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現房型 » 廬江翰林苑還有現房嗎
擴展閱讀
密雲各小區物業電話 2021-11-11 13:16:57
深圳房價高 2021-11-11 13:13:25
拍賣糧證 2021-11-11 13:12:04

廬江翰林苑還有現房嗎

發布時間: 2021-10-05 05:30:20

㈠ 歷史上周姓名人

1、周瑜

吳國名將,安徽廬江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周樹人

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被譽為「民族魂」。著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3、周恩來

祖籍紹興,生於淮安,共產黨創建人之一及核心領導成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及外交家,中國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4、周敦頤

著名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5、周璇

著名影星、歌星,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夜上海》等歌曲,被翻唱多次。

拓展資料

1、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約有50多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周姓總人口的20%,佔山東總人口的1.6%。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西、湖南、浙江,這四省周姓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江蘇、陝西、四川、河南,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

2、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約有21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3%,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20%,凈增加了150多萬。

江西的周姓為第一大省,約占周姓總人口的23.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20%)、江蘇(16.6%),這三省周姓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湖南、湖北、山東、廣東、四川、福建和安徽,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

3、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44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從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萬激增到近2500多萬,增長了近12倍。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和貴州,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5.3%,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的高比率周姓區域。

參考資料:周姓_網路

㈡ 關於丁氏的歷史和現狀

丁氏文化源遠流長丁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常見的大姓之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灣排名第六十一.早在東漢,《風俗通義》、《潛夫論》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內,宋朝《百家姓》、《千姓編》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通譜》均收之。近現代的《中國姓氏記編》、《中華姓符》、《中國姓氏辭典》,台灣學者王素存編著的《中華姓府》、王萬邦編寫的《姓氏詞典》等均作為中國常見大姓收之。1921年商務印書館所印《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編)收有歷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傳記,1979年由葉聖陶題詞的《辭源》收錄歷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歷史來源丁姓,歷史悠久,最初為爵姓。遠在殷商時代,便有丁姓。據《太公金匱》載:「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這大概是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在殷商時代就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處、家世、淵源,古籍中,均「語焉不詳」。故無從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這一支出自丁侯的後裔。周武王討伐殷商時,丁候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子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嗣後,丁姓為謚姓,均有史籍明確記載。《姓苑》載:丁氏系出姜姓,其遠祖為炎帝,炎帝者,少典國君長子石年是也。生長於甘肅天水郡姜水之濱,因姓姜氏,以其創耒耜,啟農桑,嘗百草,作醫書,興貸利,制五穀,是為神農氏。神農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臨天下,故號炎帝,初都陳,即今之河南淮陽,後遷至阜,即今之山東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長沙。歷八代衰而為黃帝代。據《通志·氏族略》雲,公元十一世紀,西周分封諸侯,炎帝後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奪取政權有功而受封於齊。太公望,號也。《史記》載:周西伯獵,遇太公於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於王官。據《毛詩·齊譜》雲:齊侯「伋以二千戈虎賁百人逆子釗子南門之外,成王之崩,職掌虎賁」,又事康王,明為王官也。」孔安國「顧命」注雲:「伋為天子虎賁氏」。汲死後謚號為丁公,開丁姓之宗,其後遂以丁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開宗始祖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統譜》等書均有記載。丁公伋,初發祥地為營丘,即今之山東臨淄。《括地誌》雲,營丘在青州臨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記》雲,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禮記》雲,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嗣後發展分散於濟陽郡一帶,今山東定陶也。一直都是濟陽望族。後來漸漸遍布全國各地。故歷史上名見經傳的丁姓傑出人物,多是山東人氏。如: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封侯拜將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復、丁禮,楚霸王項羽麾下,窘逐劉邦的大將丁固都是山東人氏,為丁氏寫下了不少光榮史頁。這支丁氏,是齊太公嫡裔,以謚為姓,源出姜氏,血緣是炎帝神農氏後裔,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第三支丁氏為孫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孫匡傳注》雲:「三國吳時,孫權因其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丁為氏。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歷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在其生活的伊斯蘭教穆斯林本無姓氏,其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鶴年。《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吉雅謨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丁」為氏。第六支,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㈢ 廬江翰林院房價

您好!
現均價5400元一平米,。
望採納

㈣ 唐代詩人李白的簡介。。。越詳細越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4)廬江翰林苑還有現房嗎擴展閱讀

