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估算房價
現在國內商品房價的一般構成是「3+3+3+1」的比例,即「30%的土地成本+30%的建安成本+30%的報建、行政費用和稅費等+10%的開發商的利潤」。
1.土地成本(25%-30%):房價里的土地成本指樓面地價,簡單地講,就是單位建築面積平均分攤的土地價格。也可以理解為土地上蓋出房子後,每平米售價中所包含的土地成本。樓面地價能最真實地反映建築單價中所包含的單位土地成本價格。
2.建安成本(30%):是房價中相對穩定的部分,它是房屋建築成本和房屋設施設備安裝成本的簡稱。房屋建築成本是建設房屋的投入,安裝成本是安裝房屋設施設備的投入,兩者都包括材料成本投入和人工成本。
3.開發地產的行政費用和稅費(30%):主要產生在規劃、報建、預售等環節。直接與房地產相關的稅種有13個,主要包括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據機構測算:假設房子市值是100萬元(單價8000元/平方米,面積125平米),這套房負擔的稅收為這樣幾種。除此之外,還有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房產稅或城市房地產稅。這里我們不再贅述。簡單地說,一套總價100萬元的房子,相關稅費可能接近30%。
4.利潤率(10%):利潤還有多少?對於每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爭奪點,利潤率越高,也就意味著企業的融資開發等成本越低,而這就看各家開發商的本事了。就目前來看,對於房企的利潤比例較為清晰還是上市房企,但是上市房企本身目前的現狀也不樂觀。近期蘭德咨詢在一份覆蓋202家上市房企的統計中表示,去年53%的企業凈利潤已觸及10%紅線, 預計今年房地產業就將成為中利行業。那中小房企的利潤還有多少?就有可能直接觸及生死線以下。
㈡ 現在房價多少錢一個平方米
房子現在大概一般是多少錢一平米;房屋裝修(全包)也需要有裝修標准。。專。 如果要高擋點精裝屬修,需要 1500-1600/平方進行裝修。 如果是大眾化裝修,需要用 1000-1100元/平方左右,屬一般精裝修。
㈢ 中國房價分析
。。。。。。。
㈣ 房價是怎麼定出來的
房價又被抖落出來了。不管那些開發商們怎樣忌諱,它必然要成為熱門話題,從民間到中央,從買方到賣方。主流的聲音是質疑,對於來勢洶洶暴風驟雨般增長的房價的經濟基礎、市場真相、供求關系、定價根據等等,老百姓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想探個究竟。但是,誠如某專家所說,也不是一邊倒,也有人認為當下房價不高 、高也高得有理。我看到的、指向性比較明確的、態度比較強硬的「維高派」,當數某某集團董事長某先生。 在2010第十屆中國房地產發展年會上,某先生說,「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忘了23號文件為什麼要發展房地產,也忘了發展房地產,房地產市場面向的是誰,這可能是引起我們各種媒體和社會巨大爭論,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特別強調中國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這可能是中國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定位,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 首先,房地產市場到底面向誰?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固然可以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只針對他們,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沒有這樣定位。你這個階層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你的問題,但並不是說這個辦法就是你這個階層獨有的,這就好比,你可以用上飯店的辦法來解決吃飯問題,但是飯店並不是只為你個人開的。這裡面有邏輯問題。 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正確定位應該面向中國全體房地產消費者,而絕不是只針對「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除非全體中國人都成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而且,我相信,所有的開發商們,他們的產品,絕不僅僅只售給「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我們現在探討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定位,而不是豪華別墅的定位。 先來看看「高收入階層」。按照通常思維,一個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購買一套體面的獨棟別墅,應該不算過分。而今,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城區內建築面積在300平米以上的獨棟別墅,均價至少是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這肯定是保守的估計,某先生一定會笑話我們土老帽。好,即便這樣保守地估計,要想實現十年之內買一所獨棟別墅,該「高收入階層」的年薪也應該在百萬元以上。這個標准就決定了,中國的黨政軍官員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等精英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在編的廣大的黨政軍機關幹部、公檢法幹部、教師、醫生、律師,等等等等,被排斥在外了。因為,據我所知,上述人員的工資收入,還沒有誰的月薪超過十萬的,即便是有特殊貢獻者。如此這般算下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基本上不存在。要麼,就是非正常收入者。 