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江特產有哪些
中江有以下特產以及特產的說明和加工工藝哦!!! 1中江花石 2 中江棋石 3中江柚 4中江掛面 凱江兩岸素以產「菊花石」著稱。據考證,中江花石是地殼變化的產物。幾十萬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內海,後由於地殼運動,一些海底生物深深埋在地下,變成了珊瑚類化石,形成了具有灰黑,淺褐兩種花紋的中江花石。 花石分「棋石」和「文石」兩種。文石產於城東玄武山下東溪河畔。據載,「相傳初有掘地得石,文成龜蛇之狀,群曰;『此玄武之神,昭其靈也I』又說:『今觀其處往往有文石,如龜蛇,松柏,渠竹,花草,人物等狀,采者宜雨後覓之,則形倍分明,磨洗粗質制為器用,如案頭鎮紙之類亦有可觀」。 中江棋石 舊志載有一則神話:「唐田真人名大神,自南洋來,隱棲妙山中,常與二道士奕。撤棋子於江,人取以獻蜀王,旋失去,後又得於玉局洞前石盤內,自是中江產棋石」道光縣志稱「文石、棋石由來不同,今總謂之花石。文石母佳者今亦難得。棋石則城外沿江人戶皆能製造」歷代人們采擷中江花石,根據不同的石質,色澤、花紋,琢磨成花瓶,手鐲、戒指,墨硯,鎮紙、煙具和圖章等,精美細潤,古樸典雅,獨具一格,或根據天然花紋,雕琢成珍珠蛙,褐色龜,游魚,狗,羊,馬,牛,獅等,現代又添新品種:茶具,酒具、座屏,台燈等,千姿百態,維妙-維肖,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較高藝術、經濟價值。 中江柚 中江柚,以獨特的風味著稱。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黃,質地脆嫩化渣,酸甜適度,汁多味美,營養豐富,有止咳,化痰,順氣,平喘的葯用功能。中江柚栽植歷史悠久,但在漫長的歲月里,由於一般農民未掌握果樹嫁接管理的科學技術,故發展緩慢。 1975年柑桔選種,中江柚以它早產性,豐產性,耐貯性、抗逆性等各項指標均超過當地普通柚種,受到果樹專家和有關部門重視,列為我縣開發農業的重點項目。國家林業部列為全國「八五」百項林產品重點開發科技項目。1986年在全省柚類鑒評會上獲唯一的肉質滿分。1990年在德陽市柑桔鑒定會上又位居榜首。1991年在全省水果評審會上被專家評為肉質第一名,果形第二名的優質水果。 中江掛面 中江掛面是傳統名特產品,手工精緻,營養豐富,健脾和胃,在省內外久負盛名,暢銷不衰。中江掛面,「面細如絲,長八九尺,截兩頭,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稱銀絲面,縣城內外俱佳,河西譚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細而中空,堪稱潔、白、凈、干、細五絕」。中江掛面歷史悠久,相傳為南宋紹興年間創制,迄今已有800多年。清代詩人王朗山有「中江燒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詩句,盛贊其暢銷情況。現已形成鍾氏掛面、天府掛面、老作坊掛面等10餘家規模化生產企業,產品暢銷海內外。 中江掛面曾在廣交會上展出,深受外商歡迎,紛紛要求訂貨。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銷會上展出,各省、市客商爭先訂購,僅一家客商的訂貨量就超過了中江縣全縣的總產量。 原料配方小麥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鹽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製作方法: 1.和面:按配方取主、輔料,將食鹽溶於水中。氣溫高時,鹽和水應略多一些。放入圓桶內和面,攪拌均勻,20分鍾後便可劃條。 2.劃條:將面團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劃成10條左右,搓圓,擦上清油,放入圓桶內,蓋上薄膜,一小時左右後,就可抻大條。 3.抻大條:將劃出的條,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大條,將所有的條接成一根,盤成單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盤時,每層之間擦少許清油)。待7—8分鍾後再抻小條。 4.抻小條: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撲粉2—2.5公斤(麵粉、澱粉各半),將面板上盤好的大條搓成直徑1厘米左右,經過撲粉,盤入圓桶中,每盤完一層,擦少許清油,從邊盤至中心,由中心再盤到邊上,反復進行,直至盤完,蓋上薄膜,待4小時後再上竹。 