李白於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出生,關於其出生地有多種說法,現在主要有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今青蓮鎮)和西域的碎葉(Suyab,位於今日的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這兩種說法。

其中後一種說法認為李白直到四歲時(705年)才跟隨他的父親李客遷居蜀地,入籍綿州。李白自四歲(705年)接受啟蒙教育,從景雲元年(710年)開始,李白開始讀諸子史籍,開元三年時十四歲(715年)——喜好作賦、劍術、奇書、神仙:「十五觀奇書,做賦凌相如」。

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開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的趙蕤為師,學習一年有餘,這段時期的學習對李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㈤ 明朝的內部權力機構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師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太子三師為從一品,太子三孤為正二品,以上官員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監察機構,明朝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為明省級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正三品官員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發機關)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省級監察機構)按察使。

從三品官員有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都轉運鹽使司(中央在地方的鹽政辦事機構)轉運使,大仆寺(軍馬管理機構)卿。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還有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

部門 官職 品級 職掌 說明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國家政事。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 從一品

內閣 大學士 (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正五品 皇帝顧問 洪武十二年,廢中書省,十五年設大學士。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掌實際上的宰相職權。

六部(明代遷都北京後,另設南京六部)
尚書 正二品 明代六部除戶、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監察、執法 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僉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監察御史(末年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縣,考察官吏

總督 (總理)
巡撫 明之總督、總理、巡撫,均因事而設,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學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圖書等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從五品
侍讀、侍講 正六品
修撰(史官) 從六品
編修 正七品
檢討 從七品

國子監 祭酒 從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業 正六品
五經博士 從八品
助教 從八品
學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給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為吏、戶、禮、兵、刑、工。
左、右給事中 從七品
給事中 從七品

廿四衙門
十二監太監 正四品 掌皇帝宮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項事務。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從二品 掌一省之政 明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為省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
左、右參政 從三品
左、右參議 從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獄之事 與「布政司」及管軍事之「都指揮使司」合稱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僉事 正五品

府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州 知州 從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從六品
判官 從七品
吏目 從九品

縣 知縣 正七品 掌縣之政 縣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縣無丞、簿,則兼領之。
縣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都指揮使司 (都司)
都指揮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明代在全國設十六個「都司」。
都指揮同知 從二品
都指揮僉事 正三品

衛指揮使司
(衛) 指揮使 正三品 各「衛」,齊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揮同知 從三品
指揮僉事 正四品

千戶所
(所) 正千戶 正五品 「所」統於「衛」
副千戶 從五品
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將軍、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後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後,由於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後,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㈥ 廬江翰林苑屬哪個學區

城北,三中

㈦ 中國有姓過的嗎

中國有姓過的。

過姓(guō xìng),是個古老而又少見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江南蘇錫常地區和浙江嵊州、海鹽,安徽蒙城,山東巨野,特別是無錫、蘇州。

起源於夏代名門望族,以官職為氏,為古代占卜後審閱占卜准確性的官員,以羽毫石為家族護身法物。此姓氏後裔有5大特點,第一是舌頭兩側有牙齒痕跡,稱作齒痕舌。第2特點耳朵下面和後面有明顯黑痣。

過家鼎(右一)

(7)廬江翰林苑還有現房嗎擴展閱讀:

過姓的由來傳說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諸侯國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古寒國被大禹建立夏王朝時所滅,之後大禹封自己子侄到原寒國過邑,建有姒姓過國,故址在今山東省煙台市下轄的萊州市一帶。

後由於維護夏王朝的統治,支持夏王姒相對抗寒浞,因此為東夷族首領後羿的家臣寒浞之子寒澆所滅。

滅國後的姒姓過國公族子民們,有以失國之名為姓氏者,稱過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說,該支過氏族人後有因避難去「辶」底改為稱咼氏者,後再簡為咼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姒姓過氏族人皆尊奉大禹為得姓始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過姓



㈧ 何氏宗祠對聯

何氏宗祠對聯:
1、四言對聯:
廬江世德;
東海家聲。
全聯典指何氏的郡望堂號。

三高世澤;
四部家聲。
上聯典出南北朝時期的何點與兄何求、弟何胤皆隱遁不仕,世謂「何氏三高」。下聯典出東漢時期的何休,閉門十七年,精研六經,成書四部,世傳」何氏文學」。