同樣,「中高收入階層」是個什麼概念?某先生也沒有說。還是保守地分析一下,一個中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至少可以購買一套100平米相對體面的房子,這不算奢侈吧?如果你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你算什麼「中高收入階層」?然而,數數工資袋,除了民營企業和某些尖端領域的尖端人才,中國還有多少人能擠進「中高收入階層」的門坎?我們知道,現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特城市裡,任何一處超過100平米的房子,均價應該在人民幣300萬左右,也就是說,要想跨入「中高收入階層」行列,你的收入應該在年薪30萬、月工資應該在3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樣,不吃不喝,十年之內你才有可能住上「中高收入階層」的房子。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身邊,誰的月工資達到3萬元了?如此算來,「中高收入階層」的人士也是寥寥無幾,那麼,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日新月異聳立起來的那些樓盤,都賣給誰呢,難道都賣給開發商自己? 退一步說,即便是真的有誰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定位為針對「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假設真的有、或者說有暫且充當「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的人,我相信這個階層的人也一定不希望看到房地產高價暴利,我沒有聽說哪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的人士表示他支持房地產漫無邊際地漲價,除非他別有用心,要麼就是有病。事實上,所謂的「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內心深處也不希望房價非理性地突飛猛進。 再者,某先生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這話是不是霸道了?因為,在現行體制下,我們所有的房地產開發,都離不開國家的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而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生活在同一個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即便你的價格只針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但是你的價格影響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秩序,這就是「蝴蝶效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么個大的背景下,任何一種局部的經濟活動都會關聯到整體的波動,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在買房的過程中,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價的依據。我敢說,沒有任何一個房地產開發商敢於把自己的成本和利潤賬目公開給我們看,我覺得這些東西不應該成為隱私,至少對政府審計部門而言。房價是不是應該納入國家物價部門管理范圍,我們老百姓不清楚,所以房價的依據似乎永遠是個謎,倒是我這個門外漢,揣摩出一個公式,可供參考: 房價=紅色成本(包括地皮、原材料、勞動力……)+綠色成本(包括納稅、交費、拆遷……)+灰色成本(包括……)+黑色成本(幻覺、慾望、胃口……) 這裡面,如果有一項是說不清楚的,那麼整個公式就不成立了。而事實是,在所有的房價里,不止一項說不清楚,往往有好幾項說不清楚。因此,我又得出第二個公式:房價=一筆糊塗賬。 事實上,全國各大城市,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是。這筆賬一算就明白了。僅以北京為例,自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北京開發的商品房,怎麼說也得以千萬計,北京果真有上千萬「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嗎?絕不可能!筆者買房買了半年,看房看了八十多家,心裡有底,去年宣稱只剩下幾套房子的售樓處,過了春節,又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了十幾套。不要以為貼上「已售」標志的就真的售出去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很!
㈤ 2018年中國房價預測
2018年房價預測:
GDP演算法改革
從前,買房人猜測房價不會跌的重要理由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每年的GDP增速是硬性要求,而房地產是GDP的支柱,房價一旦下降整個房地產行業將陷入動盪,所以政府不會允許房價下降。
7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於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修訂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的公告。
改革後,GDP的核算方法將由生產核演算法改為支出核演算法。在支出核演算法下,過去未曾被納入統計范圍,但在經濟生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的一些行業,將被納入統計。新被納入統計范圍的行業,將帶來大量的GDP,未來很可能成為GDP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所以,有了更粗的大腿,地方政府何必還抱著老胳膊老腿呢?