5.上竹:先將「羊頭」(一種抻長面條的工具)插在圓桶邊緣上,再將兩根面竹插在「羊頭」上。取圓桶中1厘米粗的小條繞在兩根面竹上,每繞三周,要馬上抻一次,抻長夠20厘米左右(因時間長了就抻不動)。然後馬上放入面槽內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緣上,另一根以面條吊在槽內)。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後蓋上草席,進行發汗1—2小時。 6.掛面:將發汗後的面條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撲粉,然後將面槽內下端吊著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樁上端的孔內,將面輕輕往下抻,抻至40厘米後,用撲粉分離一次,以免粘結在一起,然後繼續再抻,再分離,抻至80厘米時,從面樁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撲粉,取下面竹,將面條自然吊在面槽內,發汗1—4小時,即可取出晾面。 7.曬面:將面條從面槽內取出,放在曬坎上的面架上曬干。作法是將面槽內面條,提攏到面架時,將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內,另一端用雙手將面條抻長至160厘米左右,再將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邊的一個孔內,這樣反復操作,有十多竹後,站上高凳,將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邊插邊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為止(如天氣不好,空氣乾燥,不易抻下時,可抻到抻不動為止)。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抻完。晾曬一二小時後,面條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斷,就算曬好了,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備切斷包裝。 8.包裝、保存:將面要切成20厘米長的段,每500克一包,一頭整齊,貼好標簽,放在乾燥、避風之處儲存。 中江掛面可作成10多種花色品種,如味精掛面、蛋清掛面、珠砂掛面等等。在掛面中加入適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風味的掛面。
㈡ 有誰認識這是什麼石頭啵
這是瑪瑙石,你用手電筒照一下能透光
㈢ 中江花石的歷史傳說
中江縣城座落在凱江和東溪河的沖積平原上,兩條河從東西繞城而過,所以常遭洪水洗劫。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魯班和妹妹兩人決心幫助中江人民征服河妖,為民除害。他們約定一夜之間建成兩座鎮妖寶塔。兩人暗中互相競賽。哥哥很快建好了北塔,見妹妹還在忙乎,便藏在樹叢中捏著鼻子裝了幾聲雞叫。妹妹本想在南塔上貼上菊花,勝過哥哥的北塔。情急之下,只好隨手把花瓣撒進河裡,從此,中江河裡便鋪滿了美麗的菊花石。至今,中江百姓中還流傳著「中江縣城像條船,南北二塔是撐桿」的歌謠。
《仙女散花》:隋朝時,有一年農歷九月十一日,中江百姓為美麗善良,專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白塔仙姑慶祝生日,西王母派天上的七仙女散花來表示祝賀。霎時,中江縣的凱江流域上空花雨繽紛,鮮花落入河裡,立即變成了花石。當時正值菊花盛開之時,故中江花石多為菊花石。
舊志載有一則神話:「唐田真人名大神,自南洋來,隱棲妙山中,常與二道士奕。撤棋子於江,人取以獻蜀王,旋失去,後又得於玉局洞前石盤內,自是中江產棋石」道光縣志稱「文石、棋石由來不同,今總謂之花石。文石母佳者今亦難得。棋石則城外沿江人戶皆能製造」歷代人們采擷中江花石,根據不同的石質,色澤、花紋,琢磨成花瓶,手鐲、戒指,墨硯,鎮紙、煙具和圖章等,精美細潤,古樸典雅,獨具一格,或根據天然花紋,雕琢成珍珠蛙,褐色龜,游魚,狗,羊,馬,牛,獅等,現代又添新品種:茶具,酒具、座屏,台燈等,千姿百態,維妙-維肖,不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較高藝術、經濟價值。
據《中江縣志》記載,早在宋朝時,就有杜甫、王勃等文人雅士在中江舉辦過聖泉宴,著文、賦詩贊之。清人孟佺有詩贊譽:「聖跡不泯滅,凱石猶著名。光輝等琬瑣,濕潤重連城。或見松與柏,枝幹若繪城。或隱梅與竹,蕭疏有餘情……」