中丞山峻;
水部梅清。
上聯典指典指北宋時期的何栗,字文縝,政和年間狀元,歷官秘書省校書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御史中丞,曾上書論王黼(北宋「六賊」之一)姦邪專橫十五條罪狀。欽宗時,官翰林學士、尚書右丞、中書侍郎,曾彈劾宰相周必大,反對與金兵議和;靖康初年,金兵圍攻京城,他受命起草降表,後與徽宗、欽宗同被虜往金兵營中。到金國以後,絕食而死。下聯典指後梁時期的何遜,字仲言,東海郯人,天監年間為尚書水部郎,後為廬陵王記室。青年時就以文學著稱,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並稱「劉何」;詩與陰鏗齊名,並稱「陰何」。他在揚州任時,庭院中有梅花盛開,曾在樹下詠梅;後住洛陽,思梅而無梅,便請求再去揚州,到揚州後,梅花正盛,於是大開東閣,請文士終日談笑,常吟詠於梅下。

家傳三桂;
學貫六經。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何造子,封絳侯,和他孫子何修輔、曾孫何格非三代中進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舊時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何休,字邵公,任城樊地人,太傅陳蕃征他參政,陳蕃與外戚竇武謀劃殺宦官,事泄而入獄被害,何休也因此遭黨錮之禍。後歷官司徒、議郎、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用十七年時間著成《春秋公羊解詁》,為《公羊傳》制定「義例」,系統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粱廢疾》等。

清名第一;
治行無雙。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好老莊言,與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學,競尚清談。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何敞,出知汝南太守,以寬和為政,百姓感化。

稽山豹隱;
水部梅清。
上聯典指後梁時期的何胤棄家隱居會稽,屢征不起。下聯典指南朝後梁的何遜。

貌同傅粉;
祿惟養親。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魏國的玄學家何晏,字平叔,南陽宛縣人,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曾隨母親為曹操收養。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喜愛老、庄。平日喜歡修飾,粉白不離手,走路還看影子,姿態優美,面孔白皙,人稱「傅粉何郎」,娶魏公主。曹爽(魏宗室)執政時,他歷官散騎侍郎、侍中尚書,後被司馬懿所殺。與夏侯玄等人倡導玄學,是「貴無」論的主要代表之一,能詩賦,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論語集解》。下聯說南朝宋灊人何子平,對母親極為孝敬,文帝時官吳郡海虞令,所得俸祿專供養母親,不給妻子兒女。母親去世,他辭去官職,每哭都至絕氣。

高風東閣;
暖日南檐。
全聯典指南朝後梁時期的何遜。

2、五言對聯:
廬江出望族;
淮水育賢孫。
全聯典指何氏的郡望和堂號。

賢婦散財帛;
道姑列仙班。
上聯典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屢勸其夫分資財給弟妹。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永州道姑何瓊中仙去,世謂之何仙姑。

人物東西晉;
聲名大小山。
上聯典指東晉大臣何充,字次道,廬江灊人,出身於西晉土族。東晉初年,任大將軍王敦主簿,又歷官中書侍郎、東陽太守,深為明帝和宰相王導所器重,由王導薦為吏部尚書,進中書令參錄尚書事(宰相)。成帝死,他受遺詔輔佐康帝,主持政務,選用人才以功臣為先,不樹私黨,受到好評。但好佛事,大建寺院,耗費巨大,又受世人所譏。下聯典指南朝齊、梁時灊人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學問廣博,不願做官,先後歸隱於會稽若邪山雲棲寺。何求逝世後,人稱何點為「大山」,何胤為「小山」。

3、七言對聯:
千秋共識廬江郡;
六皖先開宰相家。
此聯採用安徽省樅陽青山何氏宗祠聯。上聯典指何氏郡望。下聯典指明末宰相何如寵,字康侯,桐城人,萬曆年間進士,歷官庶吉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六皖」,即安慶古為皖國,明朝安慶府轄桐城、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故謂。

六十地開基創業;
九秋天飲水思源。
福建省長汀縣縣城何氏宗祠「學海堂」聯。

木叔妻原為賢婦;
永州女得號仙姑。
上聯典指南宋永嘉人王楠的妻子何氏。王字木叔,乾首年間進士,歷官秘書少監、贛州知州。何氏多次勸他把錢財分給弟、妹,被當時人稱為賢婦。下聯典指唐朝永州零陵何家女兒,名瓊,傳說幼年時遇到異人送桃給她吃,從此不知飢餓,能測算禍福。鄉鄰視她為神人,建樓讓她居住。景龍年間成仙而去,人稱何仙姑,民間傳說為「八仙」之一。