國家的貨幣和信貸政策
中國房價跟市場中流通的貨幣數量基本保持同方向變化:貨幣多,房價漲;貨幣少,房價跌。一旦政府控制住貨幣和信貸,房價必將受到影響。曾有專家梳理過中國1990年到2012年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房價的漲幅與M2增長率的相關性高達71%。房價上漲的最大驅動力並不是需求,而是貨幣。
收緊貨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加息。現在5年以上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僅為4.9%,達到近30年歷史最低點。
加息後,沒有房的買房更難了。利率提高,收入不提高,還貸能力降低,自然更難貸款買房。有多套房的還貸更難了。他們會賣出富餘的房子。這樣,在房地產庫存量巨大的情況下,又增加了這些存量房,供給將大大多過需求。
房產稅
不動產登記完成後,如果房產稅在全國各地鋪開,購房人群的心理會發生變化。首先,原來沒有房子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房的「騎牆派」會考慮到買房後房產稅對自己的影響;其次,如果貸款買了一套房,月供壓力不小,還要多了房產稅,有可能趁高點賣掉;再次,此前有多套房產的投資客,會考慮把一些房子出售。
購房剛需人口
我們發現,近四年中在房地產市場最熱、房價漲幅迅猛的2013年,剛需族增長率也是最大的。2017年,剛需族增長速度就將接近0。而從2018年開始,剛需族將每年都在減少,這預示著潛在買房人口的下降,全國房價增速必然下滑。
剛需人口減少是必然的。嗅覺靈敏的投資客看到買房人少了,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少。投資客會趕在房價高點把房子掛在中介平台抓緊時機賣出去。買房的少了,賣房的多了,短時間內,房產中介的「客源/房源比」將大幅降低,買房者話語權增強,房價想不降都難了。
㈥ 房價怎麼算
房子雖然具備投資屬性,但是歸根到底它就是用來住的,你說它多貴沒人賣沒人租都是瞎扯,一方面租金背後有市場需求支撐,更側重於房子的真實價值。
所以,另外一個能推導房產估值的指標:租金回報率,我認為更為客觀。
它的計算方式同樣很簡單,就是房屋年租金/房屋總價;目前比較合理的一個回報率水平是4%。
另外有幾組數據也是可以重點關注的:
1、北京的房價其實和倫敦的差不多,但是租金卻只有倫敦的1/4,與東京、紐約等也存在較大差距;
2、中國租房人口比例僅為25.8%,其中北京為32.2%,廣州為46.9%,而紐約為56.9%,東京傳聞是90%。
--
今天讀到一個觀點,分享一下:
眾所周知,房地產屬於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對資金的渴求可謂是到了極致,恰好國內融資渠道全面收緊,借錢成本極高。(中小放貸利率在8-9%之間,信託更高)
所以房企們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融資,大部分以發美元債為主(2年期的美債利率在3-5%間),那個時候房企的利潤還能保持在15%,所以這一倒騰,拿地的錢便宜啊。
有個數據能看出,2017-2018年中資房企的美債發行量是2015-2016年的3.5倍。但好景不長,今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越來越強,而更糟糕的是那些2年期的美債今年該還錢了。
再加上離岸人民幣的匯率破7,無疑徒增了房企還錢的成本。你說這會怎麼著?唯有降價促銷迅速回籠資金。
--
1、鋼鐵、化工、建築裝飾等傳統製造業的行業利潤在3%左右;
2、家電、紡織、服裝、輕工製造行業的行業利潤在8%左右;
3、房地產行業因為還外債的壓力,加上政策打壓,由以往的15%降到了9%左右;
4、傳媒、互聯網、醫葯生物等少數幾個行業,凈利潤還能勉強維持在10%以上;
--
請教了一下一個相熟的房企前輩
房價主要由下面這條公式構成:
房價=土地價格+(建造成本+土地增值稅+財務成本)+開發商利潤
按目前來說,括弧裡面的三個東西加起來,每平米價格大概在4K-10K之間,如果是地王則更高,這還是不算開發商利潤的情況下。
而開發商去拿地的錢主要有四種來源: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信託、企業債
後三種方式從成本角度來說,已經比以前高不少了,現在房企要拿地或者說額外拿更多的地,估計就只能用自己手裡的錢了。
或許這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房企往後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