐵站就近。現在的小區佔地面積普遍較大,但是為了方便業主的進出和生活小區里也有很多個門。在選擇樓棟時要仔細確認樓棟與地鐵站或公交站的距離是多少,從哪個門進出更方便,全面考慮才能為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的條件。
三、樓間距大小
樓間距主要影響的是房屋的採光、通風以及私密性。樓間距小,房屋的採光通風就差,私密性也會因此降低,影響生活舒適度。另外,樓間距特別小的社區,在發生火災時,消防車也不好進入。因此選擇樓棟時,前後左右的樓間距大小都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四、樓棟的周邊環境
樓棟周邊環境的好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 有無建築物遮擋
如果所選的樓棟高度低於周邊樓棟,而且樓層偏低時,住宅的採光和通風就會非常差。
2. 是否有噪音污染
房屋的樓棟靠近地下車庫的出入口、小區內的交通幹道或者靠近馬路、地鐵和高架等,肯定會受到噪音污染的影響。另外,也不要選擇離幼兒園、學校常近的樓棟。
3. 景觀視野好壞
盡量挑選周圍沒有較高的建築物遮擋,樓前有精心設計的小區景觀的樓棟。雖然房子單價可能會高,但是對於比較注重生活品質的購房者而言,最好能選擇景觀視野較好的樓棟。
4. 是否存在不確定因素
在選擇樓棟的時候,要結合所在地的規劃圖來看,對地塊周圍的道路、設施做比較透徹的了解。避免後期建設對房屋帶來的影響。
5. 其它不利因素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2-17,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Ⅵ 高層建築樓層的秘密:住幾層以上壽命更長
高層建築樓層選擇是個大事兒,它不光關繫到居住的舒適性,還可能影響居住者的壽命。是否選擇高層一直以來就困擾著購房者,瑞士博尼爾大學有人專門樓層與壽命這兩個因素進行了研究,得出「住的較高的人不僅健康狀況好,而且壽命更長」的結論。高層與壽命只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請看下文。
調查:樓層與壽命的聯系瑞士伯爾尼大學的雷多斯洛、潘克扎克等人對瑞士150萬人的調查發現,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2%,其中,死於肺部疾病的幾率低40%,死於嚴重心臟病的幾率低35%。居住在較低層住宅的人死亡原因,大多與肺部和心臟疾病相關。此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於《歐洲流行病學雜志》。
樓層越高壽命越長的原因1、和住在低層的人相比,住在高層住宅的人更可能徒步上下樓梯,鍛煉身體的機會多一些,由此遠離了心臟疾病;
2、居住在低層住宅的人可能受到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的影響更多,而且房屋視野狹窄、潮濕,對健康和壽命不利;
3、設計與品質更高,高層住宅要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其設計品質需要有更高的水準;
4、高層住宅還有很多優點:視野好、景色佳,空氣新鮮、流動性更強,令居住者心曠神怡;
5、高層住宅採光好,室內光線充足,如果是7層以上的樓層,其日照時間相對更長。
6、夏天蚊子少,這個真的很重要。
7、安靜、舒適、灰塵少。
3
低層「接地氣」的優點只是心理需要中國有一個傳統的觀念,住高層住宅不太容易「接地氣」,身體會產生不適。其實,「接地氣」這個說法更多的是影響居住者的心理感受。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聖路易斯市曾建造了一個有33棟樓房、每棟樓有11層高的住宅區,小區因被譽為「優秀的現代建築」而獲得國際大獎。但是,入住這個小區的民眾表示,自己會常常做噩夢、失眠、煩躁不安。
英國軍醫法寧公布的《關於高層住宅對居民的身體健康, 尤其對精神健康的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高層住宅中的人患精神、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疾病的人居多,是低層獨宅居民的兩倍以上。人們描述的情況相當一致,主 要是高層環境離地面太遠,內心感到不踏實並產生身體不適。
4
最後告訴你:住幾樓好呢?A、1-3樓的PM2.5 濃度和PM10 濃度最高。
B、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2%。
C、長期居住在30層樓以上的人,易患咽炎、感冒、眼結膜炎、心臟功能不全。
D、頂層樓莫選,居住不舒適,安全度低。
Ⅶ 買房樓層的哪些秘密 你確定知道嗎
高層建築樓層選擇是個大事兒,它不光關繫到居住的舒適性,還可能影響居住者的壽命。是否選擇高層一直以來就困擾著購房者,瑞士博尼爾大學有人專門樓層與壽命這兩個因素進行了研究,得出「住的較高的人不僅健康狀況好,而且壽命更長」的結論。高層與壽命只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請看下文。
調查:樓層與壽命的聯系
瑞士伯爾尼大學的雷多斯洛、潘克扎克等人對瑞士150萬人的調查發現,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2%,其中,死於肺部疾病的幾率低40%,死於嚴重心臟病的幾率低35%。居住在較低層住宅的人死亡原因,大多與肺部和心臟疾病相關。此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於《歐洲流行病學雜志》。
樓層越高壽命越長的原因
1、和住在低層的人相比,住在高層住宅的人更可能徒步上下樓梯,鍛煉身體的機會多一些,由此遠離了心臟疾病;
2、居住在低層住宅的人可能受到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的影響更多,而且房屋視野狹窄、潮濕,對健康和壽命不利;
3、設計與品質更高,高層住宅要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其設計品質需要有更高的水準;
4、高層住宅還有很多優點:視野好、景色佳,空氣新鮮、流動性更強,令居住者心曠神怡;
5、高層住宅採光好,室內光線充足,如果是7層以上的樓層,其日照時間相對更長。
6、夏天蚊子少,這個真的很重要。
7、安靜、舒適、灰塵少。
低層「接地氣」的優點只是心理需要
中國有一個傳統的觀念,住高層住宅不太容易「接地氣」,身體會產生不適。其實,「接地氣」這個說法更多的是影響居住者的心理感受。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聖路易斯市曾建造了一個有33棟樓房、每棟樓有11層高的住宅區,小區因被譽為「優秀的現代建築」而獲得國際大獎。但是,入住這個小區的民眾表示,自己會常常做噩夢、失眠、煩躁不安。
英國軍醫法寧公布的《關於高層住宅對居民的身體健康, 尤其對精神健康的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高層住宅中的人患精神、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疾病的人居多,是低層獨宅居民的兩倍以上。人們描述的情況相當一致,主 要是高層環境離地面太遠,內心感到不踏實並產生身體不適。
最後告訴你:住幾樓好呢?
A、1-3樓的PM2.5 濃度和PM10 濃度最高。
B、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2%。
C、長期居住在30層樓以上的人,易患咽炎、感冒、眼結膜炎、心臟功能不全。
D、頂層樓莫選,居住不舒適,安全度低。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8-01-26,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