4、八言及以上對聯;
修善積德,名存萬載;
自始受姓,功蓋千秋。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全聯典指何氏廬江郡望。

世擅文明,雅重廬山之韻;
家傳將略,克收石嶺之功。
上聯典指南朝後梁東海郯人何思澄,字元靜,其父何敬叔官餘杭令。他少年時勤學,工文辭,歷官南康王侍郎、治書侍御史、武陵王錄事參軍。曾作《游廬山》詩,文學家沈約見了,大加贊賞,甚至自稱不如,又把這首詩題寫在新建的書齋牆壁上。下聯典指北宋太原人何繼筠,字化龍,後周大將何福進的兒子。後周太祖時官建武節度,深沉而有智略,前後戍邊二十年,與士卒同甘共苦。後周開寶年間,後周太宗親征,攻北漢的晉陽,契丹派兵援助北漢,何繼筠領數千精銳騎兵在石嶺關拒契丹兵,生擒刺史二人,殺敵千餘人,獲馬匹、兵器、盔甲無數。

廬山樹千枝,看看還是一本;
江河水萬脈,想想終歸同源。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何氏宗祠聯。全聯典指何氏廬江郡望。

肇跡源廬江以來,派遠流長,都是淵源一脈;
宗祠在獅島之上,敦宗睦族,還看繼述千秋。
此聯為何氏宗祠聯。

締造果然難,歷十五年掌握籌持,差幸科歲偕來,免傍他人門戶;
守成也不易,願千百世靈鍾育秀,喜見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綱常。
——‍福建省長汀縣縣城何氏宗祠「學海堂」聯。

㈨ 廬江翰林苑老闆叫什麼

姚進勝,是大老總,但是翰林苑是他兒子搞的,叫姚堯

㈩ 詩仙李白的古詩有什麼

檢舉 | 2010-3-16 19:17 最佳答案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登錦城散花樓
峨眉山月歌
渡荊門送別
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
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
望天門山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長干行二首(其一)
陽叛兒
金陵酒肆留別
夜下征虜亭
越中覽古
蘇台覽古
烏棲曲
靜夜思
淮南卧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
夜泊牛渚懷古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山中答俗人
烏夜啼
子夜吳歌四首
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其)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登太白峰
登新平樓
蜀道難
送友人人蜀
行路難三首(其)
行路難三首(其二)
行路難三首(其三)
梁園吟
梁甫吟
春夜洛城聞笛
古風(其十六)(天津三月時)
襄陽歌
江夏別宋之悌
將進酒
贈孟浩然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
嘲魯儒
南陵別兒童人京
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二)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三)
清平調詞三首(其)
清平調詞三首(其二)
清平調詞三首(其三)
春思
塞下曲六首(其)
塞下曲六首(其二)
塞下曲六首(其三)
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下曲六首(其六)
感寓二首(其二)
玉壺吟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院內諸學士
灞陵行送別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其)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其二)
送賀賓客歸越
月下獨酌四首(其)
古風(其十四)(燕昭延郭隗)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夢游天姥吟留別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丁都護歌
登金陵鳳凰台
古風(其五十一)(殷後亂天紀)
寄東魯二稚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古風(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
北風行
獨坐敬亭山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哭晁卿衡
清溪行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贈汪倫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古風(其十七)(西上蓮花山)
扶風豪士歌
望廬山五老峰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上崔相百憂章
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
因贈之
公無渡河
流夜郎聞酺不預
上三峽
早發白帝城
江夏贈韋南陵冰
江上吟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巴陵贈賈舍人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陪族叔刑部侍郎嘩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三)
陪族叔刑部侍郎嘩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
陪族叔刑部侍郎嘩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其三)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鸚鵡洲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
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臨路歌
不編年詩
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
古風(其三)(秦皇掃六合)
古風(其三十五)(醜女來效嚬)
古風(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國)
古風(其五十九)(惻惻泣路歧)
戰城南
長相思
日出入行
俠客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玉階怨
橫江詞六首(其一)
橫江詞六首(其五)
送友人
把酒問月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山中與幽人對酌
聽蜀僧溶彈琴
勞勞亭
宣城見杜鵑花
長門怨二首(其一)
長門怨二首(其二)
怨情
折荷有贈
哭宣城善釀紀叟
編年文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上安州裴長史書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與韓荊州書
大鵬賦並序
趙公西候新亭頌
為宋中丞自薦表
澤畔吟序