㈣ 中江花石的介紹
四川省中江縣凱江兩岸素以產「菊花石」著稱。據考證,中江花石是地殼變化的產物。
㈤ 中江花石又稱什麼石
中江花石 以菊花石為最好,你這個是 魚蛋、魚籽石 和 龜紋石。
㈥ 這是不是中江菊花石
這是經脈石
㈦ 中江的菊花石是怎樣形成的
從前有個男人坐在凱江邊上的石頭上死了,於是那個石頭就變成了菊花石。
㈧ 中江縣南北塔是怎樣建成的
南塔又名「聯雲塔」位於中江城南,朝陽南路北側,坐落在距地表高約30多米(航測海拔442.8米)的銅魚山頂。山腳北、東北鄰東溪河(御馬河),西南鄰朝陽南路,其餘為農田。
中江南塔始建於明神宗萬曆37年(公元1610年),為邑人明大理寺少卿宋興祖建,中江南塔坐南向北,平面呈八邊形,為八面體形九層樓閣式磚塔,通高30.2米。由於中江南塔歷史悠久,秀麗壯觀,高矗於東溪之濱,連同周圍山色一起自古即為中江八景之一而備受世人贊美,清人楹聯「東河水匯西河水,南塔雲聯北塔雲」正是其真實寫照至今未曾修葺,現保存基本完好。
中江南塔為中江古八景之一,連同所處銅魚山在內,為本邑之勝景,歷來為中江著名風水寶地,也是中江古城歷史之象徵。現已被收錄進《中國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名勝古跡詞內。
中江南北塔由來傳說
傳說中江城大南街有位財主,家有萬貫金銀,倉有十年陳糧黃谷,終日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一年秋雨連綿不斷,財主見他天井中的石板路走起來打滑,就叫僕人抬來黃谷面路。這時偏遇龍王潭的龍王在天行雨,看見用黃谷面路十分憤怒,決定明日發大水,水洗中江城,淹死財主。
再說這天正好有兄妹倆冒雨挑著糧進城來給財主交租,趕到中江城南門時天已黑了,雨又下得大,就進靈皈寺躲雨。兄妹倆剛在神龕前的蒲團上坐下,就隱約聽見有兩個人在說什麼,一看四周又不見人,靜靜一聽,聲音是從神龕上傳來的,原來是兩個泥菩薩在說話。一個泥菩薩說:「完了,完了,你我在這里的日子不多了。」另一個泥菩薩問:「啥子事情那麼惱火?」
「明天龍王要發大水,水洗中江城,你想,我們這些泥菩薩還不遭殃嗎?」
「啊,是這樣。」
「水洗中江,所有生靈都會遭殃,只有想個辦法才對喲!」
「我看中江城象條船,只要給它兩根篙桿,水漲船高,用力撐住就不會淹到了。」
「老兄你不知,這城象船,當然這船的篙桿就不是一般的竹桿了,而是應該修兩座塔來當篙桿了,可惜這些凡人是不曉得的。」
兄妹倆在神龕下聽得一清二楚,這位泥菩薩剛說到這里,哥哥再也按耐不住了,說:「神佛,你們說的我們都曉得了。」一個泥菩薩說:「你曉得是一回事,要修好這兩座塔是一回事,你這小小年紀,就是有磚有石叫你前去修,一夜怎麼修得好?」
妹妹說:「我和哥哥一起干,准能修好塔!」
兄妹倆的決心打動了神佛,一個泥菩薩說:「我們設法和你們一起去修塔,但我們可以叫中江城周圍的耕牛幫你們踩泥燒磚,叫哪裡的狗也不亂叫亂咬,你們才好到各家去牽牛踩泥,安心地修塔。」
另一個泥菩薩:「我還可以給你們加把勁,不過這些都只在雞叫前起作用,希望你們加勁干。」
說完泥菩薩再也不動了。
兄妹倆看時候不早了,簡單商良一下,就由哥哥修南塔,妹妹修北塔,分別開始動手了。他倆有牛的人家去牽牛,果然牛很聽話,院子里的狗也不叫不咬,沒有驚動任何人。
牛很賣力,不一會兒踩好泥,又去拉燒好的大方磚。
哥哥想:我來修座空心塔,萬一水沖大了,這塔頂上也可以躲幾個人。於是他就決定把塔修成八方形,中間留有石梯,一直可轉到塔頂,還在每個每上吊了銅鈴,又用鐵水鑄成寶鼎座在塔頂上。哥哥的塔修成了,他非常高興,便去看看妹妹修得怎樣。
再說妹妹來到中江城北面一個較高的小山上,她想:龍王發水洶猛,要修座結實的塔,水永遠沖不垮,於是她動手修了座實心塔。在封頂之前,她又用五色紙做成各種各樣的花,准備貼在塔的外層壁上。
妹妹剛動手貼花時,哥哥悄悄地來到了小山下,他看見妹妹的塔修得很結實,裝飾得很美麗,就是動作慢了點,就想要催催才行。於是他雙手捂在鼻上,大聲在學著雞叫。這一叫不打緊,卻引起山下村子裡的雞跟著叫起來,頓時急壞了妹妹,她再也無心裝飾北塔了,順手將五色花一撒,正好飄落在凱江邊。後來人們撿到的菊花石,就是這些紙花變成的。妹妹怕天亮,連忙到附近村子裡去拿了一口鐵鍋蓋在北塔塔頂。
第二天早上,有牛人家看見牛滿咀白泡,覺得奇怪,卻哪裡知道,這些牛踩泥拉累了一晚上。那怕大雨傾盆,洪水始終也沒淹過城牆垛,人們真覺得中江城象是洪水中的一條船。這一夜拔地而起的南北二塔,恰似兩根篙桿。從此中江城再不遭水淹了,大家叫修北塔的妹妹為「北塔仙姑」,尊稱修南塔的哥哥為「城皇菩薩」。人們又在南塔旁修了龍王廟、龍王閣鎮住龍王發水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