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給雁門太守行配圖
這個可以不???
2. 雁門太首行
雁門太守行①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②,霜重鼓寒聲不起。
輾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③為君死。
【注釋】
①雁門大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古雁門郡,佔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縣。
③玉龍:指劍。
【評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繫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像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像。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像,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像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3. 雁門太守Gang
人的信心和榮耀
4. 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准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最後一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5. 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xíng)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鱗(lín)開。 角(jiǎo)聲滿(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紅旗臨易水,霜重(zhòng)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xié)玉龍為君死。
6. 請寫出《雁門太首行》
7. 雁門太守行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8. 賞析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鱗開③。
角聲滿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紅旗臨易水⑥,霜重鼓寒聲不起⑦。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⑧。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據說,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詩尚奇詭,絕去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雲韶諸工皆合之弦管。仕為協律郎。卒年二十七。詩四卷,外集一卷。今編詩五卷。
[注釋]
①雁門太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
②這句以黑雲壓城好象將要摧毀的形象,表現形勢緊急。
③這句說,太陽照射在將士魚鱗般的鎧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軍中的號角。角聲滿天,是描寫戰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戰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樣紅。這句說,塞上戰士們的鮮血在夜裡和土壤凝結成紫色。
⑥半卷紅旗:紅旗不能充分展開,描寫急行軍的樣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縣。
⑦這句說天冷霜重,鼓皮受潮,響聲不大。
⑧君:皇帝。黃金台: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築台,置千金於台上,以招攬天下「賢能」。玉龍:這里指寶劍。這兩句說,為了報答皇帝的重視,決心手提寶劍,為他戰死。
[譯文]
軍情急,狼煙四起烽火騰空,敵情重,烏雲壓城危城撼動。夕陽下,敵兵的鎧甲閃鱗光,殘陽中,攻城的刀槍在晃動。
角聲振,撕裂長空滿天飛揚,怒吼聲,伴隨秋風陣陣悲壯。邊塞上,一場血戰可歌可泣,戰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濃。
紅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飛襲,鼓面凍裂,鼓聲不響,寒霜重重。
願報那黃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寶劍為統一祖國往前沖!
賞析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繫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像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像。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像,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像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